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年文章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Vol.40
    按期号、起始页码排序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伸缩式井下牵引器双向锁止机构设计
    刘清友, 郑威, 杨亚强, 张书扬, 朱海燕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 40 (1): 1-10.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6.12.24.01
    摘要260)   HTML    PDF(pc) (2378KB)(640)    收藏
    为提升伸缩式井下牵引器的牵引能力,设计了一种基于斜面自锁原理的伸缩式井下牵引器双向锁止机构。该机构使得牵引器能够在前、后方向与井壁自锁,克服了牵引力受限于恒定静摩擦力的问题;使得牵引器能够实现双向牵引,进而提高牵引器的牵引能力。双向锁止分为牵引锁止和复位锁止,通过对两种锁止状态下的双向锁止机构进行静力学分析,导出双向锁止机构满足双向锁止条件时的数学关系式,并对双向锁止机构进行了参数设计,使得牵引锁止为自锁锁止,复位锁止为非自锁锁止。建立牵引器前工作短节动力学仿真计算模型,完成了双向锁止过程仿真计算,验证了双向锁止机构参数设计的正确性和双向锁止的可行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高邮凹陷深凹带戴南组古生物特征及环境意义
    袁静, 肖运凤, 董道涛, 熊光勤, 仇永峰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 40 (1): 11-21.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6.06.29.02
    摘要187)   HTML    PDF(pc) (2533KB)(508)    收藏
    充分利用岩芯和古生物分析资料,结合沉积相研究成果,对高邮凹陷深凹带戴南组一段-二段5亚段的介形虫和轮藻化石及其沉积环境的关系进行系统研究。识别出介形虫70个属种,统计显示以金星介科分子为主,其次是玻璃介科分子,还有少量胡花介科分子,其化石组合的垂向变化反映了戴南期湖泊水体从半咸水→淡水-微咸水→半咸水→淡水的旋回性变化。发现轮藻化石76个属种,主要有常州厚球轮藻、强壮冠轮藻、长柱形钝头轮藻、小球状轮藻等,其中以戴一段一亚段最为繁盛,表明当时较为稳定的半咸水-淡水沉积环境。介形虫化石组合和轮藻化石的垂向分布和演化与沉积环境、沉积相变迁和分布具有密切关系。介形虫组合以淡水-微咸水环境中的属种占优势,且轮藻勃发时,反映陆源碎屑物质供给充足,沉积相以加积型或进积型三角洲和扇三角洲为主;当介形虫组合以半咸水环境中的属种占优势时,表明陆源碎屑物质供给较弱,沉积相以退积型三角洲和扇三角洲为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陆西地区清水河组一段储层特征及差异性分析
    王剑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 40 (1): 22-34.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6.07.12.62
    摘要366)   HTML    PDF(pc) (3406KB)(738)    收藏

    为了厘清陆梁隆起西部清水河组一段砂(砂砾)岩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指导甜点储层的勘探,通过大量岩石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衍射分析,并结合岩芯观察、物性及压汞分析,对清水河组一段砂岩和砂砾岩储层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认为,两种储层宏、微观特征差异明显。(1)砂岩储层主要为中细粒长石岩屑砂岩,主要分布于研究区的北西侧;砂砾岩储层主要为细砾岩和砂质细砾岩,主要分布于研究区的北东侧。(2)砂岩储集空间以原生孔隙为主,斜长石溶蚀孔隙为辅;砂砾岩储集空间主要是粒间方解石溶孔。(3)砂岩储层平均孔隙度14%,砂砾岩为11%,砂岩储层物性好于砂砾岩储层,但孔喉结构砂砾岩储层较好,以大孔偏粗歪度为主。(4)砂岩受压实作用影响较强,北部构造高部位的河道砂岩(如夏盐8井区)因埋深较浅,压实较弱、物性较好;砂砾岩储层早期受强烈的碳酸盐胶结作用而致密化,储层物性受控于断层发育处的溶蚀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查干凹陷苏红图组火山岩储集特征及主控因素
    杨玉平, 朱筱敏, 国殿斌, 刘选, 宫壮壮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 40 (1): 35-46.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6.07.06.04
    摘要249)   HTML    PDF(pc) (13266KB)(438)    收藏
    利用岩芯、薄片、扫描电镜及压汞分析等测试手段,结合测井和地震资料,对查干凹陷苏红图组火山岩的储集特征进行了研究,明确了储集性能主控因素。研究表明,火山岩的主要储集空间为气孔、裂缝、溶蚀孔、溶蚀缝和微孔缝,玄武岩气孔、裂缝及溶蚀孔缝发育、分布广,为研究区主要的储集岩石类型,凝灰岩裂缝较发育,分布仅次于玄武岩,为研究区次要的储集岩石类型;火山岩期次越晚,原生孔、缝保存越好,爆发相-溢流相过渡相带和部分溢流相层段上部物性较好,气孔和裂缝的充填是火山岩物性变差的主要原因,构造缝及其伴生的风化淋滤、溶蚀作用极大地改善了火山岩的储集性能,火山岩矿物蚀变产生的黏土堵塞孔隙,使物性变差,同时使岩石的致密性变差,为后期的溶蚀改造创造了条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二叠盆地Wolfcamp统致密油成藏特征及主控因素
    孙相灿, 童晓光, 张光亚, 温志新, 王兆明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 40 (1): 47-58.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6.07.22.01
    摘要202)   HTML    PDF(pc) (6749KB)(515)    收藏
    在分析二叠盆地Wolfcamp统构造、沉积特征的基础上,通过烃源岩、储层等方面的系统研究,深入剖析了Wolfcamp统致密油成藏条件,探讨了致密油成藏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Wolfcamp统具有致密油富集的优良地质条件,发育一套优质烃源岩,以硅质泥岩和钙质泥岩为主,并和储层呈现"下源上储、源储互层"的优良配置关系。致密油产层和产能分布主要受烃源岩、储层和源储配置控制。烃源岩特征为最核心的控制因素,它决定了资源丰度;储层特征和优良的源储配置关系决定了致密油主要产层、油气运移方式和排烃效率,是致密油富集的关键因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南图尔盖盆地SA区块河道砂体演化及定量刻画
    郭凯, 赵瑞春, 范乐元, 胡圣利, 李洋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 40 (1): 59-67.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6.08.09.01
    摘要190)   HTML    PDF(pc) (9591KB)(426)    收藏
    针对河道砂体横向变化快而难以有效刻画评价的问题,综合应用分频检测、相位调整、地层切片及地质体雕刻等技术对南图尔盖盆地SA区块上侏罗统阿克萨布拉克组河道发育特征及期次进行了研究。首先,利用分频方法检测出目的层段可能存在的两期调谐厚度不同的河道沉积体;然后,采用波阻抗分析和90°相位转换,揭示目的层段地震负振幅与河道砂岩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最后,在高频层序地层格架内制作等时地层切片的基础上,通过河道沉积特征及典型地层切片振幅的单井标定分析,识别并分期刻画出两期不同类型的河道砂体。结合河道弯度、宽厚比及储集体积等参数综合分析认为,早期河道具有低弯度曲流河特征,晚期河道为具有平直河特征的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且早期河道储集体积明显高于晚期河道。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缝洞型油藏储集体分类建模方法研究
    吕心瑞, 韩东, 李红凯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 40 (1): 68-77.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6.07.21.03
    摘要337)   HTML    PDF(pc) (9926KB)(751)    收藏
    为了表征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储集体类型多样、尺度差异大、空间分布规律复杂的特征,采用"分级分类、岩溶相控、多类型融合"的方法,分别对不同类型缝洞储集体的规模大小、外部几何形态及内部属性特征进行建模,建立了基于岩溶成因的融合原则,实现了不同类型缝洞储集体的融合,并通过新钻井验证了模型可靠性。结果表明,该方法适用于此类强非均质性油藏的地质建模,能够有效表征不同类型储集体及属性参数的空间分布特征。基于模型,细化了XX单元的储量构成,其中,溶洞储量占63.1%,溶蚀孔洞储量占34.5%,大尺度裂缝储量占2.4%。该模型在油藏数值模拟中取得了较好的拟合效果和模拟结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页岩气水平井地质信息解析与三维构造建模
    乔辉, 贾爱林, 位云生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 40 (1): 78-88.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7.05.10.04
    摘要268)   HTML    PDF(pc) (4928KB)(564)    收藏
    页岩气开发具有开发评价期短,评价井少(直井)的特点,直井密度低增加了储层精细描述和地质建模的技术难度。因此,建立研究区地层的岩性、物性和电性特征的定量识别标准,利用该标准对水平井水平段开展精细小层划分,并对实际钻遇地层厚度进行校正,将水平井水平段等效为多口平面分布的直井。在此基础上,以水平井段解析的各小层数据资料作为控制点,建立研究区精细构造模型。水平井多点地质信息解析,将水平段等效为多口评价井获取相关地质参数资料,可有效地弥补评价井资料少的不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储层品质评价中的核磁共振研究
    赵建斌, 万金彬, 罗安银, 程道解, 李慧莹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 40 (1): 89-96.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6.08.04.02
    摘要264)   HTML    PDF(pc) (2978KB)(586)    收藏
    针对冀中地区中深层、中低孔隙度、低渗透率复杂孔隙结构碎屑岩储层品质评价及产能评估困难的问题,开展了基于岩石核磁共振实验的孔隙结构定量表征方法的研究;结合地区试油测试分析数据确定储层品质下限及储层品质指数与储层产液间的关系,建立适合该区的储层分类标准,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储层品质及产能评价技术。结果表明,该技术在评价储层有效性与储层产能方面应用效果良好,准确率高达87.7%,能够为油田勘探开发提供准确的试油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复杂孔隙结构低阻油层含水饱和度解释新方法
    张恒荣, 何胜林, 郑香伟, 胡向阳, 曾少军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 40 (1): 97-103.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6.06.26.01
    摘要239)   HTML    PDF(pc) (3612KB)(502)    收藏
    北部湾乌石区流沙港组含砾砂岩储层因受到岩性、分选性、孔喉分布复杂变化的因素,油层出现电阻率比泥岩低、与水层相似的特征,采用多孔微观岩石结构"球管"模型,对孔隙结构与岩石电阻率的响应规律进行了数值模拟,证明岩石复杂的孔隙结构是形成含砾砂岩特有低电阻油层的重要原因。基于复杂孔隙结构导致的实验"弯曲"岩电数据提出了阿尔奇修正方程,修正后的阿尔奇公式适用于具有不同孔隙结构的储层,乌石A油田含砾砂岩储层利用新方法进行评价,能有效提高含油饱和度,且与岩芯实验毛管压力、核磁束缚水更加匹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各向异性储层部分射开斜井新表皮模型
    董文秀, 王晓冬, 王家航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 40 (1): 104-113.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6.10.11.06
    摘要166)   HTML    PDF(pc) (2897KB)(400)    收藏
    为了研究部分射开斜井的增产效果,通过对空间瞬时点汇解进行镜像反演后叠加,得到顶、底边界封闭的无限大板状储层中的点汇解;然后,沿斜井轨迹进行积分得出部分射开斜井的解;最后,通过对压力解进行晚期近似,得到了一种新的部分射开斜井的表皮模型。与前人的斜井及部分射开井表皮分别进行对比,验证了新表皮模型的正确性。结果表明,随着井斜角度与井身长度的增大,表皮因子逐渐减小,且井身长度越长,井斜角度增大产生的增产效果更加明显;储层厚度和渗透率各向异性因子的增大会降低增产效果,且在渗透率各向异性因子较小的储层中,增加井斜角度会使表皮因子明显减小。在各向异性因子较小的储层中,拥有较大倾斜角度和井身长度的部分射开斜直井具有较好的增产效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稠油油藏水平井热采吞吐产能预测新模型
    马奎前, 刘东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 40 (1): 114-121.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6.11.09.02
    摘要281)   HTML    PDF(pc) (1158KB)(597)    收藏
    针对普通稠油油藏水平井热采吞吐产能预测缺少合适计算模型的现状,通过建立加热区和未加热区的复合流动模型,考虑加热区和未加热区原油黏度的差异,研究了水平井单井热采吞吐产能预测的解析模型,推导了水平井热采吞吐相对于冷采的产能增产倍数计算公式。研究表明,增产倍数主要受加热半径、油层厚度和水平段长度等因素影响。以渤海N油田热采水平井典型数据为基础建立机理模型,通过数值模拟得到不同吞吐轮次的加热半径,在此基础上,利用新模型计算了不同吞吐轮次的产能增产倍数,预测第一轮吞吐的增产倍数为1.6倍,该值与渤海N油田10口热采吞吐水平井第一轮吞吐效果评价结果吻合程度较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基于最小自由能法的理想气相反应平衡新算法
    张守鑫, 张足斌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 40 (1): 122-129.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6.10.08.01
    摘要184)   HTML    PDF(pc) (439KB)(373)    收藏
    针对目前采用最小自由能法计算理想气相反应平衡问题存在的不足,提出了梯度投影拉格朗日算法。算法中,采用了弱收敛准则作为梯度投影法的收敛标准,并从数学上证明了梯度投影法采用弱收敛条件的合理性和算法的收敛性,基于此,将梯度投影法的计算结果作为牛顿法计算拉格朗日乘数法的计算初值,同时对牛顿法的迭代步长进行了改进,从而解决了牛顿法计算初值选取困难的问题,提高了算法的稳健性和计算速度。算例计算结果表明,该算法的收敛速度快且计算精度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底水稠油油藏单井条件下隔夹层参数研究
    黄世军, 宋倩兰, 程林松, 杨阳, 周中豪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 40 (1): 130-140.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6.09.20.01
    摘要321)   HTML    PDF(pc) (4945KB)(519)    收藏
    开发底水稠油油藏的主要问题在于底水的脊进,利用水平井开采可以有效地缓解这一开发矛盾。同时,隔夹层的存在能够大大减缓底水上升,提高采出程度,改善开发效果。讨论了单井条件下,隔夹层参数变化对开发效果的影响。影响开发效果的隔夹层因素较多,根据调研,并考虑到典型性和可行性,选取无因次隔夹层面积、无因次隔夹层垂向位置、隔夹层渗透率这3个参数进行隔夹层对开发效果影响的研究。基于渤海A油藏实际参数建立了含隔夹层的底水稠油油藏数值模型,通过油藏工程方法对采出程度曲线、含水上升曲线、流线模型场图和饱和度场图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单因素对开发效果的影响:无因次隔夹层面积越大,开发效果越好;隔夹层越靠近油水界面,开发效果越好;夹层渗透率较小时,开发效果优于隔层。在单因素影响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正交实验,分析了多因素之间的影响,确定了3个参数的影响程度排序:由大到小依次为无因次隔夹层面积、无因次隔夹层垂向位置和隔夹层渗透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SAGD井微压裂储层渗透率变化规律研究
    陈森, 林伯韬, 金衍, 张磊, 黄勇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 40 (1): 141-148.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6.06.21.05
    摘要288)   HTML    PDF(pc) (2481KB)(499)    收藏
    对超稠油SAGD井储层进行微压裂能够快速建立上下水平井连通,提高启动效率。为了掌握微压裂储层渗透率演变规律及评价微压裂效果,通过实验获取了新疆风城不同物性油砂储层的孔渗参数,研究了油砂的孔隙体积、各向异性及温度对渗透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无论是原位还是剪切扩容后的状态,风城陆相油砂的绝对渗透率及水的有效渗透率随孔隙度或体应变的变化均遵从Kozeny Carman或Kozeny Poiseuille方程;同时,该油砂绝对渗透率为水平方向大于垂直方向,而水的有效渗透率则为垂直方向大于水平方向。同时,微压裂的注液温度对水的有效渗透率的影响可以忽略。在此基础上从机理出发探讨了微压裂和注蒸汽循环阶段的渗流差异,进一步运用有限元模拟手段,通过案例计算证实了微压裂模拟过程应采用水的有效渗透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注入压力对CO 2驱气窜影响规律及裂缝封堵研究
    石立华, 党海龙, 康胜松, 王维波, 王强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 40 (1): 149-156.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6.05.29.03
    摘要222)   HTML    PDF(pc) (752KB)(358)    收藏
    为了确定注气压力对CO 2驱油过程中气窜的影响规律,结合矿场实际情况,设计不同注气压力方案,测试不同注气压力下的窜逸时间,得出注气压力与CO 2窜逸速度、采出程度的变化规律。实验结果表明,注入速度、基质渗透率、裂缝大小及宽度是影响注入压力主要因素,合理的注入速度是控制注入压力的关键。注入速度越大,注入压力越大;裂缝越大,注入压力越低;基质渗透率越大,注入压力越小,在此基础上优选淀粉体系合理注入速度为0.2 mL/min。通过岩芯造缝模拟实验可知,气体的波及体积受储层裂缝影响严重,当级差大于1 000时,采出程度小于1%,优选了高强度凝胶体系为:淀粉4%+单体4%+交联剂0.05%+成胶控制剂0.18%,该凝胶体系强度高,成胶时间在8~20 h、性能稳定能够能够有效封堵住裂缝,封堵裂缝后采出程度可达19%,有效扩大了CO 2驱的波及体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聚合物流变性对非均质油藏波及效率的影响
    胡科, 薛新生, 康晓东, 冯茹森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 40 (1): 157-164.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6.08.29.01
    摘要169)   HTML    PDF(pc) (1890KB)(458)    收藏
    研究聚合物溶液的流变性与其在非均质油藏中渗流特性之间的关系,可为进一步发挥聚合物驱在海上油田的应用效果提供理论依据。结合海上某油田砂岩稠油油藏实际的非均质性特征,研制出一种能在高压下模拟驱油体系在油藏深部渗流的层内非均质性二维可视填砂模型,实验筛选出同一剪切速率下,剪切黏度近似相等,但流变性差异较大的3种驱油体系,并以固定剪切速率的注入方式进行渗流实验。实验表明,3种驱油体系驱替后,在模型中均呈现楔形的剩余油分布状态,但透光面积和渗流规律存在较大差异。聚合物溶液的流变性能够延缓注水进入无效循环的阶段,从而改善低渗透层的水驱油波及效率,表现为幂律指数n越小,波及效率越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致密储层干化主剂筛选评价与配方研制
    熊钰, 莫军, 李佩斯, 张烈辉, 蒋倩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 40 (1): 165-172.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7.04.11.01
    摘要172)   HTML    PDF(pc) (766KB)(456)    收藏
    致密砂岩气藏储层一般具有较高的原始含水饱和度,测试显示干岩芯的渗透率是原始含水岩芯的10倍以上;除此之外,各种水基工作液均会接触储层进而侵入地层,形成液相滞留,增加近井地带或裂缝面附近的基质含水饱和度,进一步降低储层气相渗透率,大幅度降低产能。基于这一基本现象,研制了一种储层干化剂主剂ACHM,通过注入干化剂消耗地层水的原理性实验来评价地层水的消耗程度,并利用色谱及XRD衍射分析了反应后生产气及残渣组成。实验结果显示,该ACHM具有一定延迟反应时间、延迟反应时间与温度呈反向关系,且干化主剂的耗水量不受地层水类型及矿化度的直接影响,两种干化主剂的最佳混合摩尔比为0.25。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基于改进K-means的潜油电泵质量评估方法研究
    刘广孚, 朱赫, 周凯迪, 简纪新, 常云飞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 40 (1): 173-180.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6.11.25.02
    摘要236)   HTML    PDF(pc) (607KB)(589)    收藏
    针对潜油电泵使用寿命的问题,开展了基于潜油电泵井下振动测量的单节潜油电泵装配质量等级分类的研究,建立了单节潜油电泵的三维振动模型,提出了拐点法优化K-means聚类算法初始点的选取,采用三维合成方法求取电泵三个维度的合成振动加速度均方根值,利用改进K-means算法对239节潜油电泵的合成振动加速度均方根进行了聚类分析,建立了潜油电泵装配质量等级评价标准。对所测量的电泵进行质量跟踪,其结果验证了电泵装配质量等级分类的合理性。结果表明,潜油电泵合成振动加速度均方根小于1.30 m/s 2的潜油电泵为优质电泵,使用寿命最长,宜用于高产井;处于1.30~1.72 m/s 2的为质量良好电泵,使用寿命较长,可正常使用;处于1.72~2.35 m/s 2的为质量合格电泵,使用寿命一般,应谨慎使用;大于2.35 m/s 2为质量较差电泵,使用寿命较短,应维修后再使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塔北与巴楚下丘里塔格群白云岩储层特征对比
    彭军, 曹俊娇, 李斌, 夏青松, 刘昕羽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 40 (2): 1-14.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7.01.23.04
    摘要271)   HTML    PDF(pc) (1072KB)(635)    收藏
    针对塔北和巴楚地区下丘里塔格群白云岩储层特征的差异问题,通过岩芯描述、薄片鉴定、阴极发光、扫描电镜、物性分析以及压汞等资料从岩石学、储集空间、物性及孔隙结构几个方面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塔北地区主要为晶粒白云岩和颗粒白云岩;储集空间以晶间孔、晶间溶孔、溶蚀孔洞和裂缝为主,储集空间类型组合多样;喉道主要为粗-细喉型,分选好,孔喉分布均匀,连通性较好,物性较好;此外该区构造破裂作用和岩溶作用发育,也改善了储层物性。巴楚地区以晶粒白云岩和泥微晶白云岩为主;溶蚀孔洞、裂缝的发育程度和规模不如塔北地区,储集空间类型组合较单一;喉道多为细-微喉型,分选差,孔喉分布极不均匀,连通性差,物性较差。塔北地区白云岩储层物性好于巴楚地区,造成该差异的原因主要是受到了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的共同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渤海南部A油田古近系物源约束地震储层预测
    张建民, 钱赓, 朱建敏, 张岚, 岳红林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 40 (2): 15-24.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6.11.18.01
    摘要200)   HTML    PDF(pc) (4453KB)(473)    收藏
    渤海南部海域A油田沙河街组沙三中I油组上段井震标定仅为一个波峰,储层厚度横向变化快且井震匹配性差,提高储层预测精度存在难度。重矿物数据分析表明,油田中-西块沙三中I油组上段物源主要来自西南垦东凸起;东块受东北莱北低凸起物源控制,多物源沉积是井震匹配性差的关键因素。综合前人井震分析结果,优选地震振幅属性,分析油田沙三中I油组上段38口已钻井振幅属性与砂岩含量,物源体系约束下两者满足线性关系;同物源沉积体振幅属性越小,砂岩含量越高,反之亦然。物源体系约束下的地震储层预测,量化了振幅属性与砂岩含量的关系,提高了油田古近系沙三中I油组上段储层预测精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鄂尔多斯东南部上古生界混积层沉积特征
    刘桂珍, 张丹丹, 李盼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 40 (2): 25-34.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6.10.20.02
    摘要258)   HTML    PDF(pc) (6161KB)(406)    收藏
    为了认识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本溪组、太原组混合沉积特征,利用区域地质、钻/测井和岩芯资料,对碳酸盐-碎屑岩混合沉积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本溪组-太原组既是带障壁海岸的海陆过渡相沉积,又是混合沉积;本溪组混积层岩性组合主要为碎屑岩、煤层夹灰岩,而太原组为灰岩夹泥岩及煤层组成;本溪组发育混积相类型为混积潮坪、混积瀉湖、混积障壁砂坝,太原组发育混积台地;结合区域沉积资料总结出了两种沉积相组合模式——本溪组发育混积障壁海岸相、太原组发育混积陆棚相;构造、海平面变化和气候是影响混积发育和组合模式的主要因素,其中,陆表海多期次海侵是混积主要原因。混合沉积决定了本溪组具有丰富的烃源岩、优质储集体和多套生储盖组合,是油气富集的有利层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东濮凹陷西南部晚古生代-早新生代烃源研究
    刘忠亮, 张成富, 李清辰, 刘军, 安海玲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 40 (2): 35-45.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6.12.19.03
    摘要223)   HTML    PDF(pc) (5182KB)(471)    收藏
    东濮凹陷西南部有石炭系-二叠系和沙三段两套主力烃源岩,其生烃能力及对油气成藏的贡献影响着该区勘探层系和目标的评价,尤其是沙三段能否生气、气藏是否混源等存在不同的观点。应用碳同位素、稀有气体同位素、天然气组分、色谱-质谱等多种地球化学方法,进行了油、气源对比及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研究认为,沙三段烃源岩有机质以Ⅱ 2型~Ⅲ型干酪根为主,丰度较高,为差-中等烃源岩;石炭系-二叠系烃源岩有机质以Ⅲ型干酪根为主、丰度高,为好-优质烃源岩。工区原油来自沙三段;沙三段烃源岩具有先生原油,再进入高成熟阶段生成具有重碳同位素特征的煤型气的特点,石炭系-二叠系烃源岩主要生成煤成气,两种气混合成为工区重要的天然气来源;两套烃源岩共同供烃的区带是该区最有利的勘探方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4. 南堡凹陷老爷庙地区断裂构造与油气成藏
    陈玮常, 闫晶晶, 孙冠宇, 杨荣超, 周微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 40 (2): 46-56.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6.11.04.02
    摘要231)   HTML    PDF(pc) (14558KB)(398)    收藏
    为阐明南堡凹陷老爷庙地区断裂构造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运用构造解析原理对断裂演化与油气成藏要素耦合性进行深入分析。研究认为,老爷庙地区断裂系统分为基底断裂和盖层断裂两大类,垂向发育的火成岩是深、浅两套断裂系统的韧性传递带。始新世正向伸展断陷形成的NNE、NE向基底断裂系统呈多期铲式扇样式;渐新世斜向伸展断陷形成的NEE走向的盖层断裂系统,以地垒-地堑和多米诺样式为主;新近纪,在热沉降背景下受深部断裂走滑变形影响,盖层中沿主干断层发育花状和复"Y"字样式。老爷庙地区主干断层的多期断陷作用利于烃源岩的沉积和成熟,也是油气埀向运移的主要通道;背斜主体带和侧斜坡带是有利成藏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琼东南盆地深水区宝岛凹陷3D输导体系评价
    江汝锋, 郭明刚, 朱继田, 周杰, 向远高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 40 (2): 57-66.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6.06.26.03
    摘要249)   HTML    PDF(pc) (15527KB)(393)    收藏
    为查明宝岛凹陷优势运移通道和运移方向,以钻井和地震资料为基础,采用地震解释、古构造恢复、油气运聚模拟、3D地质建模等技术手段,在宝岛凹陷识别出了4级4组断裂、4套骨架砂体和4条主构造脊,建立了宝岛凹陷烃源岩-输导体系-储层-圈闭空间格架,划分了T型、阶梯型、受限网毯型3种输导体系,南部断阶带和东北断阶带为阶梯型输导体系,松南低凸起和北部斜坡带为受限网毯型输导体系。运移模拟表明南部断阶带、东北断阶带、松南低凸起前排构造带都是优势的运移方向,垂向+侧向运移为主。区带优选表明南部断阶带为最有利区带,具有"近源、断-砂-脊阶梯型输导、海底扇和扇三角洲储集、断块岩性圈闭"配置特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 湖相凝缩层的发现及应用
    吴国海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 40 (2): 67-74.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6.11.17.02
    摘要152)   HTML    PDF(pc) (7804KB)(420)    收藏
    为了寻找哈萨克斯坦A油田侏罗系中阿克沙布拉克地层中的潜力油藏,在油藏综合研究中,通过多井测井曲线对比,发现了一套几乎全区分布的、具有高自然伽马值、低电阻率等电性特征的泥岩层。应用层序地层学的观点,综合分析这套泥岩层,确定其为最大湖泛时沉积的凝缩层。根据凝缩层的横向分布特征,结合地质及地震资料,得到地层的沉积模式。分析凝缩层之上地层的沉积特征,得出在油田东部斜坡位置沉积厚度变化大,处于高水位时期并发育进积型三角洲,其前缘位置是最有利的岩性地层油气藏发育区,并在后续的钻井勘探过程中得到了很好的验证。给出了寻找湖相凝缩层的方法,提出了寻找岩性油气藏的新思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裂谷盆地复杂地温场精细表征方法
    刘钧, 杨希濮, 徐伟, 杨小丽, 房磊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 40 (2): 75-82.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6.08.26.02
    摘要247)   HTML    PDF(pc) (7817KB)(350)    收藏
    东非裂谷盆地地温场复杂,特别是E油田内部地温梯度存在很大差异,影响了油藏流体性质和开发策略。深入分析油田测试资料后认为,地温梯度在平面上呈分区性,垂向上呈分段性,常规研究方法难于刻画此特征,基于此,探索了一种能精细表征油田内部地温场差异的方法——分区分段回归法。利用该方法对E油田复杂地温场进行了精细表征。结果显示,浅层地温梯度平均为6.10℃/(100 m),平面上由南往北呈减小趋势;深部地温梯度平均为1.53℃/(100 m),平面上由南往北呈增大趋势。沉积是平面地温梯度产生差异的主要因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含氮气煤体超声各向异性特征实验研究
    赵宇, 张玉贵, 王松领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 40 (2): 83-90.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6.12.15.02
    摘要173)   HTML    PDF(pc) (1407KB)(376)    收藏
    探讨含气煤体超声响应特征可为利用超声技术在煤岩物性特征测试中的应用提供依据。利用自主研发的煤储层物性特征实验系统,选取平煤八矿己 16-17煤层煤样,制备平行层理与面割理( x)、平行层理垂直面割理( y)和垂直层理( z)等3类煤样,对含氮气煤体在不同气体压力及不同吸附时间下的超声特征进行测试。实验结果表明:(1)轴压恒定时,随着围压增加,煤的弹性波速度不断增加,煤体抽真空状态下的纵、横波速度略大于常压下的波速;(2)煤柱从负压状态到注气吸附状态,随着注气时间的延长,波速先下降,然后缓慢升高;(3)轴压和围压不变时,随着气体压力的变化,纵波和横波速度均有所增加;(4)平行层理与面割理、平行层理垂直面割理和垂直层理方向各向异性明显,但超声响应规律基本一致;(5)煤样纵波和横波垂直、平行层理方向各向异性程度与吸附时间的关系差异明显,纵波各向异性程度对吸附时间更加敏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9. 不同渗透率岩芯孔径分布与可动流体研究
    宁宁, 李怡超, 刘洪林, 周尚文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 40 (2): 91-97.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6.04.25.01
    摘要187)   HTML    PDF(pc) (1987KB)(448)    收藏
    为了解释通过压汞毛管压力曲线计算原始含油饱和度偏大的原因,对所选择的样品分别进行核磁共振、高速离心以及常规压汞实验,并将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了不同孔径区间核磁可动流体饱和度和压汞进汞饱和度的区别并解释了其原因。实验结果表明:超低渗储层岩芯(0.1 mD < K < 1.0 mD)的压汞进汞饱和度要明显大于核磁共振可动流体饱和度,分析认为出现这种差别的主因是小喉道所控制的核磁可动流体体积与压汞进汞量差别较大造成的;特低渗储层岩芯(1.0 mD < K < 10.0 mD)的压汞进汞饱和度可能依然高于核磁共振可动流体饱和度;渗透率较大的储层岩芯(渗透率 K>10.0 mD)的总核磁可动流体饱和度与压汞进汞饱和度相差不大,压汞进汞体积与核磁可动流体均主要分布在半径大于1.00 μm的喉道区间中。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0. 海上M稠油油田吞吐后续转驱开发方案研究
    李延杰, 李娜, 谭先红, 朱国金, 张利军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 40 (2): 98-106.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6.10.27.02
    摘要230)   HTML    PDF(pc) (12800KB)(436)    收藏
    针对目前渤海地下原油黏度大于350 mPa·s的非常规稠油水驱采收率较低,且考虑到吞吐轮次及平台寿命的问题,开展吞吐后续转驱开发方式研究。以海上M稠油油田为例,利用油藏数值模拟方法对蒸汽吞吐转蒸汽驱、热水驱及多元热流体吞吐转多元热流体驱、热水驱等4种转驱方式的转驱时机及注采参数进行优化设计及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蒸汽吞吐转蒸汽驱开发效果最好,多元热流体吞吐转多元热流体驱略差。蒸汽驱最优注入参数为:转驱压力5 MPa左右,采注比1.3,井底蒸汽干度0.4,注入温度340℃,注汽速度240 m 3/d。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1. 裂缝-孔隙型双重介质气藏开发影响分析
    商克俭, 冯东梅, 叶礼友, 刘华勋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 40 (2): 107-114.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7.01.08.02
    摘要246)   HTML    PDF(pc) (1928KB)(437)    收藏
    为了研究裂缝孔隙型双重介质气藏开发特征,建立了考虑应力敏感、气体滑脱效应和高速非达西流的裂缝孔隙型双重介质气藏渗流模型,通过数值模拟分析了不同渗流效应对气井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窜流系数大于等于10 -6时,双重介质气藏与等效均质气藏的生产特征基本一致,此时可以运用分析均质气藏的方法和理论来研究双重介质气藏。气井生产早期,应力敏感对井底压降和稳产期的变化规律影响不大;气井生产中后期,应力敏感作用增强;窜流系数越小,应力敏感对井底压降的影响越早表现出来,对稳产期的影响也就越大。气井生产初期,高速非达西渗流对井底压降影响很小,气井生产中后期,高速非达西渗流对井底压降的影响增大;窜流系数越小,高速非达西渗流效应影响越早显现出来,对井底压降和稳产期的影响也就越大。裂缝孔隙型双重介质气藏虽然存在气体滑脱效应,但由于储层及井底压力相对较高,气体滑脱效应对裂缝孔隙型双重介质气藏气井生产的影响很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2. 超低渗透油藏水平井注采井网设计优化研究
    樊建明, 屈雪峰, 王冲, 张庆洲, 王选茹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 40 (2): 115-128.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7.03.22.03
    摘要186)   HTML    PDF(pc) (1891KB)(729)    收藏
    针对超低渗油藏水平井开发面临的稳产问题,在超低渗透油藏水平井见水、见效分析及开采规律认识的基础上,形成了适合超低渗透油藏水平井注采井网设计的基本原则:(1)人工压裂缝三维空间拓展范围是注采井网设计的基础;(2)井排方向与最大主应力方向垂直;(3)井网以侧向驱替补充能量为主;(4)提高水驱控制面积比,优化井距、排距和水平段长度;(5)提高单段改造强度,缩小段间距,实现缝间储量的有效动用。以注采井网设计的基本原则为基础,采用矿场统计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向,提出了进一步改善水平井开发效果的技术方向和政策:(1)提高水平井单段产量;(2)提高井网压力保持水平,优化井距为500~600 m,I类、Ⅱ类,Ⅲ类油藏水平段长度分别为500~550,450~500和400~450 m,I类、Ⅱ类、Ⅲ类油藏排距分别为150,120~130和100~120 m;(3)采用小水量温和注水的技术,分类优化单井注水强度;(4)水平井合理初期产量根据存地液量、排距和水线推进速度的关系来确定,合理生产流压注水未见效前略大于饱和压力,注水见效后保持不低于饱和压力的2/3。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3. 不同注采方式的流场计算模型及物模验证
    叶双江, 姜汉桥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 40 (2): 129-134.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6.12.23.03
    摘要269)   HTML    PDF(pc) (5560KB)(414)    收藏
    针对不同注采方式(直井水平井一注一采、水平井一注一采、水平井两注一采)流场分布问题,开展了不同注采方式下流场数学计算模型和物理模拟研究。采用保角变换和镜像反映原理,建立了不同注采方式流场数学模型,推导出势函数和流函数数学表达式,得到不同注采方式内部等势线和流线分布图。通过开展不同注采方式下水驱油物理模拟实验研究,对不同注采方式流场计算模型计算结果进行对比验证。结果表明,不同注采方式流场计算模型计算结果与物模实验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直井水平井一注一采内部流场表现出一定的线性流,水驱波及面积较常规直井注采方式有所增大。水平井一注一采内部注采井间流线呈线性流,与直井水平井一注一采相比,流线控制的面积增大,驱替效果更好。水平井两注一采内部水平生产井跟端和趾端附近流线较为密集,水平生产井中部位置附近流线相对稀疏易形成滞油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4. 注气驱油藏新型气驱特征曲线推导及应用
    苑志旺, 杨宝泉, 杨莉, 顾文欢, 尚凡杰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 40 (2): 135-141.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7.04.23.01
    摘要249)   HTML    PDF(pc) (1140KB)(467)    收藏
    针对传统气驱特征曲线未能有效描述地层中实际渗流的流体(注入气)和被驱替原油的关系,在分析油藏注气开发驱替过程基础上,分别描述了混相驱和非混相驱油气渗流特征。基于稳定渗流理论,推导出了地层中实际渗流流体(注入气)和被驱替原油的关系式,即累积注气量累积产油半对数关系,命名为新型气驱特征曲线,分析了该曲线的适用条件。应用实例,研究了注采井网和驱替机理变化对气驱曲线形态特征的影响。在已知注气量的条件下,利用该曲线可实现长期及阶段产量预测,且在注气开发较早阶段便可应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5. 盐岩储库腔底堆积物空隙体积试验与计算
    任众鑫, 杨海军, 李建君, 刘建仪, 范舟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 40 (2): 142-150.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6.12.06.02
    摘要169)   HTML    PDF(pc) (5867KB)(420)    收藏
    受建库盐层本身地质特点影响,造腔结束后,底部一般会堆积大量不溶物。堆积物的存在既浪费了有效库容体积,又为整体建库施工带来了诸多不利因素。为科学评价该堆积物并进行有效处理或转变利用以增大库容体积,对其分布特征及堆积空隙体积进行了研究。通过室内溶腔实验获取了堆积不溶物样品,采用筛分法实验测定了其颗粒分布,并根据分形分布理论对其粒度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进而基于可压缩堆积模型对堆积空隙体积进行了数值及模型研究。应用实例进行计算并与现场数据进行了对比评价验证,结果表明,在双对数坐标系下,腔底堆积物颗粒尺寸与累积数量呈线性相关,即其粒度分布可用分形分布函数进行表征,且分形维数作为分布特征参量能较好地描述颗粒均匀程度与集中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6. 非均质储层三维水平井轨道设计研究与应用
    闫吉曾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 40 (2): 151-158.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7.05.28.01
    摘要180)   HTML    PDF(pc) (1002KB)(613)    收藏
    为解决常规定向装备三维水平井施工难题,降低成本,对三维水平井道设计与应用进行了研究。通过分析三维轨道设计模型,对比其优势与不足,优选恒工具面角模型,针对"直-增-扭-稳-增-平"六段制典型轨道,从其基本公式和A靶点约束方程出发,建立了初始方位角模型,根据初始方位角得到造斜率和工具面角,进而计算出其他全部轨道参数,从而完成三维水平井轨道设计。在JH17P36井中应用该方法,采用常规装备施工,矢量中靶,实钻轨迹与设计符合率高,各技术指标优秀。钻井实例表明,计算模型和设计方法是正确、合理和可行的,同时也验证了恒工具面角模型的优越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7. 具有腐蚀坑缺陷的套管强度评估
    练章华, 罗泽利, 于浩, 刘洋, 何勇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 40 (2): 159-168.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7.06.21.01
    摘要235)   HTML    PDF(pc) (1573KB)(431)    收藏
    近年来,油田套管腐蚀越来越严重,据统计,大港油田某区块套管腐蚀达到34.4%,造成了严重的套损、套漏等问题。基于上述问题,以弹性力学理论和球形腐蚀坑套管力学模型为基础,分别建立了具有两个腐蚀坑缺陷和一个腐蚀坑缺陷的套管-水泥环-地层三维有限元模型,通过具有两个腐蚀坑缺陷的模型对套管上的应力分布规律的研究,发现腐蚀坑之间的距离大于0.65 mm时,可以用具有单个腐蚀坑缺陷模型来评价套管的强度。基于单个腐蚀坑缺陷的模型,研究了腐蚀坑的半径、深度对套管强度的影响及其应力集中系数的变化规律,且研究了不同钢级在地层水化条件下对具有腐蚀坑的套管的受力影响。结果发现,有腐蚀坑缺陷的套管,其最大应力和应力集中系数随腐蚀坑深的增加而增大,且腐蚀坑半径越小,应力集中系数越大,最大达到2.0以上;其次,地层水化后加快具有腐蚀坑的套管的损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8. 基于端点检测的时频峰值滤波动液面提取技术
    刘彦萍, 仵杰, 陈延军, 刘丽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 40 (2): 169-175.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7.04.04.01
    摘要173)   HTML    PDF(pc) (658KB)(355)    收藏
    油套环空中会产生各种噪声,使测得的液面反射信号非常复杂,真实的液面反射波位置因受到干扰而无法准确辨识。采用时频峰值滤波(TFPF)技术结合语音信号处理中的端点检测(VAD)方法可对动液面波进行有效提取。VAD-TFPF技术先采用短时能量和过零率的双门限VAD方法对声波法测油井信号进行划分,判断出有效信号数据段和接近于零值的数据段,然后采用不同窗长的TFPF分别对两种数据段进行滤波处理。通过对不同噪声强度下的实测数据进行滤波实验与分析,可知该项新技术较之于小波阈值滤波方法对动液面波的辨识能力更强,无论是对背景噪声的压制还是对有效波的提取都表现出更优越的性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9. 烃族组成对柴油储存安定性影响研究
    任连岭, 徐鹏, 葛锐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 40 (2): 176-182.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6.07.16.03
    摘要202)   HTML    PDF(pc) (3835KB)(379)    收藏
    针对柴油储存过程中质量衰变问题,利用典型柴油样品,开展烃化合物对中国成品柴油储存安定性影响规律研究。烃组成分析测定结果表明,柴油中总芳烃和链烷烃之间存在很强的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90)。综合采用相关分析、逐步线性回归等方法,建立了安定性指标与烃组成的关联模型,拟合验证表明模型可靠,可以直接用于柴油储存安定性预测;研究确定了柴油储存安定性的主要影响物质,按照对储存安定性指标影响的严重程度将烃类物质分为三个等级,其中苊烯和三环芳烃对柴油质量衰变影响最大,链烷烃对十六烷值和热值影响最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0.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长 8砂岩致密时间再认识
    周晓峰, 李景, 张建欣, 李书恒, 于均民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 40 (3): 1-10.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7.01.24.02
    摘要278)   HTML    PDF(pc) (7781KB)(493)    收藏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砂岩的致密时间目前尚无定论,这是由于对方解石胶结物的成因认识不一致造成的。通过铸体薄片和带有能谱仪的扫描电镜技术,对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长 8砂岩中方解石胶结物的成因进行了研究。认为早成岩A期的泥岩压释水为方解石胶结提供物质来源,形成了浸染状均匀分布的I型方解石胶结物和斑块状或星点状散布的Ⅱ 0型方解石胶结物; I型方解石胶结的砂岩,流体难以进入而失去水岩反应能力,Ⅱ 0型方解石胶结物在中成岩A期经溶解沉淀反应转化为Ⅱ型方解石胶结物;碳氧同位素和流体包裹体资料不能作为研究方解石胶结物成因的主要依据,这些资料的解释必须服从于岩石显微结构特征。鉴于此,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长 8砂岩致密时间为早成岩A期,其与成藏时期的配置关系为先致密后成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