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马建青,陈曾燕.习近平关于青年社会责任重要论述的特点[J].中国高等教育,2016(20):17-19. [2] 龚天平.伦理道德的管理功能分析[J].伦理学研究,2003(5):64-70. [3] 张亚月.德育的历史性变革:从政治认同走向社会认同[J].中国青年研究,2016(8):35-40. [4] 张恩仁,郑珍珍.网络时代的网络价值观及其教育培养[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32(5):124-127. [5] 李成恩,张远航,赫铭,牟霖.论高校网络文化的内容结构与价值导向[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7(3):1-5. [6] 李飞,苏国红,张开炳.网络角色:内涵、特征及其心理动因[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7(1):36-40. [7] 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01. [8] 樊浩.中国伦理精神的历史构建[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2. [9] 李晓红.论网络伦理的道德基础[J].求索,2008(5):56-58. [10] 刘俊英,刘平.网络伦理难题与传统伦理资源的整合[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7(1):14-18. [11] 郝凤英.网络信息资源管理问题探讨[J].四川图书馆学报,2002(5):21-24. [12] 苗伟伦.网络伦理的初步建构[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2,19(1):40-44. [13] 教育[M]//教育大辞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14] 周兴茂,丁益.网络伦理的现状、基本德目及实践对策[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报),2011,13(4):23-28. [15] 刘余莉"仁义礼智信"研究三十年.[J].河南社会科学,2010,18(1):187-190. [16] 帕帕斯N.柏拉图与《理想国》[M].朱清华,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7] 戴木才.论德性养成教育[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3):48-54. [18] 田旭明.网络虚拟世界面临的伦理困境及其化解之道[J].中州学刊,2014,3:97-102. [19] 李晓红,刘媛.德性伦视阈下网络伦理的构建[J].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49-54. [20] 理查德·斯皮内洛.铁笼,还是乌托邦——网络空间的道德与法律[M].李译,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1] 威廉·贝内特.美德书[M].何吉贤,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