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08年, 第7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08-11-01
      

    论文
  • 全选
    |
    论文
  • 论文
    胡敕瑞
    2008, 7(6): 561-57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由焦点分类引出汉语“唯独”、“除舍”两类排他标记,“唯独”是正面排他标记,“除舍”是负面排他标记;文中着重探讨了负面排他标记“除舍”的来源和发展,“除舍”表except的用法源于佛典翻译中的外借,而其表besides的用法是重新分析的结果;文章还探讨了“唯独”、“除舍”两类正负排他标记的相互联通;最后指出,“除舍”类排他标记的来源和发展,分别经历了语言接触的外借和重新分析,是语法化的一个典型案例。
  • 论文
    冯春田
    2008, 7(6): 573-57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若为”、“若箇”是先后出现于南北朝时期和唐代的疑问代词,对这两个疑问代词的来源以往罕有论及。文章基于语料的调查,在吕叔湘(1985)的基础上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得出了与以往不同的结论。认为上古汉语里就有的指示词“若”可能来源于“像似”义动词“若”在特定语法关系中的变化;“若为”、“若箇”的“若”也与“像似”义动词“若”有关,但在历史变化中经历了“若何”(即受疑问词“何”影响)的阶段,从而获得了疑问功能,然后与“作为”义动词“为”、名量词“箇”复合,形成了“若为”、“若箇”。
  • 论文
    谷峰
    2008, 7(6): 580-58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多义性是观察语义演变的窗口。古汉语副词“方”有多个义项,其中“正好”是原型义,“刚刚/才、正在、仅仅、几乎、马上、P才Q”是衍生义。“方”遵循如下引申路径:1)“正好→仅仅→P才Q”;2)“正好→同时→刚刚/才、正在、(当即→)即将”。衍生义的实现是篇章用法固化的结果,“方”的语义演变具有共性意义。
  • 论文
    岳立静
    2008, 7(6): 590-59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详细分析了《醒世姻缘传》中助词“将”的句法分布、功能以及所有带“将”的动词的语义特征,指出带“将”动词都是一个能够在空间延续的动作,助词“将”的主要语法功能即是用来表示这一动作行为、性质的延续状态,并进一步从认知角度对助词“将”这一功能意义的语法化过程及其条件进行阐述。
  • 论文
    黄成龙
    2008, 7(6): 599-6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讨论和分析了羌语不同方言土语中话题的标记形式和分布特征。羌语各土语都有一个后置话题标志,但都不是强制性地出现。虽然在会话中,典型词序(无标记词序)一般没有话题标记;但在非典型结构或者在长篇语料中,引入一个新话题或者转到另一个话题时,或者叙述者为了让听者明了他/她叙述的内容,为了强调话题的一些凸现特征,话题标志出现频率较高。但在多数情况下,都可以不用话题标志。南部羌语有些土语除了用后置附缀形式标记话题外,还有一套独特的代词分裂体系标记话题,有的代词形式与话题功能相对应,有些则与非话题有关。羌语代词的分裂对语言类型学和语言理论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 论文
    强星娜
    2008, 7(6): 615-6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有话题标记的语言里,当表判断义的肯定式名词谓语句出现话题标记时,系词的使用可能不是强制性的。话题标记在判断义肯定式名词谓语句中具有替代系词的功能,这与话题标记联系和切分两个相邻语言单位,并标明语言单位的话题、述题身份的功能有关。话题标记替代系词的现象多发生于话题优先型语言。
  • 论文
    林华勇1 马喆2
    2008, 7(6): 626-6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广东廉江方言有语素“儿、子、仔”,它们都可作后附成分。只有“仔”具备小称功能,表年龄或个头/容量小、职位低、数量少、程度低、持续时间短等。小称形式“仔”可附着在名词、临时量词、谓词重叠、数量词及“副+形”词组之后。从语义和分布看,廉江方言小称具有连续性,该连续性是其语法化不同程度的表现。廉江方言后附成分“儿/子/仔”的用法是粤、客、闽三大方言接触和影响的结果。
  • 论文
    王永娜
    2008, 7(6): 636-6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分析了韵律、语体对汉语表短时体动词VV重叠的制约。在韵律上,动词词长会影响重叠的能力和重叠的形式,单音节动词和双音节动词可以重叠,重叠形式分别为A.A和A.BA.B,三音节及以上的动词无法重叠;由于普通重音的作用,部分动宾式双音节动词在普通重音的作用下扩词为语,具有短语的性质而只能按照单音节动词的重叠方式重叠为A.AB,但当普通重音不作用于双音节动词的第二个音节之上时,只能重叠为A.BA.B。在语体上,动词重叠由于具有“轻松随便”的意味以及口语的韵律特征而归属于口语非正式语体,由于口语非正式语体单位不能在正式场合下运用,所以词的语体色彩会影响其重叠的运用。
  • 论文
    曾传禄
    2008, 7(6): 647-6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往”字短语在动词前、后分别构成A、B两种格式。“往”在A、B式中存在着功能差异:A式里“往”既能标引位移的目标、终点,也能标引方向;B式里“往”可以标引位移的目标、终点,不能标引方向。从位移事件的角度看,“往”、“向”既有区别也有联系:在A式中,都可以标引位移的方向、目标、终点,在B式中,“往”不能标引方向,“向”不能标引终点;“往”凸显位移的目标或终点,“向”凸显位移的过程或动作、状态的方向。动词在语义上的认知显著度对“往”、“向”的使用也有一定的影响。
  • 论文
    卢英顺
    2008, 7(6): 659-66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就认知图景的有关问题作进一步的探讨,包括认知图景与相关概念的比较、认知图景的层次性、认知图景与相关成分的关系,以及基于认知图景的凸显问题和同义句式问题。文章对“凸显”作了不同的诠释。对同义句式的探讨,既不违背认知语言学家的主张(同义句式之间不存在转换问题),又没有割断它们之间的联系,因而更符合语感。
  • 论文
    王福利
    2008, 7(6): 666-66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戏曲小说中“渗(shèn)人”的“渗”实为“瘆”的异文,且还有许多写法如“惨”、“碜”等,其音义完全相同,不存在本义有别、形近致误等问题。但“可碜”(kēchen)一词中的“碜”字,又与“碜人”的“碜”音义完全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