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8, Vol. 20 ›› Issue (1): 104-112.DOI: 10.11885/j.issn.1674-5094.2017.10.29.01
胡火金, 敬淼春
HU Huojin, JING Miaochun
摘要:
1936——1937年间四川全省遭受严重旱灾,造成了很高的人口死亡率。这次旱灾最大的特点是各个区域受灾程度差异较大,重、轻灾区的界限十分明显。川北成为此次旱灾的重灾区域,究其原因,是川北自然与社会环境脆弱性的集中体现,也是川北远离四川行政核心的一个反映。1936——1937年的川北属于政治“混乱”地区,多方政治势力盘根错节,社会环境缺乏稳定性。另外,川北干旱重灾区的另外两个特征是时间上连续、空间上连片,从环境的脆弱性与灾变的关联来看,这是民众维持生存能力与社会维持生存能力持续下降的必然结果,表明环境与人之间存在着重要的内在关联,尤其是在特定的脆弱环境区域。通过对该区域的考察,在应对灾害的时候,社会与民众应更多地着力于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