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09年, 第8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09-09-01
      

      
  • 全选
    |
      
  •   
    曹志耘 王莉宁
    2009, 8(5): 449-4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把由韵母的元音、韵尾等因素使得声调产生分化的现象称为“韵母分调”,把汉语方言中现已发现的韵母分调现象归纳为韵尾分调和元音分调两大类。韵尾分调包括塞尾与非塞尾分调、前塞尾与后塞尾分调、鼻尾与非鼻尾分调、开尾与非开尾分调。元音分调包括长元音与短元音分调、高元音与低元音分调、单元音与复元音分调。文章全面整理介绍了上述韵母分调现象,并作了一些必要的分析。
  •   
    吴永焕
    2009, 8(5): 458-46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山东方言中的儿变韵大致有变韵、变韵儿化叠置、变韵残留三种类型。方言间共时的差异,大致反映了方言儿变韵不断衰变的音变进程。文章着重考察山东方言儿变韵的读音类型及大致的地域分布,在方言比较的基础上,探讨儿变韵不断衰变的音变进程及动因。
  •   
    李军
    2009, 8(5): 465-47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通过对成书于十九世纪初的南昌童蒙识字课本《类字蒙求》直音材料的研究,对两百年前南昌话精庄知章组字的读音特点进行了归纳。参照现代南昌话的语音特征,以及时人的研究成果,对南昌话知三章组字读音的演变规律进行了探讨。
  •   
    骆锤炼
    2009, 8(5): 472-47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一般认为,吴语后置副词“添”的语法意义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再”,表示动作行为的持续或反复。文章经过考察认为,“添”与“再”的意义并不完全相当,而且由于后置所产生的句法诱因,使“添”同时还起到谓语的有界化作用。文章并进一步推想,“添”也许还代表着南方方言中普遍存在的后置副词的类型。
  •   
    王双成
    2009, 8(5): 478-48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西宁方言和安徽境内的江淮官话有相同之处,事实上西宁方言和吴方言在语音、词汇和语法方面也有很多相同的地方,本文主要就西宁方言和吴方言的一些语言现象进行比较。
  •   
    施其生
    2009, 8(5): 487-49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广州方言的“形+量”实际上包含两种性质各不相同、且成互补分布的语言成分,不能一概看作是量词接受形容词的修饰。数词后的“形+量”是名词性的偏正短语,中心在后,仍保留量词的语义特征和基本的语法功能,但已经和量词有一些不同。不出现在数词后面的“形+量”基本上是一种后补式的合成词,中心在前,语义特征和语法功能接近性质形容词,其中少数有专门的词义,已经是地道的形容词,但大部分仍和典型的词有所不同。
  •   
    石定栩
    2009, 8(5): 493-5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谓词性成分在充当宾语时会有不同的句法表现,文献中常提到的是有些谓宾可以用“什么”来提问,而有些谓宾只能用“怎(么)样”来提问。一般都认为可以用“什么”提问的谓宾已经“事物化”了,而用“怎样”提问的则保留了谓词的地位。事实上“什么”和“怎样”的对立与词类地位无关,而是同提问对象的句法地位相关。能够用“怎样”提问的谓宾实际上是宾语小句的谓语,本身并不具有宾语的地位,而真正的谓词性宾语只能用“什么”提问。根据带宾语动词的句法特性,可以将谓词性宾语进一步分为名词化了的和名物化了的两种。
  •   
    何元建
    2009, 8(5): 503-5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继之前的研究,文章进一步探讨了汉语合成复合词中题元结构与表层结构的不对称现象;提出这种不对称可以通过逻辑形式中的题元约束关系来解决。此分析方式符合普遍语法的一般原则,较之前的个别处理方式有所进步。不但汉语合成复合词如此,其他语言(如英语)的合成复合词也是如此,所以有普遍意义。因此,普遍语法的一般原则对处理自然语言的细微结构似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   
    田春来
    2009, 8(5): 517-5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著”是近代汉语重要的被动标记之一。“著”表被动起源于魏晋,延续于唐宋,鼎盛于元明清,后期发展出与成熟时代的被字句类似的句法特点。从分布上看,著字被动句主要出现在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的文献中。近代汉语的著字被动句有两种不同的来源,一是来源于表遭受义的受动型著字句,二是来源于表使令的使役型著字句。文章对如何离析这两种不同的来源作了初步的探索。
  •   
    黄灵燕
    2009, 8(5): 525-5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h尾在清代罗马字官话著作中的标记意义,可归纳为以下三种:首先,h尾是入声的标记。其次,h尾没有独立的意义,不是调类的标记。最后,h尾表示短调。本文以清代各罗马字官话著作所记的入声字读音,结合现有的方言调查研究,探讨十九世纪来华西方人士所记入声字h尾的标记意义。
  •   
    曹洁
    2009, 8(5): 538-5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宋跋本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的又音音注,反映了初唐时音与方音的语音面貌。
  •   
    曹强
    2009, 8(5): 548-55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系统地考察江有诰的叶音,不仅对重新认识叶音说具有重要意义,而且有助于全面准确评价江氏古音学的成就。王力等先生认为江氏的叶音和朱熹的叶音无异,是乱改字音。文章统计了江氏《诗经韵读》中全部的叶音,共有58处。通过全面考察这些叶音,发现江氏的叶音并不是乱改字音。他的叶音标准是他确定的古音,他的叶音本意是多音定一音。
  •   
    周阿根
    2009, 8(5): 554-56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认真对照拓片、研读录文的基础上,利用文字学、词汇学、历史学等方面的知识,全面校读了《全唐文补编》所收录的五代墓志录文,发现其五代墓志录文在校勘方面存在诸多可商榷之处,兹择其要者,敷衍成文,以期有助于墓志等古籍的研究和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