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21年, 第20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1-01-01
      

      
  • 全选
    |
      
  •   
    王为民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满语文和满族文化在清代语言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只有回归清代语言生活的本真语境,重新构建基于满汉文献对比研究的清代音韵学研究范式,发现清代语言生活的“满洲”因素,才能构建出深受满语文影响的清代音韵学体系。清代北京话语音史不是明代北京话语音史的“简单”延续,清代北京内城旗人汉语和外城汉语的融合创造了现代北京话,成为民族共同语的“基础方言”。历史上,北方游牧民族政权入主中原造成的民族融合在民族共同语形成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北方游牧民族虽然放弃了自己的母语,但其母语的某些精华特征不仅已经融入在民族共同语的“血液”之中了,而且促进了民族共同语的形成与发展。就像中国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一样,我们的民族共同语也是汉族和其他民族共同创造的,这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重要表现。由于历史上入主中原的北方游牧民族所操语言多属于阿尔泰语系,因此从满汉语言接触与融合角度研究清代北京话语音史,解剖“北杂夷虏”在清代的表现形式,对深入揭示历史上“北杂夷虏”的内涵具有重要的类型学意义。
  •   
    哈斯其木格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蒙古语长、短元音的音长能够区别词义,具有系统性的差异,但音长是连续变量,难以找到长短元音在长度上的声学界限。况且,元音音长也会受到语境影响发生复杂变化。本文根据以往研究结论和连续语流中的元音音长统计数据,提出蒙古语元音音长变化规则。主要有:1)元音由于词内位置的不同而出现变化,词首音节元音长,非词首音节元音短;2)出现在词头的元音延长,可当作词界标志之一;3)词首的送气辅音和清擦音会缩短后续元音的音长。
  •   
    李建校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晋语并州片平声不分阴阳的现象很早就引起了学者们的注意,一些学者认为这是平声分而又合的结果,一些则认为这是古代一个平声的遗留。本文在检视这两派观点的基础上,结合历史文献及方言材料认为,中古时期清声母和浊声母会对平声调产生影响,从而使平声调类相应地分化为清平调和浊平调两个不同调值,并分别与清浊声母共存,具有羡余特征。随着浊声母的消失,并州片中这样的羡余调值并没有继续升格为不同的调类,而是在一定的词汇中以“连调”的形式保存了下来。
  •   
    冯胜利 施春宏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韵律语法学是从韵律的角度研究人类语言语法的一个新领域,是当代形式语言学的一个分支领域。经过20余年的研究和开发,韵律语法学形成了一套具有自身特色的学理原则和特征。本文即从该领域的建立和发展的角度,发掘和总结其学理建构的原则和概念,包括(但不限于)相对轻重的生理性、节奏单位的异等性、松紧概念的待定性等,以及作为学理系统的几个重要标准,如发明新原理、提出新概念、发掘新现象、破解老难题、提供新解释、创用新方法。文章指出:上述种种不仅是韵律语法学的学理原则和特点,同时也可作为考察学术理论的学理标准及鉴定方法。
  •   
    范晓蕾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重审普通话句尾“了2”的语法性质。现实性主句(如“他已经掉到河里了”)里的“了2”编码了相对过去时,它是统辖主句、促成完句的时体助词;一部分非现实环境(如“他差点儿掉到河里了”)里的“了2”表示结果达成义,它是统辖依附性小句、不能完句的动相补语。文章由此总结出“了2”的梯度异质态势。
  •   
    余坚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古汉语中,有一种较为特殊的组合“X别”。其中“别”或释作“每”,其功能实际是对名词性成分“X”指称范畴全体进行指示。这种指示全体的“别”,来源于分别义的副词“别”,是在一定的语境下产生的。名词“X”本身就有指称范畴内全体成员的功能,但因没有形态变化,常常与指称其范畴本身的用法同形。“别”因与指称范畴内全体成员的“X”共现,其原有的词义“分别”又容易被整个句子的语义覆盖,因而才会被看作一个专门用来指示范畴全体的成分。“别”的发展是受语境影响由实义性成分向功能性成分转移的过程,“X别”最终并未演变成词,而是一个介于结构和词之间的成分。
  •   
    方稚松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甲骨文中的“将”,学界多释为《说文》中的“[XCFZB.JPG;E1]”,典籍中通作“将”;旧多以典籍中“将”字的扶、进、助、奉享、率领等各种含义来分别解释相关卜辞。文章通过梳理该字在甲骨文中的各种辞例,指出其各类用法含义中都含有核心义素建、设、立之类意思,而这一含义与其字形义也是相符的,因此,其最初含义中应含有陈设、设立之义。
  •   
    汤志彪 孙欣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上博简三《亘先》和清华简壹《楚居》、清华简柒《越公其事》习见一个内从衣,外也从衣的字,过去学者或释读作“袭”。事实上,从训诂和音韵学角度看,这个字应该释作“”,在清华简《楚居》、《越公其事》简27中读作“回”,表示“还”“反”“归”等意思,在甲骨文中则读作“危”,《越公其事》中相关的字则读作“毁”或“危”表示毁败义;而在上博简《亘先》里,此字可与微部字押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