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模态框(Modal)标题
在这里添加一些文本
关闭
关闭
提交更改
取消
确定并提交
×
模态框(Modal)标题
在这里添加一些文本
关闭
×
下载引用文件后,可以用常见的文献管理软件打开和编辑,包括: BibTex, EndNote, ProCite, RefWorks, and Reference Manager.
选择文件类型/文献管理软件名称
RIS (ProCite, Reference Manager)
BibTeX
选择包含的内容
仅文章引用信息
引用信息及摘要
导出
导航切换
语言科学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English
过刊目录
2005年, 第4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05-01-01
论文
全选
|
论文
Select
论文
轻动词移位与古今汉语的动宾关系
冯胜利
2005, 4(1): 3-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讨论汉语中与轻动词有关的句法现象,认为汉语非常规性动宾的复杂关系,是由轻动词移位造成的。文章进而指出:轻动词促发的句法移位现代汉语里有,古代汉语里更普遍;句法运作里有,构词法里同样可见。因此,轻动词句法不仅可以贯古今,而且可以通词语,它为汉语的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途径。
Select
论文
语义扩展模式与汉日语对比研究
于 康
2005, 4(1): 17-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运用语义扩展模式对汉语的“听”与日语的“聞く”的语义扩展结构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由此归纳并阐明了各自的语义扩展结构和扩展机制。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对与“听”共现的“了”和与“聞く”共现的“た”进行了试验性对比分析。通过上述分析,可以证明,语义扩展模式在汉日对比研究中也是一个十分重要和有效的方法。用这个模式来进行对比研究,可以不依赖对译,避开对译中翻译者个人因素的干扰,可以更加清楚的发现和解释个别语言的语义规则与语法规则的关系。
Select
论文
“总(是)”与“老(是)”的语用功能及选择差异
张谊生1 邹海清1 杨斌2
2005, 4(1): 31-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频率副词“总(是)”与“老(是)”在语用功能上存在差异:“总(是)”的基本语用功能为客观判断,“老(是)”的基本语用功能为主观评价,这种差异是由“老(是)”在使用的过程中比“总(是)”更容易主观化造成的。本文还比较了二者在客观判断和主观评价方面体现出的相对性与绝对性,并讨论了它们与其他副词共现能力的差异,以及句式、语体因表意重点的不同而引起的对二者的选择差异。
Select
论文
方言中“等”字表被动的成因探析
何亮
2005, 4(1): 40-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江西等地方言中“等”字表被动的用法是由于词义的演变和句法结构内部语义关系的变化双重影响而形成的。深入研究“等”表被动用法的形成机制,有助于深化对汉语被动句发展和演变的认识和理解。
Select
论文
论《切韵》韵目用字的“同纽原则”
沈建民
2005, 4(1): 46-5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对《切韵》韵目用字中的“同纽原则”现象进行了探讨。文章认为,“同纽原则”有两个作用:一是用来表明音类相从的韵之间具有非常相似的读音,以提醒读者注意其差别;一是用来表明四声相配的韵之间具有相同的韵腹和韵尾,以提醒读者注意其联系。文中也对中古四声的来源以及汉语四声何以要到沈约时才能发现其存在等问题作了探讨。
Select
论文
从中古佛经看事态助词“来”及其语法化
龙国富
2005, 4(1): 54-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现有的研究来看,关于事态助词“来”产生的年代还不够明确,形成的过程还比较模糊。梁银峰(2004)认为“来”产生于南北朝及隋代。本文以魏晋南北朝佛经为基本材料,佐证了梁氏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来”的语法化途径,以及语法化的动因和机制。
Select
论文
“喽啰”考
徐时仪
2005, 4(1): 62-6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喽啰,又写作娄罗、喽罗、偻等。此词既不是单纯的外来词,也不是联绵词,而是由记梵文四流母音R[DD(X-*2][DD)]、R[DD(X-*2][DD)][DD(-*2]ˉ[DD)]、L[DD(X-*2][DD)]、L[DD(X-*2][DD)][DD(-*2]ˉ[DD)]的鲁、流、卢、楼或啰啰哩哩等逐渐凝固成词。其词义除了由表褒义的“能干、机灵”义渐演变为带有贬义的“追随恶人的人”之义外,尚涉及佛教赞歌和戏剧歌辞中和声的用法,可以说是语言中较为罕见的一个特殊词语,在汉语史和语言史的研究上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Select
论文
藏语拉萨话的体貌、示证及自我中心范畴
江荻
2005, 4(1): 70-8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主要讨论藏语拉萨话动词的体貌范畴以及句法标记。然而,藏语体貌范畴总是与示证性和自我中心趋向范畴共享形式标记。藏语示证性评估说话人所出示的证据,自我中心趋向表明说话人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特征。因此,本文同时描述了藏语拉萨话的体貌类型、示证类型、自我中心趋向类型,以及它们的句法形式。拉萨话有9类动词体,分别是:将行体、即行体、待行体、实现体、持续体、结果体、方过体、已行体、与境体;4类示证性,分别是自知示证、亲知示证、新知示证和推知示证。自我中心范畴表现为动作趋向自我还是趋向他人,或者说话人获益还是受损等等。另外,本文还讨论了句法上动词体与人称、意愿、情态以及时空认知的相互制约关系。
Select
论文
关于语义学比较法
邢凯
2005, 4(1): 89-1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语义学比较法是已故邢公畹教授1994年提出的一种利用两种或几种具有共同文化源头的语言之间的深层语义对应规律,确定同源词的新方法。本文概括介绍语义学比较法的提出、操作程序,举出了部分公式和具体的深层对应例证。在此基础上联系语音学比较法论证了语义学比较法的理论基础,指出:语义学比较法并不是以寻找个别或少数的深层对应式为满足,它的根本目的是要证明两种语言词汇—语义系统的全部符合。凡是能够进入深层语义对应式中的语词,大体上都是同源词。因此,语义学比较法是鉴定同源词的有效方法;汉台语之间的系统深层语义对应是它们历史同源关系的逻辑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