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13年, 第12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3-01-01
      

      
  • 全选
    |
      
  •   
    Noam Chomsky;Cedric Boeckx;Johan van der Auwera
    2013, 12(1): 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黄丽君1 2,端木三3
    2013, 12(1): 8-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先讨论对汉语词长弹性的两种看法,确认词长弹性是汉语的一大特点。然后根据《现代汉语词典》,对词长弹性进行全面的量化考察。对词典收录的单音节词条的1/10进行抽样,针对每一词义逐条考察其弹性特征。结果发现,汉语近70%的词有弹性长度,其中名词的比例最高,超过80%,动词的比例略低于名词。文体对词长弹性比例也有一定影响。
  •   
    荣蓉 石锋
    2013, 12(1): 17-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以有意义的双字组词语为语音材料,以音高和时长两个因素为变量,通过辨认实验和区分实验考察汉语普通话阴平调和上声调的听感分界,讨论听感分界的影响因素。实验结果初步表明,在双音节中处于前后字不同位置时,听感界限存在明显差异;时长因素对目标字位置位于后字的听感边界位置具有影响。
  •   
    汪化云
    2013, 12(1): 27-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西北方言和元代汉语中存在近指、远指代词都构成第三身代词的现象,这是中古阿尔泰语言的影响所致。今西北方言多以远指代词“兀、那”兼指第三身,这也与现代阿尔泰语系诸语言相同。
  •   
    朱庆之
    2013, 12(1): 32-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来日”是古代文献语言中常见的表示时间的词语。上世纪中叶以来,学术界对“来日”的解释出现了两个重要的变化:一是在语言学方面,发现了“来日”有表示未然时间和已然时间两个相反的义项;二是在文学史方面,对与“来日”相关的一些文学作品有了新的解释。文章利用电子文献资料库对古代文献中的“来日”用例作了穷尽性的考察,从汉语史和文学史两个角度,证明这些几乎已成定论的新说并不成立。同时发现在古代文献里,其实有两个来源和意义都不同的“来日”——表示未然时间的“来日A”和表示已然时间的“来日B”。前者是词,后者是短语,是“来[此地]之日”的双音节形式。“来日”之新说所以产生,源于对“来日B”的误解。文章分析了致误的过程,详细论证了“来日B”的存在和性质,揭示了含有这个词语的文学作品的确切意义。
  •   
    尚振乾
    2013, 12(1): 51-6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对因语言接触而产生的“转注词语”进行了搜集、归纳,并将转注字与其进行多方面的分析比较,试图揭示包括“六书”转注在内的“转注结构”的实质。研究认为,[JP2]转注结构既有转注式文字,也有转注式词语,它们都是语言接触的产物,都是为方便人们理解某些非本族语言而形成的特殊形式,是沟通两种语言的桥梁。
  •   
    赵敏兰
    2013, 12(1): 69-8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广西瑶歌记音》是赵元任先生早年的著作,其中部分瑶歌字、音、义关系仍有待商榷。本文借助民间文学、苗瑶壮语和汉语方言的材料,确认了12个音读字、5个假借字和8个训读字,明晰了5个词的意义。此外,指正了《再读〈广西瑶歌记音〉》对原著的误读。为更好地理解瑶歌,补充介绍了瑶歌的背景。
  •   
    龚涛1,帅兰2,王士元3
    2013, 12(1): 82-1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计算机模拟方法最近正被大量应用于演化语言学的研究中。文章讨论此方法对语言演化研究的必要性,归纳对已有模型的分类准则,介绍开发计算机模型研究语言学问题的主要步骤和常用的模拟手段,总结此方法的优势与局限,并指出未来演化语言学研究将会更多的建立在这种跨学科的研究之上。
  •   
    本刊编辑部
    2013, 12(1): 101-1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语言科学》编辑部
    2013, 12(1): 109-1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语言科学》编辑部
    2013, 12(1): 110-1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