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10年, 第9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0-03-01
      

    论文
  • 全选
    |
    论文
  • 论文
    诺姆?乔姆斯基
    2010, 9(2): 113-1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论文
    徐赳赳1 张丽娟2
    2010, 9(2): 124-1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互文是篇章中的一种常见现象,可以说没有互文就没有篇章。文章考察互文和文章缩写的关系,即在缩写文中,是如何使用互文的。文章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考察缩写的互文状况,一是从词汇互文的角度,对关键词、时间、地点、人物词进行了考察。研究显示,关键词是多样化的,时间、地点和人物在缩写文中出现是不一致的,缩写文中会出现缩写文作者创造的时间、地点和人物。另一个是从篇章互文的角度,从标题、副标题、小标题、主题句、句式的采用等方面进行了考察。研究显示,缩写文倾向改写副标题和小标题后再采用,对主题句的采用是有选择的,对直接引语倾向不采用,对照原文来说,缩写句主要采用四种句子,但这四种句子的采用率是不平衡的。
  • 论文
    胡金柱1,2 吴锋文1 李琼1,3舒江波1,2
    2010, 9(2): 133-1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确定了分句和标注了关系词的基础上探讨如何进行汉语有标复句层次关系的自动识别,是中文信息处理必须解决的难题之一。文章提出构建一个专门的复句关系词库并利用关系词的句法语义信息来识别有标复句层次关系,主要论述了两个问题:1)阐明了利用关系词在复句中的标志作用,建立关系词库并对关系词信息的形式化表征在复句层次关系识别中的基础性作用进行说明;2)讨论利用关系词库中的信息来判断关系词的搭配关系、连用形式以及单用形式的方法途径,以期为最终实现有标复句关系层次服务。
  • 论文
    乐耀
    2010, 9(2): 143-15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根据性质形容词“好”的语法化轨迹,推断副词“最好”在演化之前的短语结构形式应该有两种:一种是程度副词“最”+性质形容词“好”;另一种是程度副词“最”+表示容易/可以意义的助动词“好”。文章通过能否在“最好”后加附着性成分“是”论证了表达建议的主观性标记副词“最好”的来源应该是程度副词“最”+性质形容词“好”。这两个成分先经历了词汇化过程,再经历了语法化过程,其中还伴随了主观化,最终演变成表建议的主观性标记副词。
  • 论文
    华建光
    2010, 9(2): 154-1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至”和“往”两个位移动词在先秦时期都不及物,可到六朝却转成了及物。文章先对这一转变过程进行量化描写,指出:“至”早在西汉中期已转成及物动词,而“往”成为及物动词的时期保守估计在东晋南北朝。在此基础上,文章运用Talmy的位移事件词化理论,解释了两者的及物化机制:“至”由“至+介词+O终点”格式脱落羡余介词而逐渐成为及物动词,“往”则由“往+V+O终点”格式重新分析而突然转为及物动词。
  • 论文
    高玉蕾
    2010, 9(2): 162-1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却”本义为动词,副词用法萌芽于中古,唐代开始出现多种副词用法,宋元时期继续发展,明清达到高潮,后逐渐衰弱。语义虚化、句法位置的变化是“却”副词用法产生的基本条件,用法过于灵活使“却”在同类副词的竞争中逐渐调整为仅表转折和强调。
  • 论文
    俞理明
    2010, 9(2): 171-17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由于历史变迁,许多现代用语的内部关系都模糊不清了。如果忽略历史,运用现代理论解释这类现象的时候,可能失之主观。汉语有丰富的历史材料,借助语义研究的方法,广泛了解对象用语在历史上的不同形式,有助于理清这类成分的来源和理据。考察证明,“上厕所”中的“上”就来源于登上厕坑这一意义。
  • 论文
    高晓虹
    2010, 9(2): 177-18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考察了助词“了”在山东方言中的对应形式,分为合一型和二分型两种。合一型有“了”、“啦”、“唠”、“喽”四种读音,主要分布在东区,少数在西鲁片;二分型有“唠—啦”等17种类型,主要分布在西区以及相邻的东区方言。“了1”位置上的形式有“唠”、“嘹”、“溜”、“喽”、“哩”等,“了2”位置上以“啦”为主。文章认为,这些形式与普通话的助词“了”同源;助词“了”形成之后,其语音形式在汉语方言中趋于分化,二分型山东方言较合一型山东方言和普通话发展略快。文章还讨论了山东方言中助词“了”的语音变化,指出“了1”位置上的形式多为弱化所致,而“了2”位置上的形式除了弱化,还可能来自“了”与句尾语气词的合音。
  • 论文
    王健
    2010, 9(2): 187-1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苏皖方言中普遍存在与普通话“掉”相对应的成分,多数语法化程度比普通话的“掉”更深。这类标记在苏皖方言中有大体相同的表现,有相似的语法化历程。不过,这类体标记在不同方言中的语法化程度有差异。文章主要描写苏皖方言中“掉”类成分的共时表现,并根据不同标准刻画“掉”类成分语法化的等级。
  • 论文
    盛益民
    2010, 9(2): 197-2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首先描写了绍兴柯桥话多功能虚词“作”的各种虚词用法,然后根据周围临绍小片方言的情况指出“作”是在“给与”义基础上发生语法化的,只不过“给与”义这种功能在柯桥中被“拨”替代了。基于语法化理论和语义地图理论,文章构拟了“作”的语义演变路径,并重点讨论了受益者标记到伴随者标记以及给与动词经受损者标记到处置标记和致使标记这两个语义演变。最后,文章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太湖片吴语受益者标记来源的三种类型。
  • 论文
    王仲黎
    2010, 9(2): 208-2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祁阳方言古来母字今读有\[l\]、\[n\]、\[d\]三种形式,它们是底层音位/l/经由不同规则推导而成的三个表层音形,其分布条件互补。祁阳方言古来母字今读\[d\]受韵母和声调条件制约。文章比较分析了汉语方言和其他语言\[l\]塞化为\[d\]的条件,综合运用方言比较、音系特征、实验语音等方法,基本上可以认定祁阳方言\[l\]>\[d\]是一种自然音变现象。
  • 论文
    真大成
    2010, 9(2): 220-2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纠正了《汉语大词典》关于“罥索”一词的错误释义,并对与“罥索”相关的“搭索”、“索”、“搨索”、“榻索”、“索”等词作了考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