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05年, 第4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05-11-01
      

    论文
  • 全选
    |
    论文
  • 论文
    袁宾
    2005, 4(6): 3-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汉语语法学界素来关注被动式、尤其是“被”字句的逆意倾向,在这方面论说颇丰。本文则揭示了另一方面的重要事实,即被动式里拥有顺意倾向的“蒙”字句,它从汉代产生以后,长期频繁使用,在情感倾向方面与“被”字句形成分工、互补关系。本文阐说了语言的类化机制(同类化和异类化)是“蒙”字句顺意倾向产生并强化的深层动因,用此观点亦能解释其他相关的语言现象。本文还论述了“蒙”字句的产生过程和发展情况。
  • 论文
    王群
    2005, 4(6): 18-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才”与“就”是现代汉语中的一对常用副词,它们在语义上呈现出相当复杂的对应关系。以往的研究对此较少作出解释。事实上“才”和“就”的语义是具有系统性的,各个义项之间有着密切联系。“才”和“就”的复杂对应关系可以从语义变化的双向性和不平衡性两个方面得到解释。
  • 论文
    梁银峰
    2005, 4(6): 27-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动相补语“来”、“去”位于动词之后,表示动作状态的完成或实现。它们的形成过程存在相似之处:(i)“来”和“去”引申出“以来、以后”的意思,这种意义的“来/去”经常跟在某些动词或状态形容词之后,表示某种情状发生之后,接着发生另一件事,可表示为“V来/去VP2”;(ii)在“V来/去VP2”的基础上,有些“V来/去”不需要后一分句也能打住,可以表示为“V来/去#”,这时“V来/去”的主要作用不是指明后面的谓词短语(VP2)所表达的事件开始发生的时间,而是表示动作状态的完成或实现,从而发展为动相补语。
  • 论文
    翟 燕
    2005, 4(6): 36-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探讨了复合式助词“着哩”的语法化问题,认为“V +着哩”中的“着哩”与“A +着哩”的“着哩”是性质不同的语法单位,前者为两个独立的语法单位的组合形式,后者则是一个表示强调夸张的语气词,本文对这个表语气的“着哩”的语法化过程从句式的变化、词性的转移及表达功能的扩展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 论文
    张伯江
    2005, 4(6): 42-5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分三个专题讨论了功能语法方法在汉语语法研究中的应用问题:1)语法成分作用的层次。以疑问和否定、“了”和“的”为例,观察它们在不同层面的语法单位上所表现出的不同作用;2)不同的语体有不同的语法。以关系从句和“把”字句为例,讨论不同语体中倾向性规律的差异;3)动态的论元结构观。以施事和受事为例,讨论高频动词和低频动词在论元结构选择方面的差异。
  • 论文
    何自然
    2005, 4(6): 54-6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模因论是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模因仿照基因而得名,它指一些思想或观念通过人类文化加以散播,并一代一代地相传下来。模因实际上指文化基因,它靠模仿传播而生存,语言是它的载体之一。模因有利于语言的发展,而模因本身也靠语言得以复制和传播。从模因论的角度看,语言模因揭示了话语流传和语言传播的规律。自然语言中的模因是从三个方面体现的:教育和知识传授、语言本身的运用和通过信息的交际和交流。本文认为,语言模因信息的复制和传播方式可以分为两大类型:内容不变但以不同的形式进行复制,或者形式不改却以不同的内容加以扩展。前者称为模因的基因型,后者则为模因的表现型。文章接着分析了语言模因对翻译研究、文化研究以及语言教学的影响,最后用实例说明模因在这些方面的实际意义,并指出语言模因将有助于促进语言的进化和发展。
  • 论文
    郑泽之1 张普2
    2005, 4(6): 65-7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借助计算机自动提取,本文对2002年《人民日报》(网络版)全年真实文本中外文字母的使用情况进行了统计考察,给出了作者对字母词语中几个问题的分析讨论,包括对外文字母在该报纸语料中使用情况的分类、字母词语的工程界定(ELWP)、单字母ELWP、含数字ELWP的分类分析和并列结构ELWP处理等。希望对字母词语的规范和中文信息处理有所裨益。
  • 论文
    任海波 王刚
    2005, 4(6): 75-8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试图在较大规模语料库的基础上对离合词的使用情况展开初步的定量分析。首先,通过对有限文本之内423个离合词离、合情况的考察,对常用离合词的离、合频度进行了定量统计和数据分析,并尝试性地确立了汉语普通话中典型离合词数量。其次,在语料标注和统计的基础上就现代汉语离合词几种主要的离散形式进行分析,在给出了各种形式的常用词表之后,文章着重考察了实词类插入形式的词类序列、常见句法成分类型以及离合词中插入助词“了”、“过”、“着”等现象,提出了一些有待进一步探讨的语法现象。
  • 论文
    陆镜光
    2005, 4(6): 88-9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不少汉语方言中都能找到一两个既有叹词的特征又有指示功能的词,本文称之为“指示叹词”,如粤方言的“呢”和“嗱”、吴方言的“喏”、长沙话的“喋”等。跟其他叹词一样,它们能在句首出现,可以独立成句,但同时又有明显的指示作用。本文考察了各地方言的指示叹词,发现它们都有两种主要的用法:手势用法(或现场用法)和象征用法(或非现场用法)。前者应是本来的用法,经虚化而成后者。语言类型学研究发现,世界各地语言表指示的手段一般都以名词性、副词性或动词性语词为主,專职指示用的叹词比较少见。汉语的这一发现,对普通语言学应有启示作用。
  • 论文
    吕传峰
    2005, 4(6): 96-1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喝类词”在现代汉语各方言点中使用情况的不同,大致可以把这类词分为六个演变层次。汉语十大方言中,官话、晋语和徽语演变较快;吴语、湘语和赣语保留了中古和近代的词汇现象;客家话和闽语较多地保留了中古的词汇现象;粤语则保留了上古的词汇现象;而南宁平话最为特殊,能找到从上古一直到近代的词汇现象。“喝类词”演变的总体趋势是自北向南依次放慢,以长江为界,长江以北演变得快,长江以南演变得慢,而沿江流域处于过渡地带。
  • 论文
    徐世璇1 鲁美艳2
    2005, 4(6): 103-1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土家语句子中的语流变调现象十分丰富,本文通过对大量语言材料的详细描写,分别从发生变调的语音条件和成分类别进行分析,归纳了句子语流变调的规律,提出土家语句子中的语流变调具有选择性的特点,即在同样的语音条件下,语流变调现象不是强制性的,而同语法功能和结构成分有密切联系。在对选择性的语法依据进行论证的基础上,指出语音形式同语法系统和句子的表述需要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选择性变调既是一种语音现象,又是一种语法现象,因此正确认识句子的选择性语流变调,对于全面了解土家语的语音特点、深入分析语法结构有着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