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12年, 第11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12-11-01
      

      
  • 全选
    |
      
  •   
    江蓝生;丁邦新;黄正德;陆俭明;陈章太;李艳惠;柯锦华;方梅;王克非;日本《现代中国语研究》杂志编委会
    2012, 11(6): 561-57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耿立波
    2012, 11(6): 572-58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通过神经电生理学手段——ERP技术对汉语母语者的英语形态加工、形式加工情况进行研究。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汉语母语者加工英语形态错误句子时,跟形态正确句子相比,在ERP成分上表现为反映控制、整合加工的P600成分,不过波幅较小,表明汉语母语者通过积极的外显的努力能够对形态进行较好的加工;汉语母语者加工英语形式错误句子时,跟形式正确句子相比,表现在ERP成分上为反映自动加工和整合加工的LANP600双相波形,表明汉语母语者能够内隐地对形式进行很好的识别和加工。根据汉语母语者形态加工和形式加工所表现出来的脑电成分,我们可以认为汉语母语者英语的形态加工、形式加工有着不同的脑加工机制,汉语母语者英语形态加工、形式加工是分离的。
  •   
    冯胜利
    2012, 11(6): 586-59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讨论北京话的轻声与其韵律变量的语法功能,认为北京话的轻声是一种现行语音变化的现象,其轻化度的表现不一。这种轻度不同的表现,是该语言多重层面和多种因素(如韵素、音节与声调,韵律与形态,构词与语法、词汇意义与功能意义)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文章认为,从韵律语法的角度看轻声,可以加深我们对北京话轻声语法功能的理解和认识。
  •   
    邵敬敏
    2012, 11(6): 596-6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通过语气词“啊”与“吗/吧/呢”的比较,“啊字是非问”与“语调是非问”以及“吗/吧字是非问”的比较,着重论证“啊”也具有承担疑问信息的重要作用;并借助语音实验手段,指出现代汉语里事实上存在着带降调的“啊”字是非问句。这就促使我们在方法论上进行必要的反思,即必须摒弃那种非此即彼的简单论证方法,要认识到疑问信息既可以由单一形式承担,也可以由复合形式承担,这可以用“桔子水理论”来进行解释。因此应该把“啊”跟“吗/吧/呢”一样看作多功能的语气词。换言之,“啊”也具有疑问语气词的功能。
  •   
    叶狂1 潘海华2
    2012, 11(6): 604-6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章从跨语言的视角,用句法语义方面的八个平行性表现,论证把字句与作格语言逆动句是同一种句法操作,即把动词的直接宾语变成间接宾语,属于语态现象,可以归入语言共性的行列。文章还解释了“施事主语把字句”、“高影响性说”以及“宾语的有定性对立”问题,从而统一了把字句的句法派生特点,厘清了与高及物性分析的区别,明确了跨语言的一些相关差异。
  •   
    杨苏平
    2012, 11(6): 621-6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宁夏隆德方言新老派之间有分尖团的区别,古全浊声母仄声字存在文读不送气和白读送气的差异,由于这两方面的影响,从母仄声字有一字声母四读的现象。
  •   
    张勇生
    2012, 11(6): 628-6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根据实地调查材料描写了通城方言12个方言点入声韵尾的读音类型与地域分布,重点讨论了通城方言入声韵尾的演变发展问题。文章认为通城入声韵尾的演变有两条不同的路径:1)以宕江通摄为主流的字,塞音尾逐步合并、弱化为[?];2)咸深山臻曾梗摄塞尾的演变,主要包括塞尾的合并、[t]尾的弱化以及[l?]、[n?]尾的消变几个方面。通城方言入声韵尾的演变导致了[?]尾来源的复杂性。
  •   
    孙益民
    2012, 11(6): 635-6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曾祖父母称谓词一般由区别辈分的语素和祖父母称谓组合而成,往往会随着祖父母称谓的发展演变而发生相应的变化,不过,两者发展演变的进程并不总是同步。当两类称谓发展演变的进程不同步时,有可能出现祖父母称谓词转指曾祖父母的现象。湘东北曾祖父母称谓中用以区别辈分的语素有“太”、“老”和“世”,就“太”和“老”出现的先后次序而言,“太”早于“老”。
  •   
    陆天桥
    2012, 11(6): 644-6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壮语中有一些从属于动词短语的语法标记,它们许多皆来自于动词且失掉了词汇意义,进而虚化为只表示语法意义的“体”标记。这些语法成分大部分在传统语法中一直被处理为各种“助词”。文章对这些语法成分进行概括和抽象,从体范畴这个更高的层次来分析它们的句法特点。
  •   
    张玉金
    2012, 11(6): 657-6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出土战国文献中“勿”和“毋”在否定范围、否定中心和否定功能上都有不同。“勿”对其否定范围的谓语中心有严格要求,而“毋”则没有这样的限制。“勿”的非对比性否定中心绝大多数在其后的非被动态非关系及物动词上。即使是对比性否定中心,也多在其后的及物动词上。这种“勿”否定了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也否定了整个命题。“毋”的非对比性否定中心,则多在谓语动词之外的宾语、定语、补语、状语上。即使是对比性的否定中心,也多在这些成分之上。“毋”一般否定了否定范围内的某些成分,而不否定整个命题。
  •   
    余光武
    2012, 11(6): 668-66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