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模态框(Modal)标题
在这里添加一些文本
关闭
关闭
提交更改
取消
确定并提交
×
模态框(Modal)标题
在这里添加一些文本
关闭
×
下载引用文件后,可以用常见的文献管理软件打开和编辑,包括: BibTex, EndNote, ProCite, RefWorks, and Reference Manager.
选择文件类型/文献管理软件名称
RIS (ProCite, Reference Manager)
BibTeX
选择包含的内容
仅文章引用信息
引用信息及摘要
导出
导航切换
语言科学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English
过刊目录
2009年, 第8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09-11-01
论文
论文
全选
|
论文
Select
论文
东亚语言常见爆发音的类型学特征*
田阡子1 江荻2,3孙宏开2
2009, 8(6): 561-57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们依据394个语言样本数据库,通过分析双唇、齿龈和软腭三套爆发音在四个基本模式和若干个破缺模式里清、浊、送气对立特征,归纳出东亚语言爆发音的普遍语音类型。同时,针对每一种类型中存在的例外情况,运用历史语言学、语音学的知识对其形成的原因进行了解释。
Select
论文
亮度原则与临摹顺序* -汉语异韵拟声词的语音规律与成因
冉启斌
2009, 8(6): 573-58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不少研究指出,以北京话为主的某些拟声词(如“滴答”、“叮咚”、“叽里咕噜”、“乒零乓啷”、“扑通”、“唧里咯当”等),前面韵母往往用\[i\]类元音,后面韵母往往用\[a\]、\[u\]类元音。前面韵母可以没有鼻音韵尾,但如有鼻音韵尾,则后面韵母必有鼻音韵尾,等等。文章重新分析了拟声词的这些语音规律,认为支配这些语音规律的应该是亮度(brightness)原则,即拟声词前一二分单位的亮度不能低于后一二分单位的亮度。文章进一步分析讨论了亮度原则的客观原因,认为这一原则是与人耳的听觉感知特性相适应的,而人耳的听觉感知特性又是由人耳客观的生理基础及外在声音的客观声学属性决定的。
Select
论文
试论宋代巴蜀方言与现代四川方言的关系 —兼谈文献考证的一个重要功用:追寻失落的方言
刘晓南
2009, 8(6): 586-5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学术界对四川方言史的研究,已经形成以宋代为终点的古代巴蜀方言史和以元代为起点的近现代西南官话史两个时段。将前后两时段的方言特色词与语音特征加以比较,旁证宋元四川地方社会变迁史,可以论定宋代以前的巴蜀方言和元以后的西南官话不是同一来源。宋代巴蜀方言在历史上已经失落,但在文献中得到某些保存。通过文献考证可以发掘宋代巴蜀方言的部分语音特征与词汇,追寻已经失落的方言。可见,文献考证是研究历史方言的重要方法。
Select
论文
非语言因素与吴语处州方言的分布和演变*
王文胜
2009, 8(6): 597-6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引起语言变化的原因多种多样,语言之外的因素往往是造成语言变化的重要原因。以吴语处州方言为例,行政区划、地貌地缘、政治经济、传媒教育、风物文化等非语言因素对语言的地理分布和历史演变都会产生深刻的影响。
Select
系统内部调整:方言向普通话靠拢的演变模式* —以溧水“街上话”语音变异为例
郭骏
2009, 8(6): 607-6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以溧水“街上话”语音变异为例分析方言向普通话靠拢的演变模式,提出语音变异是通过系统内部调整来进行的,系统内部调整是方言向普通话靠拢的主要演变模式。系统内部调整对原有语音系统产生重大影响,具体表现为:音位聚合的改变、音位组合的改变和字音归类的改变。
论文
Select
论文
试论不与动态助词共现的动词*
刁晏斌
2009, 8(6): 612-6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现代汉语中有一些动词由于自身表义、界性、结构、语体属性以及分布等方面的制约,而不与动态助词共现,它们在动词中占比较大的比例。这些动词主要是单音节、状中结构、述宾结构、“动+介”结构以及并列结构等几种类型,它们表现出比较明显的共性特点,如词族性、历史传承性,它们的封闭性不是很严,有相当一部分的使用频率非常低。由不与动态助词共现的动词研究入手,可以找到新的动词分类角度,发现新的研究内容,同时还可以对整个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有所启示。
Select
论文
“好不好”的表达功能及其形成的语用解释*
余光武1,2,3 姚瑶2
2009, 8(6): 625-6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附加问形式“好不好”根据其在具体语境中功能解读,可以分为用于征询意见的真问、请求认同的弱问、弱化制止强度的假问和用于表达辩驳语气的话语标记语的非问四类。四类用法实际上是“好不好”基本功能(说话人带有倾向性的兼顾对方感受的意见征询)在不同语境下的具体语用解读,不应归为历时演变现象。触发“好不好”具有不同语用解读的动因可以从交互主观性理论和面子保全理论里得到解释。
Select
论文
广州话动词“够”的语法化和主观化*
单韵鸣
2009, 8(6): 633-6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广州话动词“够”表示数量上可以满足,或达到一定的程度。通过词义的虚化、重新分析和主观化,“够”派生出作动词表示比较以及作语气副词表达贬抑之义的用法。文章在考察“够”的各种意义和用法的基础上,讨论其语法化和主观化的过程,并联系普通话动词“够”的演变,提出研究语法化问题要重视词语在不同方言或不同语言系统中的实际演变情况。
Select
论文
常用词“窃”、“盗”、“偷”的历时演变*
王毅力
2009, 8(6): 641-6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汉语中表“偷窃”义的词的考察,观察了它们由古到今的演变过程,认为先秦时期“偷窃”义主要由“窃”表达;秦汉时期“盗”代替“窃”成为表“偷窃”义的代表词;从魏晋南北朝开始,“偷”取代“盗”成为表“偷窃”义的常用词,“窃”和“盗”一般只保留在复音词或出现在书面语当中,这样的格局一直保持到现在。
Select
论文
从《韵会定正》论《洪武正韵》的得失* —兼论明太祖“中原雅音”的性质
丁治民1 赵金文2
2009, 8(6): 648-65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七十六韵本、八十韵本的《洪武正韵》均是以明太祖“壹以中原雅音为定”的要求加以编纂的,但均未得到其认可。问题在于明太祖对“中原雅音”未作明确的说明,所以宋濂、汪广洋等对什么是“中原雅音”就很难捉摸,而《韵会定正》是在明太祖对八十韵本《洪武正韵》“字义音切未能尽”而需“重加校正”情况下进呈的,深得其认可而加以刊行。本文以存于《永乐大典》中的部分《韵会定正》为标准,从释义和注音两方面衡量八十韵本《洪武正韵》的得失,进而略窥明太祖的“中原雅音”的性质。
Select
论文
湖北黄孝方言鱼虞韵的历史层次
郭丽
2009, 8(6): 660-66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湖北黄孝方言鱼韵叠置着三个层次,他们是早期鱼虞有别层(见系)、鱼虞相混次晚层(精泥组)和鱼虞相混最晚层(精泥组)。文章分析了三个层次的时间及来源,认为“去、锯”是湖北官话方言鱼虞有别层的特字。
Select
论文
《汉书·扬雄传》旧注“超,速也”质疑
苏芃
2009, 8(6): 667-66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超”字在《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中皆有“速”的义项,设立这一义项主要依据的书证都是《汉书·扬雄传》颜注引应劭语“超,速也”,而此处的“速”字实际上是“远(遠)”字的讹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