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7年 第29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07-04-20
    专家论坛
    川东北部飞仙关组鲕滩气藏的发现及气藏特征
    沈 平 赵佐安 曾云贤 杨雨
    2007, 29(1):  1-4.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7.01.001
    摘要 ( 1158 )   PDF (384KB) ( 47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阐述了川东北地区从1963年石油沟构造巴3井首次在飞一段钻获天然气开始,到福成寨、板东、黄草峡构造上相继发现飞仙关组气藏,渡口河构造的渡1井在飞仙关组钻遇孔隙型白云岩,获天然气流,罗家寨、铁山坡、金珠坪等一批飞仙关组鲕滩整装气藏的勘探历程。分析了川东北地区飞仙关组鲕滩气藏的烃源条件、储集条件、盖层条件,指出飞仙关组天然气主要为原油裂解气,上二叠统及飞仙关组自身为其主要烃源;其储集岩类型主要为鲕粒云岩和溶孔鲕粒灰岩两大类。评价预测了储层发育有利区带。分析了气藏的形成过程,认为可划分为古油藏阶段、大气藏阶段、古气藏调整定型阶段等三个阶段。从地质构造、沉积相分布、圈闭要素等角度剖析了罗家寨等构造飞仙关组鲕滩储层的形成机理和气藏特征。
    地质勘探
    山地全三维勘探技术在罗家寨地区的应用
    谢芳 朱敏 黄花香 梅燕
    2007, 29(1):  5-9.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7.01.002
    摘要 ( 1505 )   PDF (967KB) ( 47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摘要: 四川盆地东北部罗家寨地区为高山、高陡复杂构造和含油气各向异性的地质体相对集中区,对其精细解剖迫在眉梢,二维勘探和窄方位角三维勘探已不适应。经过多年攻关研究,在深入分析大山区全三维勘探的特点和难点后,提出了采用中间激发8×5次覆盖、线距400m、最小炮检距为565.7m,最大炮检距为4216m的全三维观测系统;三维浮动基准面处理、层析静校正、偏移速度场的串级构建等全三维处理技术;波动方程正演、多井约束反演、地震属性叠后裂缝检测等全三维储层预测技术。形成了一套山地全三维采集、处理、解释和储层预测技术,已在川东北部罗家寨地区取得很好的应用效果。
    罗家寨西南地区飞仙关早期沉积古地貌研究
    曾云贤 刘微 杨雨
    2007, 29(1):  10-11.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7.01.003
    摘要 ( 828 )   PDF (402KB) ( 40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运用测井曲线伽玛值来研究罗家寨西南地区的沉积古地貌,通过上百口井测井曲线对比,发现飞仙关组底部的电性变化主要集中在50m范围内,以飞仙关组底界50m段的伽玛加权平均值来研究飞仙关早期沉积古地貌,指出20~30API的伽玛值区域可能是鲕粒最适宜生成的地区,且同时是后期鲕粒岩云化及鲕滩储层发育的有利区域,依据处于有利相带、较高古地貌、邻近井的云化及储层发育较好的原则,提出QL25—PX1区块和DT7—DT5区块两个勘探有利区块。为该区勘探提供了参考资料。
    罗家寨气田飞仙关组储层测井评价
    罗宁 余广艺 赵佐安
    2007, 29(1):  12-14.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7.01.004
    摘要 ( 1779 )   PDF (586KB) ( 56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罗家寨气田由罗家寨构造和磙子坪构造组成,是四川东北部地区的主力气田,三叠系飞仙关组是四川盆地继石炭系后最优质的接替储层,在勘探初期对该构造就采用先进设备获得了大量优良的常规和成像测井资料,基于这些测井资料,对罗家寨气田的储层划分标准、流体性质判别和单井产能预测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罗家寨气田飞仙关组储层为白云岩溶孔-溶洞型鲕滩储层,储集空间包括多种孔隙喉道、溶洞和裂缝,罗家寨构造属孔隙型储层,磙子坪构造为裂缝-孔隙型储层。为罗家寨气田进一步的开发提供了依据。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溶蚀在川东北飞仙关组储层演化中的意义
    曾德铭 王兴志 王思仪
    2007, 29(1):  15-18.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7.01.005
    摘要 ( 787 )   PDF (426KB) ( 44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四川盆地东北部下三叠统飞仙关组海相碳酸盐岩不仅分布广、厚度大、类型多,而且经历了多期成岩作用和构造作用的改造,形成了具有良好储集性能的滩相白云岩储层。通过对该区沉积发育史、成岩演化史、构造埋藏史和有机质热演化史分析,较深入研究了飞仙关组储层发育演化过程中的溶蚀作用。根据具体的溶蚀特征及化学充填物地球化学资料,识别出了同生—准同生期、液态烃期、气态烃期和构造抬升期等四期溶蚀作用;探讨了不同期次溶蚀作用的形成机理,提出了液态烃期和气态烃期埋藏溶蚀作用模式,总结出了溶蚀作用对储层性能的影响。

    地质勘探
    川东北下三叠统飞仙关组白云岩成因及分布
    曾伟 黄先平 杨雨 王兴志
    2007, 29(1):  19-22.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7.01.006
    摘要 ( 1012 )   PDF (1015KB) ( 53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根据白云石的沉积学、岩石学、地球化学等理论,对四川盆地东北部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白云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岩石学特征进行了多种技术分析,认为飞仙关组白云岩有混合水白云石化和回流渗透白云石化两种成因类型。混合水白云石化形成的鲕粒白云岩主要沿台地边缘呈带状分布,回流渗透白云石化形成的膏质泥晶白云岩或膏质砂屑白云岩呈片状分布于泻湖环境中。进行了白云石化分区分带研究,为下步勘探部署指明了方向。

    基于测井新技术解释有效裂缝发育规律
    张树东 司马立强 刘萍英 齐宝权 贺洪举
    2007, 29(1):  23-25.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7.01.007
    摘要 ( 1748 )   PDF (471KB) ( 46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成像测井资料提供了井下裂缝的准确分布状态,可以准确提取裂缝的参数,包括裂缝的倾角、倾向,裂缝的组合特征,这些参数为地质分析提供了极为有价值的信息。将多井的成像资料分析的结果,结合取芯岩芯分析,运用地质规律对地质特征相似的邻区进行了裂缝预测。利用四川某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储层10口井的成像和岩芯资料,通过分析裂缝的分布特征和影响裂缝发育的岩石特性、裂缝的溶蚀和充填情况、裂缝与现代地应力和构造的关系,解释出了3个有效裂缝发育带、5个有效裂缝欠发育带和2个裂缝不发育带。该结果得到了实钻资料的证实,表明综合测井新技术解释有效裂缝发育规律是可行的。
    碳酸盐岩储层高电阻率影响因素探讨
    齐宝权;张树东; 王兆年 司马立强
    2007, 29(1):  26-29.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7.01.008
    摘要 ( 846 )   PDF (597KB) ( 57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与砂泥岩地层相比,碳酸盐岩地层常以高电阻率、深浅双侧向大幅度差异为特征。而影响碳酸盐岩地层电阻率高低的因素众多,由此造成储层的划分和流体性质解释难度较大。结合实测资料和模型模拟结果,对影响双侧向测量值和差异的各种因素逐一进行了分析,这些影响因素包括井眼大小、裂缝、岩性、流体电阻率、侵入深度等。总结了各种因素对双侧向测量值的影响程度,较好地解释了碳酸盐岩地层电阻率巨大起伏的原因和储层电阻率复杂多变的特性。该分析结果有助于更深入地认识碳酸盐岩地层中双侧向的变化规律,对储层进行更为精确的解释。
    飞仙关组鲕滩储层常规地震相识别技术探索
    刘微 曾云贤 杨雨
    2007, 29(1):  30-33.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7.01.009
    摘要 ( 773 )   PDF (798KB) ( 44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四川盆地的勘探实践表明,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储层是在大面积致密岩石背景之下发育的与滩相有关的孔隙储渗体,总体上具有成带、成片分布的趋势,同时局部又具有较强的非均质性。在综合地质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完善下三叠统储层的地震预测技术,充分利用已有的地震资料成果,主要针对飞仙关组鲕滩储层常规地震相识别技术进一步深化,开展储层预测研究,探索了一套适于开江—梁平古海槽地区飞仙关组鲕滩储层常规地震相识别技术。
    塔中北部中下奥陶统鹰山组白云岩特征及成因
    李凌 谭秀成 陈景山 赵永刚 何碧竹
    2007, 29(1):  34-36.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7.01.010
    摘要 ( 1565 )   PDF (614KB) ( 55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塔里木盆地塔中北部中下奥陶统鹰山组中白云岩和白云石化作用相当普遍,由台地相多种白云岩、灰质白云岩、白云质灰岩和灰岩的不等厚互层组成。其中的白云岩主要包括结晶白云岩、残余颗粒白云岩、残余灰质白云岩和隐藻白云岩等类型。通过对这些白云岩的产状、岩矿和地球化学等特征的分析,认为本区鹰山组白云岩以近地表蒸发海水交代成因为主,可以用潮坪环境蒸发白云石化作用模式和回流渗透白云石云化作用模式来解释。

    沙漠表层纵波品质因子测量方法和基本特征
    王亚民 徐峰 王琴 魏建新
    2007, 29(1):  37-39.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7.01.011
    摘要 ( 1057 )   PDF (423KB) ( 54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目前还没有一套成熟有效的地层品质测量方法,设计了一套品质因子测量的仪器和流程,能模拟测量不同埋深和含水饱和度条件下,未成岩的粘土或沙的品质因子。通过对塔里木和准噶尔盆地多个沙样的测试,证实了仪器和测量方法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研究表明:沙漠地区表层沙纵波品质因子随埋深、纵波速度的增加而增大。当相对含水量小于某一值时,品质因子随含水量增加而减小,当相对含水量达到该值后,品质因子随含水量增加而增大。对油气勘探领域地震波能量损耗机理研究及地震资料处理与解释具有重要意义。
    惠民凹陷基山砂体沉积特征及成藏条件
    孙 钰 钟建华 姜在兴 王志坤 高祥成
    2007, 29(1):  40-43.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7.01.012
    摘要 ( 775 )   PDF (727KB) ( 48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山砂体是惠民凹陷勘探的主力砂体,前景广阔。通过对基山砂体岩性特征、沉积构造特征及岩石结构特征的综合分析,认为基山砂体为一套混合成因的三角洲沟道浊积扇沉积体系,纵向上分为4期。基山砂体粒度较细,以细、粉砂岩为主,受沉积和成岩作用的影响。储层总体上具有中孔低渗、非均质性强、次生孔隙发育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基山砂体的成藏要素,结果表明,丰富的油源、良好的储层、有利的运移条件、良好的生储盖组合及多种圈闭类型的成藏条件,有利于油气聚集成藏。指出基山槽西侧盘河背斜带的构造岩性圈闭和孟寺低隆起附近的岩性圈闭为下一步重点勘探方向。
    近地表疏松介质吸收补偿的数学模拟研究
    杜增利;施泽进;徐峰 诸玉环 王建宁
    2007, 29(1):  44-46.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7.01.013
    摘要 ( 761 )   PDF (740KB) ( 46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有效提高地震资料的分辨率,定量研究地震波在疏松介质中的吸收效应及补偿条件尤为重要。根据塔里木盆地针对性施工的微测井原始资料,采用频谱比法计算表层品质因子的分布规律;应用地震波在粘弹性介质中的传播机制,符合线性吸收机制原理,采用相移法在频率空间域对地震波在疏松介质中的传播,进行正演及吸收衰减补偿的数学模拟。结果表明:疏松介质对地震波的高频吸收衰减,只有在特定的表层地震地质条件下,才能通过后续补偿处理得以恢复,给出了完全补偿这种吸收衰减效应的条件,为沙漠地区地震资料分辨率的合理上限提供了理论模拟数据。

    柴达木盆地西部侏罗系油气勘探前景
    段宏亮 钟建华; 马锋 张跃中 温志峰
    2007, 29(1):  47-50.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7.01.014
    摘要 ( 1443 )   PDF (748KB) ( 51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柴达木盆地西部的侏罗系发育中、下侏罗统大、小煤沟组和上侏罗统采石岭组、红水沟组两套地层。中、下侏罗统以暗色含煤建造为主,暗色泥页岩发育;上侏罗统以氧化环境下沉积的红色碎屑岩建造为主,不具备生烃能力。区域地质调查及地震解释资料揭示中、下侏罗统湖相暗色泥页岩分布广、残留厚度大, 在清水沟和月牙山北分别发育了288m和256m厚的烃源岩。有机地球化学分析表明烃源岩有机碳含量平均达1.62%;有机质类型以Ⅱ2型为主,部分为Ⅲ型;正处于成熟阶段的生、排烃高峰期,具有较强的生烃能力。该区生储盖匹配良好,圈闭发育,具有较好的石油地质条件和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

    沉积微相识别在卫城油田滚动勘探中的应用
    王军; 张俊峰;
    2007, 29(1):  51-53.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7.01.015
    摘要 ( 1560 )   PDF (390KB) ( 42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对东濮凹陷卫城油气田沙四段开展沉积微相研究,在扇三角洲沉积中识别出沟道、沟道间、席状砂、深湖一半深湖等微相。依据所建立的主要微相测井相模式进行了单井相识别和划分,研究了测井平面相组合关系,结合砂体分布图,绘制了沙四段的沉积微相平面图。对研究区砂体展布和沉积微相的预测认为,研究区南缘有另一个物源,在卫城深层南部可能分布有分流水道和水道间等较有利的沉积微相区,存在较好的砂体。结合储层预测结果,优选了滚动勘探目标,所部署钻探的4口井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证实该区块的含油前景良好。

    榆林气田山2段低渗砂岩储层测井综合评价
    王建国;何顺利; 刘婷婷; 刘广峰;甯 波
    2007, 29(1):  54-56.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7.01.016
    摘要 ( 791 )   PDF (308KB) ( 66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榆林气田山2段储层属于典型的低孔、低渗、致密砂岩储层,孔隙类型以粒间孔、晶间孔为主,有少量杂基溶孔。岩性是影响储层孔隙类型、孔隙结构、储层物性和含气性的主要因素。同一岩性储层的孔渗关系、孔隙类型和结构、储产能力、电性响应特征趋于一致;随着岩性的变化,“四性”之间的对应关系也发生变化。在精细研究储层“四性”关系和准确识别岩性的基础上,对于不同的岩性建立了不同的参数解释模型,最终实现了对储层的综合评价。指出了井间储层的有利区块,为下一步滚动勘探开发提供了依据。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基于溶解度实验的硫沉积模型及应用研究
    付德奎;郭 肖;邓生辉
    2007, 29(1):  57-59.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7.01.017
    摘要 ( 893 )   PDF (518KB) ( 47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四川东北部相继发现了普光、罗家寨等一大批高含硫气藏。高含硫气藏在气体开采过程中,随着地层压力不断下降,元素硫达到临界饱和态后将从气相中析出,并在储层孔隙及喉道中沉积,从而导致地层孔隙度和渗透率降低,严重时造成气井停产。根据硫在天然气中的溶解机理以及物质平衡原理建立了高含硫气藏硫沉积预测模型,以罗家寨气田罗7井为例,预测了不同压力范围下的含硫饱和度以及硫沉积对气井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地层压力下降到40MPa时,气井产量下降了82.5%,地层压力下降到37MPa时,气井将停产。
    罗家寨高产能气井测试井口压力异常分析
    陈 伟;段永刚;刘柏峰;罗邦林;刘华强
    2007, 29(1):  60-63.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7.01.018
    摘要 ( 1503 )   PDF (430KB) ( 47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产能气井测试时井口压力表现异常,开井压力“跳跃下降上升下降”,关井压力“跳跃上升下降”,与井底压力变化规律完全不同。罗家寨高产气井测试分析结果认为井筒的温度效应是影响井口压力的关键因素。通过Hasan & Kabir的非稳态井筒温度模型,计算出非线性井温剖面,修正井筒流体压力计算,并将非线性温度剖面预测方法融合到井筒油藏耦合机制的测试模拟器中,模拟井口压力异常现象,发现高产气井的测压点在相当大的深度范围内均表现出“异常”,认识到利用温度数据校正压力,恢复出正常形态是提高解释分析技术重要途径,为高产气井的测试方案设计与压力校正方法的研究提供工具。

    罗家寨气藏非稳态产能预测新方法研究
    段永刚 陈伟 李允 胡勇 罗涛
    2007, 29(1):  64-67.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7.01.019
    摘要 ( 771 )   PDF (766KB) ( 42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罗家寨气藏储层特征, 对罗家寨气藏的产能进行分析和预测,分析表明,基于气藏与井筒耦合作用的非稳态产能预测新方法对于单井产能预测的优越性、长远性和实用性,不仅可以直接利用不稳定压力测试成果进行预测,还可以通过生产动态资料拟合来确定地层参数预测,同时也可以用来研究不同工作制度、完井方式以及增产措施改善情况下的产能变化。为衰竭式开采的油藏工程研究提供了先进的手段。

    柴达木盆地难采储量开发技术探讨
    鲁明春 李余成
    2007, 29(1):  67-69.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7.01.020
    摘要 ( 1628 )   PDF (317KB) ( 64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柴达木盆地难采石油地质储量资源丰富,难采储量分散、规模小、地质条件复杂、油井产量低且递减快、开采成本高,开发程度不高。探讨了适于柴达木盆地难采储量开发的技术措施与针对性、适应性。研究了应采取的新工艺、新技术,找到适用于油藏自身特点的工艺技术,实践证明经济、实用、有效。
    水平分支井试井解释方法研究
    王德山;李兆敏 聂立新
    2007, 29(1):  70-74.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7.01.021
    摘要 ( 870 )   PDF (1283KB) ( 35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无限空间点源压力响应的基本解为基础,研究了水平方向无限大油藏在任意位置的压力响应,从测压点位置、等价压力点、多解性的解决办法等方面探讨了水平分支井的试井解释方法。以渤海油田4个分支井眼的水平分支井SZ361CF1为例,系统研究了非均质双重介质油藏中瞬时压力响应的有效算法、在无限导流能力的井内等价压力点的取法、以及严重存在多解情形的试井解释方法等。对油田提高油藏采收率、增产具有重要意义。
    欠平衡钻井多相流模型评价分析
    平立秋 汪志明 魏建光
    2007, 29(1):  75-78.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7.01.022
    摘要 ( 1023 )   PDF (684KB) ( 51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给欠平衡钻井工程设计提供切实可行的井底压力预测模型,比较了利用均匀流动方法(Guo Boyun模型)、经验公式方法(BeggsBrill模型、Orkiszewski模型、韩洪升和陈家琅模型)以及力学方法(HasanKabir模型和修正的Ansari模型)建立的三类欠平衡钻井稳定流动模型。利用FORTRAN90分别对6个模型进行了编程求解,模拟了欠平衡钻井过程的环空气液两相流动规律,预测了充气液欠平衡钻井的井底压力。并把模型预测结果和现场施工数据以及全尺寸试验井试验数据进行了验证,分别指出了6个模型的预测精度。验证结果表明用力学方法建立的修正的Ansari模型的预测精度较高,可以满足欠平衡钻井井底压力设计的工程精度要求。推荐在欠平衡钻井工程设计中使用该方法,保证全过程的欠平衡钻井,实现欠平衡钻井的经济效益。

    薄层底水油藏部分打开直井试井解释方法研究
    李成勇 张烈辉 刘启国 张燃 张圣兵
    2007, 29(1):  79-81.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7.01.023
    摘要 ( 855 )   PDF (696KB) ( 47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底水油藏在我国较为常见,建立了薄层底水油藏瞬时点源扩散方程,利用Lord Kelvin 点源解、叠加原理、镜像反应等获得了该类油藏渗流微分方程的基本解,利用Poisson叠加公式简化表达式,结合点源函数的思想求解了薄层底水油藏直井压力响应函数,计算得到了无因次压力和压力导数双对数理论图版,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薄层底水油藏直井渗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编制了试井解释软件。
    偏轴钻具组合防斜打快的强度分析
    聂荣国 石晓兵 刘鹏 陈平 杜青才
    2007, 29(1):  82-84.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7.01.024
    摘要 ( 798 )   PDF (465KB) ( 57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偏轴防斜打快技术中所用的钻具组合的受力状态复杂,对整个钻柱系统的安全性有较大影响的问题,考虑安全、有效的钻井施工特别需要对偏轴接头及接头附近的钻铤强度进行分析,找出钻具组合的危险点,以便于校核钻具组合的强度和改进偏轴钻具组合的结构设计的实际。以下部钻柱为研究对象,将钻头以上部分分成多个梁单元,进行结构离散,建立力学模型,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进行偏轴接头强度分析。研究表明,偏轴钻具防斜钻具组合的最大复合应力发生在偏轴接头与下部钻铤的结合部位,主要由弯曲载荷和轴向力产生。在应力最危险部位,应特别注意钻具的强度安全问题。

    裂缝性油藏渗吸模型参数确定方法及应用
    刘浪 郭肖 张彩
    2007, 29(1):  85-87.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7.01.025
    摘要 ( 813 )   PDF (605KB) ( 38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实验设备和测试手段受限制、实验方法周期长、价格昂贵和误差较大的特点,提出了采用油藏生产历史数据进行线性回归来确定模型参数的新方法,建立了裂缝性油藏产量预测及最大渗吸速度发生时间的数学模型。通过实例分析和对比,验证了该方法的可靠性。对裂缝型油藏水驱开采动态研究具有参考价值。

    注伴生富化气近混相多级接触驱替机理研究
    庞 进 孙雷 孙良田 雷霄 米洪刚
    2007, 29(1):  88-91.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7.01.026
    摘要 ( 821 )   PDF (706KB) ( 48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根据近混相驱理论,适当选择注入气的组成,形成湿气或富化气,在低于最小混相压力下可能会形成蒸发凝析双重传质作用的近混相驱,在适当降低注入压力的同时能使驱替达到与混相驱相同的效果。以我国海上油田某一实际油藏为例,采用该油藏伴生的富化气进行回注,通过注入气体与地层原油之间互溶性膨胀实验以及多级接触PVT相态特征实验和模拟研究,描述了近混相驱多级接触过程中注入气和地层油之间组成变化特征以及PVT高压物性变化规律,探索了我国海上油田注伴生富化气近混相驱油机理。
    单井注干气吞吐技术在柯克亚凝析气田的应用
    魏云峰;刘同振 王新裕 牟伟军;崔陶峰
    2007, 29(1):  92-94.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7.01.027
    摘要 ( 844 )   PDF (580KB) ( 53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用数值模拟技术,研究地层中反凝析液饱和度的变化规律和注干气吞吐技术的开发效果。研究表明,反凝析液主要聚集在井筒附近地层中,饱和度最高可达17%;通过注干气吞吐技术,可以把井筒附近地层中的反凝析液部分“反蒸发”或挤往远处地层,改善近井地带地层渗流能力而增产。柯克亚凝析气田已经作了8井次的注干气吞吐试验,其中7井次见到明显效果。矿场试验结果表明,应用注干气吞吐技术可有效解决近井地带的反凝析污染、提高或恢复单井产能。对改善凝析气藏的开发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油气化学工程与化工
    柴油气-液-固催化氧化脱硫研究
    唐晓东;崔盈贤 何柏 李晶晶
    2007, 29(1):  95-97.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7.01.028
    摘要 ( 1600 )   PDF (519KB) ( 57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七种金属无机盐和氧化物中筛选出较优的柴油氧化脱硫催化剂,通过采用纯氧和优选催化剂及不同萃取剂对柴油进行气-液-固三相催化氧化脱硫研究。实验表明,选用Al2O3作氧化催化剂,以含水糠醛溶液作脱硫萃取剂,在搅拌速度700r/min、催化剂用量5%(W)、反应温度140℃、氧化时间90min和充氧压力0.6MPa的操作条件下,对直馏柴油进行催化氧化脱硫,其硫含量由1441μg/g降到262μg/g,脱硫率达到81.8%。
    MD膜驱剂与季铵盐对油藏矿物润湿性的影响
    刘宏生 高芒来
    2007, 29(1):  98-101.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7.01.029
    摘要 ( 1013 )   PDF (1026KB) ( 51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用Washburn法对比了单分子双季铵盐MD膜驱剂、四乙基溴化铵和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对油藏矿物润湿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油藏矿物吸附MD膜驱剂或(Et)4NB亲水性大于CTAB,大庆、中原油砂吸附MD膜驱剂或(Et)4NB亲水性增加;油藏矿物吸附不同季铵盐亲油性大部分降低。沥青质油藏矿物(除沥青质-高岭土)吸附不同季铵盐亲油性都有增加; 油砂及沥青质油砂吸附MD膜驱剂亲油性小于(Et)4NB和CTAB,对油田的水驱和三次采油具有重要意义。
    缔合聚合物溶液岩芯剪切流变行为研究
    杨怀军 张杰 张景春
    2007, 29(1):  102-105.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7.01.030
    摘要 ( 906 )   PDF (288KB) ( 43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疏水型缔合聚合物和普通线性高分子聚合物两种不同分子结构的聚合物,开展了岩芯剪切对聚合物溶液流变行为的影响研究。测试了剪切前两种聚合物溶液的流变曲线,分析了流变特性。用人造岩芯进行了岩芯剪切实验,测试了剪切后的聚合物溶液各自的流变曲线并进行了对比分析。将剪切后的聚合物溶液进行了阻力系数和残余阻力系数测试,以 模拟经地层剪切后聚合物溶液在油层深部的变化状况。研究结果对聚合物驱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石油机械工程及其它
    水力旋流器流场径向速度分布规律研究
    梁政 任连城 张梁 于彦彬 贾振旭
    2007, 29(1):  106-108.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7.01.031
    摘要 ( 775 )   PDF (225KB) ( 53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水力旋流器内部流体径向速度对其内部颗粒的径向运移有着重要的影响,它是固体颗粒径向运移受到阻力的重要原因,直接影响水力旋流器的最小分离粒度。针对水力旋流器内部流体径向速度分布规律基本上是沿旋流器半径成反比的观点,通过合理选择湍流模型,对水力流器内部流场进行数值模拟,得出旋流器径向速度的分布规律基本上是速度值沿着半径向里先逐渐增加,然后又逐渐降低,在气液界面处基本为零,并对这两种结论从理论上做了对比分析,认为标准k-ε湍流模型和Boussinesq假设均不适合水力旋流器流场。
    HQ1400型压裂泵蜗杆花键轴强度及寿命分析
    曾兴昌 钟功祥 梁政
    2007, 29(1):  109-112.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7.01.032
    摘要 ( 560 )   PDF (809KB) ( 50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花键轴材料分析及机械性能测试的基础上,通过花键轴载荷分析,利用Pro/E和Pro/M对花键轴进行强度和疲劳寿命分析,证实花键轴的断裂机理就是疲劳断裂,并从设计、材料选择、加工制造、质量控制等方面提出了针对性的措施,认为:在改进设计和制造蜗杆花键轴时,应该选用50CrMoA,调质处理加表面淬火,控制钢中的S、P、Cu含量,适当加大花键轴的直径,同时加大齿根圆角半径,以提高花键轴强度和寿命。
    油气钻井作业成本动因实证研究
    樊明武 李志学 冯力丹
    2007, 29(1):  113-117.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7.01.033
    摘要 ( 1532 )   PDF (657KB) ( 56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钻井作业为例,对我国石油、天然气生产行业运用作业成本法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影响油气钻井作业成本的成本动因。在对油气钻井成本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油气钻井作业的过程提出三个假设:(1)不同的井型结构的钻井成本是不同的;(2)钻井作业成本与钻井进尺呈现一定的比例关系;(3)钻井作业成本与钻井周期呈现一定的比例关系。并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建立回归模型,检验了这三个假设,经过不断的尝试选出油气钻井成本最优模型,以便用于油气钻井成本预测和计划管理。为石油企业的效益核算,企业的决策与控制提供了有价值的会计信息。
    基础理论
    复合双渗封闭储层压力分布求解分析
    吴迪 黄炳光 李顺初 伍轶鸣 王怒涛
    2007, 29(1):  118-122.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7.01.034
    摘要 ( 743 )   PDF (2164KB) ( 44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油气藏中的复合双渗封闭储层模型,研究了两种内边界条件下的变流率问题的无因次压力分布的Laplace空间解,在深入剖析了解的结构和相互联系的基础上,找出了它与常见的复合、双渗、均质储层压力分布间的相互关系。进一步完善了试井分析理论,对相应试井分析软件的研制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对油藏工程中的数值模拟方法也具有指导意义。
    一类变形双重介质渗流模型解的存在性分析
    张锦良 张烈辉 何国良 张俊良
    2007, 29(1):  123-125.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7.01.035
    摘要 ( 1015 )   PDF (241KB) ( 46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WarrenRoot模型为基础,引入分形参数和压缩系数,考虑了压力对具有分形特征的渗透率和孔隙度的影响,验证了变形双重介质分形油藏非线性渗流数学模型。利用离散泛函分析方法,引入不动点原理,就该模型一般形式的差分方程探讨了其解的存在性。研究认为:分形几何理论及方法在正确认识复杂非均质油藏及应力敏感地层油气藏方面具有独到优势。
    博导论评
    微生物开发近海普通稠油可行性分析
    郭平 李苗 张廷山 
    2007, 29(1):  126-129.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7.01.036
    摘要 ( 978 )   PDF (599KB) ( 46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我国近海稠油开发中存在的一次及二次原油采收率低、油水粘度差大、易水突、产层多、储层非均质性严重、生产压差大、油层内微粒运移严重、胶质、沥青质等有积垢沉淀物在井筒附近形成严重堵塞等问题,提出了采用微生物与CO2复合驱的方法。分别归纳了注CO2开发稠油与微生物开发稠油的方式及应用情况;分析了CO2微生物复合驱开发稠油的可行性;提出了CO2微生物复合驱在开发稠油时需解决的问题。在稠油的开采与提高采收率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推广意义。
    探讨与争鸣
    泥岩地层产水与地层异常压力原因分析
    李传亮 
    2007, 29(1):  130-132.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7.01.037
    摘要 ( 782 )   PDF (521KB) ( 45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泥岩是碎屑岩的一种,有孔隙度,也有渗透率,但因孔隙开度较小,其渗透能力极差。泥岩可以疏导地层水,只是疏导能力差而已。一些油井投产初期产出的微量水来自于储集层上下两侧的泥岩地层,而非原油溶解的地层水。异常地层压力是由突发地质事件所致,是一种暂时的压力状态,泥岩还没有足够的时间将其平衡。
    封面人物
    封面人物简介—罗平亚
    2007, 29(1):  200-201.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7.01.100
    摘要 ( 185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罗平亚,男,汉族,中共党员,生于1940年6月,四川隆昌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博士导师、西南石油大学原校长,“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油井完井技术中心主任,享受政府特殊津贴。40多年来他一直从事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在钻井液与完井液技术、油层保护技术、油田化学理论和应用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主要有:
    一.抗高温深井泥浆的研究。在七十年代中期提出“利用高温改善泥浆性能”观点,建立了一种“井越深,温度越高,作用时间越长,性能越好,工艺越简单,成本越低”的新型超深井泥浆体系。(抗高温磺化泥浆体系),为解决我国深井钻井的成功提供了必要的技术保障。该体系致今仍是我国深井泥浆技术的主要组成内容而被广泛采用。
    二.聚合物泥浆技术。在八十年代提出“两性离子聚合物作泥浆处理剂”观点,并由此研制开发出一系列新型聚合物处理剂和配套技术,成为我国聚合物泥浆技术的主要组成部分和发展方向之一。致今仍被广泛应用。
    三.保护油层的钻井、完井液技术:提出“保护油层的屏蔽式暂堵技术”观点。较好的解决了正压差条件下用泥浆打开油层时的油层保护问题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一直被广泛应用。
    四.抗温、抗盐、抗剪切、高效增粘的水溶性聚合物的研制与开发:为解决适用于我国化学驱提高采收率用各类驱替液体系(聚合物溶液及三元复合驱体系)的建立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基础和物质保证。
    此外,还在井壁稳定、水平井钻井技术、化学驱驱油机理研究、渗流物理化学的应用、采油过程中的油层保护技术、油田应用化学工程理论和应用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
    先后主持和完成40多项部省级以上科研项目,获部省级以上研究成果(含优秀教学成果)奖30余项(次),其中国家级奖7项,部省级一等奖13项(其中有三项被评为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年度十大优秀成果),出版著作6部,发表论文100多篇,培养硕士、博士90多人。
    由于他在科研、教学上取得一系列突出成就,先后获部省级以上政府表彰6次,被评为部、省级劳动模范、先进教师,1986年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0年被授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93年获孙越崎能源大奖,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届、第四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四川省学位委员会委员,第六届、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六届四川省党代会代表,2000年全国先进工作者。

    本期导读
    卷首语
    2007, 29(1):  201-202.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7.01.101
    摘要 ( 146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大学学报是一所大学的招牌,是检验和衡量一所大学好坏的标志性内容之一。忠实地记录具有历史性的科技人物、事件、学术思想火花属于大学学报的历史文化属性使然。如何将学报的窗口属性、论坛属性与历史文化属性有机结合在一起,紧扣时代脉搏,推动社会进步,展示学校特色,是学报管理者与采编人员需要施展智慧的主题。
    时代脉搏表现在:全球化;科学发展;和谐社会。社会进步表现在:科学技术进步;物质文明进步;精神文明进步。学校特色表现在:石油与天然气;中国西部;大学。
    “全球化”要求我们报导内容全球化,作者全球化,评审专家全球化,编委全球化。
    “科学发展”要求我们用发展的眼光审视各种创新性的学术思想与方法技术,用系统论指导办刊理念,尽量避免低水平的、跟踪性的、抄袭、剽窃现象发生。
    “和谐社会”要求我们承认差别,允许百花齐放,建立百家争鸣机制。
    “科学技术进步”展现在研究者的论文中,大量缤纷的科技图表不断地涌现,需要我们真实地反映这一成果。
    “物质文明进步”体现在物质生产的发展和物质生活的改善。祝愿所有科技工作者在新的一年里收入有所增加,能够充分感受到物质文明进步的成果。
    “精神文明的进步”体现在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得到发展。祝愿所有科技工作者在新的一年里学习、工作、生活环境得到改善,心情愉快,没有精神负担。
    “石油与天然气”是人类世界重要的矿产资源,是我校50年建设成就的特色优势学科。
    “中国西部”是我校的地理属性,科技部早在2000年8月《关于加强西部大开发科技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就明确提出了科技创新、科技规划、科技先行的战略思想。我校学报应至关重要地坚持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为西部大开发作出一份贡献。
    “大学”生存与发展的根基和灵魂是大学文化建设。大学文化建设的一部分体现在其研究领域、研究成果、学科建设、学术大师、历史人物、优秀毕业生代表等。大学学报具有承载这一重任的功能。
    为此,我们打算从本期起采取以下几方面措施:
    1)新的编委会成员组成,注意减小局域性,尽量顾全体现“西部、石油、大学、全球”特征。
    2)实现纸质期刊的全彩色印刷。以便完整体现论文的学术思想和科技成果水平。
    3)开展网络办刊。以缩短论文发表时滞,加快学报的传播速度,拓宽刊物的传播范围,扩大学报的影响。
    4)实施“封面人物”计划。以不同学科方向为走向,以新思想、新方法、新技术、新成果作断面,采取老、中、青相结合的遴选原则,重推科技前沿人物。
    5)保持特色栏目,“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是我校的品牌学科,也是我刊的特色栏目,在新的一年里,本刊将继续保持“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等栏目,弘扬学术研究,关注油气发展。
    6)增设“专家论坛”,精选刊发那些有科技成果的科研生产第一线专家的独到认识。
    7)创办“博导论评”,主要刊登那些活跃在科技前沿的博士生导师们在学术、技术领域里纵横捭阖的思想、方法、评论、综述。
    8)开辟“探讨与争鸣”,建立“和谐社会”氛围,使学报成为科学新思想幼苗的培养园地、挑战既往权威论点的擂台。观点犀利、视角独特的文章都可以在这里发表。
    此外,本刊还将有“油气藏经营管理、石油工程计算技术、油气田材料与应用、基础理论” 等不定期栏目内容与读者见面。拟每年出版两期增刊呈现于读者。
    这种尝试,希望得到大家批评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