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4年 第9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24-05-15
    上一期   
    南诏-大理历史文化
    基诺族传统节日的消失及重启——以“喏嫫洛”节为例
    刘 敏
    2024, 9(5):  1. 
    摘要 ( 30 )   PDF (1638KB) ( 1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喏嫫洛”作为基诺族的传统文化记忆,是为纪念创世始祖阿嫫腰白的忌日而举行的节日,它与基诺族对自然界季节更
    替的历法、历史记忆、宗教信仰及生计方式有密切的关系。历史变革、现代化渗透及文化记忆断裂,以及未被官方认定为整体
    意义上的“民族传统节日”等原因,导致该节日逐渐被当地社会所遗忘。基诺族“喏嫫洛”节日表现的文化价值和实用价值,以
    及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共处模式符合新时代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的内涵。因而,揭示基诺族“喏嫫洛”节
    日文化的本来面目,并对该节日的恢复路径及重启方式进行探讨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南涧跳菜艺人对数字化生存的表达、回应与适应#br# #br# #br#
    火彦昌
    2024, 9(5):  7. 
    摘要 ( 25 )   PDF (1560KB) ( 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数字化生存时代,媒体与现实生活之间形成了一种相互映照、相互生成的关系。自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
    产项目以来,南涧跳菜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增强。作为跳菜技艺的传承主体,跳菜艺人成为南涧跳菜文化传播的关键实践
    者,从原来在乡野山村的现场表演,到当下在快手、微信等网络平台上进行直播,他们展示南涧跳菜文化的方式走向了“数字
    化”。在这种虚拟与现实的双重空间实践过程中,南涧跳菜艺人成为“数字人”,跳菜文化进入“数字化生存”时代。在此进程
    中,南涧跳菜艺人对于数字化时代的热烈表达、积极回应与主动调适都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孟孝琚碑》书法风格与笔法探析#br# #br# #br#
    张云霁
    2024, 9(5):  12. 
    摘要 ( 22 )   PDF (4800KB) ( 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孟孝琚碑》书法风格古朴浑穆、端庄平和,在书法史上地位独特,艺术价值极高,被誉为“滇中第一石”。通过与《西狭
    颂》《石门颂》《张迁碑》等汉隶经典作品进行对比分析,对《孟孝琚碑》的书法风格与笔法进行分析和探究。
    经济学-生态文明
    长三角区域数字经济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研究#br# #br# #br#
    刘 超
    2024, 9(5):  25. 
    摘要 ( 21 )   PDF (1954KB) ( 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长三角“三省一市”为研究范围,基于综合赋权法、耦合协调度与障碍度模型,测度了2013—2021年各地的数字经济
    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综合指数,以及二者的耦合度、协调度与障碍度。实证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域的数字经济与制造业高质
    量发展水平不断增长,空间差异性有所减小。②历年两个系统间处于高水平耦合阶段,上海、江苏达到了良好协调水平,浙江
    为中级协调,安徽为初级协调,整体表现为中级协调,而制约各区域协调发展的障碍因子迥异。根据实证结论,提出了相应的
    建议措施。
    政府审计质量综合评价研究— — 基于考虑跨期变动趋势的改进熵权法#br# #br# #br#
    鲁 静, 吴 杰
    2024, 9(5):  32. 
    摘要 ( 17 )   PDF (1700KB) ( 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提升政府审计质量水平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手段,而政府审计质量的本质在于审计功能的
    实现。基于政府审计三大功能,构建审计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利用地方政府数据,运用考虑数据跨期变动趋势的改进熵权法求
    解各指标权重,实证分析了我国地方政府审计质量水平,不仅增加了政府审计质量实证研究方法,也为政府审计质量评价体系
    的构建提供了新的思路。
    语言学-文学
    称谓语与社会空间关系的构建#br# #br# #br#
    张 欣
    2024, 9(5):  39. 
    摘要 ( 20 )   PDF (1586KB) ( 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社会称谓语在社会空间关系的构建中起着重要作用。常见的社会称谓语主要有“职业/职务”类称谓语、 “姓名”类称谓
    语等。在构建“上对下”社会空间关系时,常用“名+职务”及“姓名”类称谓语;在构建“下对上”社会空间关系时,常用“职务”
    “姓+职务简称”称谓语。 “名+职务” “称名”称谓语都有拉近关系的作用。具有“下对上”特征的称谓语一般带有“表敬”色彩,
    “职业/职务”类称谓语一般具有“正式”色彩。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看,社会称谓语的部分差异与认知的可及度、距离象似性等相
    关。从社会学角度看, “职业/职务”类称谓语的“正式、表敬”特征源于社会对职业的评价;低权势者对高权势者称名的禁忌与
    原始巫术相关。
    表征·畸变·坚守:流量时代新闻评论的再审视#br# #br# #br#
    段峰峰, 李岱蓉
    2024, 9(5):  46. 
    摘要 ( 14 )   PDF (1569KB) ( 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 “流量至上”的价值理念成为互联网场域中个体和组织追求的目标。为获取流量,
    新闻评论的内容生产呈现出主题全面化、主体更丰富、语言网络化、时效性更强、形式视频化等特点。同时,也出现了公共意识
    淡薄、逻辑连贯性被打破、深刻内涵难以表达、严肃性被消解、效果不佳等问题。因此,流量时代新闻评论既要考虑现实需求,
    又要突出专业性,更要坚守社会责任,在选题上应聚焦痛点、回应关切;在立意上,应以人为本,高瞻远瞩;在话语上,应亲民通
    俗,巧用热词;在叙事上,应从微观切入,以小见大;在呈现上,应以内容为主,技术为辅。
    翻译伦理的具身性研究#br# — — 以儒家身体观为视角#br# #br# #br#
    葛婷婷, 张小丽
    2024, 9(5):  52. 
    摘要 ( 18 )   PDF (1629KB) ( 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翻译伦理是翻译研究的一个重要维度。西方翻译伦理大多将翻译主体当作抽象的“心智主体”去研究,是一种“离身”
    视角的阐释。与西方身心二元的路径不同,儒家身体观将人作为“身心合一”的主体去理解,以“己身”为连接方式与他者展开
    伦理实践,是一种“人本化”的具身观。以儒家身体观探讨翻译伦理的具身性研究,是以儒家身体观的“以身体之” “万物一体之
    仁”为核心来阐释翻译伦理的内涵,指向探寻译者如何“修身”、理解翻译伦理客体的扩容、解读“身体作为伦理”的始源意义。
    这不仅对于译者“成己” “成物”的价值方面具有拓展性意义,而且也为翻译伦理研究注入新的解释空间。
    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
    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安全治理的样态迭代与因应方略#br# #br#
    丘文婷
    2024, 9(5):  59. 
    摘要 ( 15 )   PDF (1583KB) ( 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社会主义国家,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与实
    践贡献构成了迈向民族复兴的力量源泉,在新时代,以主流意识形态规制多元文化因此也具有正当性。但是,在全球化浪潮下
    域外思想的渗透,在信息化环境下网络介质产生的意识形态安全治理的负担,以及在大众文化多元化的情况下“意识形态悬
    浮”的处境,都成为保护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治理新环境。因此这类环境的迭代要求更新意识形态传播和治理的方略,一是要
    加强思想甄别,设置域外思想的准入门槛;二是要提升技术水平,保障网络信息的安全环境;三是要坚持“文化自信”,倡导意识
    形态的批判性和扎根化。
    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认同之维#br# #br#
    王俊飞, 刘书宜
    2024, 9(5):  67. 
    摘要 ( 16 )   PDF (1568KB) ( 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增强文化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理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为认同的对象具有铸牢中华民族共
    同体意识的客观必然性,在于其实践主题与时俱进、民族精神空前激扬、核心价值引领强化的鲜明特质具备聚合、联合和融合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功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为认同的对象具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应然性,在于能够帮助
    中华民族共同体成员坚定携手共进的政治方向、夯实携手共进的利益基础和标识携手共进的核心旨趣。构思中华民族共同体
    意识的铸牢之路,需要在正确认识人民利益诉求与文化价值表达、中国特色与国际比较、教育养成与环境浸染等辩证关系的基
    础上把握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的生成逻辑。
    文化-艺术
    群芳赋语,因花生情— — 杨木华《苍山草木记》的花卉书写#br# #br# #br#
    段 丽
    2024, 9(5):  73. 
    摘要 ( 15 )   PDF (1651KB) ( 8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杨木华散文集《苍山草木记》以花卉书写为最大特色,在生态文明发展观念引领下,灵活运用博物学与地方性知识,将
    云南大理漾濞苍山西坡多样的生态体系、独特的人地环境作为文化知识资源,书写宏富的花卉品类。以审美主体的视觉感受、
    生活体验、情感蕴藉为主导,在朴实无华的言语表达中,体现有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的思考,以及将普通个体对岁时流转、
    人事物象迁变所秉持的生活态度、情感倾向、人生感念、生命观念寄寓于花卉书写,移情于花,借花言志,形成基于独特叙事场
    域的花卉书写模式。
    古思与古境:常建世诗歌的传统资源现代转化与漾濞塑造#br# #br# #br#
    杨增良
    2024, 9(5):  79. 
    摘要 ( 16 )   PDF (1563KB) ( 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地方形象的塑造有多重向度,现代化或古典化是目前中国文学地方书写的两种重要路径,它们代表着作家的不同审美
    选择和话语建构方式。从书写方式发生历史看,古典化书写是近年来中国作家对前期作家现代化形象书写的回应与反思,是
    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交流、碰撞后的重要现象。常建世诗歌的漾濞形象书写塑造,正是这种时代思想潮流的组成部分,他在塑
    造漾濞审美形象的过程中,将农业文明时代的古典文化资源转变为新时代话语,形成了自己的诗歌创作思路。
    时代性、情感性与地方性的交融:姚静《黑手姑娘》中的新乡土书写#br# #br#
    米晓雪
    2024, 9(5):  84. 
    摘要 ( 15 )   PDF (1599KB) ( 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乡土书写是当代文坛中日益显著的创作潮流,而新乡土书写之地方路径则是备受学界关注的重要议题。姚静是云南
    漾濞作家群中的核心人物,她新近出版的《黑手姑娘》引起较大反响,可以视为我们考察云南新乡土书写的重要参照。姚静以时
    代性的审美视野观照云南的新乡土世界,基于此,凝练新乡村的复杂情感结构,并融入丰富的地方性表述,试图通过综合化的方
    式,探寻新乡村书写的地方路径。但是,小说中体现出的理想化、同质化等问题,极大地削弱了其新乡土书写的艺术张力。
    杨晓洁散文集《小城故事》的乡土书写及美学特征#br# #br# #br#
    李艳萍
    2024, 9(5):  90. 
    摘要 ( 16 )   PDF (1594KB) ( 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1世纪以来,随着国家乡村建设的不断推进, “乡土”也相应成为当代文学的重要主题。不同于以往将乡土视为乡愁,
    通过想象建构乡土的创作倾向,当代文学界涌现了一大批土生土长的乡土作家,他们以非虚构的写实笔触书写新农村建设以
    及农村生活的变化,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作家杨晓洁出生于云南西部的小村庄“丰和村”,生活于当地县城“漾濞县”,城乡结
    合的生活经验使其作品具有典型的乡土书写的美学特质和独特的乡土作家的身份体认,是研究乡土作家非虚构创作美学风格
    的典型案例。
    法学-法治社会
    可持续发展理念下国际绿色技术转移规则审视:演进、不足及完善#br# #br# #br#
    马忠法, 郑文龙
    2024, 9(5):  95. 
    摘要 ( 17 )   PDF (1678KB) ( 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际绿色技术转移是实践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重要路径,通过梳理其发展历程可以发现,相关规则的产生和演进伴随着
    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全球的萌发和推广。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下审视现今国际绿色技术转移规则可看出,其在价值、利益以及实
    践三个维度上面临困境:价值维度上,国际合作价值作用发挥有限;利益维度上,现有规则难以协调技术转移各方利益;实践维
    度上,实施全过程缺乏保障机制。为此,未来需要通过扩大技术转移合作主体范围、拓宽合作层级以进一步凝聚国际合作价
    值;拓展技术类型化研究进路以平衡各方主体利益;完善技术转移中的信息交换、资金支持和适应评估保障机制以助推绿色技
    术转移实践。
    可持续发展国际法体系的理论向度与中国创新— — 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指导#br# #br# #br#
    许子昀
    2024, 9(5):  106. 
    摘要 ( 13 )   PDF (1634KB) ( 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可持续发展国际法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价值构成和目标上具有同一性。目前可持续发展国际法的发展面临着
    挑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指向性能够为其带来效率化、明确化的益处。因此构建和完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价值指
    导下的可持续发展国际法体系具备现实需要,而维护自然生存权、空间和时际公平及保证发展的可持续性是“人类命运共同
    体”理念和价值指导下可持续发展国际法体系的伦理基础。我国应作为重要的智力贡献者和制度践行者,着力推动“人类命运
    共同体”理念和价值指导下可持续发展国际法体系的创新和完善。
    国际交流-海外教育
    国外财经素养教育实践对我国的启示#br# #br# #br#
    金苏闽
    2024, 9(5):  115. 
    摘要 ( 16 )   PDF (1583KB) ( 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2012年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测试中加入财经素养测评,财经素养教育受到越来越多的国际关注。我国起步
    较晚,于2018年成立“中国财经素养教育协同创新中心”。经过五年的努力,取得一定成绩,搭建了中国财经素养标准框架、开
    发了各学段教材、培育了一些教育实践项目。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如缺少专门政策支持、学校主力作用未充分发挥、社会机构
    的教育质量无法保障、家庭财经教育意识薄弱等。通过研究国外财经素养教育的成熟经验,针对不足,提出我国财经素养教育
    是一个从学生过渡到教师再到民众的教育体系,要打造“政校社家”共建的财经素养教育新格局,旨在为我国财经素养教育实
    践提供一些参考。
    面向南亚东南亚留学生的“中国概况”课程思政教学研究— — 以大理大学为例#br# #br# #br#
    周廷升
    2024, 9(5):  122. 
    摘要 ( 16 )   PDF (1617KB) ( 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大理大学面向南亚、东南亚留学生开设的“中国概况”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比较分析留学生来华留学之前与来华留
    学之后对中国的认识,探讨如何根据课程思政教学的德育目标来更新课程教学内容和改进教学方法。培养知华、友华、亲华的
    情感,传授关于中国形象的知识体系,传播好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是“中国概况”课程思政教学的三大德育目标。实现这
    些德育目标,不仅要更新教学内容,让学生成为课程思政教学的主动参与者,而且要改进教学方法,让课程思政教学成为学生
    不断思考和体验感悟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