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07年, 第6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07-01-01
      

    论文
  • 全选
    |
    论文
  • 论文
    张国宪
    2007, 6(1): 3-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状态形容词是形容词家族中最重要的非典型成员。以前对形容词的研究大都是以其典型成员——性质形容词为主,对状态形容词基本上只是一些零星的论及,缺乏系统的考察和研究。文章以形容词的所有成员为背景,给出状态形容词的界定标准,考察其语法特征,以期丰富和深化对汉语形容词的语法认识。
  • 论文
    宗守云
    2007, 6(1): 15-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从集合量词的定义入手,总结了集合量词的本质特征——数意义和整体意义,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集合量词的性质、范围和类别。集合量词是物量词中的一类,具有强整体性、必呈现性、内类同性和可分离性等性质。根据“从意义出发,找形式验证”的原则,共有129个量词被确定为集合量词。集合量词可以分为已定数集合量词和未定数集合量词两类。
  • 论文
    刘承峰
    2007, 6(1): 27-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以“全量否定”为研究对象,针对诸多专家得出的具有共识性的结论——对“一+量+名”这一最小量的否定可表达全量否定,认为对“一+量+名”的否定不一定表达全量否定,一个句子是不是表达全量否定,需要综合考察其句法格式、语用数值和否定词等三个维度。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12种否定类型语用推理模式,并列出了12种推理模式表达“全量否定”的强度连续统。
  • 论文
    董秀芳
    2007, 6(1): 40-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认为汉语史上动补结构的形成不是一种句法结构的变化,而是一种词法的变化,是词汇化的结果。动补结构的形成并没有在动词和宾语之间造出一个句法位置,只是汉语的致使表示法由过去的单音节词的使动化变为基本是双音节的复合法。有不少证据支持把动补结构看作词,而把动补结构看作句法结构的一些理由实际上都可以做另外的解释。
  • 论文
    杨一飞
    2007, 6(1): 48-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以近年来新出现的近100个附缀三音节词作为考察对象,这些三音节词功能上与词干成分并不一致,与传统的偏正结构附缀词也表现出很大的不同。通过对一部分典型成员的句中分布、构造特征与形成动因的分析,文章试图清晰地展示出这部分新兴三音节附缀词的词类地位和发展趋势。
  • 论文
    朱晓亚
    2007, 6(1): 58-6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运用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的方法讨论否定型语调是非问的答句。将否定型语调是非问分为重复性问句和接引性问句两类,而接引性问句又分为据实性问句、推测性问句和确认性追问。文章认为,不同的问句有不同的发问目的,从而制约了其答句是肯定性的还是否定性的,不同的问句发问心理和期待不同,也会影响答话人是否只对问句作出肯、否回答。
  • 论文
    孙良明
    2007, 6(1): 65-8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谈述汉至元多种注释书对谓语结构名动语义关系分析,说明古汉语述宾、状述语义关系和名词做谓语、述语表义的复杂和多样,并谈述当今对其研究问题。同时说明既然存在多种述宾语义关系,为什么陈承泽只是提出“致动”、“意动”关系。
  • 论文
    宋亚云
    2007, 6(1): 84-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结合东汉时期的训诂著作《说文解字》、《释名》和郑玄注释语言中的100多条材料,对\[V1+V2\]或\[V+A\]中常见的24个V2或A从先秦到魏晋南北朝的使动用法、作定语用法及连用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这些V2在东汉时期发生了较重要的变化。在此基础上,认为由这些动词或形容词充当下字的\[V1+V2\]或\[V+A\]在东汉时已演变为动结式。同时,文章再次指出“V2自动词化”标准在判断动结式时存在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