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10年, 第9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10-07-01
      

    论文
  • 全选
    |
    论文
  • 论文
    张强1,2,3杨亦鸣2,3
    2010, 9(4): 337-35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ERP)考察了汉语主语位置的主语关系从句和宾语关系从句的加工过程,发现与英语等印欧系语言不同的是,汉语关系从句表现出宾语关系从句的加工优势,其原因是由于汉语与印欧系语言在关系从句和中心语相对位置上的差异导致的;与一般自定步速阅读实验结果不同的是,本实验研究结果在关系从句的每个位置上和中心语位置都表现出差异,但在主句的动词和宾语位置上均没有差异;我们同时运用实验的结果对当前有关关系从句的优势解释进行了检查,发现基于指称距离的解释和基本语序的解释均能很好地预测汉语关系从句加工的优势,而基于句法语义角色转换的解释未能得到实验的支持。
  • 论文
    陈练军
    2010, 9(4): 354-36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壁”由先秦的单音词降格为现代汉语中的黏着语素,经历了语素化演变过程。文章从句法、词法两方面描写“壁”的历时发展,揭示出影响“壁”语素化的动因主要有两方面:双音化是首要因素,其次是语义因素。只有语义场的非中心成员才可能语素化,发生语素化的单音词应具备泛义性特征。
  • 论文
    杨子 淡晓红
    2010, 9(4): 364-37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有关“上”、“下”动词性用法不对称性,现有研究缺乏系统性。文章在对“上”、“下”动词性义项进行认知范畴描述和共性、差异性分析的基础上,以优选论为框架构建“上”、“下”动词性组合的优选评估机制,指出“上/下+宾语”结构中后续名词对“上/下”动词性义项的选择及其分别与这两个动词的搭配能力,由“上/下”所有动词性义项科学排列而成的制约条件等级序列决定。该优选评估机制通过系统解释“上/下”共性、个性义项在与后续名词搭配中的活跃度规律,比以往研究更深入全面地揭示了“上”、“下”动词性组合的搭配规律,并挖掘了“上”、“下”用法的各类不对称现象的深层驱动因素。
  • 论文
    张慧丽
    2010, 9(4): 372-38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以偃师方言为例,分析了汉语方言儿化出现的新的中间音的现象,认为在这些方言中虽然“儿”后缀引发了复杂的音系变化,但与北京话一样,都是“儿”后缀特征左扩展形成的。基于“特征扩展”理论,文章提取了偃师儿化特征左扩展的具体规则,预测了特征左扩展的两种模式。声学特征F3的两种走势也支持这个预测。因为偃师儿化是同类现象中最复杂的,对偃师儿化的分析也是对相关理论的一个检验。文章还比较了偃师儿化和北京儿化F3两种走势分布条件的差异,认为元音[a]和[?]的舌尖特征取值是造成方言间F3走势分布条件不同的重要因素。
  • 论文
    林颂育
    2010, 9(4): 386-39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一般认为,闽南话持续体标记来源于附着义动词“著”。基于闽南话持续体标记的特点及其内部差异,我们对这一观点进行了重新审视,进而提出己见:闽南话持续体标记并非源于“著”,而是来源于“方位介词+处所指示代词”短语的虚化。闽南话持续体标记的语音形式因地而异,实为该介词短语虚化程度各地有别的表现。
  • 论文
    杨荣华
    2010, 9(4): 394-4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语言认同是近年来社会语言学领域的热门话题。文章以濒危的四川辰州话方言岛为例,通过问卷、半结构式访谈等方法实证调查方言岛讲话人的语言认同状况,探讨讲话人的语言认同对方言岛生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在中国城市化大背景下,辰州话讲话人对区域共同语或标准语的认同是辰州话渐趋濒危的重要因素。语言认同研究对城市化进程中的濒危语言和方言保护、普通话普及、语言规划等都有积极的意义。
  • 论文
    黄灵燕
    2010, 9(4): 402-4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于钟秀芝(Adam Grainger)的《西蜀方言》反映的官话基础音系,甄尚灵(1988)、梁德曼(1993)均认为是19世纪末的成音。英国伦敦会的传教士艾约瑟(Joseph Edkins)撰写的《官话方言语法》(1857/1864)记有19世纪中成都官话古入声字的读音,认为甄、梁所言的《西蜀方言》的官话基础音系的结论有可商榷的余地。文章结合艾约瑟著作的记音和现有的四川方言调查材料,重新探讨《西蜀方言》的入声及其基础音系的问题。19世纪中期的成都官话入声已派入阳平,与19世纪末出版的《西蜀方言》还保留入声调有所不同,而该字典的少数入声字有读去声的例证,梗通两摄的入声字有异读的情况,这些入声字的变调和异读的现象反映了成都附近地区方言的特点。
  • 论文
    桑宇红
    2010, 9(4): 416-4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古知庄章三组声母在现代汉语方言中存在擦音与塞擦音不同步发展的情况,这种擦音游离现象在南北方言中表现各异,古代文献中同样记载了这种现象。擦音游离现象是新旧语音系统调整过程中的一种动态表现形式。
  • 论文
    李军
    2010, 9(4): 428-4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分析了元代江西地区文人诗文用韵中的入声韵通押现象,以及这些通押现象在元代江西各地的分布情况。通过与现代江西赣方言入声韵的分布特征进行历史比较,指出元代江西地区入声韵的演变特征与现代江西赣方言大体一致,现代江西赣方言入声韵分布不平衡的格局,元代已经基本确立
  • 论文
    黄仁瑄
    2010, 9(4): 436-4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玄应音系、慧苑音系、慧琳音系、可洪音系到希麟音系,汉语全浊声母有相同的对音行为。梵汉对音材料证明唐五代佛典音义音系的全浊声母有两个重要特征:1)不送气;2)带同部位的鼻音音色。唐五代佛典音义音系的语音基础是长安方言。
  • 论文
    刘传鸿
    2010, 9(4): 442-4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材武”一词,《汉语大词典》释义有误,这个词由主谓词组发展而来,经历了“人材勇武”、“有武艺”到“有武艺者”和“武艺”这样的词义发展过程,其构成特点是 “材”后添加描绘性词素“武”。语言中由“材(才)”与描绘性词素构成的词很多,它们的词义发展历程大致与“材武”相同,而《汉语大词典》在释义上多有错误或未及之处,文章重新整理并训释了这些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