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国务院扶贫办、国家发展改革委. 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R]. 北京:国务院扶贫办、国家发展改革委, 2012. [2] 高璞,贺梅. 湖北省农村水改工作的光明前景——湖北省环境科学学会环境医学专业委员会第二次学术会议[J]. 环境科学与技术, 1984(2):62. [3] 闵安民,慕长龙,王宇,费楠. 四川秦巴山区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评价[J]. 四川林业科技, 2005(2):7-11. [4] 巩玉红,蔡文华.陕南秦巴山区资源与环境问题及可持续发展对策[J].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09(12):1112-1114. [5] 汤学兵.跨区域生态环境治理联动共生体系与改革路径[J]. 甘肃社会科学, 2019(1):147-153. [6] 孙志浩,王友安,畅军庆,王勇.秦巴山区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战略地位[J].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01(11):60-61. [7] 唐学军,陈晓霞.秦巴山区水资源开发与保护研究[J].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2):39-46. [8] 唐学军,陈晓霞.秦巴山区生态安全屏障建设中的低碳能源法律及政策研究[J].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1):17-25. [9] 陈绪敖. 秦巴山区生态环境保护与产业精准扶贫互动发展研究[J]. 甘肃社会科学, 2016(6):184-190. [10] 韩雨薇,丁金华.多元主体参与视角下的苏南乡村环境更新规划策略研究——以苏州东吴村为例[J]. 苏州科技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 2017(9):37-44. [11] 闵继胜,刘玲. 皖南、皖北农村环境污染问题调查分析[J].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5):519-522. [12] 张丽,崔彩贤.环境伦理视野下的农民生态道德研究[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13(2):1-5. [13] 谢娟. 秦巴山区环境污染及治理[J]. 西安工程学院学报, 2001(2):65-67. [14] 沈子华. 论我国跨界环境污染纠纷行政调处的适用机制[J].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6):15-20. [15] 张文彬,李国平.生态补偿、心理因素与居民生态保护意愿和行为研究——以秦巴生态功能区为例[J]. 资源科学, 2017, 39(5):881-8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