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03年, 第2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03-07-01
      

    论文
  • 全选
    |
    论文
  • 论文
    尹文刚
    2003, 2(4): 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提出同音率和同音度的概念,作为同音字特性的量的指标,并计算出汉字同音率为80.49%,汉字同音度的均值为7.85,且为偏态分布。通过对汉字同音度的研究,揭示出汉字同音音节个数随同音度增加而递减的规律。对此规律的讨论引申到可能的语言发展中的“清晰原则”。
  • 论文
    鲁 川
    2003, 2(4): 7-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当人类跨入知识经济时代之际,一门新兴边缘科学“信息语言学”应运而生了。为了发展立足汉语实际的信息语言学,应确定汉语的基元单位是“字位”。现代汉语各级的“角色序列模式”都是由“字位”层层构成的。本文详细介绍了“汉语基因工程”,其中包括汉语静态的“知识聚合网络”和动态的“知识组合网络”。
  • 论文
    邵敬敏
    2003, 2(4): 21-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从历史发展的高度,对当前汉语语法研究的现状进行纵横交叉式的评述,指出三大鲜明特点为:“语法研究理论多元化”、“新老交替进程基本完成”以及“高举‘借鉴’和‘特色’两面大旗”;并且对目前的汉语语法研究的三大流派“形式语法”、“功能语法”以及“语义语法”作了简明阐述。文章还提出若干汉语语法研究的新思路,包括“汉语语法的总特点”、“语法研究的最终目的”、“语法研究的双向性原则”、“语义研究的六大课题”以及“个人语法研究的多元性”。最后正面讨论了当前汉语语法研究中的两个争议热点,即“要不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语言学理论”以及“本位说”。
  • 论文
    王仁法 徐以中
    2003, 2(4): 32-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运用语义指向的方法较为细致地考察了“分别”与“一起”的歧义问题,并比较了 二者语义指向的异同,认为“分别”既可以“指前”,也可以“指后”,还可以同时“指前”和“指后”;“一起”一般只能“指前”。本文认为,针对这些特殊情况下的歧义研究正是目前的语法研究向纵深发展的需要。
  • 论文
    赫琳
    2003, 2(4): 38-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这篇论文主要从总体使用情况、上下文语境、同义句式选择三个方面探讨了“NP+在+ NPL+V着”及其同义句式语用问题。
  • 论文
    张亚军
    2003, 2(4): 45-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泰如片江淮方言中“V+L”和“V+在+L”结构都可用于表达某物存在于某处,但二者在构成条件、时体特征及构成祈使句的能力等方面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是由两种结构中动词与处所词语之间“在”的有无决定的。此类“在”的主要功能不是引进处所,它的隐现具有表达“未然”和“已然”两种对立的时体意义的功能。
  • 论文
    曹保平
    2003, 2(4): 51-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都昌方言的变式形容词可分为重叠式和附加式两类,这些变式形容词的各种形式在语音、语法、语义等方面都各有其特色。都昌方言变式形容词都有描写作用,比基式都多了表程度的附加意义。
  • 论文
    向光忠
    2003, 2(4): 57-6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考察殷墟卜辞施受句式,通过对施受关系的语义分析,辨明其施受成分的语序位次,以了解殷墟卜辞与传世典籍的施受句式之同异点。殷墟卜辞比照传世典籍,就施受句式的结构法则看,基本句型经相沿而因循,转换形式由多样而规范,明晰地透示了在历史沿革中汉语句法的继承发展之一般状态,从中可看到施受句式之沿袭现象、施受句式之消失现象、施受句式之变异现象、施受句式之生发现象,显现了汉语句法历史嬗变的一定轨迹。
  • 论文
    冯春田
    2003, 2(4): 66-7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聊斋俚曲中的“煞(杀)”用在动词、形容词之后,表示一般性结果(非死亡义)和表示程度,后者又有表示极甚程度和假设性无限程度两种类型。从总体上说,“煞(杀)”表示一般结果和表示程度都源自相应的补充结构,但其中次类具体的形成方式则或有不同。
  • 论文
    王其和
    2003, 2(4): 73-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同义连用是古汉语中一种重要语言现象,了解同义连用的用词规律,对注释、阅读古书,研究古汉语词义及并列复合词的产生都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史记》为语料,对其中的同义连用从共时角度进行研究。经研究,发现《史记》同义连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数量的不均衡性;结构的松散性;意义的完整定型性;组合的灵活性;词性的基本稳定性;语法功能的统一性;语义构合的复杂性。
  • 论文
    刘瑞明
    2003, 2(4): 81-8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汉语有一种词,用谐音的虚假字隐蔽理据真实用字,由难悟假,由假辨真,有巧智之趣,故称“趣难词”。词典都避言趣难之处,反映出对这方面研究的疏忽薄弱,而这类词很有研究意义。
  • 论文
    任继昉
    2003, 2(4): 85-8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州竹楼记》中的“茶烟”一词,各家注释众说纷纭,各种辞书均未立条解释。为此,本文通过对《全唐诗》、《全宋词》的全文机器检索,发现“茶烟”共有43例之多,除不成词者外,少数是指焙茶或“烹茶炉火的烟气”、“煮茶的烟火”,更多的则是指茶水热汽。
  • 论文
    俞理明
    2003, 2(4): 88-9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香瓜子”的来源与向日葵、葵花子、瓜子等词有关,在它的演变过程中,受类推作用和认知偏差的影响,发生词义感染、错合感染、缩略等变化。作为一个个案,它对研究汉语词汇成分的特殊变化和古今汉语词汇语源的考察有典型意义。
  • 论文
    徐 山
    2003, 2(4): 92-9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综合考察“次”字的金文形体构造以及“次”一词在先秦典籍里的基本用法之后,认为“次”字中“欠”形口旁的上下两小短横当表示从口中吐出之物,“次”字所在的完整的文化背景为:所食之物不好吃(即不精、次货义),难以咽下而从口中吐出(即咽不下去的“不前”义),而“次”的字形反映的是整个过程中最终吐出来这样的结果。
  • 论文
    周日安
    2003, 2(4): 95-1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网络语言是经网民改造过的一套混杂的符号系统,由网络缩略语、汉语新词汇、数字代语与网络形语构成;网络语言具有混杂化、视觉化、时尚化与个性化等特点;否定网络语言势必否定网络,评价网络语言应建立在承认网络语言的基础上,目的是建立新规范而促进网络语言的健康发展,规范网络语言的难处在于对混杂与形语的处理。
  • 论文
    司联合
    2003, 2(4): 101-1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黄曾阳的HNC理论为主,讨论了机器翻译的研究历史和中文信息处理的三个流派,比较了黄的作用效应链和Langacker的作用链,也分析了Fillmore,Langacker和黄对一些语句可能进行的处理。文章还重点比较了黄的语义块和鲁川的语块及他们对短语和块的关系的看法,最后,指出了HNC专著的一些不足之处,认为HNC理论创立了自然语言表述和处理的合理模式,解决了汉语理解所面临的诸多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