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模态框(Modal)标题
在这里添加一些文本
关闭
关闭
提交更改
取消
确定并提交
×
模态框(Modal)标题
在这里添加一些文本
关闭
×
下载引用文件后,可以用常见的文献管理软件打开和编辑,包括: BibTex, EndNote, ProCite, RefWorks, and Reference Manager.
选择文件类型/文献管理软件名称
RIS (ProCite, Reference Manager)
BibTeX
选择包含的内容
仅文章引用信息
引用信息及摘要
导出
导航切换
语言科学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English
过刊目录
2008年, 第7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08-05-01
论文
全选
|
论文
Select
论文
从“他的老师当得好”谈起
黄正德
2008, 7(3): 225-2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汉语句法结构常呈现与语义对应失称的现象,造成了许多所谓“伪定语”的句式(伪领属如“他静他的坐,我示我的威”,伪名量如“三次北京与两次上海都住得很舒服”与“上了七年的访,示了三年的威”等),为形义对应理论造成困难,并引起其他附带的问题。文章采用词义分解理论与动词核心移位的假定,说明这些现象都是动名结构下的动词核心,移入上面的无声轻动词位置所造成的结果。“伪定语”只是一个假象,并没有造成形义对应的困难。依此分析,定语在语义上并不修饰紧跟其后的名词短语所指称的个体,而是修饰跟该个体有关的事件(event)。 针对以前的分析,我们提出四大优点与三项独立证据来支持本文的理论,并澄清若干疑点。最后文章指出,这种所谓“伪定语”的句式的产生可以视为现代汉语高度解析性的一个副产品。
Select
论文
动结式“V累”的句法语义分析及其理论蕴涵
施春宏
2008, 7(3): 242-2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通过特定个案的分析来探讨句法构造过程中原则和规则、规则和例外、理论和事实之间的关系等相关理论问题。文章首先分析了学界对动结式“追累”的语义理解所存在的问题,进而指出“追累”如果出现“张三追李四,张三累了”这种释义则是动结式论元结构的整合原则及其规则所不允许的,并从不同的角度来论证:如果认同这种释义的存在,则至多只能将它看作句法规则的特例而不能视为通例,因而对它所提出的各种句法规则都是特设的,而特设性规则是不能经受数据完备性和可靠性检验的。句法构造是在原则支配下的系统而精细的规则化过程,规则系统中的例外应该是极为有限而又可以通过附加某个条件得到解释的。文章还借此探讨对句子理解的语感差异问题,认为输出型语感比输入型语感在建立规则时有更高的参考价值。
Select
论文
“王冕死了父亲”的衍生过程和机制
帅志嵩
2008, 7(3): 259-26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从汉语史的角度论证了“王冕死了父亲”的衍生过程和机制。“死”本来只能出现在“对象+动词”的结构中,但是当“丧”在甲型句(当事+丧+对象)中衍生出“死亡”义时,由于“丧”、“亡”、“死”在乙型句(对象+动词)中属于同义句式,驱动了“亡”、“死”也可以用于甲型句。同义句式竞争的结果,“死”代替了“丧”,并继承了“丧”的句法功能。
Select
论文
“临界环境语法化项”关系刍议
彭睿
2008, 7(3): 278-2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语法化发生于特定环境。语法化环境具有不均质性,包括歧解性内涵和与语法化项的关系模式的不同。决定这种差异性的既有语法化项自身的因素,也有非语法化项的语义和形态句法特征因素。
Select
论文
汉语标题的被动表述
尹世超
2008, 7(3): 291-29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讨论汉语标题中的被动表述问题。指出广义的汉语被动表述性标题有受事主语标题、受事定语标题以及受事并列项标题。从语法、语义和语用角度对上述标题的特点及其区别与联系进行了描写和说明。
Select
论文
从韵律看介词的分布及长度
王丽娟
2008, 7(3): 300-3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主要以陈昌来《介词与介引功能》中所收的现代汉语介词为本,描写分析了介词的句法分布特点,运用韵律句法学理论探讨了现代汉语介词合法分布与其音节数目之间的关系,认为核心重音原则在介词的长度和分布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区分了现代汉语中的饰V’介词和饰VP介词,揭示了韵律与句法的交互作用。
Select
论文
汉语南方方言倒置双宾结构初探
林素娥
2008, 7(3): 308-3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汉语南方方言倒置双宾结构一般构成给予类动词双宾句,一些方言也构成非给予类动词倒置式,表“给予义”,与“VOrOp”表“取得义”形成对立,形成结构和语义对应的类型,区别于汉语普通话、英语等大多数语言双宾语结构和表义的关系类型;它并非介宾补语式的省略式,应为方言语法系统中具有初始性的基本双宾结构;它虽然不符合话题化等级序列原则支配双宾语结构语序的现象,但遵循着结构象似性原则的认知规律,在世界其他语言中也常见。
Select
论文
闽语、侗台语给予义“与”字的音韵层次及年代问题
郑伟
2008, 7(3): 320-3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以闽语、侗台语表“给予”的h?6和h?3都来自早期汉语“与”的认识为前提,讨论了h?6、h?3的音韵层次,以及它们分别进入闽语、侗台语的年代;文章还借助楚地的出土文献资料,试图说明云、以母字在南方方言、侗台语汉借词中读擦音,可能是古代楚方言读音层次的保留,大概无需用复辅音来解释。
Select
论文
泰如片方言中动词后附“啊”的两种结构
汪如东
2008, 7(3): 329-3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就泰如片方言“V+L”和“V+在+L”结构在构成条件、时体特征、表义功能及构成祈使句能力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提出不同的看法或补充意见,认为“在”仍然是“引进处所”,不能表达“未然”和“已然”两种对立的时体意义功能,V后带有强制性的衍音“啊”是一个具有多种语法功能的重要标记。
Select
论文
“什么”的否定功用
姜炜1 石毓智2
2008, 7(3): 425-4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来自疑问代词的“什么”在现代汉语口语中是一个非常普遍的否定手段,它用在谓语动词或者形容词之后表示否定,也可以用在名词或者引语之前表示否定。迄今为止还没有关于这种否定方式的系统调查分析。文章主要考察否定标记“什么”的使用情况,确立它的语法意义和使用条件,并探讨它的历史成因。文章认为“什么”的核心功能是对已经实现的状况的否定,与现代汉语其他否定标记之间存在着明确的分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