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年文章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6 Vol.8
    按期号、起始页码排序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陕甘宁盆地安塞地区上三迭系延长组储集层孔隙结构特征及其应用
    谢庆邦 张治国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86, 8 (1): 1-12.   DOI: 10.3863/j.issn.1000-2634.1986.01.001
    摘要701)      PDF(pc) (1411KB)(553)    收藏
    安塞地区延长组具低孔隙度、低渗透率的储集特点。本文应用压汞毛管压力曲线,结合铸体、薄片、常规物性、扫描电镜和地质静态资料进行综合研究;并以矩法计算和Q型群分析进行储集层类型划分和孔隙结构特征研究。成岩后生变化是形成低渗砂体和次生孔隙发育的主要地质因素;浊沸石溶孔发育区是长_6油组油气富集区。储集层孔隙结构在容积法储量计算中,依据“油水过渡带中油水分布值是毛管压力的函数”这一基本理论,确定各类储集层原始含油饱和度值、含油有效喉道下限值及有效孔隙度下限值,为提高勘探经济效益和储量计算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辽河断陷西部凹陷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对辽东湾油气性质的预测
    马青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86, 8 (1): 13-26.   DOI: 10.3863/j.issn.1000-2634.1986.01.002
    摘要739)      PDF(pc) (1059KB)(509)    收藏
    辽河断陷西部凹陷是我国油气资源异常丰富的凹陷之一。本文主要研究了西部凹陷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对其进行了油源分类,并分析了各类原油的成因。研究结果说明:(一)在辽河断陷盆地中,不仅凹陷可以做为一个独立的生油体系,而且凹陷之中的各个洼陷同样控制着油气的生成与聚集。生油基本单元是洼陷,各类原油围绕着自己的生油洼陷独立展布,油气运移是短距离的。(二)西部凹陷原油及生油岩中,姥/植比的分布和演化规律都比较清晰完整,这对于研究油气生成问题有着重要意义。(三)辽东湾海域内油气的性质可认为是西部凹陷油气分布规律的延续,因此预测辽东湾海域内原油可能属于Ⅰ型和凝析油型原油。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论牙形石的发展与条件
    包德宪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86, 8 (1): 27-35.   DOI: 10.3863/j.issn.1000-2634.1986.01.003
    摘要1592)      PDF(pc) (581KB)(625)    收藏
    本文以牙形石(243个属)的演化特征为基础,认为符合“间断平衡论”所提出的生物演化以大演化为主的学说。牙形石的三个繁盛期与古地磁极性倒转有关。三个衰退期受到地史时期中的二大冰期,五次海平面变化和大气降雨量的影响。牙形石的绝灭由集群绝灭,气候干燥炎热、造山运动强烈等因素造成。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沿线具有随时间变化的气体集中输出(输入)的复杂管道内的不稳定流动
    曾自强 汪玉春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86, 8 (1): 36-44.   DOI: 10.3863/j.issn.1000-2634.1986.01.004
    摘要799)      PDF(pc) (403KB)(500)    收藏
    本文给出树枝状复杂输气管道的数学模型;应用数学物理方法,经过一系列的数学推导,求得在该种复杂输气管道内压力随管长和时间而变化的表达式。为使该表达式能够应用于生产实际,编制了计算程序。最后,给出一个实例及其计算结果。 顺便指出,该数学模型具有某种一般性的意义;如设有压气站,只须在泛定方程的右边再加上相应的一项就行了。所用的求解问题的方法比常用的传统方法简便。至于计算程序,针对不同情况,稍加修改,也能应用于很多情况。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等温输油管路混合摩擦区水力摩阻计算的讨论
    曹贵谟 杨光西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86, 8 (1): 45-51.   DOI: 10.3863/j.issn.1000-2634.1986.01.005
    摘要888)      PDF(pc) (436KB)(593)    收藏
    对于等温输油管路混合摩阻区水头损失的计算。本文推荐采用lg k/d替换我国目前使用公式[注1]系数A中的lgε。计算结果表明,按本文观点计算,所得结果,精度较高。本中顺便对文献[1]所推荐的水力摩阻公式:进行了讨论。通过分析、对比,认为该式不符合原始公式且可适用的管径范围狭窄,用于一般管径的输油钢管时,水力摩阻系数偏高。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钻井泵活塞实验室试验
    周锡容 杨启明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86, 8 (1): 52-65.   DOI: 10.3863/j.issn.1000-2634.1986.01.006
    摘要784)      PDF(pc) (2245KB)(538)    收藏
    在压力为180公斤/厘米2、冲次为196次/分、清水介质的实验条件下,完成了新旧标准两组各8只丁腈夹布橡胶活塞的性能试验。试验是在我组研制的试验台架上进行的。 本文详细介绍了试验方法和试验情况,用充分的图表照片来说明活塞试验过程中所揭示出的某些特殊关系和活塞的失效情况。用数理统计方法计算了活塞的安全寿命。初步评价了两组活塞在高压下的工作性能,并对今后的研究工作提出参考意见。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牛头刨床的计算机辅助设计
    王玮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86, 8 (1): 66-80.   DOI: 10.3863/j.issn.1000-2634.1986.01.007
    摘要1493)      PDF(pc) (723KB)(549)    收藏
    本文通过牛头刨床这一典型机器,对“平面连杆机构的运动分析、动态静力学”,“机器的真实运动规律”,“飞轮设计”等方面的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进行了研究,给出了数学模型及程序设计方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广义塑性区尺寸因子断裂判据
    杨洲 肖芳淳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86, 8 (1): 81-93.   DOI: 10.3863/j.issn.1000-2634.1986.01.008
    摘要566)      PDF(pc) (627KB)(574)    收藏
    本文从广义Mises屈服准则出发,建立了一个新的复合型断裂判据—广义塑性区尺寸因子判据。通过选择判据中的参变数α,可望得到与工程实际更加相符的断裂判据。该判据还可用来求解三维裂纹问题。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能带理论中的格林函数方法
    罗正昶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86, 8 (1): 94-102.   DOI: 10.3863/j.issn.1000-2634.1986.01.009
    摘要617)      PDF(pc) (292KB)(655)    收藏
    KKR法是能带理论中重要的近似方法之一,本文较完整地论述了这种方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桂西北隆或石炭系沉积相—一个孤立的古碳酸盐台地剖析
    卢卫平 方少仙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86, 8 (2): 1-13.   DOI: 10.3863/j.issn.1000-2634.1986.02.01
    摘要736)      PDF(pc) (2095KB)(484)    收藏

    本文剖析了滇黔桂南盘江地区晚古生代一系列古碳酸盐台地中的一个小型台地—桂西北隆或台地。隆或地区石炭系沉积相可分为台地、台缘斜坡及海槽三大类型。根据沉积相的空间展布,隆或古台地在石炭纪时为一个孤立的碳酸盐台地,周围被海槽围限。古断裂活动造成了槽台相间的古地貌格局,也是碳酸盐台地演化的古构造背景。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一种新的缝中温度场模型
    熊宏杰 任书泉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86, 8 (2): 14-19.   DOI: 10.3863/j.issn.1000-2634.1986.02.02
    摘要746)      PDF(pc) (326KB)(486)    收藏

    在水力压裂和酸压设计中,需要计算裂缝中流体温度分布,本文推导出缝壁漏失速度为常值时的缝中流体温度场模型。该模型比wheeler和whitsitt的模型简便,与wheeler模型具有相同的精度,能满足实际设计计算的要求。文中附有实例和计算曲线,可供使用时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钻井泵活塞损伤的跟踪观察分析及失效机理探讨
    周锡容 杨启明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86, 8 (2): 20-32.   DOI: 10.3863/j.issn.1000-2634.1986.02.03
    摘要738)      PDF(pc) (2626KB)(493)    收藏
    为了了解钻并泵缸套活塞副在运行过程中摩擦磨损等情况,以便掌握活塞损伤的发生、.发展、直至活塞完全失去工作能力的全过程,在我们研制的实验台上对两只活塞作了跟踪观察。通过观察和分析,揭示出活塞在运行中的某些现象,这些现象对进一步提高活塞寿命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文章还介绍了活塞失效机理问题。活塞失效就是活塞丧失了密封能力。在复杂的工况条件下,活塞失效是多种损伤的交叠结果,而影响活塞寿命的根本原因是橡胶材料的密封能力和摩擦磨损性能以及活塞的润滑状态.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复合材料层合板塑性区尺寸因子的研究
    肖芳淳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86, 8 (2): 33-36.   DOI: 10.3863/j.issn.1000-2634.1986.02.04
    摘要657)      PDF(pc) (183KB)(605)    收藏

    本文把复合材料层合板中第K层板裂纹尖端附近应力场的表达式代入Tsai-Hill准则,得到了复合材料层合板中第K层板裂纹尖端附近的塑性区尺寸因子的公式,从而可以确定其塑性区尺寸,这为在复合材料层合板中运用断裂力学判据提供了条件。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二阶递归数字滤波器的极限环分析
    易宗富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86, 8 (2): 37-49.   DOI: 10.3863/j.issn.1000-2634.1986.02.05
    摘要646)      PDF(pc) (684KB)(593)    收藏

    本文比较系统地研究了具有单舍入量化器二阶递归数字滤波器的极限环问题。总结了极限环的性质,指出了各类极限环在系数平面(β1,β2)上的分布区域。推导了二阶递归数字滤波器的线性稳定条件。本文的所有结论已为计算机模拟所证实。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利用算子级数法求解m维长方体的某类初边值问题
    吴小庆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86, 8 (2): 50-64.   DOI: 10.3863/j.issn.1000-2634.1986.02.06
    摘要1521)      PDF(pc) (646KB)(561)    收藏

    在〔1〕中用较为简捷的方法得到了方程(δ/δt-γ)L∪=□∪的Cauchy问题求解析解的算子级数公式、本文利用算子级数公式,引入求解算子∧(p)t,并揭示了求解算子∧(p)t的特征值、特征函数与方程中算子口的特征值、特征函数之间的密切关系,由此较为容易地得到初边值问题Ⅰ的求解方法,即算子级数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气体驻波的火焰环演示
    杜坚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86, 8 (2): 65-68.   DOI: 10.3863/j.issn.1000-2634.1986.02.07
    摘要633)      PDF(pc) (448KB)(563)    收藏

    本实验通过观察火焰环燃烧的火苗分布,形象生动地展现了两列相向传播的波列在环内空间相干并形成驻波的情况。火苗的波峰和波谷数目随入射声波的频率改变而有规律的变化。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随机数据及其处理
    李天增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86, 8 (2): 69-79.   DOI: 10.3863/j.issn.1000-2634.1986.02.08
    摘要473)      PDF(pc) (588KB)(520)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四川北碚地区上二叠统长兴组生物礁成油条件浅析
    郑永坚 林维澄 王廷栋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86, 8 (3): 1-11.   DOI: 10.3863/j.issn.1000-2634.1986.03.001
    摘要1525)      PDF(pc) (734KB)(517)    收藏
    本文通过北碚上二叠统长兴组生物礁成油条件的分析,认为川东西部地区长兴组生
    物礁的储集层段主要是晶间孔、溶蚀孔较发育的结晶白云岩和白云化礁灰岩,其发育程
    度与礁的成岩环境有关。油气主要来源于_上二叠统龙潭组,其次是长兴组。台地内的点
    礁面积虽小,但以群礁复合体形式展布,成油条件配置良好,含油有利。礁分布可能受
    隐伏基底断裂活动所形成的古构造控制。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泥浆泵高铬铸铁缸套磨损失效分析
    彭启美 罗安贤 齐树敏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86, 8 (3): 12-20.   DOI: 10.3863/j.issn.1000-2634.1986.03.002
    摘要828)      PDF(pc) (2350KB)(611)    收藏
    泥浆泵缸套高铬铸铁内衬,国内从七十年代就已应用于现场,其使用寿命大大超过了
    淬火处理的单金属缸套。本文对现场使用过的、寿命较高的双金属缸套进行了解剖分析研
    究,包括金相显微分析,扫描电镜下的表面形貌分析和现场泥浆中的磨屑分析。结果表
    明,双金属缸套的磨损机理是疲劳剥落起主要作用,其次是脆性剥落,其它还有塑性变
    形,‘微切削和腐蚀等.进而提出了现有工艺的改进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通用减速器传动系统综合设计程序的总体设计
    孟坤六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86, 8 (3): 21-33.   DOI: 10.3863/j.issn.1000-2634.1986.03.003
    摘要1322)      PDF(pc) (728KB)(578)    收藏
    本文分析了各类通用减速器传动系统结构单元组成和设计的内在联系,提出了通用
    减速器综合设计的总体思想,编制了适用于多类通用减速器传动系统电算综合程序。所
    采用的BASIC源程序已在IBM计算机上验证通过。利用它能设计分别由渐开线圆柱齿轮
    传动、圆弧圆柱齿轮传动、直齿圆锥齿轮传动、蜗杆传动和三角带传动等所组成的多类
    通用减速器传动系统。还能进行同类减速器若干方案的连续运算。它具有综合性、灵活
    性、自调性和效率高、用途广、使用方便等特点。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Agarwal-Cooley嵌套的快速褶积算法
    易宗富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86, 8 (3): 34-42.   DOI: 10.3863/j.issn.1000-2634.1986.03.004
    摘要746)      PDF(pc) (236KB)(466)    收藏
    本文根据Agarwal-Cooley嵌夸算法,设计不具有实用价值的180点快速褶积算法,
    该算法与快速付立叶变换(FFT)方法比较,、具有运算速度快的优点,因为它不需要使
    用三角函数和进行复数运算。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写在前面一加权残值法简介
    肖芳淳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86, 8 (3): 43-50.   DOI: 10.3863/j.issn.1000-2634.1986.03.005
    摘要482)      PDF(pc) (412KB)(688)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板壳极限分析的权余法
    唐俊才 熊树林 徐秉业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86, 8 (3): 51-64.   DOI: 10.3863/j.issn.1000-2634.1986.03.006
    摘要716)      PDF(pc) (377KB)(553)    收藏
    在介绍极限分析权余法原理及解题例子的基础上.分析了组合壳的极限载荷问题,进一步扩大了权余法在极限分析中的应用范围。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4. 加权残值法分析钻柱的受力与变形
    唐俊才 窦益华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86, 8 (3): 65-71.   DOI: 10.3863/j.issn.1000-2634.1986.03.007
    摘要673)      PDF(pc) (322KB)(536)    收藏
    本文利用加权残值法分析钻柱的受力与变形,从而极大地简化了分析推导过程。经与文(2)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表明本文的算法符合现场情况。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圆柱壳剪变形理论的精度分析
    易先忠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86, 8 (3): 72-85.   DOI: 10.3863/j.issn.1000-2634.1986.03.008
    摘要809)      PDF(pc) (776KB)(601)    收藏
    本文首先探讨了控制微分方程组的加权残值法解,证明了其方差泛函I(u)的极值
    存在。接着又建立了圆柱壳的剪变形理论,并通过算例用上述方法对圆柱壳剪变形理论
    (其基本方法是由五个二元二阶偏微分方程联立而成的微分方程组)的精度进行了分
    析。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控制微分方程的加权残值法解是成功的;而且圆柱壳的剪变
    形理论有满意的精度。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 权余法在复合材料层合板屈曲中的应用
    李辉荣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86, 8 (3): 86-92.   DOI: 10.3863/j.issn.1000-2634.1986.03.009
    摘要585)      PDF(pc) (177KB)(516)    收藏
    本文在正交各向异性方程基础上,用权余法解决了板的屈曲问题,得到了求其临界
    载荷的方法。文中以例子说明本法的应用,概念清晰,计算方便,有其实用价值。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求解双位移梁的权余法
    林军 唐俊才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86, 8 (3): 93-101.   DOI: 10.3863/j.issn.1000-2634.1986.03.010
    摘要655)      PDF(pc) (401KB)(558)    收藏
    本文以多项式和三角函数式作为试函数,采用加权余量法,求解了双位移梁的挠度及转角,并将计算结果与其它方法所得的结果进行了比较,精度很高。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喷射钻井中井底岩面最大水功率和最大冲击力工作方式
    张绍槐 姚彩银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86, 8 (4): 1-11.   DOI: 10.3863/j.issn.1000-2634.1986.04.001
    摘要1484)      PDF(pc) (564KB)(594)    收藏
    本文首次把解决现代工程技术问题行之有效的“黑箱(blackbox)”理论用来研究井底射流流场。明一种新的全尺寸水力能量测试实验,直接测得三牙轮钻头下射流到达井底岩面(即钻进过程中钻头钻出的瞬时井底岩石表面)的水功率和冲击力。建立了计算井底水功率和冲击力的经验公式,提出了以井底岩面获得最大水功率和最大冲击力为喷射钻井水力程序设计准则的两种新的最优工作方式。
    本文在所实验的条件下,获得了井底岩面最大水力能量的功率分配比值(RN)和全喷距(135毫米)下射流水力能量衰减系数的范围等极值条件。在同样的条件下,以井底岩面最大水力能量优选的最优排量比钻头最大水力能量的最优排量约提高7.5%左右。并从理论和实践上证实了适当提高排量和强化机泵的必要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9. 改善井底流场能够提高钻速
    廖荣庆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86, 8 (4): 12-22.   DOI: 10.3863/j.issn.1000-2634.1986.04.002
    摘要1326)      PDF(pc) (729KB)(716)    收藏
    自从喷射钻井技术广泛应用以来,人们一直在研究如何充分利用喷射钻头在井底获得的岑力功率,,以获得更好的钻井经济效益。本文介绍了喷射钻头井底流场液流流向、井底排屑量和井底液流压力的试验研究方法及其应用。研究表明,由于井底流场的不完善而形成的涡旋、回流和滞流区是造成岩屑在井底重复破碎,影响井底净化效率的重要因素,改善喷射钻头的井底流场,最大限度地减少这些因素的影响,能够更好地发掘喷射钻井技术的潜力,提高钻井速度,降低钻井成本。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0. 同离子效应和温度场对裂缝中酸液有效作用距离的影响
    任书泉 熊宏杰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86, 8 (4): 23-35.   DOI: 10.3863/j.issn.1000-2634.1986.04.003
    摘要1598)      PDF(pc) (601KB)(630)    收藏
    酸液有效作用距离是酸压设计的重要参数,也是影响酸压效果的重要因素。酸液中的反应产场(同离子)和裂缝中温度分布对酸液沿裂缝流动时的有效作用距离影响很大。到目前为止,尚未见到研究同离子效应和温度场对酸液有效作用距离综合影响的文章。
    本文从酸压设计计算的实际需要出发,考虑影响酸液有效作用距离的主要因素,建立裂缝中酸岩流动反应数学模型,并将该模型与裂缝中温度分布模型、速度场模型和表面反应动力学模型联立求解,编制电算程序,进行系统计算。分析对比,给出了同离子效应、酸液浓度、地层温度、反应生成热等因素对酸液有效作用距离影响的对比数据和图表。
    本文所编制的计算机程序和得到的结论可供酸压施工和设计计算使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1. 自然伽玛侧井信息研究沉积微相—以扇三角洲为例
    谈德辉 刘旭宁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86, 8 (4): 36-44.   DOI: 10.3863/j.issn.1000-2634.1986.04.004
    摘要909)      PDF(pc) (688KB)(640)    收藏
    自然伽玛测井是一种传统的测井方法,已往只用它划分岩性和定性地分析沉积相。本文主要介绍应用自然伽玛测井信息定量分析和划分扇三角洲沉积微相带。采用一定的数学方法和计算机手段建立识别扇三角洲沉积微相带的频率和偏差模式图,并利用计算机自动判别和划分微相带,绘制相分布图。这一方法具有广泛的实用价值。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2. 多重介质油藏试井软件
    李允 葛家理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86, 8 (4): 45-51.   DOI: 10.3863/j.issn.1000-2634.1986.04.005
    摘要1301)      PDF(pc) (343KB)(485)    收藏
    本文基于近年来对我国现有的碳酸盐岩油气田各种渗流模式的研究,运用最优化的理论与方法(主要是多变量非线性规划的方法),提出了一套以实现压力恢复曲线的最优化拟合为目标,反求地层参数的试井资料分析方法,并编制了相应的计算机试井分析软件,其功能是用计算机自动完成试井曲线类型的识别和地层参攀的确定,考虑到为便于在油田二级指挥部或矿区大队推广使用,软件的编制特别注意照顾能在微型机上推广使用的特点。
    该套软件的基本功能是:能对单重介质、双重介质、裂缝性油、气藏等不同地质条件下的油、气井测试资料进行自动分析处理;准确地解释出油气藏的各项基本参数,包括:渗透率,井筒储存系数,表皮系数,流动系数,导压系数,窜流系数,弹性容量比,裂缝长度,平均油藏压力,单井控制储量,断层距离,断块形状,边界性质等。该软件是认识油(气)井和油(气)藏特性的重要工具。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3. 低界面张力两相渗流相对渗透率曲线的实验研究
    彭克琮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86, 8 (4): 52-59.   DOI: 10.3863/j.issn.1000-2634.1986.04.006
    摘要792)      PDF(pc) (399KB)(737)    收藏
    本文介绍了在低界面张力条件下,胶结岩心和非胶结岩心的吸吮过程相对渗透率曲线的特性。实验结果发现,非湿相在非胶结岩心中的吸吮过程渗透率大于驱替过程者;而湿相的吸吮过程渗透率则小于驱替过程者。对胶结岩心来说,情况正好相反。这与NAAR在高界面张力条件下所进行的类似实验的结果是一致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4. 高强钢的应力腐蚀与高强螺栓的延迟断裂
    战人瑞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86, 8 (4): 60-74.   DOI: 10.3863/j.issn.1000-2634.1986.04.007
    摘要1689)      PDF(pc) (748KB)(675)    收藏
    应用断裂力学的观点和方法缺究和分析了高强螺栓延迟断裂的原因及其规律,并提出了预防的措施和方法。主要内容有:
    1、应用恒位移缺口试样,模拟标准螺栓联接在服役条件下所产生的峰值应力,对七种强度级别的35CrMnsiA钢在四种介质中(纯水,3.6%NaCl水溶液,新三磺泥浆、老三磺泥浆)的应力腐蚀裂纹萌生规律进行了研究。发现:当强度限 135kg/mm2,缺口根部不会萌生应力腐蚀裂纹。而当 140kg/ mm2 ,缺口处极易产生裂纹。
    2测试了35CrMnsiA钢在四种介质中的应力腐蚀裂纹扩展速率 与止裂界限应力强度因子KISCC。结果发现:当 135kg/mm2,随强度限的降低,KISCC有明显的升高,而 则大幅度的下降。当 140kg/ mm2,KISCC。及 随强度的改变而变化的规律都不明显。四种介质中的KISCC相差不大。当 140kg/ mm2,纯水中的 比其余三种介质中的要快的多,是盐水中的2~6倍。当 135kg/ mm2,它们的差别逐渐减小,直至全部趋近于零。
    3、螺栓各不同部位的应力强度因子Kl是不相同的,但Klmax。二则可能发生于二个地方,即螺纹的收尾处及与螺母(桩)相配合且距支承约2/3螺距处。由于拉弯复合作用,前者比后者可能要大。当丝扣根部有0.5mm裂纹,则对中碳低合金高强钢,只有取。 120kg/ mm2才能保证Kl。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