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模态框(Modal)标题
在这里添加一些文本
关闭
关闭
提交更改
取消
确定并提交
×
模态框(Modal)标题
在这里添加一些文本
关闭
×
导航切换
语言科学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English
阅读排行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两年内
三年内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下载引用文件后,可以用常见的文献管理软件打开和编辑,包括: BibTex, EndNote, ProCite, RefWorks, and Reference Manager.
选择文件类型/文献管理软件名称
RIS (ProCite, Reference Manager)
BibTeX
选择包含的内容
仅文章引用信息
引用信息及摘要
导出
全选
|
Select
汉语会话中叹词的语调模式和应答功能*——互动视角下的听感实验研究
陈玉东
语言科学. 2024, 23(3): 225.
https://doi.org/10.7509/j.linsci.202310.035702
摘要
(148)
PDF全文
(69)
可视化
收藏
为观察叹词作为应答语的语调模式与不同功能的关系,本研究把4种不同句子类型的前句(前件)和负载不同语调的4种叹词应答语(啊、欸、哦、嗯)(后件),通过组合合成出192个话对,由被试在8对(16种)应答功能间作听感选择,观察在汉语会话序列中前件类型与后件应答语之间的匹配度,以及叹词在不同语调下的功能取向。研究发现,根据后件应答功能选择结果推断得到的实际行为类型与前件句子功能类型大致吻合,但也突出呈现出前件形式与功能上的不对称性。应答者对叹词及其语调的选择同时影响被试对应答功能的选择,而其中语调的影响更明显。升或降两种语调可实现正负应答功能的基础区分,升降和降升等复杂语调的功能主要由曲拱后段的升降趋势决定。
Select
确认型递进句的互动功能和评价表达
匡鹏飞 杨 刚
语言科学. 2024, 23(5): 449.
https://doi.org/10.7509/j.linsci.202404.035653
摘要
(140)
PDF全文
(46)
可视化
收藏
文章详细考察了确认型递进句的互动功能和评价表达,发现该句式用于评价活动是对已有评价进行确认性回应后再推进到言者的评价,在语篇里有相对稳定的位置分布以及弱化分歧或强化赞同的互动功能,可联盟受话者。分句间是否隐含转折性决定其互动功能是弱化分歧还是强化赞同。其评价义来自评价性词语、比较、递进关联等评价性手段,这些手段分别涉及评价参数、评价的本质和评价的量级差异。该句式内部有实施不同评价行为的三种类型,最常实施的评价行为是使用不同词语评价同一对象。其分句关系、互动功能、评价性手段和评价行为有内在联系。
Select
第八届海外中国语言学者论坛将在江苏师范大学举行
语言科学. 2024, 23(2): 208.
摘要
(137)
可视化
收藏
Select
客赣方言毗邻区的玩耍义动词“坏”和“坏钞”
陈 青 钟觉辰
语言科学. 2024, 23(3): 318.
https://doi.org/10.7509/j.linsci.202208.035212
摘要
(128)
PDF全文
(45)
可视化
收藏
“玩耍”义动词是人类语言的基本词。客家方言“宁石话”有一个玩耍义动词,一般记音\[ho\]、\[hui\]、 \[xi\]、\[vi\]、\[vi\]、\[fei\]等,也说双音节的\[huai tshau\]、\[fei tshau\]等。综合汉语史和方言使用情况来看,该词应写作“坏”和“坏钞”,是从近代汉语中表示花钱义的“坏钞”演变来的。与之毗邻的赣方言抚广片的玩耍义动词“猥”本字也宜写作“坏”,二者实为同一个词。这再次说明了客家方言宁石话同赣方言的密切关系。
Select
违实条件句前件小句语义表征加工机制的ERP研究
梁牧寒 范 琳
语言科学. 2024, 23(1): 44.
https://doi.org/10.7509/j.linsci.202309.035600
摘要
(122)
PDF全文
(59)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采用ERP技术,通过操纵汉语违实条件句和因果条件句前件小句中语义信息与语境信息的一致性,对违实条件句前件小句语义表征加工的时间进程进行了考察。研究发现:1)在句首连词位置,“要是”比“因为”引发了更大的P3a成分和P600成分;2)在前件小句句中动词位置,语境不一致条件引发了更大的P600成分;3)在前件小句句末名词位置,在因果条件句中,语境不一致条件比一致条件诱发了更大的N400成分,而在违实条件句中该效应并未出现。结果表明,读者对汉语违实条件句前件小句中语义表征的加工分为三个阶段:首先,假设连词“要是”作为违实成分,引发了违实语境的建立;之后,读者建构并加工假设表征;最后读者建构起事实表征,并对假设表征和事实表征共同加工。本研究支持并扩展了双重表征理论。
Select
汉语让转复句的预期类型与常识发现研究
卢达威 袁毓林
语言科学. 2024, 23(4): 337.
https://doi.org/10.7509/j.linsci.202404.036113
摘要
(119)
PDF全文
(68)
可视化
收藏
自然语言有关表达中潜藏了丰富的预期和常识,让转复句“虽然A,但是B”格式是其中的代表。从语言学知识应用于人工智能的角度来看,挖掘语言中的常识有助于构建常识库,支持常识推理。研究过程是通过构建“取反→简化→补全→泛化→联结”的形式化操作流程,提取让转复句中蕴涵的预期信息,证明语用信息也能通过形式化方式提取。根据格式中“A”和“綈B(非B)”是否存在因果关联,让转复句中的预期可分为基于直觉推理的预期、基于经验的预期和基于百科知识的预期三类。根据“A”和“綈B”的语义关联性及推理方式,基于直觉推理的预期可作进一步分为属性类推、属性对比、量级类推、属性继承、属性值保持,属性值趋同六类;按照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基于经验的预期可分为基于时序的预期和基于共现的预期两类。其中,基于经验的预期和基于百科的预期可以归纳为常识,收集并构建常识库。最后举例介绍了怎样利用本文抽取的小型常识库进行智能问答和溯因推理。
Select
论“书同文”政策对“屦/履”历时更替的影响*——基于出土资料与传世文献的综合考察
胡 波
语言科学. 2024, 23(3): 325.
https://doi.org/10.7509/j.linsci.202305.035402
摘要
(117)
PDF全文
(47)
可视化
收藏
战国“履”的字形和{屦}的用字存在文字异形问题,受“书同文”政策的影响,这一问题在秦王政时期得到了解决。考察先秦至西汉早期出土资料与传世文献可知,同样是受“书同文”政策的影响,至迟在秦朝{履}最终替换{屦}而成为表示“鞋”义的常用词。这表明“书同文”政策确实对汉语用词的变化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Select
2023年为《语言科学》匿名评审稿件的专家学者
语言科学编辑部
语言科学. 2024, 23(1): 25.
摘要
(114)
PDF全文
(146)
可视化
收藏
Select
汉语的动后限制、曼德语的动前限制及“成分数量受限语序”*
周晨磊
语言科学. 2024, 23(3): 242.
https://doi.org/10.7509/j.linsci.202310.035819
摘要
(113)
PDF全文
(44)
可视化
收藏
文章讨论汉语的动后限制及曼德语的动前限制:汉语在动词之后能容纳的句法成分和曼德语在动词之前能容纳的句法成分的数量均受限,呈现出和一般SVO、SOV语言不同的语序类型特征。汉语普通话的动后限制存在个别例外,但这些例外结构在使用上都受到种种限制。动后限制和动前限制均属于特定位置容纳成分数量受限的语序,简称为“成分数量受限语序”,区别于人类语言中常见的“定性语序”和“定位语序”。成分数量受限语序的提出及与定性、定位语序的区分将丰富对语序类型学的认识。
Select
中古汉语副词“转”语法化连续性环境研究
张 赪
语言科学. 2024, 23(2): 113.
https://doi.org/10.7509/j.linsci.202310.035853
摘要
(103)
PDF全文
(84)
可视化
收藏
文章以东汉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汉译佛经为主要语料,从语法化环境具有连续性的理论出发,讨论了中古汉语时期“转”的各种副词用法演变的语法化环境。这一时期“转”有程度副词、情状副词和语气副词三种用法,它们都是由“变化”义的动词“转”语法化而来,新的语法功能经桥梁环境、在转换环境中最终形成,而“转换环境”是可以采用一定的形式标准将其识别出来的。文章最后还讨论了基本见于佛经的“转复”“转便”“转更”的副词用法,指出它们源于不熟悉汉语的译经僧人(二语习得者)的学习偏误。
Select
《语言科学》刊发论文的学术规范
语言科学编辑部
语言科学. 2024, 23(1): 105.
摘要
(88)
PDF全文
(109)
可视化
收藏
[本刊编辑部按] 在《语言科学》创刊一周年之际,本刊曾推出《〈语言科学〉刊发论文的学术规范》一文。此后每年,为加强学风建设,保障学术自由,促进学术交流、学术积累和学术创新,规范语言科学研究工作,《语言科学》都会重新发表《规范》的修订版,与学界同仁共勉。本文的撰述是《语言科学》编辑部为致力于语言学论文写作和发表过程的学术规范所做的一种尝试;也有增加本刊编辑过程的透明度,敬请广大读者与作者加强对本刊工作监督之意。学术规范是一项长期的制度建设,希望我们大家共同遵守,共同推动语言学学术规范的建设。由于这方面的学术规范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本文尚存在不少问题,欢迎读者们提出进一步的建议。本文的撰写参阅了国际上一些有影响的刊物的规范与通行的标准,还吸收了学术界的一些研究成果。
Select
口塞尾与喉塞尾的声学差异*——潮州话塞尾韵的对比实验分析
林 晴 张 坚
语言科学. 2024, 23(5): 476.
https://doi.org/10.7509/j.linsci.202406.036354
摘要
(88)
PDF全文
(45)
可视化
收藏
潮州话入声短促未舒化,且口塞尾与喉塞尾成系统对立。采用声学实验方法对比分析潮州话口塞尾韵、喉塞尾韵与元音韵在负载句中主要的声学表征,可以发现口塞尾和喉塞尾在变异形式、时长分布、前接元音共振峰与发声态等方面存在重要差别。从声学角度来说,潮州话口塞尾韵与舒声韵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与调音有关的特征上,而喉塞尾与舒声韵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与发声有关的特征上。此外,实验结果还有助于解释闽南方言口塞尾韵与喉塞尾韵在结构类型上的不平衡,并为入声塞尾演变的语音细节和历史路径提供新的思路。
Select
广西中南部语法化区域的两个共享特征*
覃凤余, 蓝庆元
语言科学. 2024, 23(3): 253.
https://doi.org/10.7509/j.linsci.202108.033953
摘要
(87)
PDF全文
(41)
可视化
收藏
广西中南部汉、壮语共享两个特征,即量词重叠(CL+CL)表任指、“对”有存在动词、处所/时间介词的功能,模式语都是壮语,汉语复制了其语法功能。前一共享特征在如下结构的演变中获得,即:V1+CL+哪,CL+那+V2 > V1+CL,CL+V2> V1+CL+CL+V2,触发演变的语境是五言壮语歌谣。后一共享特征的来源是:壮族人意识到壮语的“V+te1”与汉语官话的“V+对”是相对应的,推测出壮语的te1就是官话的“对”,他们将壮语“te1+N”结构类推为壮式官话的“对+N”。随着壮式官话“对+N”在宜州官话中的扩展,导致“对”获得存在动词、处所/时间介词的功能。
Select
词类的独立性与内部异质性:突厥语族语言形容词的形态句法类型
姚家兴
语言科学. 2024, 23(1): 13.
https://doi.org/10.7509/j.linsci.202205.04898
摘要
(85)
PDF全文
(63)
可视化
收藏
语言类型学主要依据跨语言的形态和句法标准对不同语言的主要词类进行界定和描述。通过对不同形态句法参项的系统考察,突厥语族语言形容词类具有区别于名词和动词的典型形态句法特征,可以识别为一个独立的词类。典型形容词A1主要编码核心属性义,兼具修饰性和陈述性功能,派生形容词A2主要编码边缘属性义,修饰性功能较陈述性功能凸显。形容词的构成方式与句法功能及语义间的关联性体现出黏着语言形容词类内部的异质性特征。属性义是排除一些边缘类成员的重要标准,属性义的逐渐淡化决定了一些无形态变化小词在形容词—动词连续统间的游离状态。
Select
潮州方言语气词“还”的语法化*
洪 妍 林华勇
语言科学. 2024, 23(2): 129.
https://doi.org/10.7509/j.linsci.202308.035599
摘要
(85)
PDF全文
(85)
可视化
收藏
潮州方言的“还”除了做副词(还1),还可做句末语气助词(还2),构成“XP1+还2”句式。“还2”具备以下功能:(a)反驳语气词(还2a);(b)肯定语气词(还2b)。“还”的语气词用法由表反预期义的语气副词,经过成分省略、重新分析而成。句法结构的变化,促使“还”的语义辖域重心前移,语义内容随之改变,由此进一步引发“还2a>还2b”的语气功能演变。
Select
湘语新化话的前置型话题标记“一个”和“你个”
罗耀华 阳羡琼
语言科学. 2024, 23(2): 142.
https://doi.org/10.7509/j.linsci.202308.034624
摘要
(85)
PDF全文
(56)
可视化
收藏
文章讨论了新化话中的前置型话题标记“一个”\[i21k\]和“你个”\[n[DD(-1*9/9][HT][DD)]21·k \]的句法分布,说明了新化话的前置型话题标记和日语、韩语等语言的话题标记一样没有句类限制。根据语法化理论,文章认为话题标记“一个”和“你个”由指示代词“一个”和“你个”虚化而来,因此二者受“语义滞留”现象的影响,随着话题所指对象与说话人之间的时间距离、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的不同,分布情况会有明显的差异。
Select
闽东方言变韵的机制与方向
袁碧霞 王非凡
语言科学. 2024, 23(3): 301.
https://doi.org/10.7509/j.linsci.202308.035306
摘要
(82)
PDF全文
(47)
可视化
收藏
从闽东方言的闽清县坂东镇新近出现的变韵现象出发,通过声学分析发现,变韵在不同声调条件下有不同的时长结构。闽东南北两片代表性方言(福州、连江、宁德、周宁)松紧复合韵母的声学分析显示,声调对元音时长的影响在先,继而元音时长的改变诱发其响度增减。因此,也可以说,声调影响元音时长,元音时长与相对响度相关,三者共同构成闽东方言变韵的机制。最后,结合闽东方言韵母的共时特点和历史演变,可以将变韵的基本规律归纳为首成分扩张与尾成分扩张两大类型,各韵母依声调环境而沿不同的方向演变。
Select
复数分裂与人称代词复数的类型*
刘 星
语言科学. 2024, 23(4): 382.
https://doi.org/10.7509/j.linsci.202404.035684
摘要
(79)
PDF全文
(92)
可视化
收藏
赣语宜春话中能用在人称代词后的复数标记有“俚”和“几个”两个,二者有一系列语义差异且共现时只有“代词+俚+几个”的语序。考察后发现,“俚”的语义是“最大化算子”,作用于语境中符合描述的最大个体,构成有定的复数个体。“几个”是“群体算子”,作用是将有定的复数个体再次“打包”成一个整体。在复数分裂理论下,“俚”和“几个”代表了复数标记两种新的不同类型,占据不同的句法位置。
Select
赣语莲花方言的指示词和指示词短语*——共时描写与历时构拟
胡小娟
语言科学. 2024, 23(3): 286.
https://doi.org/10.7509/j.linsci.202308.035769
摘要
(78)
PDF全文
(34)
可视化
收藏
文章从共时和历时两个维度描写和解释赣语莲花方言指示词和指示词短语的特点。莲花方言有三个基本指示词,其中近指的\[ku35\]和远指的\[k35\]既能用作个体指示词,也可用作处所指示词;\[ku35\]既能用作近指指示词,也有中性指示词的用法。莲花方言有指量名短语和定指处所定语结构(即“DemLoc\[ku\]ClN”)两个指示词短语,前者直接指称人或事物,后者通过指示某人或事物所处或关联的位置来迂回指称该对象。这些共时状态是历时演变的结果,不同时期的指示词和指示词短语的新老用法共存从而导致现代莲花方言中指示词系统呈现出复杂的状态。文章在揭示莲花方言指示词和指示词短语的特点的基础上探讨跨语言中指示词演变的共性与个性,以阐释共时描写与历时构拟、具体方言研究与跨方言/跨语言研究之间的关系。
Select
调值演化与音变竞争:胶辽官话去分阴阳及相关演变研究
孙志波
语言科学. 2024, 23(1): 95.
https://doi.org/10.7509/j.linsci.202211.035187
摘要
(77)
PDF全文
(66)
可视化
收藏
山东境内的平度型方言存在去声无规则归入阴平和阳平的现象。文章通过分析轻前变调,指出该类方言的去声在历史上分作阴去和阳去两类,并把平度型方言的古调值构拟为:阴平*21、阳平*55、上声*213、阴去*31、阳去*42,而现代方言中去声的无规则分化是源于*55>42>31和*31>42的竞争性音变。
Select
凉山彝语的桥接重复:一种口语文化的叙述特点
丁泓棣 拉玛兹偓-邱富元
语言科学. 2024, 23(1): 26.
https://doi.org/10.7509/j.linsci.202110.033805
摘要
(69)
PDF全文
(43)
可视化
收藏
文章首先对凉山彝语篇章层面的一种高频语言现象桥接重复(bridging repetition)(有时也叫尾首连接或者tail-head linkage)进行描写,涉及的形态句法现象包括多动词结构、子句链、复句主从关系等。本文指出,要构成桥接重复需要满足四个条件,其中核心要求是桥接子句必须完全或者部分重复参照子句的谓语动词,包括其论元结构以及所指内容。在凉山彝语中,重复部分均包括了具有语义中心词地位的谓语动词。通过对长篇语料的分析,凉山彝语桥接重复有四种重复方式:直接重复、修改非语义中心词、简化结构、扩展结构。它们既可以单独发挥作用、也可以通过互动产生三种重复结果。桥接结构的主要功能是保持语篇连贯、推进故事发展,并且缓解叙述人和听众在不断变化的上下文中处理信息的压力。世界上诸多语言都会高频率地使用桥接重复,如巴布亚诸语言和许多藏缅语,这些语言所处社会的共同特征都是以口语文化为主,本民族语言几乎只在口语中使用,没有被大众所掌握的本民族文字。最后,文章对比了桥接重复在凉山彝语书面故事和口语故事中的不同分布。
Select
论《横图》《切韵射标》与《书文音义便考私编》之间的关系*
李 军
语言科学. 2024, 23(2): 165.
https://doi.org/10.7509/j.linsci.202205.034836
摘要
(69)
PDF全文
(39)
可视化
收藏
《横图》是通过增列四声重出字的方式,在《切韵射标》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的;《切韵射标》的实际语音特征与《书文音义便考私编》一致。《书文音义便考私编》是以南京音为基础,对《洪武正韵》音系进行改订的等韵化韵书,创造了以“呼名”对同一韵中声母相同而读音不同的小韵进行辨析的术语体系,同时又保留了各韵母及韵字来源上的区别。《切韵射标》是以横列传统三十六字母的方式,参考《诗韵》,以韵母为单位,将《书文音义便考私编》各韵类按音韵来源重新编排的韵图。《切韵射标》的编撰体例、韵系结构、韵图附注、呼名、列字乃至切韵法都受到《书文音义便考私编》的影响。《切韵射标》发展和完善了“呼名”,将“呼名”作为韵母特征分类的术语,汉语四呼由此定型。“混呼”是指《切韵射标》混列了《书文音义便考私编》不同的韵母,或不同韵母的切字,是一种特殊的列图方式。《切韵射标》韵图附注是对实际语音与韵图语音差异的辨析。梳理《横图》与《切韵射标》《书文音义便考私编》之间的源流关系,是客观、准确地认识《横图》理论来源、编撰特征、音系基础、语音性质,从源头上釐清《横图》系列韵图等韵理论传承发展关系的前提。
Select
从《儿女英雄传》看一百四十年来常州话的演变*
黄 河 郑子宁
语言科学. 2024, 23(5): 524.
https://doi.org/10.7509/j.linsci.202404.035952
摘要
(68)
PDF全文
(36)
可视化
收藏
文章分析了晚清小说《儿女英雄传》中的北京话和常州话的对音材料,并结合93个常州地区方言点的共时调查材料,拟测一百四十年前的常州话的面貌。然后和赵元任于1928年记载的常州话比较,梳理了1878年至1928年五十年间发生的诸多音韵变化,并给出解释。通过本个案研究,文章揭示了明清小说中的方言语料对方言研究的重要性,同时强调把文献材料和共时调查得到的方言地理材料结合,对研究方言的区域性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Select
嘉戎语组中部霍尔语道孚方言的名物化分析与比较*
田阡子
语言科学. 2024, 23(3): 269.
https://doi.org/10.7509/j.linsci.202310.035977
摘要
(66)
PDF全文
(48)
可视化
收藏
嘉戎语组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包括嘉戎语、拉坞戎语、霍尔语。本文分析了中部霍尔语道孚方言的词汇名物化与子句名物化的类型学特征,并在嘉戎语组内部与嘉戎语、拉坞戎语和霍尔语群的不同方言作历史比较,探讨嘉戎语组的名物化形态及句法结构在不同历史层次中的构拟、创新和发展,目的是为构建霍尔语的类型学语法体系提供名物化描写材料,并为嘉戎语组的形态构拟和语言及方言的系属分类提供名物化证据。
Select
论中国境内汉藏语言辅音韵尾的类型与共性
燕海雄
语言科学. 2024, 23(1): 1-12.
https://doi.org/10.7509/j.linsci.202205.033779
摘要
(65)
PDF全文
(77)
可视化
收藏
汉藏语言中存在着丰富的辅音韵尾,但分布很不均衡。从不同的调音方法来看,辅音韵尾在汉藏语言中的出现频率存在较大的差异,其中鼻音韵尾的出现频率最高,塞音韵尾次之,而其他辅音韵尾最低。从不同的语言系属来看,羌语支语言保存得最为古老,苗瑶语和侗台语次之,汉语各方言发展得较快,而部分缅语支和彝语支语言发展得最快。从历时的角度看,这种不平衡的共时分布现状是历时发展演变的结果。
Select
语用容忍度视角下一语和二语等级含义的加工
冯 硕 魏一璞
语言科学. 2024, 23(1): 59.
https://doi.org/10.7509/j.linsci.202309.035594
摘要
(64)
PDF全文
(39)
可视化
收藏
本项研究采用分级判断任务,从语用容忍度的角度出发,考察汉语为母语的英语学习者在二语(英语)和母语(汉语)中等级含义的生成,尤其是二语者对违反语用准则的信息不足句子的容忍度。实验结果表明,二语者并不具备明显的语用解读偏好——二语者在面对违反语用准则的句子时表现出与英语一语者同样的容忍度,而且二语者在其二语和母语中都表现出相似的容忍度。本研究旨在为关注语义语用推导的相关研究提供实验设计方面的启示,期冀为二语等级含义研究引入新的研究视角。
Select
再释“在所”*
于方圆
语言科学. 2024, 23(4): 436.
https://doi.org/10.7509/j.linsci.202404.036133
摘要
(64)
PDF全文
(28)
可视化
收藏
汉译佛经中,经常见到“在所V”和“在所N”两种结构。“在所V”应分析为“在/所V”,可理解为“想要怎么样就怎么样”,“在”表“任凭”,是“自在”的省缩;“在所N”应分析为“在所/N”,可理解为“任何N”,N一般为表方所的名词。“在所”的成词是在“在所V处”这一结构中完成的:汉语的“在所V处”原本是介词“在”与方所宾语组合,因常用来翻译梵语表方所的关系小句,获得了任指义,由于“所”字功能的变化,加之四字格和双音化影响,“在/所V处”发生了重新分析,成为“在所/V处”,“在所”就成为一个主要修饰方所成分、表任指的词。“在在”则是对原典语言仿译,“在”也是来自表方所的“在”。
Select
平遥话“复合式动量双宾”结构研究——从“双及物”到“致使”的创新演变*
孙天琦 王怡璇
语言科学. 2024, 23(5): 464.
https://doi.org/10.7509/j.linsci.202403.036132
摘要
(62)
PDF全文
(36)
可视化
收藏
文章观察到在晋语平遥方言中动量成分可以出现在由“V给”构成的双宾结构中,形成非常有特色的“复合式动量双宾”结构,如“踢给兀家一脚”“冻给狗日一晚间”“跌给你一跤”等。平遥话中的“复合动量双宾式”不仅丰富了汉语双及物和致使范畴的表现形式,也展示了“V给”结构经由“双及物”到“致使”的独特发展路径。文章论证了平遥话中的“动量双宾式”既可以表达“给予”义,又可以表达“致使”义。其中,“踢给兀家一脚”类“动量双宾式”是把动作隐喻为转移物的“双及物结构”;而“冻给狗日一晚间”“跌给你一跤”类“动量双宾式”是可以表达“使令”及“允让”情景的致使结构。给予义“动量双宾式”中的“给”表示“给予义”,允准“准动量”;而致使义“动量双宾式”中的“给”表示“蒙受义”,允准“真动量”。伴随着“给”及“动量成分”的性质变化,“动量双宾式”展示出“给”字结构经由双及物结构向致使演变的独特类型。
Select
广州话禁止词“咪”为“唔使”合音证*
王毅力
语言科学. 2024, 23(2): 209.
https://doi.org/10.7509/j.linsci.202308.035722
摘要
(62)
PDF全文
(31)
可视化
收藏
“咪”是广州话中常见的表禁止或劝阻的否定副词。根据方言调查语料和方言历史文献,从音义两方面证明广州话禁止词“咪”确实是来自否定结构“唔使”的合音。合音形式“咪”原本和否定结构“唔使”里的“使”一样读阴上调,今读阳上调是根据合音形式的声母为次浊而作出的声调调整;历史上的“唔使”兼有必要性否定和禁止性否定两种用法,“唔使”合音为“咪”是在禁止祈使句中实现的,合音词“咪”继承的是“唔使”的禁止性否定用法。
Select
基于节点词全句共现的动态词义消歧研究*
闫亚亚 邢红兵
语言科学. 2024, 23(4): 354.
https://doi.org/10.7509/j.linsci.202404.035927
摘要
(60)
PDF全文
(52)
可视化
收藏
文章根据词义消歧即将词义回归语境这一特性,提出了一种基于节点词全句共现的动态词义消歧方法。该方法首先以全句为窗口限定节点词的使用语境,其次使用互信息(MI)、卡方检验(χ2检验)和相对词序比(RRWR)等统计方法抽取节点词的语义相关词,并参照《同义词词林》构建相关词语义范畴库,最后以共现频数作为加权系数,依靠单义词语义聚类分布率对中低频共现多义词进行消歧。采用该方法对与“美丽”共现的1030个小于7义类的多义词进行消歧的测试试验中取得了85.2%的正确率。
Select
句法成分语气化的类型、成因与条件*
温锁林
语言科学. 2024, 23(4): 365.
https://doi.org/10.7509/j.linsci.202404.035892
摘要
(57)
PDF全文
(49)
可视化
收藏
文章研究现代汉语里句法成分的语气化现象,即句法成分或结构体的语气功能凸显而其句法与语义功能削减甚至丧失的现象。文章指出了句法成分语气化的特点与判别标准,描述了三类句法成分的语气化现象及其功能演化的成因与条件:“准情态副词”由句法成分原位演化形成,“准语气词”由小句合并形成,“语气化结构”由直接添加专用的语气成分形成。文章还对诱发句法成分语气化的诸因素做了分析与讨论。
Select
羌语的韵律构词*
李 果
语言科学. 2024, 23(4): 421.
https://doi.org/10.7509/j.linsci.202211.035395
摘要
(56)
PDF全文
(47)
可视化
收藏
不同语系的语言中普遍存在韵律构词机制,词不仅是词法的产物也受到韵律的制约。但羌语的韵律构词规则尚未受到关注。立足前人对羌语各方言丰富的田野调查,文章从韵律语法视角入手,探讨羌语韵律词的类型及其对羌语构词的影响,并得到两个重要结论:1)和汉语、景颇语类似,羌语的韵律词由双音节音步实现,这反映了汉藏语系语言音节计数的特点;2)羌语的韵律词影响和控制了羌语的构词,韵律词是羌语复合构词、紧缩构词和凑补构词的前提和基础。这对羌语的构词、羌语和羌语支的语系定位以及汉藏语系的类型学研究都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Select
第八届海外中国语言学者论坛综述
张 强 刘俊飞
语言科学. 2024, 23(4): 447.
摘要
(54)
PDF全文
(42)
可视化
收藏
Select
从浙江临海方言“是”字句看吴方言的系词促化*
卢笑予 潘雪雨晴
语言科学. 2024, 23(5): 509.
https://doi.org/10.7509/j.linsci.202406.035813
摘要
(52)
PDF全文
(28)
可视化
收藏
功能上,吴语台州片临海古城方言“是”在名词谓语句中表达等同和分类语义,或作为焦点标记,也可用在呈现句中。但它不能用作话题标记、强调副词或祈使句回应形式。形式上,“是”存在舒声和促化入声两读,两者分布上呈现互补性:只有处于句末、与否定词“弗不”搭配或者“正是”中“是”才读舒声,其他倾向于读入声。系词舒促两读情况在吴语台州片(特别是临海、仙居两地)及婺州、处州地区均相当常见,通过多点方言比较,“是”的促化一定程度上可用信息承载量高低来解释。促化音“是”在南北吴语分布上的差异,提醒我们注意要将句法层面“是”的促化与构词层面“是”的促化结合起来加以分析。
Select
《碛砂藏》随函音义甾思韵考
李广宽
语言科学. 2024, 23(1): 82.
https://doi.org/10.7509/j.linsci.202103.034319
摘要
(51)
PDF全文
(35)
可视化
收藏
《碛砂藏》的随函音义作于宋初,其中止摄开口精、庄组字改良切下字,比例超过90%(少数特殊情况除外),而且完全不作其他字的切下字,反映甾思韵已经独立。甾思韵的性质大概是舌尖元音,有、两个条件变体,分别出现在精、庄组声母之后。甾思韵进一步发展,则为《韵会》的赀字母韵,演变路径与《中原音韵》的支思韵不同。
Select
《交泰韵》古全浊声母清化方式研究
段亚广
语言科学. 2024, 23(1): 71.
https://doi.org/10.7509/j.linsci.202211.034983
摘要
(49)
PDF全文
(58)
可视化
收藏
明代韵书《交泰韵》中古浊音声母已经清化。通过统计分析《交泰韵》阳类塞音塞擦音小韵的读音,同时结合韵书凡例的内容和反切,我们认为:中古浊塞音浊塞擦音仄声字在17世纪前后汴洛一带方言中读不送气音。吕坤为满足韵书设计的需要而制定的各种调和语音的方法,一方面说明了吕坤尊重语言事实的朴素思想,另一方面也说明旧的音韵理论已不能充分解释语言的发展变化。《交泰韵》古全浊声母清化的方式是“平声送气仄声不送气”。
Select
局域非对称成分统制、分配义词素与汉英对举供用句的共性机制研究*
马志刚 洪霞
语言科学. 2024, 23(4): 409.
https://doi.org/10.7509/j.linsci.202310.035802
摘要
(49)
PDF全文
(43)
可视化
收藏
以往研究采用传统题元理论来定义“一张床睡三个人/三个人睡一张床”这类结构中数量名短语的语义角色,不能反映该类句式中的句法语义关系。其中的数量名短语并非是由动词“睡”进行选择并指派题元的论元,而是由具有分配义内涵的数量算子“每”执行语义和语类选择的次范畴化成分。因此,数量对举供用句才应该是更为恰当的称谓,必须成对出现的两个名词短语都是纯粹表数量的无定词组,从而可以满足功能中心语“每”的语类选择和语义要求。依据最简方案的语法架构,狭义句法(NS)完成句法体的移交后,概念意愿系统(CI)依据中心语“每”的分配义内涵和数量名短语间的成分统制关系为“供”句和“用”句指派语义表征,而感觉运动系统(SM)则依据功能性词素和方式类附加语二者在拼读方面都具备的可选性组配生成四类不同但却有机关联的变体句式。
Select
汉语名-量构词词语结构类型及句法生成机理*
佟祉岳 安丰存
语言科学. 2024, 23(4): 396.
https://doi.org/10.7509/j.linsci.202404.035924
摘要
(46)
PDF全文
(40)
可视化
收藏
汉语名-量构词除了表达名语素的概念意义外,还自带类指集合这一特殊语法意义,这与名-量构词特有的组构特征及生成机制密切相关。以往研究多聚焦于名-量构词的结构类型和词汇意义的描写,缺乏对此类构词组构方式和语义变化内在语法理据的探讨。文章基于分布式形态学(DM)理论,从句法的视角探寻名-量构词形成的句法条件,并依托句法结构阐释名-量构词语法意义的来源。文章认为量语素是功能性语素成分,名-量构词是依托句法结构而生成的附加式名词结构形式。名语素与量语素结合,受到功能性量语素的驱动,在词语生成过程中,通过移位获取了名词短语结构中不同层级功能性中心成分的语法特征,进而词汇化为带有语法意义的词汇,其本质是语法词。
Select
“语言学传承与创新”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
语言科学编辑部
语言科学. 2024, 23(1): 43.
摘要
(45)
PDF全文
(30)
可视化
收藏
Select
“卞”字构形补议*
魏宜辉 李雨萌
语言科学. 2024, 23(2): 217.
https://doi.org/10.7509/j.linsci.202305.035519
摘要
(45)
PDF全文
(49)
可视化
收藏
“卞”“弁”均是晚出的字形。有学者将“卞”字的形体与战国楚文字中出现的“鞭”之古文“ ”一类形体相联系,认为“卞”由这类字形的分化省简而来,也有学者认为“卞”为“弁”之俗体或省文。文章通过梳理相关字形,认为“卞”形出现于东汉前后,楚简中的“ ”类字形与后世“卞”的字形并无关联,只是偶然造成的局部同形而已。而“弁”形的出现则要晚至约后赵时期,是隶书楷化的结果。隶、楷书中的“卞”与“弁”字,应均由早期隶书中的“ ”形分化演变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