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5年 第27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05-04-20
    地质勘探
    南盘江坳陷泥盆系层序地层格架及古地理环境
    赖生华;孙来喜 陈洪德
    2005, 27(2):  1-5.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5.02.001
    摘要 ( 1227 )   PDF (999KB) ( 52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盘江坳陷泥盆系划分为18个三级层序,下、中、上泥盆统分别包括7、5、6个三级层序,平均每个层序延续时限为2.87Ma。按界面性质可将三级层序划分为10个Ⅰ型层序,8个Ⅱ型层序。上述18个三级层序构成二个超层序(二级层序)。盆地腹部泥盆系层序发育齐全,而靠近继承性古陆边缘或沉积高地的浅水区则通常缺失下部1~4层序或顶部17~18层序,并具有自南部钦防海槽向中部右江地区和北部扬子古陆南缘,底部缺失层序增多的趋势。SS1低水位时期形成六盘水—南丹、曲靖—开远两个次级陆源碎屑浅海盆地,滇东曲靖—宜良一带为河—湖环境,而钦防海槽则为次深海海槽环境。海进时期,南盘江坳陷初步形成台—盆相间格局。高水位时期,盆地古地理环境分异较大,边缘形成三角洲环境、滨浅海环境及碳酸盐岩潮坪—泻湖环境;内部发育混积台地、盆地环境。台—盆相间的古地理格局进一步明显。SS2沉积时期,滇东北及黔中南地区形成碳酸盐岩台地;广西地区呈现出台—盆相间格局,常见生物礁及礁前塌积;钦防海槽则演化成统一的陆内裂谷盆地。在SS2沉积未期,滇东北、黔中南地区演化为广泛分布的局限台地。
    吉木萨尔凹陷东斜坡区成藏地球化学特征
    曾军 陈世加 康素芳 李连民 赵鹏
    2005, 27(2):  6-9.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5.02.002
    摘要 ( 944 )   PDF (798KB) ( 50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吉木萨尔凹陷东斜坡区二叠系梧桶沟组和平地泉组储层发现稠油/沥青。原油碳同位素和生物标志化合物对比表明二叠系储层的稠油来自凹陷二叠系平地泉组源岩。分析了二叠系稠油的成因,指出该区稠油是低成熟与生物降解共同作用的结果。建立吉木萨尔凹陷东斜坡区的成藏模式,指出稠油/沥青与岩性可形成封堵作用,进而在斜坡区的下倾方向可找到来自二叠系来源的正常油藏。
    基于随机分形模拟与Seislog技术预测薄(互)层砂体
    何琰 张引来 吴念胜
    2005, 27(2):  10-12.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5.02.003
    摘要 ( 801 )   PDF (321KB) ( 43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地震反演的分辨率大于10m,厚度小于10m的储层砂体在地震反演结果中常常相互叠加,不能单独预测出来,降低了预测精度和预测结果的应用。因此,利用地震资料预测薄(互)层砂体是目前储层预测的一个难点和前沿课题。虽然宽带约束反演表面上能提高分辨率,但那是伪分辨率,不仅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而且计算量大。将随机分形模拟与Seislog软件相结合较好地解决了以上问题。应用实例表明,该方法能预测厚度5m左右的砂体,不仅预测精度较高,而且计算量小,在微机上很容易实现。

    川西北地区栖霞组白云岩储集层研究
    石新 王兴志 张帆 李耀刚 杨跃明 朱永刚
    2005, 27(2):  13-16.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5.02.004
    摘要 ( 837 )   PDF (447KB) ( 43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根据川西北地区栖霞组野外及钻井岩心的宏观、微观及地球化学特征,结合物性资料,研究了该套地层中白云岩储集层的基本特征及主要控制因素,归纳并总结了这类储层的分布规律及形成与演化过程。认为栖霞组白云岩储集层以细晶白云岩、中粗晶白云岩和颗粒白云岩为主;储集空间以次生成因的孔、洞为主,裂缝除具有一定的储集性能以外,更重要的是起到了连通孔隙的作用;储集空间组合类型以裂缝孔洞型和裂缝孔隙型为主。这类储集岩的形成与演化主要受到沉积和成岩作用的控制。
    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复式气田基本地质特征
    曹忠辉
    2005, 27(2):  17-21.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5.02.005
    摘要 ( 1390 )   PDF (662KB) ( 50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大牛地气田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北部,主要含气层位为石炭系太原组、二叠系山西组和下石盒子组。气田具有石炭系太原组和二叠系山西组二套烃源岩,源岩类型有煤层、暗色泥岩和灰岩;气田具有石炭系太原组障壁砂坝、二叠系山西组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砂和下石盒子组河流相河道砂三套储集体,储集体为低孔、低渗、致密性储层;上石盒子组沉积的湖相厚层泥岩为气田区域盖层,局部盖层有太原组、山西组、下石盒子组沉积的泥质岩,具有多封盖体系;生储盖组合有下生上储式和自生自储式;气田主要发育岩性圈闭;各种的地质特征表明大牛气田为一典型的复式气田。
    折射波法检波器二次定位
    张振宇;
    2005, 27(2):  22-24.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5.02.006
    摘要 ( 843 )   PDF (920KB) ( 34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检波器位置漂移校正是海上地震勘探的一个技术难点。阐述了利用折射波旅行时进行检波器位置校正的基本原理,导出了相关的计算公式,给出了技术流程。同时迭代反演海水速度和海底速度,提高了反演的精度。实际资料处理证明,处理效果要优于声波定位系统。
    瞬时振幅相干法在储层预测中的应用
    洪余刚 陈景山 成世琦 代宗仰 李凌
    2005, 27(2):  25-27.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5.02.007
    摘要 ( 998 )   PDF (179KB) ( 45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砂泥岩速度差别小,甚至相互交叠,砂岩的自然伽玛值又偏高的情况下,常规的波阻抗加伽玛反演等方法难于准确确定砂体的展布特征。而瞬时振幅信息虽然与储层分布的关系密切,但抗噪能力较差,在断续问题上也容易造成人为误差。辽河盆地东部凹陷西斜坡沙河街组例子,是从瞬时振幅提取和相干分析的基本原理入手,运用瞬时振幅相干方法,通过井资料约束,实现了储层的横向分布预测。
    遗传算法在油气勘探开发中的应用
    杨辉廷a 颜其彬b 张吉a
    2005, 27(2):  28-30(3.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5.02.008
    摘要 ( 1077 )   PDF (218KB) ( 43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遗传算法是具有全局寻优特点的一种新型最优化方法,具有求解各种特殊问题的灵活性。介绍了遗传算法的特点以及在我国油气勘探、开发中的应用现状和研究方法. 遗传算法在油气勘探、开发领域中的一些成功实例,显示了其独特的优势和广泛的应用前景. 同时对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岩石矿物成分与可钻性关系研究
    熊继有 李井矿 付建红 周伟 周鹏高 薛亮
    2005, 27(2):  31-33.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5.02.009
    摘要 ( 1046 )   PDF (274KB) ( 43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钻井地层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和矿物成分性质是实现科学快速钻井的基础数据,但是矿物成分对可钻性的影响一直没有得到重视。取一研究油区以录井资料的地层岩屑为研究对象,对塑性泥岩、细砂岩和砾岩三种岩屑进行了较全面的矿物成分鉴定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油田区块岩石的矿物成分主要以石英、粘土、斜长石、方解石和正长石五种矿物成分为主。矿物成分中含量较高的粘土和斜长石含量随井深增加而降低;石英含量随井深增加而增大。泥岩的可钻性级值随粘土的增加有增加趋势,随石英含量的增加而增大。砂岩的可钻性级值随粘土含量的增加有降低趋势,而随石英含量的增加而增大。砾岩的可钻性级值随粘土和石英含量的增加而下降。
    兴北S3块CO2吞吐可行性及注采参数优化研究
    熊钰 曾明 武毅
    2005, 27(2):  34-36.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5.02.010
    摘要 ( 1369 )   PDF (281KB) ( 47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注CO2吞吐是提高复杂小断块油田采收率的有效途径之一,相态和数值模拟研究是确定目标区块吞吐可行性研究的重要参考依据。在注CO2吞吐相态实验和CO2粘温关系研究的基础上,对低渗纵向非均质油藏兴北S3块进行可行性论证和数值模拟预测,同时对该区块CO2吞吐的注采参数进行了数值模拟优化研究。结果表明:在辽河兴北S3块进行CO2吞吐具有较好的效果,模拟井组CO2吞吐效果较好,在300d内可累积产油1577t,累积增油410t,换油率达到2.05。
    溢流关井水击压力的计算及结果讨论
    李荣 何世明 刘绘新 李留伟
    2005, 27(2):  37-40.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5.02.011
    摘要 ( 989 )   PDF (215KB) ( 76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关井水击压力的大小直接决定了现场是采用“软关井”还是“硬关井”方式关井。通过对该问题的研究,认为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关井,其求解过程相似,只是初始条件有变化。在描述关井时一阶拟线形偏微分方程组的基础上,提出采用LW有限差分法进行求解具有可行性和收敛性,并编制了相应的计算机程序。研究表明该方法适用于“软” 、“硬”关井的水击压力计算,具有工程指导意义。
    川中大安寨裂缝性油藏渗吸注水实验研究
    唐海 吕栋梁 谢军 张友彩
    2005, 27(2):  41-44.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5.02.012
    摘要 ( 790 )   PDF (193KB) ( 50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渗吸注水是低渗透裂缝性油藏注水开采的重要机理,合理的注水方式与注水参数对改善低渗透裂缝性油藏水驱开发效果具有指导意义。通过大量的室内实验研究,获得了大安寨油藏基质岩块自然渗吸动态规律和脉冲渗吸动态规律,为制定合理的油藏渗吸注水开发方式提供了理论依据。
    低渗凝析气井反凝析、反渗吸伤害及解除方法
    高奕奕 孙雷 张庆生 汤勇 陈宝金 王连习 田常青
    2005, 27(2):  45-49.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5.02.013
    摘要 ( 874 )   PDF (264KB) ( 67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凝析气藏衰竭开采过程中,受相态变化影响,在近井带地层将形成反凝析液堆栈和井筒积液。井筒积液在井筒回压、岩石润湿性及微孔隙毛管压力作用下将产生反渗吸水锁效应,造成地层渗流通道的堵塞,从而引起气井产能下降,特别是对低渗凝析气井影响更大。在分析了反凝析、反渗吸地层伤害机理和国内外现有降低和解除反凝析、反渗吸堵塞技术方法的基础上,针对低渗凝析气藏,建议采用一种有效的解除凝析气藏近井地层反凝析、反渗吸堵塞,提高气井产能的技术方法:即在注气吞吐之前注入一个甲醇(乙醇、表面活性剂)溶液前置段塞来有效地解除反凝析特别是反渗吸水锁效应所产生的地层伤害和堵塞。
    预测油气田产量的β模型
    谢祥俊a 贾闽惠 杜志敏b
    2005, 27(2):  50-52(6.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5.02.014
    摘要 ( 1011 )   PDF (263KB) ( 36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对油气田产量变化规律进行系统研究,推导建立了预测油气田产量的β模型。该模型不但可以预测油气田产量、累积产量随生产时间的变化,而且可以预测可采储量、最高年产量及其发生的时间。实例检验该模型是可信的。
    油田开发多目标产量分配模型及其应用算法研究
    张锦良 丁显峰 刘志斌
    2005, 27(2):  53-56.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5.02.015
    摘要 ( 1429 )   PDF (193KB) ( 57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功能模拟原理(微分模拟方法及神经网络方法)建立的油田开发指标关联关系,研究并建立了油田开发规划的多目标产量分配优化模型。该模型成功地解决了油田的总产量及对应的工作量、成本等其它开发指标最优地分配到各二级开采单位的产量最优分配问题。针对非线性多目标规划问题,采用改进的HookeJeeves算法求解,并将该模型及算法应用于国内某中后期开发油田的开发规划中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油气化学工程与化工
    固体酸性能评价及与碳酸盐岩反应特性的研究
    陈冀嵋 赵立强 刘平礼
    2005, 27(2):  57-60.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5.02.016
    摘要 ( 1072 )   PDF (377KB) ( 45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温深井储层酸压改造如何造成足够长的动态裂缝,如何有效延缓高温条件下酸岩反应速度,使得活性酸尽可能深入地层深部,实现深度酸压是碳酸盐岩储层的难点之一。固体酸是一种新型酸化材料,正常状态下呈非活性,激活后可分解出具有强氧化性的HNO3。针对目前国内外对固体酸在碳酸盐岩储层酸化尚存在的问题,对固体酸性能、影响因素进行了试验分析,并对固体酸与碳酸盐岩的反应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一定的置放技术,固体酸可有效延缓与碳酸盐岩的反应,具有与盐酸相同的溶解能力。
    注气混相及非混相驱替物质平衡方程式
    夏海容 郭平 刘滨 孙玉凯 谭光天 许秀芝
    2005, 27(2):  61-63.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5.02.017
    摘要 ( 858 )   PDF (194KB) ( 47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常规物质平衡方程在油田已广泛应用,然而对油田注气物质平衡方程的研究较少。注入气与油藏油接触时,油气体系间会发生相传质和传热,由于气体溶解于油中引起油的体积膨胀,所以注气过程中物质平衡方程与以前传统的没有考虑相间传质作用的物质平衡方程不同。从物质平衡原理和膨胀理论出发,建立起了注气混相及非混相驱替和气水交替注入过程物质平衡方程式。该物质平衡方程考虑了油气体系相间传质作用和油中溶解气体后的体积膨胀,为注气开发油藏的开发动态分析及预测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手段。
    HPAM/Cr 3+冻胶压裂液的低温破胶体系
    徐晓峰 蒲万芬 杨燕 赵金洲
    2005, 27(2):  64-65.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5.02.018
    摘要 ( 976 )   PDF (134KB) ( 47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HPAM/Cr 3+冻胶压裂液是一种报道较少的压裂液体系,该压裂液具有增粘能力强、携砂性好、摩阻低、冻胶水化破胶后残渣少等优点。但在低温条件下,聚丙烯酰胺可控制性降解比较困难,限制了在油田上的应用。考察了破胶剂的低温破胶性能;研究了影响该压裂液的低温破胶性能的影响因素;提出了用于低温地层的破胶体系配方。该体系可在低温(30℃)下破胶。
    用于管输稠油中乳化剂HL-1 的降粘性能研究
    李琦瑰 李传宪 熊全能
    2005, 27(2):  66-69.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5.02.019
    摘要 ( 1042 )   PDF (188KB) ( 41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介绍了一种新型的稠油乳化降粘剂HL—1,通过考察温度、浓度、体积含油率、搅拌强度和时间对该降粘剂乳化特性的影响,得出HL—1与实验研究的稠油形成乳状液的条件;测定乳状液流变特性的结果表明,该降粘剂具有优良的降粘性能,其降粘率为91%~97%。对比研究了乳状液在动静态条件下的稳定性,动态条件下的乳状液比静态条件的稳定性更优,通过模拟工况条件下的稳定性实验,得出该乳状液能够满足管输稠油各工况的要求。最后针对目前部分稠油管路有在高含水的情况下运行的工况,考察了HL—1对高含水稠油的乳化特性。
    直馏汽油芳构化技术的应用及改进
    肖黄飞 唐晓东 崔盈贤
    2005, 27(2):  70-72.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5.02.020
    摘要 ( 1482 )   PDF (166KB) ( 42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广西田东石油化工总厂20kt/a直馏汽油芳构化装置应用洛阳石油化工工程公司开发的专利技术,生产出高辛烷值汽油和液化气。所产汽油辛烷值(RON)达90,是90#无铅汽油的优良调合组分,产品收率(液化汽+汽油)达93.29%,LAC型芳构化催化剂具有很高的活性和稳定性,近4年的运行结果表明,该装置安全可靠。对操作方案和部分管线改造后:有效解决了反应器阀门泄漏问题;氮气消耗量从95040m3/a降为500m3/a仅为原来的0.5%;催化剂再生时间从144h降为72h;催化剂再生用电1.75×105kw.h/a,仅为原来的50%;节约操作费用1.02×106元/a。
    不同助剂对正丁烷氧化制顺酐VPO催化剂的作用
    张辉 王睿 邹长军
    2005, 27(2):  73-75.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5.02.021
    摘要 ( 935 )   PDF (199KB) ( 41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有机相中还原五价钒制得钒磷氧催化剂VPO的前驱体,然后用浸渍法引入具有与V 4+离子半径相近的Fe、Co、Cu元素。利用XRD、IR等手段分别考察了晶相组成以及结构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加入助剂可提高催化剂活性和顺酐收率,催化剂主要活性相是(VO)2P2O7,复合组分助催化性能优于单一组分。
    石油机械工程及其它
    胡状油田套管损坏防治研究
    胡明卫 贾建民 吴田忠 陈宪梅 牟薇
    2005, 27(2):  76-79.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5.02.022
    摘要 ( 1012 )   PDF (188KB) ( 42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油田开发的后期,井况恶化严重制约着油田开发水平.通过对胡状集主力区块胡五块套损井进行分析研究,提出的防治对策,为非均质复杂断块油田延长和治理井况恶化提出解决方法。该技术思路和方法对于同类复杂断块油田治理井况恶化、延长油水井使用寿命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层次分析法在管道穿越河流方案选择中的应用
    蒋宏业 梁光川 于磊 黄坤
    2005, 27(2):  80-83.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5.02.023
    摘要 ( 1608 )   PDF (195KB) ( 52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引入层次分析法,解决大口径油气管道河流穿越的方案选择问题。介绍了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详细论述了用层次分析法进行大口径油气管道河流穿越方案选择的步骤,以施工周期、河床适应性、施工工艺复杂性、对其它行业的影响、投资为评价因素,构建了最佳河流穿越方案选择的层次结构模型,并应用层次分析法对输气管道唐河穿越方案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多个穿越方案对于最佳河流穿越方案的相对权重,最后确定水平定向钻穿越为唐河最佳穿越方案。
    流体输送管道水击载荷动力学模拟分析
    童华 陈小榆 练章华 祝效华
    2005, 27(2):  84-87.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5.02.024
    摘要 ( 1095 )   PDF (198KB) ( 64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流体输送管道中,因各种原因会发生水击现象,从而对管道以及管线上的设备造成危害。为深入了解管线水击现象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压力波动及其不稳定载荷对管道结构的影响并预防水击所带来的破坏作用,用管道应力分析、设计软件CAESAR II建立了某输送管线突然停泵造成管线中的压力波动影响的管道动力学模型,根据水击载荷频谱分析了在水击载荷动力作用下输送管道内各关键点的位移、应力和支反力,同时进行了输送管道系统的模态分析和固有频率分析。这些结果为合理设计输送管道、管道强度设计和消除水击现象提供了参考依据。
    Jini技术及其代理机制浅析
    段钰 赵正文 张刚
    2005, 27(2):  88-91.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5.02.025
    摘要 ( 1532 )   PDF (183KB) ( 40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Jini是一种基于java的动态分布式计算技术,它提供基于服务的网络解决方案,最终实现“网络的即插即用”。由于通过引进各种代理机制将使系统的设计、运行在很大程度上简化,因而在介绍了Jini的技术基础外着重分析了几种常见的代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