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11年, 第10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11-07-01
      

    论文
  • 全选
    |
    论文
  • 论文
    张国宪1 卢建2
    2011, 10(4): 337-3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汉语的语言事实表明,作为分析-孤立型语言的汉语并没有完全遵循形态发达的屈折型语言的演变路径,将语法词/附着词的后续演变“形态化”,而是经历了一个“词汇化”的过程。“动词∕形容词+助词‘了’”可以词汇化并进一步形成话语标记已为学界所接受,但综观前期的研究,其共同点是重“X了”的个案成词考察,而缺乏对共同演变规律的探究。本文依据语法化的理论,将“X了”中的“了”视为是一种再语法化现象,重点考察其演化路径以及再语法化的后果,以期概括出其类型特征。
  • 论文
    李小军
    2011, 10(4): 353-36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汉语虚词在衍生过程中往往伴随着语音弱化。语音弱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声韵调的变化,产生记音字,结构省缩。记音字的出现以及结构省缩都源于声韵调的变化,它们之间存在一种因果关系,不过声韵调的变化并不一定会导致记音字的出现和结构省缩。虚词衍生过程中偶尔还会出现语音强化,语音强化其实是语音弱化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语音弱化对语法化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促使虚词语义分化,到一定阶段还会衍生出新的虚词,另外,常常会加速语法化的进程。
  • 论文
    帅志嵩
    2011, 10(4): 365-37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先秦两汉时期“杀”单独作谓语时表示“动作+结果”,“结果”蕴涵在动作行为之中;至宋元时期基本上只表示动作,不表示结果,并持续至今。“杀”发生了有两次根本变化:(1)中古汉语“X杀”、“杀Y”的出现。由于缺省状态下,“杀”表异质活动,光杆动词“杀”本身可以表达“杀死”的语义功能,所以在表示“动作”语义时有两条并行途径,即光杆“杀”和动结式的“杀Y”。(2)“V杀”被“V死”替代,在近代汉语中只剩下“杀Y”。由于概念结构和语义激活等因素的制约,使成式、偏正式、并列式之间能相互转化,而范域式则具有独特的句法表现。这两次变化和汉语语言类型从综合型向分析型转变,以及动补结构、体标记成熟的大背景密切相关。
  • 论文
    蔡淑美
    2011, 10(4): 375-38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系统考察了“X+V+Y+的+O”格式的分布状况,主要从VO自反性的角度分析了“X+V+Y+的+O”所表达的事件关系,探讨了其认知本质;在综合各种因素的基础上总结了VO进入不同格式的判断操作流程,并用这一操作对相关现象进行分析解释,给出了句法语义上的限制条件。
  • 论文
    方清明1 彭小川2
    2011, 10(4): 385-39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问题”是典型的抽象名词,目前已经产生新兴义项并具有贬义倾向。从较大规模封闭语料的统计结果来看,“问题”可与大量名词直接组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2358个名词能跟“问题”组配成“N+问题”结构;但只有部分产品名词和指人名词能跟“问题”组配成“问题+N”结构。“N+问题”结构能否组配的认知机制在于“问题”的临时概念化功能;而“问题+N”结构能否组配的认知机制在于N是否有必要具有“有问题”这种区别属性。“问题”具有抽象名词的三大基本功能:描述功能、临时概念化功能、联系功能。
  • 论文
    吴芙芸
    2011, 10(4): 396-4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汉语主语提取、宾语提取关系从句的加工难易问题上,基于经验和基于工作记忆两大理论有不同的预测,而现有的实证研究仍存争议。文章从大型新闻语料库出发,对不同类型关系从句出现的频率以及从句内两个名词所构成的生命度格局的分布态势,进行了具体分析。研究发现,主语提取的关系从句比宾语提取的关系从句出现得更频繁,从而支持基于经验的理论。此外,双有生格局虽然在心理语言实验中被普遍采用,但在真实语料中很少出现,而分布最广的是由有生主语和无生宾语构成的对比生命度的格局。这在一定程度上诠释了实证研究结果不统一的原因。
  • 论文
    尹洪波
    2011, 10(4): 409-4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汉语目的小句采用的标记手段是连词,不仅有为数不少的获取性标记,而且还有专门的免除性标记。汉语目的小句绝大多数后置,与VO型语言目的小句多是后置这一人类语言的共性相吻合。现有理论难以解释汉语里“为”类目的小句为何大多前置。文章认为它与后置的目的小句完全不同,在句法功能上,“为”类目的小句相当于句首状语,而后置的目的小句相当于补语;在篇章功能上,后置的目的小句不具备任何话题性质,一般只是承上,“为”类目的小句则具有很强的话题性,甚至可看作话题,具有很强的“启下力”,理应前置。
  • 论文
    徐朝东
    2011, 10(4): 420-4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敦煌曲子词中有4例、变文中有2例阴入混押的现象。敦煌世俗材料的异文别字中,也存在同一个阴声韵可以与不同韵尾的入声相混,同一入声也对应不同的阴声韵。敦煌曲子词与变文中,入声字同阴声字合押并不多见。但敦煌诗歌中,无一例阴入互押的现象。曲子词和变文中的阴入混押现象,体现了在唐五代时期西北尤其是河西地区的方言中,入声韵尾开始消变了。
  • 论文
    辛彩凤
    2011, 10(4): 428-4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音韵日月灯》“标榜”羽翼《洪武正韵》,然其韵部体例使用“沈韵”一〇六韵,反切也更多地来自诗韵系韵书,使得后人对其标榜多有质疑。文章发现,《音韵日月灯》不合于其所规定之一〇六韵的“混切”全部来自《洪武正韵》,这些数据表明,《音韵日月灯》实际韵部的确遵用了《洪武正韵》“切法”,来自《洪武正韵》的反切在相当程度上冲击了《音韵日月灯》一〇六韵的韵系框架。由于年代相隔较久以及个性的差异,《音韵日月灯》在细节上表现出一些与《洪武正韵》所代表的明初官话音不同的特点。
  • 论文
    顾劲松
    2011, 10(4): 434-4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现代苏北江淮官话里普遍存在着部分中古阴声韵字今读韵母收m尾现象。这些字主要来自中古遇摄、流摄和果摄,其中以遇摄居多。在实读中这种m尾表现出双唇闭合、鼻音色彩不太明显的发音特征,收m尾的韵母所占据的位置恰是传统记录的当地音系中的u和y。究其原因是当地音系内部正在进行的元音推链式高化(→o→u)和同化音变。元音推链高化引起本来已经是高元音的u被迫高顶出位,并同化带动同样是高元音的y高顶出位。u和y高顶出位首先表现为擦化,进而发生鼻音化,最终带上m尾。
  • 论文
    黄灵燕
    2011, 10(4): 440-4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主要探讨中古影疑两母开口呼字在十九世纪三大官话方言中的声母读音及其在现代方言的演变。开口呼字的影疑两母在西方人编撰罗马字官话著作有三种不同的声母拼写方式:拼作?-母,拼作ɡ-母,变作零声母。文章研究发现,不同音系性质的官话,对开口呼字的声母有不同的拼写。从现今官话地区的方言来看,开口呼字的声母演变基本上还是延续十九世纪各地域性官话方言对这个声母拼读的差异,开口呼字的声母在现代北京和南京方言还是零声母,而在现代成都方言则以读?-母为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