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11年, 第10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1-03-01
      

    论文
  • 全选
    |
    论文
  • 论文
    储泰松
    2011, 10(2): 113-1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唐代音译、注疏、笔记等著作里零零星星地记录了不少方言现象,包括语音、词汇、语法,但以语音现象为多。记录的方言主要来自前人著作以及当时各地的方言俗语。所提到的方言地域,大致以秦岭-淮河为界,分为南北两大片。涉及的方言现象,既有通语的变异,也有方俗语言的变化,分成了正音、时俗语、方言三个层次。
  • 论文
    黄笑山1,2周傲生1
    2011, 10(2): 124-1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构拟历史语音系统应该遵循内部一致的原则,当其他构拟原则跟一致原则有冲突的时候,一致性原则是否优先不能一概而论,应该考虑音系对历史语音现象及其演变的解释能力。
  • 论文
    彭静
    2011, 10(2): 131-1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明代流传下来的大量的传奇戏曲作品是研究明代语音史和方音史的重要资料。文章运用韵脚字归纳法研究了明中叶苏州传奇作家张凤翼五部传世戏曲作品的用韵。结合明清戏曲理论家的论述、现代苏州方言及其文白异读现象以及当代学者的研究,文章认为张氏戏曲用韵的很多现象(如家麻车遮相押,鱼模歌戈相押、支微鱼相押、皆来与齐微合口字相押、庚真侵相押等)反映的是16世纪苏州话的语音特点。
  • 论文
    李玉平
    2011, 10(2): 142-1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具体指出“六书”说内涵者实始于东汉班固、郑众、许慎三家。探讨各家六书观,亦为学术史之必然。郑玄承袭先郑郑众之“六书”观,其“谐声”观也与其相当。郑玄在注释中不取许慎的“形声”之名,而用郑众“谐声”之称,是有其用意的。穷尽考察郑玄分析谐声字的材料,对了解郑玄及郑众的“谐声”观及其在汉字学史上的贡献有着重要的意义。郑众、郑玄的“谐声”观在后世乃至当代的影响都是很大的。
  • 论文
    陈长书
    2011, 10(2): 150-1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国语》词素穷尽性的考察,文章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先秦汉语词素的发展情况:1)成词和构词的功能分化,将其词素分为专职成词、专职构词以及兼职词素三种类型;2)词素义的发展,尤其对兼职词素的词素义进行了多方面的描写;3)词素系统的发展。先秦汉语词素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原有词素类型的发展和新词素类型的出现两个方面,文章重点探讨了词缀、合成词素和非词词素,它们在汉语史上都是从先秦开始逐渐发展起来的。
  • 论文
    王毅力1 徐曼曼2
    2011, 10(2): 159-1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先秦时期的“咬啮”义主要由“噬”表达;汉魏六朝“啮”代替“噬”成为表“咬啮”义的主导词;从唐代开始,口语中“咬”代替“啮”成为表示“咬啮”义的常用词,而“噬”和“啮”基本消失,这样的格局一直保持到今天。促使表“咬啮”义的主导词发生两次更替,既有词汇系统自身调节的内部原因,也有认知心理等方面的外部原因。
  • 论文
    冯文贺1 姬东鸿2,1
    2011, 10(2): 168-18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依存的角度看,连词是一种虚谓词,它支配着两个具有-N属性的论元。基于这一认识,不仅传统语法下的各种并列结构得到了统一的依存表示,复句及有关特殊句式也得到了统一的依存表示。并列结构的各种语法形式差异及有关语义问题均可根据依存结构上具体结点的异同及性质差异得到一定解释。对谓词控制更全面的论断是:单命题句中实义谓词是根控制语(“中心”);多命题句中,连词是根控制语(“中心”)。
  • 论文
    唐雪凝 张金圈
    2011, 10(2): 182-18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这NV的”结构是现代汉语口语中常用的一种构式,它的基本语义功能是表达说话人对当前语境中的某种事物或某种事态进行感叹性评价。它是由组合式述补结构“这NV得C”经由省缩语法手段演变而来的独立构式,具有表义含蓄、言简义丰的语用效果。
  • 论文
    强星娜
    2011, 10(2): 190-2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考察汉语话题标记进入四大句类的情况。话题标记可以出现在常规陈述句和祈使句中;不能在话题和述题易位的陈述句以及所有类型的疑问句里使用;话题标记在感叹句里的使用呈现出一定的方言差异。借助与日语、韩语及少数藏缅语言的相关现象的比较分析,文章认为汉语中被称为“话题标记”的语法成分并非实至名归的话题标记,而属于“话题-确定性述谓结构标记”。
  • 论文
    张健军1,2 吴长安1,3
    2011, 10(2): 205-2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联系项(relator)及相关原则最初由功能语言学家Dik提出,近年来已成为汉语语法研究中的热点之一。文章从语义特征、语用机制、语篇功能及语体风格等方面考察了对答情境下的“X倒是X”格式,在此基础上证明了“X倒是X”具有联系项的性质。以往的研究表明,汉语中联系项的范畴边界发生了延展,由单纯的虚词发展为包含部分实词,而本项研究则进一步说明在话语平面上联系项的范围也可以扩展到小句层级。联系项研究应重视静态与动态的结合。
  • 论文
    张德岁 唐爱华
    2011, 10(2): 219-2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皖北方言的“V+X+N(L)”格式中的“X”来源于动词“搁”的虚化,“V+搁+N(L)”格式,只有在“V”是无界的、持续性的动词时,才可以变换成“搁+N(L)+V”格式,“搁”的用法既不等同于普通话的“在”或“到”,也不等同于其他方言区的“着”及其变体。在文艺作品中我们只发现了“搁+N(L)+V”格式,还没有发现“V+搁+N(L)”格式的用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