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模态框(Modal)标题
在这里添加一些文本
关闭
关闭
提交更改
取消
确定并提交
×
模态框(Modal)标题
在这里添加一些文本
关闭
×
下载引用文件后,可以用常见的文献管理软件打开和编辑,包括: BibTex, EndNote, ProCite, RefWorks, and Reference Manager.
选择文件类型/文献管理软件名称
RIS (ProCite, Reference Manager)
BibTeX
选择包含的内容
仅文章引用信息
引用信息及摘要
导出
导航切换
语言科学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English
过刊目录
2011年, 第10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11-11-01
论文
全选
|
论文
Select
论文
量词及其类型学考察
徐丹1,2,3 傅京起4
2011, 10(6): 561-57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量词语言时,无论是名量词还是动量词,都应该成为类型学研究的一个参数。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论证无论是从历时的角度观察,还是从句法位置的角度分析,名量词与动量词都是相互依存的。跨语言统计的数据,尤其是中文方面的数据,显示了这种相关性:名量词的发展早于动量词,并且这两类量词的分布呈现互补状态,即名量词在汉语里出现在名词之前,动量词出现在动词之后。
Select
论文
词类-音节数序列与语句韵律结构关联及韵律结构预测
裴雨来
2011, 10(6): 574-58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提高汉语合成语音自然度和可懂度的最有效、最关键途径在于更准确地预测语句的韵律结构。目前文语转换系统预测语句韵律结构所能依据的内容通常只有语句的词类-音节数序列,文章主要讨论从词类-音节数序列到语句韵律结构预测间的关联,并据此对如何提高韵律结构预测准确率提出了一些建议:词类-音节数序列中包含的“韵律上最可能共存与最不可能共存的组合”以及“能够帮助有效预测停延段信息的虚词”可以提高预测准确率;对序列中某些片段语法结构的确定,可以提高预测准确率;最后,根据韵律分布特征细分词类,也可以提高预测准确率。
Select
论文
述吐火罗语在证明汉语-印欧语关系中的作用
李艳1 李葆嘉2
2011, 10(6): 586-6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汉语与印欧语的关系,无论是同源关系,还是接触关系,一直为历史比较语言学界所关注。19世纪到20世纪初在新疆发现的吐火罗语,对考证古代汉语和印欧语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价值。由于吐火罗文的年代太晚,现存资料无法直接证明汉藏语和印欧语存在发生学关系。但是汉语中的吐火罗族称、地名等残留词,以及吐火罗语中的汉语借源词,为汉语和印欧语在上古时期有过紧密接触提供了确凿证据,也为进一步思考与探寻远古东亚语言和原始高加索语的亲缘关系提供了一定参考。
Select
论文
汉语“教/叫”字句从使役到被动的演变
朴乡兰
2011, 10(6): 593-6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认为汉语“教/叫”字句发展为被动句,不是受事前移的结果,而是反身致使句发展的结果。表致使的“教/叫”字句“NP1+教/叫+NP2+V+NP3”中出现(包括隐含)了三个论元,如果“教/叫”前面的使动者NP1和后面的受事NP3之间存在反身关系,即当NP1和NP3是同一个对象, 或者有领属关系,或者具有其他密切关系时,NP1的使动者的意味弱化,而其被动者的角色突显出来, 经过重新分析,最终发展为被动句。这种演变萌芽于元代,发展于明末清初。这个假设在世界多种语言当中都可以找到佐证。
Select
论文
“使令句”从上古汉语到中古汉语的变化
曹晋
2011, 10(6): 602-6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使令句”是上古汉语两种平行的分析型致使的表现形式,“使”、“令”从使役性动词发展为致使标记是汉语语法史上的重音变化。文章运用了NP1[±目的性],VP[±可控制性],NP2[±有生]、[±定指],NP1→NP2 [±尊卑关系]以及该构式表达[±未然]等六个语义特征,分析了使令句在不同发展阶段的表现形式,“使令句”中的“使”和“令”从使令义发展演变到让使标记这一过程,以及“使令句”在不同发展阶段的表现形式。语义特征分析可以展现词汇特征与句法形式之间的对应关系,在历时层面,则体现为特征变化与相应的句法限制。
Select
论文
从“来”的语法化看焦点结构与焦点标记的产生
张全生
2011, 10(6): 618-6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通过讨论分析“来”从趋向动词到焦点标记词的语法化历程, 确认其内因是动词结构“VP1+(NP1)+来+VP2+(NP2)”提供的句法格式以及“来”在该结构中表空间位移义的语义消退;在与“是”语法化为焦点标记的过程比较后,认为句子焦点的位置和焦点结构的变化是促成焦点标记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
Select
论文
“加以”的多元词汇化与语法化
刘红妮
2011, 10(6): 629-6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多元词汇化与语法化是存在多重路径的语言演变现象。“加以”在现代汉语共时平面具有多功能性。历时上它经历了多元词汇化和语法化的四重演变,演变结果分别为:表“加上”义的动词、连词“加以”、表“施及”义的一般动词以及形式动词“加以”。其演变的主要机制和动因是去范畴化和介词并入。此外,连词“加以”的形成还与所在的句法结构密切相关,而形式动词“加以”的形成还与汉语动名互转的无标记性以及韵律等因素有关。在“加以”的多元词汇化和语法化中,除了句法结构等因素外,“加”的语素义对其演变路径、分化及其结果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Select
论文
“支微入鱼”的演变模式及其在晋方言中的表现
王为民
2011, 10(6): 640-6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从音韵结构上分析指出“支微入鱼”产生的基础是/jw ?j/,因异化而丢失腭化介音/j/是多数官话方言uei韵母的源头,而因异化而丢失腭化韵尾/j/是导致“支微入鱼”产生的音变。止摄合口三等和蟹摄合口三、四等字甚至包括某些方言中的蟹摄合口一等字在不同的阶段都曾具备/jw?j/这样的基础,故都产生这一变化。这一变化是与知庄章组字丢失腭化介音交织在一起的,故产生了不同的类型,文章分析了不同类型的变化在晋方言中的表现。
Select
论文
《篆隶万象名义》所反映的重纽韵舌齿音的归属
郑林啸
2011, 10(6): 651-6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用反切结构分析法和统计数据研究了《篆隶万象名义》一书中重纽韵舌齿音的归属问题,发现书中重纽韵的舌齿音明显分为两类:章组、精组、日母和以母都应该归属于重纽四等;而来母、知组、云母和庄组则应该归属于重纽三等。文章最后还分析了本文观点与陆志韦先生分析《王三》重纽的细小差异。
Select
论文
历史音变面面观——《历史语言学:方音比较与层次》评介
王洪君
2011, 10(6): 657-66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