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13年, 第12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3-03-01
      

      
  • 全选
    |
      
  •   
    聂鸿音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西夏语的mji]j2、lj2io1和jwjr2此前一直被视为普通名词,文章指出它们附在专有名词后面时只用作类别的标记而没有具体的词汇意义。这三个类别标记分别用来提示人名、地名和著作名,它们不是党项语言里原有的成分,而是西夏建国后应翻译文学的需要而产生的,其用法在整个西夏时代都没能以书面语言规则的形式固定下来。
  •   
    宋作艳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认为名词动用属于逻辑转喻,可以用生成词库理论中的事件强迫来解释。对现代汉语中常见的十类名词动用的考察显示,这种方法是行之有效的。与前人的研究视角不同,这一方法不是看源名词在名源动词的语义结构中充当什么语义角色,而是反过来,看名源动词在源名词的语义结构中充当什么物性角色。这一独特的视角可以更好地解释一些问题,还可以揭示一些前人研究中没有发现的规律。与典型的逻辑转喻(宾语强迫)相比,名词动用呈现出一些自身独有的特点。
  •   
    王春辉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让步条件句是具有让步语义特征的非典型条件句,可以看作是处于典型条件句和让步句之间的一个中间形式。它包含三个次类:选择让步条件句、普适让步条件句和量级让步条件句。它们是一组条件句的集合,这个集合可能涉及两项,也可能是更多项。它们都具有自己特殊的句法语义属性。比较三个次类可以发现:“无论、不管、不论”这三个连词并没有普适类或者选择类的倾向;普适类在频率上要高于选择类;而在选择类之内,使用选择问句形式的频率要高于反复问的形式;较之“不管、不论”句,“无论”句似乎更加排斥反复问句形式;虽然一般情况下三个次类之间的差异比较明显,但是在少数情形下,三类之间也会出现交叠。
  •   
    王永娜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认为“动宾+宾语”的语体功能一方面是由“动宾结构”在词和语两重特征的作用下无法实现其具体时空性造成的,双音节短语、离合词、双音节动词句法特征与此不同,语体功能有所差异;另一方面是“动宾结构”的核心移位降低了原来状语表处所、时间等将事件具体化的功能,进一步增强了泛时空性造成的,代体结构尽管也发生了核心移位,但其中的动词具有较强的具体时空性,故具有口语性。
  •   
    王月婷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使动用例或变读或不变读,有些是可以用规则解释的:1)自主、不及物、动作动词,有使动用法,无使动异读;2)自主、及物、动作动词,在“使动”异读后,语义为致事主语使施事宾语发出某个动作;3)不自主、不及物、状态动词,在“使动”异读后,语义为致事主语使当事宾语具有某种状态。上两种“使动”异读,其原词及变读词的具体句法语义皆有不同,且有些用例可以兼有这两种“使动”异读。鉴于此,当对这两种“使动”予以区别对待。
  •   
    胡波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假”和“借”在表“借用”义时,战国晚期以前“假”最常见,很少用“借”。通过对典型语料的分析得知:到了战国晚期,“假”的用法简单,且一般不见于口语表达,而“借”的用法灵活,可借用的对象范围广泛,在当时的口语中“借”可能已经替换了“假”,成为表“借用”义的常用词。“借”或许是一个北方方言口语词,它最终能在口语中替换“假”是由于其表义明晰性高、语言交际的经济原则、易知性高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   
    刘永华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语法化”或“虚化”理论最早起自于我国元代周伯琦《六书证譌》的观点得不到原书内证和中国古代虚实语法体系的支持,周伯琦所论实为六书理论中假借造字法的“语辞之借”。清代袁仁林的《虚字说》第一次把语音假借从虚实关系中撇开,具有语法化理论和实践的初步形态和先驱地位,但其仍未彻底摆脱假借说影响。
  •   
    黄昌宁1 靳光瑾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树库是一种记录每个句子句法分析结果的标注语料库。文章介绍的是美国宾州大学构建的中文树库(CTB)。描写句子的谓词论元结构是CTB标注的一个重要目标。因此,它在句法标注中刻意强调的是以下三个抽象的语法关系:中心语补足语关系、中心语附加语关系和并列关系。在CTB中每个短语节点所支配的括号对或子树只表示上述的一种语法关系。此外,CTB在语法体系上也有很多特点,文章仅选取补足语、汉语的标句词“的(DEC)”以及遵循语杠理论的词性标注准则等三个汉语语法问题来进行讨论。如果我们同意句子的谓词论元结构描写是树库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那么上述三个问题不仅同这个目标紧密关联,而且将影响到基于树库的自动词性标注和句法分析系统的性能及其后续应用的结果。
  •   
    张焕香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学界对双重否定的分类有的存在错误,有的边界不清,至今没有令人满意的定论。因而有必要结合自然语言逻辑描写的严密性和精准性,进行重新分析。双重否定的逻辑特征为:语言结构中存在“~(~p)”或“~~p”,且不表达否定意义。基于莱文森三层次意义理论,将语境引入汉语双重否定的分析中,可以从语义和语用两个维度进行分类和探讨。语义双重否定中的直陈型在逻辑式中直接体现“~(~p)”或“~~p”,隐含型的逻辑式需在逻辑推导过程中或在语义转换后的逻辑推导过程中才能显现“~(~p)”或“~~p”。语用双重否定与语用否定及语境相关。类型型语用双重否定由惯用句式来判定,实例型语用双重否定通过信息补足及逻辑式描写或逻辑式推导来显现双重否定的逻辑特征。
  •   
    赵变亲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古见溪群母字在汾城方言是否腭化及其音值问题大致有两种情况:细音前腭化读tφ、tφ和部分细音前读塞擦音t、h,与知章组混同。其中细音前读塞擦音、h与知章组混同经过了k、kh →c、ch→、h→、h→、h这样的演化过程,是腭化和知章组卷舌化共同作用的结果。
  •   
    李滨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杉洋镇地处古田县东部,邻接宁德,其语音系统和词汇系统与以古田县城关口音为代表的古田话有明显的区别。文章以古田县城关话和宁德虎浿话人称代词为对比,全面梳理杉洋话的人称代词系统,分析其语用特点,并讨论了人称代词系统层次叠置的历时涵义。
  •   
    周阿根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辽代石刻文续编》是向南先生继《辽代石刻文编》之后辽史研究的又一巨大成果。该书收录辽代墓志70余方,文章利用拓片审读该书录文,对其中的文字校勘、标点等问题进行了全面研读,发现多有可商之处,今选择其要者,敷衍成文,以求教于方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