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03年, 第2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03-11-01
      

    论文
  • 全选
    |
    论文
  • 论文
    陆丙甫 徐阳春
    2003, 2(6): 3-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分析徐烈炯、刘丹青(1998: 97-101) 提出的疑问性话题,指出导致疑问词前移的主要因素,跟汉语中许多成分的前移的原因一样,也是较大的可别性(identifiability),而不是焦点性。这跟英语中的疑问词的焦点性前移不同。这种功能原因的不同导致了两者的一系列差异。
  • 论文
    陈国亭
    2003, 2(6): 12-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在俄汉语对比的基础上探讨了俄语和汉语句子中焦点的存在与逻辑重音和词序的关系,具体分析了汉语的“连”字句和“把”字句,指出确立焦点的依据是逻辑重音,而不是词序,这与实义切分要有逻辑重音和词序两方面的支持有原则区别。汉语中,“连”字结构是重现型强调句式的焦点标记,而不是所谓“话题焦点”或“次话题”,而“把”字句中起关键作用的是逻辑重音而不单单是词序。本文认为起对比作用的话题焦点应视作“对比话题”,起一般提示作用的话题可称作“一般(或自然)话题”,从而避免使话题与焦点在概念上产生混淆。  
  • 论文
    税昌锡
    2003, 2(6): 20-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语义指向的内涵可以概括为配、项、指、联四个方面。配指一个成分在语义上能够跟另一个成分组配的可能性,体现为结构内部成分间语义上的双向选择性,它是语义指向赖以存在的基础。项指能与一个成分在语义上发生联系的数项,项有单项多项之分,单项成分和共生共存性多项成分不会产生歧义,而非共生共存性多项成分则容易产生歧义。这种指向歧义可以通过语境制约、语义制约和就近选择性原则得到控制。指即语义指向的方向或方式。联指某些成分在和被指成分构成语义指向结构体时,与被指成分同时联系的对象。把配、项、指、联的概念综合运用于句法结构的语义分析就是语义指向分析。
  • 论文
    岳中奇
    2003, 2(6): 33-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为,“X+胜+Y”和“X+败+Y”句法结构中的“胜”和“败”与其转换式“X+胜”和“Y+败”中的“胜”和“败”具有不同的配价功能,分别是“胜1”与“胜2”、“败1”与“败2”。其词义所描写的基体、突显的侧面及其包含的实体、实体与动词的语义关系等因素,不但制约着它们所联系的论元,而且也制约着它们所生成的句法结构及其转换形式,同时也导致了“胜1”和“败1”所生成的主述宾结构在主宾语相同的条件下,能够表述出基本相同的语义。  
  • 论文
    孙晋文 伍雅清
    2003, 2(6): 46-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在Chomsky(1999)的基本框架下重新分析所谓的“领有名词提升移位”,并对以往的分析提出质疑。徐杰(1999),韩景泉(2000),温宾利、陈宗利(2001)等人所说的领有名词与隶属名词之间的关系仅仅是语义定义,缺乏必要的论证,因为两个句子同义与两个句子由同一个来源得出并不等价(潘海华1997)。本文认为,(1)“张三死了父亲”和(2)“张三的父亲死了”的论元结构并不相同,前者中带有受害者角色的论元“张三”是论元增容的结果。(1)实际上是由两个事件构成,因而其推导也有两步。第一步的推导与其他正常推导无异,再推导第二步时,假设词库中存在一个带有\[effect\]特征但没有语音特征的空动词,同时,受害者处于被动式中。这样,就解决了动词前后两个名词格的问题。
  • 论文
    袁毓林
    2003, 2(6): 53-7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主要评论汉语研究中关于语法、词汇、语音相互关联的有关研究。首先,指出传统的语言研究语音、词汇、语法各自独立,描写语法学的操作程序又强调只能先分析音位、后分析语法,到了生成语法时代才确立低层面的语音分析和高层面的语法分析应该互动的正确观念。接着,从汉语的结构面貌和汉语语法研究发展史的角度,指出从词法、形态本位向词组、句子本位转移是汉语语法研究的必然趋势;还指出语法分析中的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除了要注意区分之外,更应该研究这三个平面上的成分之间的配位关系和相互关联的标记模式,并考察语义、语用因素的语法化过程,从而沟通语言的共时研究和历时研究。然后,着重评述有关汉语语法和语音互动关系的研究,指出国内学者在传统语法和描写语法的框架内,对于语音对语法的制约作用已经作了初步的探索;国外学者在生成语法和生成音系学的背景上,分别探讨了语法结构对于语音(特别是方言中连读变调域的界限)的制约作用和韵律结构(特别是音步组织)对于语法结构的制约作用,建立起了各种颇具理论语言学色彩的理论模型。最后,讨论词库结构和句法操作的互动关系,并提出假设,在介于词库和句法表达之间的论元结构层面上的有条件的变化,可以免去许多繁复的句法操作。
  • 论文
    范 晓
    2003, 2(6): 73-8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要说明语言和思维的关系及其相关问题,跟语言有关的应区分语言、言语、话语,跟思维有关的应区分逻辑、思维、思想。这六个术语或概念表达了六个既有区别也有联系的客观存在的事实:言语是用语言来进行交际的行为活动,语言是言语交际的工具,话语是言语的产物,思维是在表象或概念的基础上进行的认识客观世界的行为活动,逻辑是思维的规律或方法,思想是思维的产物。思维有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形象思维不依赖语言,抽象思维离不开语言。没学会语言就不可能有言语;没有言语,已有的族语也不能发挥作用,更不可能有话语;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都可产生思想,要把思想表达出来,就要靠言语。具体话语的内容是具体思想,表达该内容的形式是语言(族语的变体)。文章还探讨了“内部言语”、儿童的语言和思维、聋哑人的语言和思维等问题。
  • 论文
    钱 韵1 余 戈2
    2003, 2(6): 86-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成语是汉语里一类特殊的词汇单位。但其集合内部成员的词汇性质存在着词汇化程度的差异。本文从意义和结构两方面着眼,将现代汉语成语依照词汇化程度划分为五类:类语成语、隐喻成语、弱语义成语、弱语法成语和完全词汇化成语。文章还对成语词汇化的机制进行了探讨,认为成语的来源、韵律及类推作用可能是造成成语词汇化程度差异的主要致因。
  • 论文
    孙立新
    2003, 2(6): 97-1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户县方言的“把”字句有处置式和非处置式之分,如处置式“把信交了(祈使)/把信交咧(陈述)”,非处置式“我屋把个老母鸡没咧(我们家丢了一只老母鸡)”。户县方言“把”字句处置式可带衬字“呱”,如“把车帮帮抓住”又作“把车帮帮抓住呱/把车帮帮抓呱住”。户县方言表动作持续态常用“把NVV上”式,其中“把”字也可以省略。户县方言可以有省略了处置义的动词谓语的“把N”式(如“我就把你个二杆子货!”)以及省略了补语的“把”字句(如“把娃吓得”)。户县方言双宾语句比普通话少得多。户县方言否定式“把”字句必须将否定词放在“把”字后边,如“他就把你不当人看|有个学生把学费没给学校交”。户县方言“把”字句与“给”字句有许多连带关系,“把书给老师”在户县方言里有“把书给老师/把书给给老师/把书给老师给给”三种变体形式,如“不给老师书”在户县方言里有“不给老师书/把书不给老师/把书给老师不给/把书不给给老师”四种变体形式。户县方言的有关“把”字句可以从近代汉语文献里找到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