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论文
  • 论文
    陈振宇
    2008, 7(4): 337-3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汉语中,当疑问从句做宾语时,一个句法语义上的陈述句或祈使句,可能因为言语行为的作用而成为疑问句,这就是汉语中的非典型疑问句。从言语行为的角度可以划分出4种非典型疑问类型。所有这些非典型疑问句的主句都可带非疑问标记,而不能有疑问标记。它们有着不同的疑问程度。汉语中某些特定的话语标记在类似的结构中也有同样的功能。从语力、邻接性和话语标记角度看,共有6个因素决定究竟有怎样的疑问程度。
  • 论文
    邵敬敏
    2008, 7(4): 352-3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认为“连A也/都B”属于汉语重要的框式结构,它的语法意义不是表示“顶端”,而是表示“典型事件(N2+VP)意外实现或未实现”,可接受度的关键是事件实现的可能性。文章还讨论了该框式结构在演变过程中的特点,指出该结构中“也”与“都”的语义已经淡化、虚化,仅仅起到“提示”隐含对比项的作用。
  • 论文
    沈敏1 范开泰2
    2008, 7(4): 359-36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对多功能副词“才”表短时义的范围进行了界定,认为“才”的短时义可区分为单纯短时义和情态短时义。并将短时义副词“才”的意义分为三个层级,论证了“才”表示说话人认为动作、事件的发生“比预期时间晚”的含义是一种非规约性的语用意义。同时对“才”表单纯短时义的句法条件进行了大致的考察,对情态短时义的生成作了一定的解释。研究表明,用“实际偏离预期”这个高度统一的结论来说明“才”的语法意义并不完全符合语言事实。“才”表单纯短时义的存在与说话人的“预期”没有关联。
  • 论文
    董秀芳
    2008, 7(4): 367-37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实际语篇中有一些直接引语与间接引语混用的现象,这种现象在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中都存在。通过对文本中用例的分析,总结出直接引语与间接引语混用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在文本中的人物言语中又出现新的言说关系时产生的混用,另一种是文本叙述人的转述与文本中人物言语的直述相混合。这种现象的产生是由于叙述中心理空间的转换,可以看作语篇层面的糅合。
  • 论文
    姚小鹏
    2008, 7(4): 377-38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代词“本人”经历了由他指到自指的语法化过程,这一过程也是其主观化的过程。汉语中与“本人”类似的代词还有“人家”和“个人”,它们都是以表示主观意义为主的有标记自指代词,也都经历了由短语凝结为单词、由非自指转向自指的演化过程。主观性和更新,是它们共同的生成机制。
  • 论文
    亓海峰1 曾晓渝2
    2008, 7(4): 382-39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莱芜方言中有两种不同形式的儿化韵:一种是以改变韵母为特征的平舌儿化韵,主要存在于老派发音人口中;另一种是卷舌儿化韵,存在于城区新派发音人口中。两种儿化之间的层次叠置反映了方言语音在内因和外因交互作用下的发展变化,文章对这两种儿化韵的形成原因、过程和竞争机制进行了深入分析。
  •   
  •   
    李仕春 艾红娟
    2008, 7(4): 394-39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莒县方言在表示完成体、持续体、终点格时,可以用动词和动态助词结合在一起表示,动态助词轻声而动词会轻声变调;但更常常用动态助词失去音节身份和所有音段,与前面的动词发生合音的变调方式,这与河南等地的动词变韵表示的语法意义是相同的。
  • 论文
  • 论文
    李小军
    2008, 7(4): 398-4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语气词“唦”分布在南部主要省份以及西北各省等,在不同方言里因为语音的差异及不明来源,而产生了多个变体字。现代汉语方言中的“唦”和“些”是同一个语气词,“唦”源于“些”的音变,而语气词“些”由量词“些”语法化而来。普通话里不见语气词“些”或“唦”,可能是被金元以来的语气词“罢(吧)”取代了,而在有语气词“唦”、“些”的方言区语气词“吧”很少使用。
  • 论文
    张玉金
    2008, 7(4): 406-4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出土战国文献中的“焉”有“焉”、“安”、“言”等写法,有兼词、语气词和连词等用法。兼词“焉”是介代兼词;语气词“焉”表示肯定语气,同时有将事态往大处说的意思;连词“焉”表示时间先后关系。
  • 论文
    高永安
    2008, 7(4): 415-4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考察明末宣城文人诗歌用韵。经过系联,得到其诗歌韵部21部。其中, 阳声韵有“东阳清山寒天真文侵”9部,阴声韵有“家歌鱼侯宵来微之”8部,入声韵有“陌葉屋学”4部。东部、阳部、宵部各有部分字独立成类,似乎可以分析出“冬、江、豪”3部。明末宣城文人诗歌用韵有明显的方音特点。
  • 论文
    周阿根
    2008, 7(4): 425-4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唐代墓志》是一部拓片、录文对照的石刻史料集,但是,该书录文在校勘、标点等方面却存在一些疏漏。文章在认真对照、研读拓片和录文的基础上,运用文字学、校勘学等方面的知识,对其录文的不足和疏漏提出商榷意见,以期提高该书的使用价值,并且有助于墓志等古籍的整理。
  • 论文
    谢俊涛 张其昀
    2008, 7(4): 430-4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因文求义的训诂手段,在《经义述闻》中有着精彩的运用。这表现在三个方面:1)据词语之连列求义;2)据句式、语段之平行求义;3)据语境、文脉求义。
  • 论文
    吴汉江
    2008, 7(4): 437-4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以《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中三字词语的注音拼写为考察对象,归纳出五种主要拼写类型,即ABC型、A︱BC型、AB︱C型、A︱B︱C型、离合型等。在此基础上,文章将“第5版”与“第4版”的三字词语的注音拼写进行比较,以反映《现代汉语词典》在该方面的修订成果及遗留问题。最后,文章还对三字词语的注音拼写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了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