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   
    麦耘1 朱晓农2
    2012, 11(4): 337-3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有些学者主张明代的官话是以属于江淮方言的南京话为基础方言,主要是根据一些文史资料。文章认为这一观点难以经受历史比较的检验,也难以解释另一些文史资料。同时还对某些关键的文史资料作了重新解释。文章认为,南京官话在当时确有较高声望,但仅限于南方某些地域;且南京官话是中原书音在南方的地域变体,而不同于南京方言。“南京话为明代官话基础”的主张者为字面所迷惑,混淆了作为书音一支的南京官话与作为江淮方言一种的南京方言。当时具有全国声望的官话是河洛话。要解决官话基础问题,不能单凭文史资料作判断,而要靠语言本体研究,尤其是历史比较研究。
  • 论文
  • 论文
    罗耀华1 周晨磊1万莹2
    2012, 11(4): 359-36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从构式语法的角度探讨现代汉语口语中的构式“小OV着”,认为它是“舒适生活状态的主观呈现”,核心要素为“状态”和“主观呈现”。构式义的浮现源于人脑中产生的意象图式,以及构式构件的特征。“小OV着”具有背景性和理据性,表达评价义,其成因可以从现代汉语平面推知,并区别于类似构式。
  • 论文
    饶宏泉
    2012, 11(4): 367-37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在前人对体标记“了”的篇章功能研究基础上,以Smith(2003)的“时间推进”概念为起点,区分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的篇章时间推进,并以此为视角通过实证分析考察体标记“了”的篇章功能。研究发现:宏观层面上,“了”能标示时间区间的边界;中观层面上,“了”能标记时间推进结构段的核心,并主要通过序列关系和阐述关系与其他小句关联;微观层面上,“了”能牵引出后续事件,其连用能快速推进时间,使事件关联更紧凑。研究显示篇章分层研究有助于更直接地定位体标记的篇章功能。
  • 论文
    白鸽1 刘丹青2 王芳3 严艳群1
    2012, 11(4): 377-38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在介绍国际学界附缀理论的基础上,对北京话代词“人”的附缀化现象进行了讨论。北京话中来自“人家”的代词“人”在非对比强调时总是轻读,且语音上依附于相邻成分。代词“人”作主语时排斥话题化、焦点化等句法操作,作定语时排斥“的”但允许兼用定语标记“这/那”,作宾语时排斥句末及句尾强依附性成分之前的次句末位置。代词“人家”及“我、你、他”则无此限制。冀州话、光山话中亦存在类似现象。根据附缀理论,代词“人”在语音及句法上的种种特殊性表明它已在上述相关位置上发生了前附缀化。
  • 论文
    张惟1 高华2
    2012, 11(4): 387-39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对粤语中通常认为系词之一的“即係”(zikhai)在自然会话中的功能进行了描述。作者用会话分析的方法对3个共计78分钟的日常会话中所发现的246个含zikhai的会话片段一一作了分析,发现zikhai 在粤语词典通常定义的两个语法功能——作系动词或者语篇连接词——在会话中很少见,而常见的是另三种会话功能:解释说明标记、修补标记和停顿填充词。换言之,会话交际中,zikhai已经超越了该词原来的语义范畴,扩展为一个组织、构造话轮的话语标记。zikhai的功能扩展说明了语义扩展和语法化的发生。根据不同功能之间的关联,本文还描绘了zikhai的标记化途径。
  •   
  •   
    姚双云
    2012, 11(4): 396-4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邵阳城区方言中,有标志的被动句式一般用“请”字句来表达,典型的格式是“NP1+请+NP2+VP2”。此类句式在构造上有两个突出特点:VP2的复杂性和NP2的必有性。“请”字被动句有两个基本的语用功能:1)表情功能,即表达说话人对所述话语的主观性情感,传递说话人“意外”的主观感受;2)定位功能,即说话人使用这类句式可将受事者定位于受损的角色上,以暗示其不能有效控制动作行为。与世界上诸多语言的被动范畴的形成一样,邵阳城区方言“请”的被动用法也是由其使役用法演变而来的。具体演化历程为:“请求>使役>非自愿允让>被动”。
  • 论文
  • 论文
    李彬
    2012, 11(4): 403-4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第一方言为某些南方方言(如广东话)的人,在学习英语和普通话里的/l/和/n/这一对音时往往感觉两者比较难以区分。由于短期听觉强化训练对这两个音正确识别率的提高有限,文章意在探讨视觉信息在此过程中的作用。以往对于视觉信息与语言感知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可观察到的发音特征(如发音位置)在语言感知中的作用,而对于发音方式的视觉信息差异则关注较少,且主要集中在/r/和/l/这一对音上。/l/与/n/同属齿龈音,有相近的发音位置,虽然理论上认为这两者的发音过程中应该没有视觉上的差异,但通过研究本族语为美式英语的人的发音录像,发现这两个音其实存在较明显差异,主要表现在舌尖的位置上。最后,文章测试了这一视觉信息在英语/l/与/n/辨识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这一较明显的视觉信息确实能够帮助提高这对英语辅音的正确感知率,但是这种辅助作用表现得并不均衡。
  • 论文
    陈宁
    2012, 11(4): 412-4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从分析反切入手,总结了《曲韵骊珠》的五个反切特点。进而研究此书的声母、声调和韵母系统,对相关问题作了讨论,为声母和韵母拟音。文章对书中的南音和北音作了分析和对比,找出了二者之间的差异。该书音系虽然具有复合性,但构成音系的各个方面仍然是真实的。
  • 论文
    雷励
    2012, 11(4): 425-4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比较可发现,《集韵》趋向于改《广韵》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同呼。《集韵》鱼韵系字多用作开口小韵的切上字,以及鱼韵系字多用开口字作切上字,说明《集韵》有意区分鱼、虞韵系,其原因则可能是承袭《切韵》音系中鱼、虞韵系的分野。
  • 论文
    王闰吉
    2012, 11(4): 432-4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祖堂集》是研究晚唐五代口语最重要的语料,它里面的许多例句都被语言学者视为较早的语法用例。然而,有些用例还值得商榷,如《祖堂集》里的“里”、“个”、“著”等都存在由于文义理解的原因而错当成某种较早语法用例的现象。
  • 论文
    赵家栋 董志翘
    2012, 11(4): 436-4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充分释读考察敦煌写本影印卷和排比归纳敦煌文献用例的基础上,结合汉语俗字研究的新成果,从汉语史的角度出发,指出敦煌文献中并不存在量词“笙”。“笙”是“茎”的俗讹字,敦煌写本卷二者字形相似,二者只是字用关系。
  • 论文
    俞绍宏
    2012, 11(4): 441-4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成语“狡兔三窟”出自《战国策·齐策四》,其中的“狡兔”一语,相关文献或阙释,或训解为“狡猾的兔子”。通过考察,先秦文献并没有言及兔子狡猾的,“狡”也罕有用作“狡猾”之例。从文字学、训诂学角度,论证了“狡兔”之“狡”应解为“迅疾”,“狡兔”应解为奔跑迅疾的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