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18年, 第17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18-07-01
      

      
  • 全选
    |
      
  •   
    丁邦新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汉台语之间是否有亲属关系到现在没有定论。丁邦新(2000,2005a,2005b,2008)认为汉台语是同源的,从方法论、构词法到基本数词都讨论过,但是对于别的学者提出的反面意见并没有加以反驳。1992年龚煌城、梅祖麟两先生发表《上古音对谈录》,基本上认为汉台语之间没有亲属的关系。文章将就他们的意见一一逐条检讨。
  •   
    徐世梁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在社会类型、语言系统和语言发展模式上有显著差异。游牧民族的语言中词汇一般以多音节词为主,音节界限模糊,有元音和谐与重音,词汇中关于畜牧文化的词较丰富,语序符合SOV型语言的典型特征,形态变化丰富,语言发展模式是分化式的。农耕民族的语言一般以单音节词为主,音节界限明确,有声调,词汇充分反映了农耕文化的特色,语序符合SVO型语言的典型特征,形态变化较少,语言发展模式是同化式的。就中国境内的语言来说,北方的阿尔泰语是典型的游牧民族的语言,南方的壮侗语具有农耕语言的典型特征,藏缅语中一部分接近阿尔泰语,汉语、苗瑶语和另一部分藏缅语接近壮侗语,但很多语言现象在地理上呈现出连续变化的状态。游牧民族的社会系统和语言系统总体上处于一种相对封闭和稳定的状态,农耕民族的社会系统和语言系统总体上处于一种相对开放和活跃的状态。语言类型的差异可以从社会类型的差异得到解释。
  •   
    李宇明;黄行;王晖;谢俊英;周庆生;杨亦鸣
    2018, 17(4): 356-3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动员全党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深入实施东西部扶贫协作,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确保到二〇二〇年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做到脱真贫,真脱贫。为落实十九大精神,2018年1月,教育部、国务院扶贫办、国家语委联合印发了《推普脱贫攻坚行动计划(2018-2020年)》,要求到2020年,现有贫困地区青壮年劳动力具备基本的普通话交流能力,为提升贫困人口内生动力和“造血”功能,实现精准脱贫的工作目标打好语言基础。为科学有效推进推普脱贫攻坚工作,国家语委推普脱贫攻坚牵头单位教育部语用所和江苏师范大学联合发起主办、江苏高校语言能力协同创新中心和江苏省重点智库江苏师范大学国家语委语言能力高等研究院共同承办了“推普脱贫攻坚”研讨会,来自教育部语用所、中国社科院、江苏师范大学、武汉大学等专业机构的语言文字研究专家,和新疆、西藏、甘肃等部分“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教育部门和语委的代表40余人,围绕“推广普通话助力脱贫攻坚”进行研讨交流。本刊选择会议中六位专家的发言稿,集成一组笔谈发表出来,希望让更多的语言学工作者了解和关注推普脱贫工作,为完成“推普脱贫攻坚行动计划”贡献力量。
  •   
    刘文正;吴舟舟;祝 静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由“见”参与构成的构式的历时演变中有压制和反压制两种现象。由于侧重不同的认知侧面,殷商出现的“见O”构式由{[见O]↔[看某客体]}演变为西周的{[见看见O]↔[看见某客体]}。此后构式压制使“见”的宾语更为丰富,抽象名词、短语、小句、动词等进入O位;但动作动词也有反压制作用,不但力图保留自身属性,还对“见”和构式起反作用:使“见”的地位下降,变成被动义助动词;使构式核心由“见”转移到其后的动词,“见O-N”变为被动“见V”,并衍生主动“见V”。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见”的语义有下列变化:看→看见→遭遇→遭受→被动义助动词→虚义动词。被动“见V”形成之前,构式语义和形式虽有细微变化,但未形成新形新义对;从“见OV-N”到被动“见V”和主动“见V”,形成了两种新的形义对,达成两种构式化。
  •   
    吴早生;郭艺丁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汉语“NP的VP”中,NP的构成与理解往往与VP来源结构有密切联系,即一般要求来源动词动作性较强;同时,来源动词及物性越强(作格性越强),所构成“NP的VP”中的“NP”越易于理解为“NP2的VP”,越不易于理解为“NP1的VP”。这些现象可以从NP与VP之间的控制影响能力、自主体验特征等方面得到解释。
  •   
    杨稼辉;伍雅清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事件语义学研究中,学者们普遍认为谓语动词的事件变量受存在量化约束。文章对句子的语义和句子间的语义蕴含关系进行分析后发现:1)动词短语指称独元集时,谓语动词的事件变量实现为特定事件,不受存在量化约束;2)只有当动词短语指称多元集合时,谓语动词的事件变量才受存在量化约束。文章还考察了湘方言中湘阴话的助词“嘚”的存在量化意义,以及它对共现动词短语的语义限制,为上述发现提供了跨语言证据。
  •   
    白于蓝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充分吸收学界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文章通过字形排比和辞例分析,对甲骨文、金文以及战国楚简等出土文献中经常出现的“”字加以全面考察和新的解释。文章以清华简《封许之命》和史墙盘铭中该字的可能读法为出发点,结合传世文献中的相关用例,推导指出“”很可能就是“宾服”之“宾”字。并以此为依据,对甲骨文和金文中该字的相关用例进行全面解读和综合验证。最后还对该字的构形和使用情况加以推断,指出“”字可能就是为“宾服”之义所造的专用会意字,与“宾赠”、“宾相”之“宾”来源并不相同,与《说文》所见训为“击踝”之“”字亦并非一字。
  •   
    张再兴;姜慧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基于相关出土文献语料库,从历时角度对疑问代词{何}的实际用字情况进行穷尽性的定量研究,考察其用字定型过程。出土文献中疑问代词{何}的书写形式经历了一个从“可”到“何”的用字选择过程。始见于春秋、战国时期数量巨大的疑问代词{何}普遍借用“可”来记录。最早在战国晚期、最迟在秦始皇二十六年,疑问代词{何}便开始借用“何”表示。到了西汉早期简帛文献中,疑问代词{何}已经迅速完成了从“可”到“何”的转换定型过程。二字使用频率和功能变化是转换的内在原因。
  •   
    余鹏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前人提出了黄孝片的若干定义性音韵特征。研究显示,这些特征全部见于赣语怀岳片,这说明两片方言具有深层联系。江淮官话黄孝片是官话化了的赣语怀岳片。两片方言共享很多音韵创新,其人口也都重建于明代初年饶州府对外的移民活动。
  •   
    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音韵学分会秘书处
    2018, 17(4): 448-4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18年5月4日至6日,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音韵学分会成立大会暨学术研讨会在济南市山东大学中心校区举行。本次会议由复旦大学中文系、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师范大学语言科学与艺术学院、南京大学文学院、南开大学文学院、山东大学文学院、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音韵学分会筹备组联合主办,山东大学文学院、江苏师范大学国家语委语言能力高等研究院、江苏高校语言能力协同创新中心、《语言科学》编辑部联合承办。来自中国社科院、北京大学、日本神户外国语大学、(台北)辅仁大学等近40个单位的7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盛会。驻济高校的部分教师和研究生也旁听了这次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