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2年 第24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22-09-01
    能源发展研究
    化石能源领域碳减排研究综述
    刘涛
    2022, 24(5):  1-10.  DOI: 10.11885/j.issn.1674-5094.2022.03.11.02
    摘要 ( 92 )   HTML ( 5)   PDF (382KB) ( 6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化石能源具有高碳排放性。自从化石能源成为人类不可或缺的燃料以来,导致全球气温变暖、海平面上升等灾害持续发生。当前,国内外均在强调碳中和、可持续发展、绿色生活等环保理念,世界主要经济体也在努力提高化石能源利用率、创新低碳技术、减少碳排放。学术界一直将化石能源的减排和低碳化作为研究重点,从区域层面、行业层面和企业层面就化石能源碳减排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索。在化石能源碳减排的未来研究中,化石能源碳减排行为的来源、化石能源碳减排技术的应用、化石能源供应链减排、化石能源产业链协同减排等方面的研究应该成为学术界的关注重点。
    经济与管理
    土地红利公共利益属性的现实基础与保障机制
    陈第华, 张忠
    2022, 24(5):  11-18.  DOI: 10.11885/j.issn.1674-5094.2022.03.28.02
    摘要 ( 65 )   HTML ( 4)   PDF (408KB) ( 3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土地红利是经济红利和政策红利共同缔造的特殊红利形式,彰显土地红利公共利益属性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内在要求。从逻辑上分析,我国土地红利源于土地公有制基础上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城镇化和工业化、土地用途管制、土地区位优势、公共投资等因素共同推高了土地价格,奠定了土地红利公共利益属性的坚实基础。为维护土地红利的公共利益属性,国家一方面将其纳入公共财政范畴,以规范公共财政收支的方式实现土地收益“全民共享”,防止土地红利被少数人垄断。另一方面,通过完善相关制度,改进土地收益的税法体系,科学界定房地产开发相关税收的税基和税额;健全土地征收制度,确保征地的目的、程序、收益合法且符合公益;推进土地红利城乡间公平分配,协调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实现土地红利共享。
    政策激励与金融发展对技术创新质量的影响
    方立凯, 钱水土
    2022, 24(5):  19-33.  DOI: 10.11885/j.issn.1674-5094.2021.03.05.01
    摘要 ( 43 )   HTML ( 4)   PDF (491KB) ( 3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创新是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关键因素之一,实现创新质量赶超对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8—2018年期间37个制造业数据,考察在不同所有权性质下政策激励和金融支持对技术创新质量的影响,结果发现:政策激励和金融发展对技术创新质量的影响存在所有权性质异质性,在国有行业中,国有属性抑制的存在使政策激励和金融支持对技术创新质量的影响失效;在非国有行业中,政策激励对技术创新质量产生负向的被动实施效果,但是政府主动筛选机制能够中和政策对技术创新质量的负向激励;金融对技术创新质量的提高始终存在正向支持作用。要实现创新质量弯道超车,离不开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有效合作。
    试论诚信领导与组织伦理氛围的关系——兼论社会组织的改革思路
    蒙艺, 潘乐
    2022, 24(5):  34-43.  DOI: 10.11885/j.issn.1674-5094.2022.02.23.01
    摘要 ( 53 )   HTML ( 4)   PDF (408KB) ( 4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诚信领导和良好的组织伦理氛围,是社会组织安身立命和功能发挥的根基。国内当前关于诚信领导和组织伦理氛围关系的研究,未与对于诚信领导有着特别需求的社会组织相联系。采用元分析方法,系统分析诚信领导与组织伦理氛围的关系,结果表明:诚信领导与组织伦理氛围之间呈正相关,且诚信领导与组织伦理氛围的关系不受文化背景影响。社会组织是社会治理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当前我国部分社会组织由于存在组织领导错位、管理急功近利、社会责任缺失等问题,陷入了公众信任危机。社会组织在未来的运营管理中,应通过诚信领导塑造良好的组织伦理氛围,重建社会公信力,保障组织可持续发展。
    政治与法律
    中国共产党百年运势论略
    于学强, 宋黎明
    2022, 24(5):  44-50.  DOI: 10.11885/j.issn.1674-5094.2022.06.21.05
    摘要 ( 114 )   HTML ( 2)   PDF (388KB) ( 1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共产党成长发展和壮大的百年进程,就是其立足不同时代审势、识势、谋势、造势、用势的过程,按照历史发展逻辑,经由因势而生、据势而成、借势而为、顺势而兴、应势而强、乘势而上六大阶段。中国共产党之所以掌控百年发展之势,从根本上讲就是形成和践行了伟大建党精神,尤其注重了自身建设和尊重了百姓意愿。中国共产党要继续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要正确认识和处理领导力量与主体力量的关系,全面加强自身建设,全力履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充分尊重和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精神之源
    钱斌, 汪月
    2022, 24(5):  51-57.  DOI: 10.11885/j.issn.1674-5094.2022.03.03.01
    摘要 ( 99 )   HTML ( 5)   PDF (463KB) ( 1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首次提出“伟大建党精神”命题,指明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伟大建党精神贯穿于党的整个奋斗历程,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是理论之源,赋予了党披荆斩棘之动力;“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是实践之源,强化了党勤政为民之责任;“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是品质之源,锤炼了党愈挫愈勇之韧性;“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是价值之源,笃实了党矢志为民之决心。伟大建党精神是党永葆青春活力的动力源泉,是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精神之源。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居住幸福伦理研究
    陈丛兰, 谢晨晨
    2022, 24(5):  58-64.  DOI: 10.11885/j.issn.1674-5094.2022.02.11.01
    摘要 ( 70 )   HTML ( 0)   PDF (361KB) ( 1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作为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将为人民谋幸福视为奋斗目标,矢志不渝地为之进行探索和实践。为人民谋居住幸福内含于为人民谋幸福之中,鲜明地体现在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为满足贫苦农民的居住需要,采取一系列旨在解决其“无居”“贫居”“苦居”等状况的理论探索与实践中,其中内含的居住需要伦理、居住空间伦理、居住关怀伦理、居住人际伦理和居住价值伦理,凝结成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善政、仁政和德政等重要伦理品质。这是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体现,凸显出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居住幸福的伦理精神与智慧。
    从“四个伟大”探寻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
    闰从山
    2022, 24(5):  65-71.  DOI: 10.11885/j.issn.1674-5094.2022.01.04.01
    摘要 ( 158 )   HTML ( 3)   PDF (370KB) ( 2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爱国主义教育是系统工程,必须有效整合教育资源,使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在治国理政中逐步形成了“四个伟大”方针,为解决新时代新课题提供了实践纲领,为新时代实现党的历史使命描绘了宏伟蓝图。以“四个伟大”为载体,挖掘其蕴含的鲜活的、现实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揭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丰富内涵,强化爱国主义教育的理论基础,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当前,要在伟大斗争中引导人们充分认识社会主义事业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在推进伟大事业中引导人们坚持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相统一,在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中引导人民砥砺爱国初心,在实现伟大梦想的共同目标中引导人民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刑事申诉案件办理机制改革探索
    李继华, 甄卓, 邢永杰, 崔可成
    2022, 24(5):  72-81.  DOI: 10.11885/j.issn.1674-5094.2022.01.06.02
    摘要 ( 49 )   HTML ( 2)   PDF (378KB) ( 1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检察机关应通过不断提高检察工作质量来回应人民对司法公正的期待。刑事申诉案件是刑事诉讼当事人维护自身权益同检察工作对接的重要端口。以北京市人民检察院某分院及其下辖区县检察院的刑事申诉案件办理情况为基础,分析我国当前刑事申诉案件办理机制,结果发现:检察机关受理刑事申诉案件数量逐年上升,且分院办理案件数量明显大于区县人民检察院;同时,受理论支撑不足、法律依据不够清晰、文书说理能力有待提升等因素的影响,案件办理效果存在一定欠缺。当前,应探索建立“案”“人”双核心刑事申诉案件办理机制,以突出刑事申诉案件的诉讼程序价值和彰显检察机关的政治属性。
    论碳达峰碳中和中的恢复性司法
    吴晓敏, 王雪
    2022, 24(5):  82-88.  DOI: 10.11885/j.issn.1674-5094.2021.11.05.02
    摘要 ( 80 )   HTML ( 5)   PDF (360KB) ( 1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碳达峰、碳中和发展目标顺应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表明了我国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决心。当前,环境犯罪严重破坏森林、草原等生态环境,成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一大阻碍。恢复性司法顺应了碳达峰、碳中和的要求,与生态环境犯罪保护法益相契合。在环境犯罪中适用恢复性司法,不仅可以惩罚破坏环境的犯罪分子,还可以维护生态平衡以及环境安全,助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当前,应通过完善立法、提高专业性、拓宽适用范围、提高有效监督能力、建立健全协调联动机制等措施,以便在涉碳减排案件中更好地适用恢复性司法,助推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孤证不能定案”规则的困境与出路
    韩旭, 夏丽芬, 林佳嘉
    2022, 24(5):  89-97.  DOI: 10.11885/j.issn.1674-5094.2022.03.23.08
    摘要 ( 261 )   HTML ( 2)   PDF (406KB) ( 1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印证主义诉讼模式下催生出的孤证不能定案是刑事司法实践中的潜规则。在司法实务中,孤证不能定案的运用存在着三大缺陷:混淆和错用孤证概念,难以准确界定孤证内涵;以证据数量替代证据质量,忽视对证据证明力的审查;证明形式化,缺少对证据审查的裁判说理。为了打破学界和实务界对孤证不能定案司法潜规则的信奉,修正该规则的内在缺陷,应通过准确界定孤证的概念和类型、明确孤证定案的主体条件和程序条件、运用证据补强规则并附加情态证据以实现孤证认定案件等路径,实现对孤证不能定案规则的重新解读、认知和破解。
    理论探索
    社会工作中尊严疗法的实务模式与程序指引
    刘斌志, 文鸿敏
    2022, 24(5):  98-107.  DOI: 10.11885/j.issn.1674-5094.2022.01.21.01
    摘要 ( 133 )   HTML ( 4)   PDF (438KB) ( 4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年来,临终关怀飞速发展,尊严疗法可以有效提升临终患者的尊严感。尊严疗法具有文化敏感性、尊重性、时效性以及持续影响性的专业特征,已经逐渐广泛运用于临床医学和社会学等领域。社会工作借助生理尊严、人格尊严、关系尊严以及政治尊严四种重要模式来解决服务对象面临的新问题,通过尊严引介、尊严评估、尊严规划、增能赋权、文档创建以及尊严传承六个关键步骤,指引服务对象通过追寻生命尊严维持身心健康,推动了尊严疗法的专业化发展。在实施尊严疗法的过程中,社会工作者要精准定位尊严疗法的适用范围,充分知晓尊严疗法的运用限制,深入明确尊严疗法的社工角色,积极构建尊严疗法的本土特色。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去中心化的困境
    马德益, 杜颖
    2022, 24(5):  108-116.  DOI: 10.11885/j.issn.1674-5094.2021.12.12.08
    摘要 ( 71 )   HTML ( 9)   PDF (414KB) ( 3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网络社会去中心化愈演愈烈的背景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面临着话语表达权利泛化、中心被不断消解,传播实效不佳、体系被逐渐解构,主导能量式微、权威被不断削弱等去中心化困境。究其原因,涉及话语的主体权威性、客体针对性、内容吸引力、方式多元化和互联网技术便捷性等诸多方面。为了有效应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去中心化的趋势,需要从理念、制度、操作等层面进行积极应对:坚持一元指导思想、秉持多元协同理念;畅通话语传播渠道、聚焦话语客体特性;拓展话语表达方式、强化话语综合治理;敢于直面话语斗争、营造良性话语场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