当期目录

  • 2024年, 第23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4-05-01
      

  • 全选
    |
  • 陈玉东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为观察叹词作为应答语的语调模式与不同功能的关系,本研究把4种不同句子类型的前句(前件)和负载不同语调的4种叹词应答语(啊、欸、哦、嗯)(后件),通过组合合成出192个话对,由被试在8对(16种)应答功能间作听感选择,观察在汉语会话序列中前件类型与后件应答语之间的匹配度,以及叹词在不同语调下的功能取向。研究发现,根据后件应答功能选择结果推断得到的实际行为类型与前件句子功能类型大致吻合,但也突出呈现出前件形式与功能上的不对称性。应答者对叹词及其语调的选择同时影响被试对应答功能的选择,而其中语调的影响更明显。升或降两种语调可实现正负应答功能的基础区分,升降和降升等复杂语调的功能主要由曲拱后段的升降趋势决定。
  • 周晨磊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讨论汉语的动后限制及曼德语的动前限制:汉语在动词之后能容纳的句法成分和曼德语在动词之前能容纳的句法成分的数量均受限,呈现出和一般SVO、SOV语言不同的语序类型特征。汉语普通话的动后限制存在个别例外,但这些例外结构在使用上都受到种种限制。动后限制和动前限制均属于特定位置容纳成分数量受限的语序,简称为“成分数量受限语序”,区别于人类语言中常见的“定性语序”和“定位语序”。成分数量受限语序的提出及与定性、定位语序的区分将丰富对语序类型学的认识。
  • 覃凤余, 蓝庆元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广西中南部汉、壮语共享两个特征,即量词重叠(CL+CL)表任指、“对”有存在动词、处所/时间介词的功能,模式语都是壮语,汉语复制了其语法功能。前一共享特征在如下结构的演变中获得,即:V1+CL+哪,CL+那+V2 > V1+CL,CL+V2> V1+CL+CL+V2,触发演变的语境是五言壮语歌谣。后一共享特征的来源是:壮族人意识到壮语的“V+te1”与汉语官话的“V+对”是相对应的,推测出壮语的te1就是官话的“对”,他们将壮语“te1+N”结构类推为壮式官话的“对+N”。随着壮式官话“对+N”在宜州官话中的扩展,导致“对”获得存在动词、处所/时间介词的功能。
  • 田阡子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嘉戎语组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包括嘉戎语、拉坞戎语、霍尔语。本文分析了中部霍尔语道孚方言的词汇名物化与子句名物化的类型学特征,并在嘉戎语组内部与嘉戎语、拉坞戎语和霍尔语群的不同方言作历史比较,探讨嘉戎语组的名物化形态及句法结构在不同历史层次中的构拟、创新和发展,目的是为构建霍尔语的类型学语法体系提供名物化描写材料,并为嘉戎语组的形态构拟和语言及方言的系属分类提供名物化证据。
  • 胡小娟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从共时和历时两个维度描写和解释赣语莲花方言指示词和指示词短语的特点。莲花方言有三个基本指示词,其中近指的\[ku35\]和远指的\[k35\]既能用作个体指示词,也可用作处所指示词;\[ku35\]既能用作近指指示词,也有中性指示词的用法。莲花方言有指量名短语和定指处所定语结构(即“DemLoc\[ku\]ClN”)两个指示词短语,前者直接指称人或事物,后者通过指示某人或事物所处或关联的位置来迂回指称该对象。这些共时状态是历时演变的结果,不同时期的指示词和指示词短语的新老用法共存从而导致现代莲花方言中指示词系统呈现出复杂的状态。文章在揭示莲花方言指示词和指示词短语的特点的基础上探讨跨语言中指示词演变的共性与个性,以阐释共时描写与历时构拟、具体方言研究与跨方言/跨语言研究之间的关系。
  • 袁碧霞 王非凡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从闽东方言的闽清县坂东镇新近出现的变韵现象出发,通过声学分析发现,变韵在不同声调条件下有不同的时长结构。闽东南北两片代表性方言(福州、连江、宁德、周宁)松紧复合韵母的声学分析显示,声调对元音时长的影响在先,继而元音时长的改变诱发其响度增减。因此,也可以说,声调影响元音时长,元音时长与相对响度相关,三者共同构成闽东方言变韵的机制。最后,结合闽东方言韵母的共时特点和历史演变,可以将变韵的基本规律归纳为首成分扩张与尾成分扩张两大类型,各韵母依声调环境而沿不同的方向演变。
  • 陈 青 钟觉辰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玩耍”义动词是人类语言的基本词。客家方言“宁石话”有一个玩耍义动词,一般记音\[ho\]、\[hui\]、 \[xi\]、\[vi\]、\[vi\]、\[fei\]等,也说双音节的\[huai tshau\]、\[fei tshau\]等。综合汉语史和方言使用情况来看,该词应写作“坏”和“坏钞”,是从近代汉语中表示花钱义的“坏钞”演变来的。与之毗邻的赣方言抚广片的玩耍义动词“猥”本字也宜写作“坏”,二者实为同一个词。这再次说明了客家方言宁石话同赣方言的密切关系。
  • 胡 波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战国“履”的字形和{屦}的用字存在文字异形问题,受“书同文”政策的影响,这一问题在秦王政时期得到了解决。考察先秦至西汉早期出土资料与传世文献可知,同样是受“书同文”政策的影响,至迟在秦朝{履}最终替换{屦}而成为表示“鞋”义的常用词。这表明“书同文”政策确实对汉语用词的变化产生过重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