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模态框(Modal)标题
在这里添加一些文本
关闭
关闭
提交更改
取消
确定并提交
×
模态框(Modal)标题
在这里添加一些文本
关闭
×
下载引用文件后,可以用常见的文献管理软件打开和编辑,包括: BibTex, EndNote, ProCite, RefWorks, and Reference Manager.
选择文件类型/文献管理软件名称
RIS (ProCite, Reference Manager)
BibTeX
选择包含的内容
仅文章引用信息
引用信息及摘要
导出
导航切换
语言科学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English
过刊目录
2004年, 第3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04-11-01
论文
全选
|
论文
Select
论文
动结式“追累”的语法和语义
沈家煊
2004, 3(6): 3-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论证,“追累”这样的动结式构成的句子,仅仅从动词和补语的论元结构和题元结构出发是无法对其语法和语义作出充分解释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动结式的意义不能完全靠动词和补语的意义推导出来,二是动词和补语各自的词汇选择限制起重要作用。本文借用“认知语义学”的理论,从概念结构出发来解决问题,同时还说明为什么对这样的语法语义现象我们能够作出充分的解释,但只能作出不充分的预测。
Select
论文
论社会平均值对语法的影响——汉语“有”的程度表达式产生的原因
石毓智
2004, 3(6): 16-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社会因素会影响到语法标记的产生和语法格式的形成。本文重点分析社会平均值对领有动词“有”的各种程度用法产生的影响,并从社会生活信息的有无标记性出发,说明产生交际的动机以及某些表达式的高频出现,从而导致某种语法现象的形成。此外,文章还讨论了语言系统内部的特点对语用格式语法化的限制。
Select
论文
地点域/方位域对立和汉语句法分析
方经民
2004, 3(6): 27-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从地点域/方位域的对立和空间名词的指称性出发,选取存在主语、存在判断主语、处所定语、处所主语、处所话题等句法位置讨论了各类名词的空间性要求,分析现代汉语空间区域在空间参照关系中的地位,讨论地点域/空间域对立对空间存在关系表达的影响,进而分析了空间存在关系的断言化和指称化以及空间区域的前景化在汉语句法结构中的各种功能变异,试图揭示“地点域/方位域”的对立对现代汉语句法分析和功能分析的影响。
Select
论文
试析唐宋时期的“过”语法化进程迟缓的原因
林新年
2004, 3(6): 42-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相对于“了、却、著、得”来说,唐宋时期的“过”语法化为动态助词的过程比较缓慢,学术界对其语法化迟缓的原因并没有一个较为合理的说法,本文利用数据库,全面调查了唐宋时期《祖堂集》、《景德传灯录》、《五灯会元》三部禅宗著作中“过”的语义特征、句法格式及其使用频率,试图说明“过”在这个时期语法化进程缓慢的原因。
Select
论文
“化”字的语法化过程及其辨析
崔玉珍
2004, 3(6): 51-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现代汉语中,“化”缀词的能产性极高,相关的语言现象也相当复杂。文章力图找出引起这些语言现象的机制,重新考察“化”缀词,从研究“化”字本身的发展入手,提出现代汉语中能产性极高的“化”缀是由实词义“化”经过语法化演变而来的,而且经历了两次语法化过程,进而讨论了“化”字语法化的动因,认为使用频率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个因素。同时对这一假设进行了论证,并给出了辨析不同语法化程度的“化”的形式手段。
Select
论文
动词性并列结构的结构平行
吴云芳
2004, 3(6): 57-6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讨论了动词性并列结构的结构平行特征:状中结构的不平行,述宾结构的平行,主谓结构的平行,音节数目的相同。可用一个复杂特征结构来描述动词短语,包括两个属性特征“结构和音节”,其中“结构”又有两个取值“述宾和主谓”。对两个动词短语,只要其中的一个属性特征相同(结构或者音节)就可形成并列。动词性并列结构表现出来的平行性可以帮助计算机自动识别并列结构的边界。
Select
论文
汉语句式特色之成因——赵元任先生给古文句法研究之启示
薛凤生
2004, 3(6): 67-7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汉语句法,当采何种观点,一直为关键之问题。自马建忠以来,因深受欧语语法之影响,于汉语句子之结构及词汇之分类,率皆因循欧式语法之成规以为说。遂致牵强附会,随处可见,去汉语句法之真精神甚远。明远之士,早有所悟。王力先生曾有“注重汉语特点”之说,吕叔湘先生更有“摆脱印欧语眼光”之说,卓识灼见,足启后学。然何为“特点”?如何“摆脱”?则未见有详为说明者。赵元任先生更早见及此,虽未明言,但六十年前即从此一角度分析汉语;首见于其《国语入门》,终集大成于其《中国话的文法》。所分析者虽为现代汉语,然其所据之原则,似亦皆适用于古文之分析。此等原则为何?惜乎先生虽用之而未作详细之说明与完备之列举,而分析实例时,亦时有当守而未守者。因此我曾试图将之归纳为八条句式特色(薛凤生2000)。本文试图说明此等特色之成因,增举例证以实其说。其中或有与赵先生说法相抵牾者,然实则皆由其基本观点衍生而出,即他给“句子”所下之新定义,以及他所提出的“主谓关系”之新定义。如此分析,目的有二:一为妥善解读先秦古籍,次为在认定汉语例句之真实结构以后,“才能实现西方的语言理论与汉语研究的结合”(吕叔湘1977)。
Select
论文
赣榆方言韵母
蒋希文
2004, 3(6): 74-9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主要讨论“赣榆方言韵母”。首先概要介绍了方言的声母,并说明方言韵母的一般结构情况。其次,对该方言35个韵母的每一韵母的来源及其演变加以说明和解释。通过分析获得两条结论:1)方言每一韵母都是由中古的某一韵母通过“自然变化”和“条件变化”打造出来的一个全新的韵母;2)方言的35个韵母在中古“四等各分开和”这一语音历史平台上,通过长期发展达到了另一个平台,即以“四呼为语音框架”的一个新的历史平台。
Select
论文
也谈兰州及周边方言的“们3”
莫超
2004, 3(6): 95-1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比较了以往描写兰州话“N+们”的文章与“N+们”使用实际之间的差异,认为兰州及周边方言的“们”有“们1、们2”和“们3”三种用法。“们3”的功能是表达戏谑、幽默、轻蔑、嘲弄的口气,在这种语气中对事物的“这一个”或“这一类”予以评述。“们3”的用法源头较早,可以上溯到元代。
Select
论文
襄樊话“倒”和北京话“着”之比较
罗自群
2004, 3(6): 101-1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现代汉语方言中表示持续意义的成分很多,本文选择具有一定代表性的[t]声母类的“倒”(襄樊话)所在的主要句型“V1倒(+O)(+V2)”进行了比较详细地描写,并和[t]声母类的“着”(北京话)进行比较,说明在一定的句式中,“倒”和“着”的主要语法功能是表示持续,它们都可以看作是持续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