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15年, 第14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5-03-01
      

      
  • 全选
    |
      
  •   
    储泰松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等韵学上的发音部位一般是指唇舌牙齿喉五个,通过考察唐末以前的汉文文献,可知汉人对发音部位的认知过程颇为曲折复杂。它是在梵文悉昙章的启发下发展成熟的。魏晋以前,汉语还没有完整的五音概念,随着悉昙学的兴起与繁荣,人们对汉语发音部位的认识逐渐清晰,并借用了悉昙章的五音分布模式,建立起汉语五音的分析体系,有了等韵图的雏形。同时,等韵在吸收悉昙章的过程中,并不是一味地照搬照抄,而是根据汉语自身的特点做了较大的创新。
  •   
    燕海雄;江荻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与世界其他地区的语言比较,鼻音在中国的语言中具有更为重要的音系价值。从调音部位和发声类型的角度看,存在蕴涵关系;从鼻音的数量看,3个鼻音、4个鼻音和8个鼻音的类型最为常见;从语言的地理分布看,清化鼻音是中国西南少数民族语言中的一个显著的区域特征。
  •   
    崔金明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考察上古与鼻音结合的复辅音的拟音问题发现:1)从“耳”、“矛”等谐声偏旁的谐声关系可得出《说文解字》谐声具有层级关系;从“尒”声的谐声系列比较复杂,有些异读字可能是音变造成的;“玺”是会意字,许慎所说的“从土爾声”的说解是汉字讹变造成的假象;日母和明母的谐声关系不是复辅音的反映,用谐声构拟复辅音要结合古文字学、通假关系并理顺谐声字的层级关系;2)从“矛”的本义和通假关系得出“柔”是“矛”的分化字,两者没有谐声关系,有些明母和日母的谐声可能是方言的影响;3)从谐声的系统性来说,拟鼻冠音的证据还不充足。
  •   
    周洋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汉语口语中有一类置换假设标记,主要包括“搁”、“叫”和“换”类词语。其来源分别为放置义、使令义和替换义的行为动词。文章运用语法化“连续环境”理论讨论这三个置换假设标记的形成过程,并指出三个语法化过程在语义基础、语用频率和形态句法等方面具有共性特征。
  •   
    田启林1 ;温宾利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吃了他三个苹果”这类准双宾结构,在文献中已有大量讨论,但有一事实却未受到重视:无定量化成分在这类结构中有时不可或缺,有时则可有可无。文章在生成语法的框架下对这一现象作了尝试性的分析。文章认为,准双宾结构是借助功能语类HighAppl推导生成的,HighAppl需要一个空算子在SpecFP合并。该空算子必须约束一个变量。而无定量化成分在逻辑式中会转化成变量。它的存在可以使SpecFP上的空算子得到允准。这就导致无定量化成分有时不可缺失。若空算子能由疑问词等成分转化来的变量允准,那么无定量化成分就可以省略了。
  •   
    邓川林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句尾“了”将语义焦点置于语用量级的较高点,表示该命题在参照时间实现。其完成体用法同“事件时间”量级相关联,语气用法同“属性程度”量级相关联。因此句尾“了”可以同表示类似量级关系的焦点敏感副词共现,而排斥量级关系不同的副词。而语用量级的“肯定否定”倒置原则在这些句式中有着多样化的表现方式。
  •   
    刘焱1;黄丹丹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主要考察话语标记“怎么”。指出它是一个反预期标记,具有“惊异或意外”和“批评或嗔怪”两种不同的语用功能,这两种不同的“怎么”在其语篇构成的各个方面都有表现。“怎么”还具有开始话题和切换话题的语篇功能。话语标记“怎么”是由询问原因的“怎么”语法化而来的。
  •   
    胡建锋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篇章中,前景信息一般在自立小句、主句中,有自己的时体特点,有时会出现焦点标记。“知道吗”具有前景化功能,可以将其指向的信息标示为前景信息。其来源于具有引发功能的“知道……吗”问句,在具体的语境中疑问度减弱甚至消失,“知道”的宾语不再出现导致疑问悬空,引起语义虚化,“知道吗”成为一个话语标记。疑问句失去疑问性后,焦点后移,突显后面的信息,使“知道吗”产生了前景化功能。
  •   
    胡勇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对“求之不得”语义演变的考察表明,其在现代汉语的基本义中不包含“得到了”这层意思。“求之不得”先后发展出“行域”“知域”“言域”三域的用法,其语义演变的机制为转喻引申,属于正常的语义演变,不属于流俗词源。“行域”与“现实域”构成一个无标记的配对,“知域”和“言域”一起,与“非现实域”构成一个无标记的配对。
  •   
    吕建国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慈利方言里“得”的语法功能很丰富,可用作助词、助动词、语气词及构词成分。“得”字句可分为能性和非能性两类,文章只对慈利方言中以“得”为标记的能性结构格式进行描写和分析,该方言谓词前的“得”可构成14种格式,谓词后的“得”可构成27种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