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03年, 第2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03-09-01
      

    论文
  • 全选
    |
    论文
  • 论文
    薛凤生
    2003, 2(5): 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进入20世纪以后,汉语音韵的研究方式发生了一场巨大的转变。在印欧学者所倡导的“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影响下,以高本汉为代表的众多学者,便开始了“构拟”(“重建”)古音的工作,使用“万国音标”之类的拼音符号标示“音值”,代替了中国传统音韵学较抽象的“反切”注音。这种“构拟”工作,迄今仍风行不衰,成为汉语音韵史研究的主流。这种作法自然使他们不自觉地偏重“音值”的猜测,而不特别重视解读韵书或韵图记录下来的许多现象。与前述的作法相反,我认为《切韵》、《韵镜》、《中原音韵》等韵书或韵图,都是各个时代的专家对其语言的忠实记录,所以我们的研究目标自然是“诠释”这些可靠的韵书,推论出其所依据的音系。本文试从音位学的观点,指出构拟法不能解决的某些问题,及其所以无法解决之故;并举例说明《切韵》、《韵镜》、《中原音韵》等书所记录的现象都可以在音系学理论的基础上得到合理的解释。
  • 论文
    耿振生
    2003, 2(5): 10-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谐声原则问题上,古音学家的见解颇有分歧,这是由于谐声关系的复杂性造成的。但多数古音学家以语音关系为基础建立谐声原则,则是正确的途径。语音关联是谐声系列的原生性的、根本性的关系,其他关联都是次生性的、非本质性的关系。“形态相关说”把谐声关系看作上古汉语形态的反映,这种观点缺乏事实的支持和理论的依据,不能让人信服。
  • 论文
    余廼永
    2003, 2(5): 29-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切韵》系韵书的音系构建都是以洛阳话为基础,但是该系韵书出现许多谐声字与反切并不一致的情形。本文研究认为中唐以后以长安话为首的西北方言音系中,鼻冠音声母由复辅音的分化而逐渐消亡。
  • 论文
    李如龙 刘镇发
    2003, 2(5): 36-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回顾了整个20世纪内,汉语音韵学与汉语方言学的发展,提出这个发展是中西学术的融合而升华出的成果。中国语言学,尤其是音韵学和方言学得到西方的学术元素注入,不再受困于过去的小圈子,开始发挥自己的光芒而开始走向国际。汉语音韵学得到音标的帮助,加上比较方言学的支持,转型为汉语的历史语言学。汉语方言学也渐渐摆脱了只是做方言纪录的历史,转而配合汉语史的研究探索汉语历史发展的规律、寻求汉语的结构规律。并且通过和其他学科加深联系而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证明了中学、西学兼收并用,在应用中相互检验、互相比较,取长补短、相互为用。经过竞争和融合,提取各自的合理部分加以综合运用,才能建设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的新学科。  
  • 论文
    周 荐
    2003, 2(5): 46-5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三字组合是现代汉语词汇中一类重要单位。三字组合究竟属于何种类型的词汇单位,长期以来学界并未有一致的意见。最近几年,一些学者用韵律词理论对三字组合的词或自由短语的归属作了可贵的探索,但是离开汉语三字组合本身的性质特点,问题似乎不易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三字组合上所表现出来的问题,在其他类型的词汇单位上也程度不等地存在着。而用韵律词理论解决汉语词或自由短语的归属,问题较为集中地表现在三字组合上。因此,解决好三字组合的归属,不仅有助于人们认清韵律词理论对汉语词汇确定的解释力究竟有多大,更有利于汉语切词、析词工作的顺利展开。因此,本文试对三字组合的问题从三字组合所以构成的成分以及成分与成分间的关系入手作一研究和探讨。
  • 论文
    姚双云 储泽祥
    2003, 2(5): 56-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深入考察了汉语中数量成分分布的特征和规律,重点讨论了汉语里一个动词后不能同时出现两个数量成分这一规律,并运用“格位理论”和“信息安排原则”做出合理的解释。
  • 论文
    张宝胜
    2003, 2(5): 71-7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通过句重音对比,发现表示“继续”、“持续”义的副词“还”在不负载句重音时,除了表示“继续”、“持续”的意义外,还具有主观性:说话人认为该命题是一个不应该发生的事实。“还”的主观性只发生在一般命题句,而不发生在常理命题句。本文讨论的主观性用法的“还”,不仅陈述命题,而且表明看法,这也是加大句子的信息量:元语增量。
  • 论文
    廖美珍
    2003, 2(5): 77-8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对应”为分析单位,通过对13场法庭审判现场录音转写语料的分析,揭示法庭审判互动话语结构特征,解释不同互动结构的分布。结论是:法庭话语最多的结构现象是“Q—R”,但是由于法庭话语参与者的目的关系复杂,因此不同互动对象之间的互动结构各有特色,无法用一种结构来概括法庭互动的特征。法庭互动结构不同于服务行业的“店员—顾客”和课堂上“教师—学生”的互动结构。因此,“三步式”(I—R—F)和“包孕结构”(Q—Qi—Ri—R)不是法庭互动话语的典型结构。分析特定话语的互动结构有助于深刻地揭示这种活动的本质特性。
  • 论文
    姚勤智
    2003, 2(5): 90-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讨论了平遥方言四字格成语的结构方式,将其分为复合式、附加式、重叠式和圪字式四种类型,并列举大量的例子进行说明。
  • 论文
    徐世璇
    2003, 2(5): 97-1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语言的接触性影响具有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种类型。本文在对毕苏语跟踪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对语言接触性衰变的普遍性规律进行论述,提出在语言使用和结构系统两方面的衰退变异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使用人数减少,使用者平均年龄升高,语言的使用范围缩小,语言的结构系统退化。这四个方面密切相关,互相影响,尽管在不同的语言中不同方面的突出程度和明显表现可能有所差异,但是退化的趋势必然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