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07年, 第6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07-07-01
      

    论文
  • 全选
    |
    论文
  • 论文
    黄正德
    2007, 6(4): 3-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讨论非宾格假定与汉语动词的题元结构,指出:不仅单元述词与双元述词可以分为非作格、非宾格两类,同样的分类也适用于三元述词和与其相关的句法结构。依此看法,汉语的两种双宾结构(给予类和抢偷类)分属于非宾格与非作格系列的三元述词结构:前者选择一个宾语两个主语(一大一小),后者选择一个主语两个宾语(一内一外)。汉语的若干特殊句式(如“保留宾语”句式、“外宾语”句式与所谓的“不及物动词带宾语”句式)都可以在适当的句法分析下各得其所。
  • 论文
    顾 阳
    2007, 6(4): 22-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由于汉语有相对丰富的时态标记,而缺乏显性的时制标记,很多学者在对汉语句子中的时间进行诠释时,往往将时态或体作为依据。从汉语句子能否成句这个问题着手,文章的考察表明,汉语的场景体中有无“定点”对句子的成句性有决定意义。含缺少“定点”的场景体,必须要借助其他功能成分方能成句。含有“定点”的场景体的句子,其定点必须在句中明确表示出来,才能成句,否则亦需要借助其他功能成分方能成句。文章将所罗列的现象归纳为句子的固有成分,并探讨如何将这一系列的句法固有成分统一分析为‘指涉’这一语法功能,即时空上的参照点。一个句子为何要有这样的参照成分?自然语言的名词通过功能化以后,用来指涉实体,那么句子就是动词及其论元通过功能化以后,用来指涉事件或状态。时制通过时空上的参照点来调节和确定说话时间和事件时间的顺序,从而将某个场景(事件或状态)在时空中定位,使说话者可指涉该事件或状态,所以文章尤其关注对句子中参照点的确认,尝试如何确定其在时空定点上的功能。通过演绎,文章证明这些成分都与建立在时空上的参照点并与指涉事件有关,从而推断汉语的句子中具有时制中心语,它支配句子的构建。
  • 论文
    石毓智
    2007, 6(4): 39-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生成学派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王冕死了父亲”这类句子的生成过程提出了各种假设,沈家煊(2006)指出了他们分析的缺陷,并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提出了“糅合生成”的假设。文章首先讨论两个学派学者所提出的假设中存在的证据问题,我们赞同沈先生对生成学派的分析缺陷的看法,同时指出沈先生的假设的不足之处,并进而根据语言系统的历史变化提出这类结构产生的动因。文章还就如何寻找语言学假设所赖以成立的证据讨论了语言研究的一般方法论问题。
  • 论文
    龙国富
    2007, 6(4): 52-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唐五代产生的指代词“这里/那里”替换中古时期的“此~”、“是~”和“彼~”,唐五代产生的平比句“如……一般”替换中古时期的“如……许”。文章讨论中古时期处所指代词“此~”、“是~”、“彼~”和平比句“如……许”的使用及其产生的原因。
  • 论文
    袁 宾 何小宛
    2007, 6(4): 62-7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被动句型“P……相V”(如“被花相恼”)在汉语史中长期使用,但尚未引起研究者应有的注意。文章系统介绍此种被动句型,探讨其历史来源与生成方式,考察其结构、语义、语用等方面的情况及若干特点。文中指出金元时代出现于诸宫调、杂剧等作品里的被动句型“P……厮V”是“P……相V”的北方方言变体。
  • 论文
    余迺永
    2007, 6(4): 72-9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参照中古音节表《韵镜》及广州话韵母的长元音与短元音对比情况,认为《切韵》元音有长与短五对:i/I,?/e,a/?,?/o, u/?及长元音y。其中a/?,?/e,I及?六个元音属开口度较大的外转,余下开口度较小的元音u/?,?/o,i/I及y属内转,元音I及?介乎内转与外转之间。元音i及u可用作介音或韵尾。当高元音i/I,y-及u/?分裂为ie,i?及ua,u?。圆唇舌根音声母Kw亦影响后随之展唇元音为带u介音的韵母。Kw之圆唇音素消失,加上由圆唇高元音u/?分裂而来的复合元音ua及u?,于是唐韵以开口与合口两类韵母分韵。前高元音i/I及y-分裂而来之i?及ie 韵类,连同受Kw声母影响的iu? 及iue与带j介音的j?,ju?及je,jue同韵组成重纽三等韵,带i介音者置《韵镜》四等,带j介音者置于三等。长元音ja,j?,ju,j?加上jou成为三等韵的C类及D类。其中韵尾收(-ø)及(-k/-?)者属C类。收(-i)及 (-t/-n)、(-p/-m)者属D类。A及B与C及D的不同是前者韵母的元音为短元音,故唇音中唐后不变轻唇音,后者韵母的元音为长元音,中唐后变轻唇。
  • 论文
    高龙奎
    2007, 6(4): 100-1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音韵辑要》是清代昆山人王鵕编纂的一部曲韵书。书中列举出了许多字在北音、南音中的不同读法。文章在分析这些材料的基础上,讨论了当时南北音声母、韵母、声调三方面存在的差异。
  • 论文
    薛志霞
    2007, 6(4): 107-1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黏、粘”二字的字形、字音问题一向让使用者踌躇不定。文章首先考察了长期以来使用这两个字的歧异情况,然后通过考察历代字书、韵书,提出“粘”是“黏”的俗字,约产生于南北朝时期,最初两字同音同义,到元代俗字“粘”又产生俗音,“黏、粘”二字自此走上字形与字音分化的道路。现代语言规范使两个字的字形、字音及词性得以确定,便于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