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23年, 第22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3-03-01
      

  • 全选
    |
  • 邓 盾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朱德熙(1985)认为现代汉语的名词和形容词能够做定语而动词不能。本文以这一论断为切入点,讨论由此牵涉出来的两个问题:现代汉语复合名词与名词词组的区分,以及现代汉语和英语在名词性偏正片段的构造上所展现出来的异同。借助“句法完整性”这一鉴定标准,文章指出:现代汉语不带“的”的名词性偏正片段是复合名词,而相应的带“的”的名词性偏正片段是名词词组。以对现代汉语的事实分析为基础,文章认为现代汉语和英语在名词性偏正片段构造上的共性是:名词和形容词都可以直接修饰核心名词生成复合名词,动词都不能直接修饰核心名词。两种语言的差异除了因核心词参数设置不同而导致的语序区别,其他差异主要源于基本语法单位上的区别,即现代汉语的语素以单音节词根语素为主并且有“的”这一虚语素。
  • 韩传瑜 潘玉坤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揣度性与确定性推测副词并用一般被看作语病,然而古今汉语语料中存在大量并用的语言事实。从形式上看,两类副词并用时,揣度副词一般居前,确定副词居后,不在同一结构层次;从语义上看,两类副词并用倾向于表达高值认识情态。两者能够并用是因为在情态句中各自担当的功能不同:确定性推测副词指向命题,表示说话人认为命题必然或很可能为真;而揣度性推测副词指向言者,表示谦虚礼貌或显示非现实性主观认识的功能。
  • 周静娜 陈宗利 吴丽环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同汉语其它方言中的差比句相比,吴语舟山方言中含“是”差比句(简称“是”字句)具有更为复杂的内部结构,主要表现为它带有一个显性的话题和一个显性的焦点成分。具体说来,“是”前的比较基准和“是”后的比较主体分别是话题和焦点,而“是”则是焦点标记。从句法生成的角度来说,“是”字句同其它差比句具有相同的基础结构,即由双层DegP扩充来的TP结构,但其派生过程却要复杂得多,还要涉及焦点侧向移位、焦点短语FocP投射和话题基础生成并投射等句法操作。
  • 刘博洋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通过考察中国境内的十大方言(共645个方言点),从地理类型学的角度分析归纳汉语方言短时体结构的句法类型及其分布特征。初步确定汉语方言中主要有四种指示短时体的结构类型(七种次类型):类型I-a “V-(一)-V”的使用范围最为广泛;类型I-b “V-V-(儿)”发现于晋语和部分中原官话;类型II-a “V-(一)-下”主要发现于湘语、赣语和客家话;类型II-b “V-给-下”主要分布于晋语、中原官话和兰银官话;此外,类型III “V-(V)-者”主要用于闽南话,而类型IV-a “圪-V-圪-V”和类型IV-b “圪-V-一-下”主要用于晋语。依据汉语方言短时体的主要结构类型及其分布特征,我们将汉语方言划分为东北地区(类型I-a),中部过渡地区(类型II-a),西南、东南和远南地区(类型I-a 和II-a)以及西北地区(类型II-a 和 II-b)。此分区旨在明确汉语方言南北差异的基础上,强调汉语方言的东西部差异。
  • 袁 芳 魏 行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西北方言的语序自元代以来发生了很大变化,否定词普遍出现了后置倾向。学界认为,西北方言的演变与语言接触有关。然而,这种接触性演变具体是如何发生的?目前尚未有系统探究。本研究以“把”字句否定式和包含状语的否定句为切入点,从语言接触的角度考察西北方言否定语序的演变。研究发现,阿尔泰-汉语中介语和西北方言在否定表达方面存在高度的一致性。阿尔泰语母语者对汉语否定句的不完全习得是西北方言否定词后置语序产生的主要动因和机制。
  • 张树铮 林珈亦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山东东区方言中古知庄章三组声母二分,其类型已有概括,但其音值问题尚待进一步澄清。根据近年来的调查,可以得出如下主要结论:1)知三章组声母读舌叶音者占东区的大多数,但不同地点的舌叶音实际上具有不同音色,应该分为三种:与tj组相近的类,与组相近的类,与、都不相近的0类。2)潍坊等地的2 '2 2声母是舌尖背部(下舌叶)构成阻碍而发出的音。3)县城点知三章组读组的类型可以取消,但不排除非县城点有此类型。4)知三章组声母是否拼细音韵母与舌叶音的类型有关。5)精组洪音读齿间音的现象与知三章组读s类共现,应系受后者推挤而形成。6)有些方言如栖霞、烟台等地知三章组与精组细音同读舌叶音或同读舌面前音,这种现象在100多年前已经见于美国传教士对蓬莱和烟台方音的记录。总之,对知庄章组声母音值的细致分析既有利于准确描写语言事实,也有利于解释共时的音类分布,同时也为研究古知庄章组、精组等声母的演变提供了更多线索。
  • 许树妙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古后期梗摄四韵同用,与山、咸摄的演变不平行。中古-r-介音经历了-I->-J->-j-的颚化音变,介音所处音变阶段的性质及作用方式不同,影响梗摄经历以下三个音变环节,最终形成四韵同用格局:①二等韵介音>,由齿龈近音变为卷舌近音,卷舌介音使二等耕韵元音低化,与庚二韵合流(>a/ _);②重纽B类介音i>i>i, 颚化后与三等韵i介音融合,不再阻挡i对后接元音的拉动,庚三韵高化(a>/i _);③齿龈近音及音系推平动力拉动江韵前化(>a/ _),前化的江韵与合流后的庚二耕韵(a)冲突,从而挤压庚二耕进一步高化(a> ),向庚三清青韵(i)靠拢,同用格局形成。梗摄的演变体现了音系不平衡→平衡→不平衡的动态发展过程。
  • 王月婷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降”原本是自主不及物的动作动词,其常见及物结构其实是使动用法;同时兼有“于”字结构、双宾A式两种用法。根据三条变读及句法规则:1)自主不及物的动作动词的使动从不变读,2)“V+非受事”动词变读去声,3)同一动词若同时进入“于”字结构、双宾A式,则后者变读去声,我们认为双宾A式的“降”读见母去声其实是去声变读,由此反推出“于”字结构的“降”及其原始词皆读见母平声。进一步观察得出:事件的弱势方充当主语,属“客方”句式、“降”变读匣母平声;若事件的强势方充当主语是为“主方”句式、“降”应该读见母平声。
  • 刘建民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已公布的西汉简帛文字资料中,目前释作“”的字非常罕见。秦汉文字中“夹”与“”的写法很接近,而学界长期以来将这类独体的字形释为“夹”,一直未能正确地从中区分出真正的“”字。马王堆帛书《五星占》中一直被释作“夹”的三个字,其实应改释为“”,是指星光的锋芒如同兵器的锋刃一样。马王堆帛书《天文气象杂占》的“夹月”,也应该改为“(刺)月”,是指云气从两旁直穿月亮而过的景象。孔家坡汉简日书《离日》的“日与支夹艮山”的“夹”也是“”的误释。整句话是说离日的干支正好贯穿中部的艮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