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5年 第37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15-12-01
    地质勘探
    韦5 断块三角洲前缘储层构型及剩余油分布
    袁静1 *,梁绘媛2,宋璠1,唐湘明3,董道涛1
    2015, 37(6):  1-11.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4.04.04.03
    摘要 ( 521 )   HTML   PDF (2129KB) ( 118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邮凹陷韦5 断块阜一段一砂组三角洲前缘储层剩余油潜力大,但分布规律不明。针对该问题开展了对三角
    洲前缘砂体构型特征及其与剩余油分布关系的研究。研究中充分利用岩芯、测井和动态监测等信息,取得如下认识:
    在识别出的六级构型界面中,四级界面是层内剩余油分布的主要控制界面;以四级界面为界,识别出8 种成因砂体构
    型单元;构型单元内部砂体韵律与构型单元之间的渗流差异控制剩余油分布。研究区内剩余油富集区可划分为边缘
    型和孤立型两种,前者主要位于分流河道末梢或边缘、河口坝侧缘,以及与主力构型邻接的天然堤、席状砂和远砂坝;
    后者主要位于不与水下分流河道连通的透镜状河口坝、远砂坝等。

    青西油田下白垩统下沟组致密油成藏条件
    孙维凤1,2,3 *,宋岩2,3,4,公言杰2,3,桂丽黎2,3
    2015, 37(6):  12-20.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4.01.16.04
    摘要 ( 242 )   HTML   PDF (1390KB) ( 95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致密油资源是青西油田非常规油气中最现实、也是最容易获得突破的领域。从烃源岩、储层、盖层及储盖组
    合等方面,深入探讨青西油田下白垩统下沟组致密油的成藏条件。结果表明:青西油田下白垩统下沟组和赤金堡组烃
    源岩厚度较大,有机质丰度较高,干酪根类型较好,生烃潜力大;储层物性较差,为低孔低渗致密储层。但研究区内构
    造活动强烈,不仅有利于形成富集油气的圈闭,而且还能改善储层的品质,发育的构造裂缝以及构造溶蚀裂缝是下白
    垩统下沟组致密油藏的主要储集空间;下白垩统下沟组及中沟组泥岩、古近系泥岩和膏盐岩为主要盖层,生储盖组合
    包括自生自储型和下生上储型两类。

    元坝地区珍珠冲段天然气优势运移通道探讨
    程立雪*
    2015, 37(6):  21-29.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3.11.04.07
    摘要 ( 248 )   HTML   PDF (913KB) ( 75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川东北元坝地区下侏罗统自流井组珍珠冲段储层具有一定的天然气资源潜力,但天然气分布规律不清,制约
    了勘探方向的选择,亟待开展与天然气分布密切相关的优势通道的研究。利用钻井、地震等资料,通过对元坝地区珍
    珠冲段储层中影响天然气运移方向的地质因素的分析,明确了较高孔渗输导砂体、断层、不整合面、构造背景及盖层底
    面构造形态等5 种主控因素。同时对各种主控因素与天然气运移方向相互关系的综合分析,提出了元坝地区珍珠冲
    段储层中天然气优势运移通道的2 种模式:(1)沿砂体断层复合通道运移;(2)沿砂体不整合面复合通道运移;其
    中第一种模式更有利于天然气富集高产。进而分层次指明下一步勘探的方向。

    伊朗SA 油田Kazhidumi 油藏再认识
    杜洋1,2 *,辛军2,陈杰1,王维斌1,童明胜1
    2015, 37(6):  30-38.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4.01.06.03
    摘要 ( 247 )   HTML   PDF (848KB) ( 94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伊朗SA 油田Kazhidumi 砂岩油藏油水关系复杂、无明显油水边界、油藏性质认识不清的问题,综合运用
    取芯、测井、三维地震资料及新钻井资料,对其油藏特征及形成机理进行研究。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将地层划分
    为4 个旋回,研究各旋回内砂体发育特征。运用地震层拉平技术对研究区不同地质时期古构造进行恢复,重现构造演
    化史;明确了油藏古构造圈闭形成于古近纪初期,为北高南低的单一背斜,新近纪扎格罗斯造山运动使得圈闭形态发
    生巨大改变,原古背斜圈闭面积缩小,高点向东部转移,南部地层大幅度上升隆起,形成新的构造高点,演变为现今南
    北两构造高点的格局。圈闭形态变化打破了古油藏平衡,使其发生了二次调整运移,北部构造高点(古圈闭)内油气发
    生自西向东运移,形成“缩小版”原地滞留油藏,部分油气自北向南运移,形成次生油藏。现今北部高点“上水下油”的
    现象,为油藏调整之后,底部K2 c 旋回内连通性较差储层形成的滞留透镜状油、水层。油藏性质为构造控制为主,岩
    性控制为辅的层状边水油藏。

    A 油田断裂调节构造坡折带特征及其控砂模式
    王巍1 *,范廷恩2,胡光义2,牛涛2,王国栋3
    2015, 37(6):  39-46.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4.03.18.02
    摘要 ( 245 )   HTML   PDF (560KB) ( 69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A 油田在东营期断裂活动剧烈而复杂,平面上表现为三角洲朵叶体的迁移,纵向上表现为多期砂体叠置,地
    层厚度和砂体发育程度具有强烈的不均一性。通过对研究区断裂活动以及断裂活动控制形成的调节构造坡折带特
    征的研究,发现东营期在主走滑断层右旋走滑运动下,产生了大量具有张扭性质的伴生断层,这些不同规模、不同产状
    的断层在空间上的组合形成了多种调节构造坡折带类型,对物源的导入及其向凹陷中心的多级分散具有明显控制作
    用,尤其是形成的断沟、断槽等古地貌对物源供给水系起着重要的汇聚和引导作用。受调节构造坡折带影响,目的层
    段在研究区范围内存在东西两个物源,主要发育三角洲前缘和前三角洲两种亚相及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席状砂、浊
    积砂等多种微相。

    东河砂岩水淹后岩石物理特性变化规律研究
    王谦1 *,苏波1,宋帆2,李震1,杨帆1
    2015, 37(6):  47-54.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3.11.09.02
    摘要 ( 253 )   HTML   PDF (1097KB) ( 79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准确确定东河砂岩水淹后储层的含油饱和度,进而判断油藏的水淹程度,以岩石物理实验为基础,系统
    分析了油驱水与水驱油过程中岩电参数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东河砂岩水淹后a、m 不变化,只与岩石自身特性
    有关;水淹后岩性系数(b)也基本不变,但饱和度指数(n)发生了变化,物性差时n 变小,物性好时n 变大。根据岩电
    参数的变化规律,建立了变岩电参数计算模型,提高了物性较差储层的饱和度计算精度。利用不同矿化度下水驱油岩
    电实验,分析了储层水淹后电性特征的变化规律,污水水淹后储层电阻率随含水饱和度的增加而降低,淡水中低水淹
    时储层电阻率随含水饱和度的增加而降低,淡水高水淹或强水洗后储层电阻率随含水饱和度的增加而升高。

    Llanos 盆地W 油田河道砂体识别与描述
    胡俊峰1 *,冯方1,杨江峰2,陈冬3
    2015, 37(6):  55-63.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3.10.31.07
    摘要 ( 256 )   HTML   PDF (1378KB) ( 80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美洲Llanos 盆地W 油田的Carbonera 组C5 段内部CC5
    小层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河道砂体与现低幅度构造
    匹配,形成了低幅度构造岩性油藏,但是CC5
    层砂体厚度薄、横向变化大、非均质性强,其地震预测精度是该区石油勘
    探开发的瓶颈问题,直接影响钻探效果。为此,提出了“五步法精细刻画河道砂体厚度”的技术思路:首先,通过地层
    切片技术,刻画水下分流河道的展布趋势;其次,应用正演模拟技术建立储盖组合横向变化的地震调谐效应与地震响
    应特征;第三,应用叠后高分辨率处理技术进一步改善地震资料的分辨能力;第四,利用频谱成像技术定性预测了砂体
    的厚度变化趋势;最后,通过叠后约束稀疏脉冲反演技术定量描述CC5
    砂体的厚度及顶面构造形态。该技术思路不仅
    落实了河道砂体分布,关键解决了砂体厚度定量预测问题,通过在C 井区进行系统的应用,预测结果为探井开发井位
    部署提供更详实依据,得到了新钻井W C4F 的验证,由此打破前期认识的局限,发现了新油藏。

    马达海洋区块分段压制多次波方法
    夏常亮1,2 *,李振勇2,代东2
    2015, 37(6):  64-71.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3.11.06.04
    摘要 ( 224 )   HTML   PDF (971KB) ( 66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马达海洋工区海底深度变化很大,多次波异常发育,多次波衰减一直是该区地震资料处理难题之一。首先分
    析与自由表面相关多次波衰减方法(SRME)、预测反褶积、抛物线Radon 变换的方法原理,针对各方法的不同特点制
    定方案:采用SRME 方法衰减与自由表面相关的多次波,预测反褶积方法压制层间多次波,抛物线Radon 变换法衰减
    剩余的多次波。实际资料处理表明:这种分步分段压制多次波的方法能够很好地衰减海底深度变化范围大、海底构造
    复杂的海洋地震资料的多次波,很好地改善海洋地震资料的成像效果。实际资料处理表明,这种分段压制多次波方法
    能够广泛应用于海底深度变化大,海底地质构造复杂的海洋地震资料多次波衰减处理。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低渗透油藏考虑压裂的合理注采井距研究
    苏玉亮1,任龙1 *,赵广渊2,詹世远1,孟凡坤1
    2015, 37(6):  72-78.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3.10.28.03
    摘要 ( 285 )   HTML   PDF (481KB) ( 76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点源点汇渗流理论,推导了低渗透油藏考虑压裂措施的注采井间压力梯度分布方程,结合启动压力梯度
    与低渗透油藏渗透率关系式提出了合理注采井距计算方法,并结合低渗透油藏实例,进行了注采井间压力梯度影响因
    素分析,得到了低渗透油藏合理注采井距理论图版,验证了该方法的可靠性。结果表明:在渗透率、注采压差和压裂裂
    缝长度一定的情况下,存在合理的注采井距,且合理井距随渗透率、注采压差和裂缝半长的增加而增大;认为采取压裂
    等增产措施,有利于建立起有效的驱替压力系统,能较大幅度地提高合理注采井距。推导出的考虑压裂的注采井间压
    力梯度表达式能够较准确地反映真实地层驱替压力系统,研究结果对合理开发低渗透油藏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长庆致密油三维水平井钻井技术研究与应用
    王勇茗1,2 *,余世福1,周文军1,2,段志锋1,黄占盈1,2
    2015, 37(6):  79-84.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3.07.19.03
    摘要 ( 317 )   HTML   PDF (391KB) ( 77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长庆油田致密油资源丰富,是上产稳产5 000×104t 战略目标的重要资源基础。由于开发区主要分布在梁峁交
    错的黄土塬区,受地貌条件与开发要求的限制,需要开展带有较大偏移距的三维水平井钻井。三维水平井轨迹控制困
    难、泥岩坍塌、摩阻扭矩突增等瓶颈难题严重制约了水平井的规模推广。为解决大偏移距三维水平井施工难题,形成
    高效开发致密油藏的主体钻井技术,开展了三维井井身剖面优化、轨迹控制攻关、钻井液体系研究,形成了致密油藏
    三维水平井钻井技术。并在YAP 5H 井进行了先导性试验,钻井过程中未出现泥岩坍塌、摩阻扭矩正常、井眼轨迹平
    滑,完钻水平段长1 535 m,试油产量119.7 m3/d。该井的顺利实施,首次实现了致密油水平井由二维向大偏移距三维
    钻井的技术创新与突破,为长庆油田水平井开发方式的转变和实现致密油经济有效开发打下基础。

    小井眼长水平段水平井摩阻扭矩控制技术
    何世明1,汤明1 *,熊继有1,郑锋辉2,邓红琳3
    2015, 37(6):  85-92.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3.10.04.02
    摘要 ( 251 )   HTML   PDF (680KB) ( 109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小井眼长水平段水平井+ 分段压裂的开发方式在大牛地气田的开发中取得了理想效果,然而仍然存在一系
    列的问题,尤其是水平段后期的摩阻扭矩控制问题。以理论分析和实钻工程特征为基础,建立了摩阻扭矩分段计算
    模型,并对水平段长度、轨迹剖面、钻具组合和钻井液流变性等影响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水平段长度的增
    加,钻进和起钻的摩阻扭矩均在增加,当摩阻扭矩不再增加时,此时便是水平段的极限长度;随着单增剖面靶前位移的
    增加,摩阻扭矩增加;采用组合钻杆(?101.6 mm/?114.3 mm+?88.9 mm)既有利于水平段和大斜度井段携岩,同时又能
    有效地控制摩阻扭矩;钻井液屈服值和塑性黏度越低,摩阻扭矩越小。将摩阻扭矩综合控制技术应用于DPH7 井,水
    平段轨迹平稳,平均全角变化率1.79°/30 m。

    稠油油藏注蒸汽储层热伤害规律实验研究
    庞占喜1 *,祁成祥2,景峰3
    2015, 37(6):  93-98.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3.09.03.01
    摘要 ( 243 )   HTML   PDF (371KB) ( 82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稠油油藏注蒸汽过程中储层的热伤害问题,研究了稠油油藏热采过程注入的高温、高pH 热流体对储层
    渗透率的影响,研究中利用正反向流动实验方法,研究了高温冷凝液注入疏松砂岩后引起的微粒运移作用及储层渗透
    率的变化特征;并利用储层矿物的水热反应实验,分析了疏松砂岩油藏注蒸汽开发过程中的微粒运移机理。实验结果
    表明,注蒸汽过程中,稠油油藏储层渗透率随温度及pH 值的升高而降低。高速流动的蒸汽及冷凝液造成储层内固相
    微粒的运移及滞留,使储层非均质性进一步加剧;同时,高温、高pH 的蒸汽冷凝液既促使黏土矿物发生膨胀又造成储
    层矿物发生溶解与转化,从而进一步加剧了稠油油藏疏松砂岩储层的储层热伤害。

    试油层非线性产量预测模型研究
    张明禄1,2,张建国2,王本成3,4 *,何磊2,艾庆琳2
    2015, 37(6):  99-104.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4.03.23.02
    摘要 ( 174 )   HTML   PDF (345KB) ( 73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准确的产量预测是油田勘探开发的重要研究任务,而常规的预测方法无法应用于开发初期。同一勘探区块,
    试油层产量与各影响因素存在一定的相关性。首先建立了产量与各静、动态参数的一元非线性回归模型,然后将其作
    为新的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最后获得了预测试油层产量的非线性回归模型。现场实际应用表明,建立的多元
    非线性模型比线性模型预测精度更高,适用性更好。为该勘探区块试油层措施改造决策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提高了试
    油经济效益。

    反映动态启动压力梯度的低渗透油藏渗流模型
    苏海波*
    2015, 37(6):  105-111.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5.05.06.05
    摘要 ( 240 )   HTML   PDF (458KB) ( 75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流体边界层理论,建立了一种描述在低渗透油藏流体非线性渗流特征的新模型,获得了动态启动压力梯
    度的连续变化函数。应用考虑动态启动压力梯度的非线性渗流模型,建立了一维单相流体流动的数学模型,并应用全
    隐式方法对离散方程进行了线性化处理;对比研究了线性渗流模型、拟线性和反映动态启动压力梯度的非线性渗流模
    型下地层压力的分布特征及流体非线性渗流系数对动边界扩展的影响。数值结果表明:受动态启动压力梯度的影响
    在近井区域地层压力下降幅度更大,在远井区域的地层压力越高,地层压力下降范围更小;非线性系数数值越小,流体
    流动的非线性程度越强,动边界的扩展速度越慢。

    基于有限差分的化学剂平面运移规律数值模拟
    苟斐斐1,2 *,刘建军3,刘卫东2,4,萧汉敏2,4,罗莉涛1,2
    2015, 37(6):  112-118.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5.03.04.09
    摘要 ( 267 )   HTML   PDF (618KB) ( 79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化学驱中,各种化学剂在地层中的浓度对于驱油是极为关键的,理想的情况是合理设计化学剂注入参数(注
    入浓度、注入量和注入速度),使得地层各处化学剂的浓度接近实验室设计的最佳浓度,从而驱油效率最高。化学剂在
    地层中除正常的对流外,还会发生扩散和吸咐,而平面渗流中,各处渗流速度的不同,使得化学剂在平面的浓度分布比
    一维情况复杂得多。依据有限差分法和雅可比迭代方法,根据达西渗流定律确定平面渗流速度场和压力场分布,再根
    据已求得的速度场结合化学剂运移的对流弥散方程,求解得到了化学剂的浓度场。数值模拟结果给出了不同时刻化
    学剂在地层中的浓度分布,并针对不同的运移滞后系数、弥散系数和化学剂注入量,分析了这些参数对于化学剂分布
    的影响。

    预测气液两相分层流界面剪切应力的新方法
    郑平1,赵梁2 *,刘永铭1
    2015, 37(6):  119-126.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3.12.10.03
    摘要 ( 445 )   HTML   PDF (760KB) ( 112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水平管气液两相分层流界面剪切应力的预测,建立了基于计算流体力学(CFD)方法的剪切滑移壁面模
    型,即将气液界面处理为固定的具有均匀剪切应力的水平滑移壁面。利用FLUENT 软件模拟了气相流动,气液界面采
    用剪切滑移壁面边界条件,通过对比实验测量的气相流场分布得到气速和界面剪切收敛值,并由收敛值拟合得到界
    面摩擦因子与气相雷诺数的关联式。应用这一关联式的预测结果与实验间接测量值吻合较好,并且在气、液相雷诺
    数9 4006ReG650 000 和21 0006ReL630 000 范围内优于Taitel 和Dukler 与Sidi-Ali 和Gatignol 模型。表明剪切滑移壁
    面模型可以有效地控制关键参数,提高预测效率和精度,为CFD 方法预测气液两相分层流界面剪切应力提供了新的
    思路。

    页岩气藏压裂数值模拟敏感参数分析
    鄢雪梅*,王欣,张合文,王永辉,段瑶瑶
    2015, 37(6):  127-132.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3.06.14.04
    摘要 ( 252 )   HTML   PDF (467KB) ( 118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页岩气藏压裂形成复杂裂缝网络后,单一的裂缝描述方法不再适用的问题,采用Eclipse 软件中的页岩
    气模型,建立了一种“等效方法”,将页岩气有效改造体积表征为“主裂缝+ 网络裂缝渗透率”,代替“主裂缝+ 次裂
    缝”的模拟方法,两种方法产量和长期压力驱替是等效的,解决了手工划分网格工作量大、计算速度慢的问题。运用
    Plackett-Burman 型线性试验设计方法,对水力裂缝参数和储层参数进行敏感性排序,结果表明:水力裂缝参数中,压裂
    纵向改造程度、网络裂缝渗透率和有效改造体积对产量影响最敏感,储层参数对产量影响敏感程度由强到弱为:地层
    压力系数、总含气量、储层有效厚度、吸附气比例、井底流压、基质渗透率。为页岩气压裂选井选层和压裂设计方案优
    化提供了依据。

    渗透率及含油饱和度对泡沫性能的影响研究
    刘露1 *,李华斌2,3,黄浩4,郭程飞2,吴灿2
    2015, 37(6):  133-137.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3.08.29.02
    摘要 ( 240 )   HTML   PDF (441KB) ( 71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油层渗透率和含油饱和度的不同使同种泡沫体系的起泡能力和封堵能力有较大差异,开展了不同渗透率
    和含油饱和度条件下泡沫体系的起泡能力和封堵能力研究。研究依靠室内驱替实验测定压力表读数,计算不同渗透
    率和含油饱和度条件下的阻力系数。结果表明:随着渗透率的增加泡沫起泡能力增加、封堵能力变好,当渗透率大于
    463 mD 后,渗透率对起泡能力和封堵能力的影响变小;同时随着运移位置的增加阻力系数降低,泡沫体系起泡能力小
    于消泡能力,封堵能力变差;而随着含油饱和度的增加泡沫起泡能力和封堵能力逐渐降低,但在不同含油饱和度条件
    下降低幅度不同,可以分为3 个阶段:缓慢下降、急剧下降和平衡阶段,在含油饱和度低于33% 情况下,阻力系数高于
    23,此时起泡能力强、封堵性能好。为下阶段研究泡沫驱在油田的开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油气化学工程
    砂岩储层酸化智能复合酸液体系研究及应用
    刘平礼1 *,孙庚2,邢希金3,潘亿勇4,赵立强1
    2015, 37(6):  138-143.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3.02.22.04
    摘要 ( 252 )   HTML   PDF (499KB) ( 92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常规砂岩酸化为了实现有效解堵,必须采用前置液、处理液和后置液多段液体,其作业程序复杂,研制出一套
    智能复合酸液体系InteAcid。该酸液能替代常规砂岩酸化的多段酸液,实现单步酸化,显著简化作业程序,特别适
    合于海上酸化作业。室内实验表明,InteAcid 在溶解砂岩矿物和解除伤害的同时,能有效抑制二次沉淀,对金属氟化
    物、氟硅/铝酸盐和金属氢氧化物沉淀抑制率可分别达到71.81%、70.51% 和78.59%;单步岩芯流动实验后,无伤害、轻
    微伤害、重度伤害岩芯渗透率提高为原始渗透率的1.35 倍、3.60 倍和15.00 倍;酸处理后孔隙结构微观分析表明,该酸
    液具有提高岩芯渗透率和稳定黏土作用,对岩石骨架破坏很小。该酸液现场单步酸化11 口注水井,成功率100%,效
    果显著率达90%。

    纳微米聚合物颗粒分散体系微孔滤膜流动特征
    龙运前1 *,朱维耀2,刘启鹏3,宋付权1
    2015, 37(6):  144-150.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4.01.07.01
    摘要 ( 297 )   HTML   PDF (656KB) ( 85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评价纳微米聚合物颗粒分散体系在低渗透油藏中的流动特征,利用微孔滤膜模拟低渗透油藏的喉道,采
    用激光粒度仪和微孔滤膜过滤装置,对其流动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水化时间小于120 h 时,聚
    合物颗粒的封堵作用较强;水化时间大于120 h 后,聚合物颗粒逐级调驱能力增强;随着压力差增大,聚合物颗粒储层
    深处逐级调驱的效果增强,压力差大于0.15 MPa 后,逐级调驱效果增加的速度明显加快;随着滤膜孔径减小,聚合物
    颗粒过滤速度急剧降低,在0.45,0.80µm 微孔滤膜上粒径为1.68µm 聚合物颗粒具有很强的封堵能力,而在3.0 µm 微
    孔滤膜上具有较强的储层深部逐级调驱效果;随着聚合物颗粒浓度增加,储层深部逐级调驱效果变弱,颗粒浓度增至
    2.0 g/L 后,聚合物颗粒已经没有深部逐级调驱的效果。

    石油机械工程
    区间分析法在精细注水管柱设计方面的应用
    夏成宇,孙巧雷,冯定*,钱利勤,施雷
    2015, 37(6):  151-157.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3.09.02.03
    摘要 ( 235 )   HTML   PDF (438KB) ( 57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油田开发进入中后期,油层及夹层的厚度越来越小,传统的大卡距大间距分层注水工艺管柱设计已经不
    能满足要求,为了提高采油效率,小卡距的精细分层注水工艺应运而生,然而此工艺具有卡封层数多和单层卡距小的
    特点,这对管柱力学量的精确计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此问题,提出了一种区间分析法,考虑了管柱变形量的主
    要不确定因素,建立了三维不确定性管柱力学模型并得到了管柱变形量区间,最后结合现场数据对分析结果进行了验
    证,结果表明:现场数据与设计数据高度吻合,提高了注水合格率,对精细注水管柱的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泥包对破岩效率影响的PDC 单齿切削模型研究
    陈修平*,邹德永
    2015, 37(6):  158-162.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3.06.30.02
    摘要 ( 194 )   HTML   PDF (306KB) ( 72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PDC 钻头泥页岩地层钻进易发生泥包,严重影响机械钻速。钻进性能的变化归根结底源于切削齿与地层的
    相互作用,但是目前建立的单齿切削模型考虑的因素不全面,并不适用于钻头发生泥包的情况。建立了PDC 钻头分
    别发生切削齿泥包和钻头整体泥包时的单齿切削模型,模型全面考虑了围压、切削齿倒角面、切削齿后底面、岩屑破碎
    带等因素,通过实例计算、利用前人实验数据验证了模型计算结果的可靠性。最后利用模型量化分析了泥包对破岩效
    率的影响规律,结果发现切削齿泥包和钻头泥包均严重影响破岩效率,且后者影响程度更大;切削齿泥包中,围压和
    “泥包团”长度对破岩效率影响显著,破岩效率均随两者的增大而减小;钻头泥包中,泥包面积对破岩效率影响显著,
    破岩效率随泥包面积的增大而减小。

    电动钻机步进式平移结构应力监测及强度分析
    陶云1,谭刚强1,王浚璞2 *,倪超3,万夫2
    2015, 37(6):  163-169.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3.12.03.06
    摘要 ( 221 )   HTML   PDF (604KB) ( 75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步进式平移可实现钻机前后左右整体移动,具有移动快速、操作便捷的特点,在丛式井组中应用广泛。针对
    在役电动钻机加装步进式平移装置后,能否满足满立根情况下钻机整体平移的问题,开展了钻机平移结构应力监测试
    验研究,以川庆钻探公司一台ZJ50DBS 钻机为研究对象,通过有限元分析找出钻机平移时结构受力较大部位的应力
    监测点,在钻机无立根工况下进行钻机平移应力监测,再在试验数据分析结果基础上,以强度校核结果为目标值,对钻
    机结构有限元模型进行修正,最后在修正模型上施加满立根载荷进行钻机整体平移受力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该钻机
    在底座安装步进式平移装置后,能够满足在满立根情况下的安全平移。

    博导论评
    火山岩岩石微观特征及其测井宏观表征
    邓少贵1,2 *,赵岳1,2,李栗1,2,霍宁宁1,2
    2015, 37(6):  170-180.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4.05.24.03
    摘要 ( 216 )   HTML   PDF (810KB) ( 92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图像处理技术,分析华北某油田深层火山岩薄片图像灰度频率分布规律,研究储层岩石孔隙结构微观特
    征,并探索其与火山岩储层测井的响应关系。研究表明:本区酸性火山岩薄片灰度频率分布图主要呈单峰特征,具有
    高硅、低铁特征;基性火山岩为明显非对称分布,具有低硅、高铁特征。火山岩薄片图像中硅质成分的灰度域与GR 范
    围对应性较好。基性火山岩GR 值低,硅质成分灰度域值小;酸性火山岩GR 值高,硅质成分灰度域值大。GR 值可以
    作为硅质成分的指示值,用于基性火山岩和酸性火山岩识别。基性火山岩受蚀变影响较普遍,绿泥石化越严重,电阻
    率越低,中子孔隙度越大,硅质成分向灰度小的方向偏移越剧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