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12年, 第11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12-05-01
      

      
  • 全选
    |
      
  •   
    徐 杰1,2 王 娟3
    2012, 11(3): 225-2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句子类型标示假定”的提出对于包括乔姆斯基本人在内的诸多生成语法学家的研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从更广泛的语言事实来看,“句子类型标示假定”中所蕴含的三个重要论断都是不成立的。该假定不能成立的深层次原因在于把疑问词是否移位和疑问助词的使用与否这两个性质和功能完全不同的语法手段放在同一个平面上进行非此即彼的跨语言类型比较。此外,旨在建立一种仅仅解释特指问句的句子标示类型的做法存在根本性的偏差,更有意义的做法应该是建立一个针对整个疑问语气类型的句法标示跨语言类型。文章认为,人类语言中疑问语气类型在句法上的标示是通过在标句词位置C上使用疑问助词,在屈折范畴位置I上使用疑问助词,中心语成分移位至C位置以及在I位置上进行句法重叠这四种方式来实现的。
  •   
    苏丹洁
    2012, 11(3): 241-25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构式语块分析法是一种新的句法语义分析方法。文章探讨了这一分析法的基本理论框架,并以英汉存在句为主要例子讨论了该分析法的以下问题:1)主要观点:构式是一条语块链;2)主要研究问题:探讨人类语言句子层面的构式“是什么样”以及“为什么是这样”;3)用于分析具体构式的方法论:从构式义到语块链的分析路径;4)“五层面四路径”的语法模型。文章分析10种语言里的存在句的共性,并以此为例说明人类语言句子构式的共性和个性主要体现在语块链的同异。文章认为,构式语块分析法可以为某些句法现象提供有效的分析方法,为进一步认识语法机制和语言共性补充一种新的认知功能视角。
  •   
    曹秀玲1 辛慧2
    2012, 11(3): 254-26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话语标记在语篇分布和功能表现上呈现非排他性,这种特点源自话语标记的多源性。超预期话语标记是话语标记的一个小类,在历时层面经历一个由句法成分到功能成分、由客观行为义到主观情态义、由句法功能到语篇功能的语法化过程。该语法化过程导致此类话语标记共时层面上语法性质的差异和功能层次的叠加,并最终表现为话语标记的多源性与非排他性。
  •   
    马利军1 2 张积家 1
    2012, 11(3): 263-27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四种句法变换条件下,文章通过对45个惯用语构建的180个句子进行三种类型(是否具有现实合理意义,是否符合惯常用法,是否丧失惯用语的意义)的判断,分析惯用语句法可变换的可能性和影响变化的因素,探讨惯用语句法变换是符合一般句法分析还是具有自身句法的特异性。结果表明,熟悉性和有无歧义同时影响被试对“合理”句子的判断。被试对添加副词表现出较高的认同性,而对其他三类句法变换存在较大的争议,实验结果支持惯用语理解的Superlemma模型,即惯用语的句法变换受到整词句法的特殊限制。文章部分修正Superlemma模型,增加宾语词素lemma和concept,以解释汉语惯用语复杂多变的句法行为。
  •   
    盛益民
    2012, 11(3): 276-28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句法语义功能、方言基础以及来源等三个方面论证中古汉语的指示词“许”与近代汉语的指示词“许”并不同源,只是同形语素。在考察了汉语方言中指示词“许”的三项差异之后,指出至少浙北吴语的指示词“许”并非汉语史的遗存,而是源于“指示词+处所词‘许’”这种处所指示词的省缩。“许”发展为处所指示词之后,在汉语史以及不少方言中又发展成了基本指示语素。
  •   
    邵明园
    2012, 11(3): 287-3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书面藏语具有小称(diminutive)的语法标记,其小称标记来自“儿子”一词的语法化,符合世界语言小称标记来源的共性原则。书面藏语的小称主要分布在名词类中,其他词类少见,其主要语义语法功能为“指小”和“构词”。语音上根据词根开、闭音节的不同,书面藏语小称标记及语法化结果有所不同,“高化”和“前化”是小称音变的突出特点。
  •   
    张慧丽
    2012, 11(3): 301-3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比较了河南淇县和封丘方言Z变韵的不同和声学表现,发现Z变韵从长音型向融合型转化的过程中,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在没有介音的音节中音长对立最先消失,有介音的音节中音长对立随后消失。音长对立消失后变韵音节与单字音节在某个阶段还通过元音音色对立。最后元音音色对立也消失,与单字音节完全混同。
  •   
    侯兴泉
    2012, 11(3): 310-3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西部粤语普遍存在调值分韵现象,该地区的调值分韵主要集中在遇、蟹、止或流摄三四等韵的去声韵中,规律是去声韵的韵腹元音变高乃至复化。文章认为这种变化是由早期西部粤语去声中的升调特征导致的。升调容易导致GVG、GV和(G)VC结构中的韵母主元音升高有发音生理上的依据。与前人用低调解释西部粤语横县话止、遇摄去声韵中的复化现象不同,文章主张用升调影响进行解释。这种解释还可以为其他汉语方言中的元音高顶出位现象提供有益的启示:元音高顶出位中的前裂化现象有时候是由声调的调值来驱动的。
  •   
    王利
    2012, 11(3): 318-3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详细调查的基础上,文章对晋东南晋语的阳声韵进行了详实的描写和深入的讨论。其中,阳声韵韵类分合的五种类型中有两种类型是晋语其他方言所没有的。文章对这五种类型的历史演变层次进行了详细的讨论,认为咸山摄/深臻摄/宕江摄/曾梗通摄四组分立的第一种类型属于较早的层次,其余四种类型则都属于较晚的层次。而且处于较早层次的第一种类型中的部分方言与处于相对较晚层次的其余四种类型方言之间很有可能存在前后发展的演变关系,而其余四种类型方言之间则不存在前后发展的演变关系。
  •   
    唐伶
    2012, 11(3): 328-3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考察湘南土话古端母不同音值的演变过程及性质。湘南土话的古端母有\[t\]、\[n\]、\[l\]、\[d\]、\[t\]等不同读音,这些音值的读音条件不同,性质也不同。其中,\[t\]是存古音,\[d\]是自然音变的结果,\[t\]属于后来发生的创新音变,\[n\]、\[l\]则是有条件分化产生的,它们分化的条件是是否古阳声韵或鼻尾韵。结合湘南土话古端母的演变过程,文章还讨论了帮端母读音合流、端组读音塞擦化、汉语方言古端母的演变轨迹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