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最近1年下载排行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基于贝叶斯网络的钻井作业现场风险评估
    王兵1 *,杨小莹2,赵春兰3,肖斌1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 37 (2): 131-137.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4.09.01.02
    摘要360)   HTML    PDF(pc) (359KB)(2163)    收藏

    针对高投入、高风险和不确定性的钻井作业现场,展开了安全评价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贝叶斯网络定量评
    价钻井作业现场风险、寻找风险源的方法。通过分析历史数据与借助专家经验识别不安全因素,将影响钻井作业现场
    安全性的32 个因素分为“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同时构建了钻井作业现场安全性的贝叶斯网络拓
    扑结构,并进行了概率推理向前预测和向后诊断,定量评估了钻井作业现场安全性,找出了影响最突出的不安全因素。
    将其应用于龙岗气田L 井钻井作业现场,得出人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概率分别为0.108 和0.165,整个L
    井作业现场不安全概率为0.137,并诊断出过程监控缺陷、安全防护设施缺失、作业导致隐患、井控设备缺陷、生产管
    理缺陷不安全因素最突出,与现场实际情况一致。该评价方法为现场安全作业提供较为准确的诊断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深层页岩气水平井高效破岩提速技术发展现状
    祝效华, 李瑞, 刘伟吉, 李枝林, 陆灯云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 45 (4): 1-18.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21.04.05.01
    摘要326)   HTML228)    PDF(pc) (2990KB)(587)    收藏
    目前,中国已经基本形成了经济开采中浅层页岩气的工程技术体系,正向深层迈进(大于3 500m)。深层页岩气埋藏丰富,开发潜力巨大,但深部岩石高硬度、高塑性及高研磨性等导致的钻速慢、成本高的问题极为突出。为此,介绍了深层页岩气钻井中钻头高效破岩方法及影响因素,主要包含两个方面:1)分析总结了深层页岩气水平井减摩降扭提高钻头破岩动力的高效传送技术;2)分析总结了适用于深层页岩气的强攻击、长寿命钻头和钻齿新技术、提速工具辅助钻头强化破岩参数技术及提速工具-钻头一体化参数匹配提速技术,并简要阐述了几种非机械高效破岩新方法,以期为今后实现深层页岩气经济高效勘探开发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机器学习在油气行业中的应用进展综述
    闵超, 代博仁, 张馨慧, 杜建平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 42 (6): 1-15.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20.06.05.03
    摘要822)   HTML71)    PDF(pc) (1130KB)(1313)    收藏
    近年来,随着深度学习的兴起,机器学习在油气领域得到了进一步深入发展。但是,由于油气行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目前还没有建成适用于深度学习的训练样本库,也没有针对性的模型建立和选择方法体系。此外,深度学习方法的不可解释性,导致了学习的模型对环境的高度依赖,制约了机器学习在油气行业中的推广应用。从机器学习的发展阶段出发,介绍机器学习在油气行业各领域的应用中所涉及的重大突破及仍然存在的问题。针对油气行业中不同类型数据的处理方法、样本建立以及如何进行模型适应性分析等方面给出了建议,提出可解释机器学习在油气人工智能上的发展潜力以及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超深井高温高压井筒复杂流动压力演变规律研究
    邓虎, 唐贵, 张林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 45 (4): 111-120.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22.09.17.01
    摘要149)   HTML12)    PDF(pc) (2724KB)(466)    收藏
    超深井钻井过程中,因其高温、高压、高应力及复杂的地层环境,极易发生气侵。若发现不及时,井底压力将持续降低,气侵随之加剧,如此恶性循环,增大井控风险。超深井井筒压力控制的关键技术在于研究复杂多相流流动规律,但目前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因此,针对超深井井筒流体高温、高压流变特性展开研究,基于漂移流模型建立了一套超深井全井筒复杂流动数学模型,进行了求解,并以ST8井为例,针对单溢流和溢漏同存进行了模型验证和压力演变规律因素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型计算出的立压和套压数据与现场作业测得的数据基本吻合,计算精度较高,可用于描述复杂流动压力演变规律。在相同工况条件下,溢漏同存的压力下降比单溢流下降幅度更大,后果更为严重。此外,密度和排量对井底压力都有影响,其中,密度主要影响静液柱压力,排量主要影响流动摩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储层流体可动性在油田开发中的应用及展望
    谭锋奇, 马春苗, 黎宪坤, 静禹钱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46 (1): 1-20.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22.06.18.02
    摘要170)   HTML25)    PDF(pc) (10022KB)(372)    收藏
    储层微观孔喉内流体可动性研究对于储层的精确评价和油藏的高效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是油气藏提高采收率的必要条件。依据研究对象的差异性,将孔喉流体可动性的研究方法分为矿物成分、孔隙结构及流体动用3个维度。核磁共振技术能够快速准确地确定可动流体饱和度、可动流体孔隙度和束缚水饱和度等常用的可动流体参数,进而有效地对各类油气储层进行流体评价和产能预测。目前,国内外各大油田均采用核磁共振与其他实验手段相结合的方法来确定储层内流体的动用规律,并在致密砂砾岩、碳酸盐岩、煤层和油页岩等不同类型储层中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另外,为了达到对不同类型油气资源的有效勘探和高效开发,必须明确储层内流体可动性的控制因素。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流体可动性控制因素可以分为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其中,宏观因素主要包括沉积环境、成岩作用和岩相类型;微观因素主要包括孔喉结构、储层物性、矿物成分及水膜厚度等。目前,虽然流体可动性研究方法的种类已较为丰富,并且在不同类型油气资源的评价中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但是,在其应用的广度和精度上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与探索,在后续的发展中可综合应用孔隙网络模型、油藏数值模拟、多参数评价指标以及联立地球化学参数等新思路和新方法,深入揭示微观孔喉流体可动性的渗流机理,不断提高可动流体综合评价的精度,为油藏开发方案的合理制定提供地质依据,推动石油行业的高效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溢流关井水击压力的计算及结果讨论
    李荣 何世明 刘绘新 李留伟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 27 (2): 37-40.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5.02.011
    摘要977)      PDF(pc) (215KB)(737)    收藏
    关井水击压力的大小直接决定了现场是采用“软关井”还是“硬关井”方式关井。通过对该问题的研究,认为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关井,其求解过程相似,只是初始条件有变化。在描述关井时一阶拟线形偏微分方程组的基础上,提出采用LW有限差分法进行求解具有可行性和收敛性,并编制了相应的计算机程序。研究表明该方法适用于“软” 、“硬”关井的水击压力计算,具有工程指导意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碳中和目标下中国能源转型和能源安全的现状、挑战与对策
    侯梅芳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 45 (2): 1-10.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23.01.12.02
    摘要498)   HTML53)    PDF(pc) (1295KB)(557)    收藏
    人类社会在完成两次重要的能源转型之后,当前正在进行以碳中和目标为导向、旨在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第三次能源转型。新形势下中国能源发展面临复杂形势和严峻挑战,既要加快推进能源低碳转型实现碳中和目标,又要牢牢守住能源安全底线。如何统筹好能源转型和能源安全,是中国能源高质量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研究认为:1)前两次能源转型均契合传统的经济发展规律,与工业革命相伴而生,能源作为普通生产要素,其结构在技术驱动下逐渐发生变革,正在进行中的第三次能源转型,核心动因不仅包括应对气候变化和保障能源安全,还包括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驱动,需要多端发力完成。2)碳中和目标下中国能源转型面临能源消费总量偏大、碳排放量偏大、能源结构偏煤、国内油气产量偏少、油气对外依存度偏高及可再生能源发展偏弱等安全风险。3)碳中和目标下中国能源转型与能源安全应着力“三个加快”:充分发挥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从化石能源清洁化、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及综合能源智慧化3方面加快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在煤炭、油气和可再生能源等领域加快科技创新,加快实施全面能源节约战略。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超低渗透油藏水平井注采井网设计优化研究
    樊建明, 屈雪峰, 王冲, 张庆洲, 王选茹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 40 (2): 115-128.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7.03.22.03
    摘要185)   HTML    PDF(pc) (1891KB)(729)    收藏
    针对超低渗油藏水平井开发面临的稳产问题,在超低渗透油藏水平井见水、见效分析及开采规律认识的基础上,形成了适合超低渗透油藏水平井注采井网设计的基本原则:(1)人工压裂缝三维空间拓展范围是注采井网设计的基础;(2)井排方向与最大主应力方向垂直;(3)井网以侧向驱替补充能量为主;(4)提高水驱控制面积比,优化井距、排距和水平段长度;(5)提高单段改造强度,缩小段间距,实现缝间储量的有效动用。以注采井网设计的基本原则为基础,采用矿场统计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向,提出了进一步改善水平井开发效果的技术方向和政策:(1)提高水平井单段产量;(2)提高井网压力保持水平,优化井距为500~600 m,I类、Ⅱ类,Ⅲ类油藏水平段长度分别为500~550,450~500和400~450 m,I类、Ⅱ类、Ⅲ类油藏排距分别为150,120~130和100~120 m;(3)采用小水量温和注水的技术,分类优化单井注水强度;(4)水平井合理初期产量根据存地液量、排距和水线推进速度的关系来确定,合理生产流压注水未见效前略大于饱和压力,注水见效后保持不低于饱和压力的2/3。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辽河东部凹陷斜坡带扇三角洲地震沉积学表征
    黄德榕, 张宪国, 王友净, 蔡国钢, 解宝国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 45 (3): 14-28.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21.11.21.01
    摘要191)   HTML203)    PDF(pc) (11406KB)(128)    收藏
    扇三角洲是断陷盆地斜坡带重要的油气储层类型,岩性复杂,沉积相带横向变化快,井间沉积相表征难。选取发育典型扇三角洲沉积的辽河东部凹陷斜坡带铁匠炉地区,开展地震反射等时性分析和多属性融合的沉积相地震表征。研究发现: 1)斜坡带扇三角洲沉积区存在局部地震反射“穿时”现象,分频倾角差分析能识别显著的穿时地震反射。2)均方根振幅、能量半时和振幅不对称性属性包含了砂岩发育程度和岩性组合信息,对三者进行RGB融合,可为少井区沉积相地震表征提供简便且有效的方法。3)研究区发育北物源的两个大型扇三角洲和东南物源的一个小型扇三角洲,目前勘探开发主要集中在北物源扇三角洲储层。研究为斜坡带扇三角洲沉积相地震表征提供了有效方法,为研究区下一步勘探提供了方向和目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生烃热模拟实验方法述评
    汤庆艳;张铭杰;张同伟;尚慧;林瑶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 35 (1): 52-62.  
    摘要373)      PDF(pc) (631KB)(1144)    收藏
    生烃热模拟实验是烃源岩成烃潜力与资源评价的重要手段,可再现地质体中有机质热解演化过程,为评价盆
    地成烃潜力、过程与机理、推导成烃模式及动力学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验资料。模拟实验样品的选择取决于研究目的和
    沉积盆地中有机质的类型及演化程度,实验模拟装置体系主要有开放体系和封闭体系两种,开放体系模拟有机质初始
    裂解反应,封闭体系模拟原油和天然气的二次裂解反应。通过温度、压力、水介质及矿物质等不同实验条件下有机质
    成烃的模拟实验研究,使实验条件尽量接近地质实际条件,结合沉积盆地热史、沉积史,实验结果可揭示生烃史与沉积
    盆地的演化关系,为盆地模拟提供重要参数;模拟结果可有效外推到地质实际揭示烃类形成机理和排烃效率。开发岩
    石围压控制等新的实验技术,加强天然气二次裂解动力学研究、有机质、地层水和矿物质相互作用及孔隙发育条件下
    的高温高压模拟是生烃热模拟实验领域的发展方向,对页岩气等非常规油气资源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气液两相管流相界面检测及数值模拟研究进展
    姜俊泽, 雍歧卫, 钱海兵, 蒋新生, 黄妍琪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 43 (2): 138-148.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20.03.05.02
    摘要321)   HTML10)    PDF(pc) (637KB)(522)    收藏
    准确识别相界面结构形态是相界面力学分析的基础,也是研究气液两相流动规律的一种重要技术手段。针对动力、能源、化工、医药及航空等领域气液两相管流的相界面拓扑性强、变化速度快、实现准确测量难度大等特点,开展了气液两相管流相界面检测技术和数值模拟方法的综述研究。相界面检测技术主要有电容法、电导法、光导法、射线法、热学法、声学法、核磁共振法以及近年来发展起来的金属丝网传感器检测技术、过程层析成像技术和高速粒子成像技术;数值模拟方法有PIC法、MAC法、ALE法、VOF法和Level-Set法等。通过对比分析各种方法的优势和局限性,提出了气液相界面的追踪检测技术的研究策略和发展趋势,可为气液两相流的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井下安全阀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国产化思考
    刘威, 杨松, 买煜, 王益民, 江士凯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 40 (3): 164-174.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6.08.02.02
    摘要258)   HTML    PDF(pc) (2504KB)(901)    收藏
    针对中国井下安全阀研究与发展不足的现状,首先,介绍了井下安全阀结构及分类方法,其次,分析了全球4大石油服务公司与国内企业的油管回收式产品,对比表明,国外不同井下安全阀公司的产品在结构和功能实现上各具特色,但很多核心技术却非常相似,能适用于不同的井深、温度及压力工况,而中国产品只能适合浅井低压环境。接着调研了国内外对井下安全阀一些研究最新情况,对比分析表明,国外研究主要集中在安全可靠性及功能多样化,而中国只能进行初步设计和室内外检测试验的现状。最后结合井下安全阀中国目前技术现状,提出了井下安全阀国产化的亟待解决关键技术以及解决方法与思路,对促进中国井下安全阀系统自主研发与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水基泡沫流变特性研究进展
    敬加强;代科敏;杨露;安云朋;赵川东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 35 (1): 173-178.  
    摘要347)      PDF(pc) (465KB)(994)    收藏
    水基泡沫在石油钻井、驱油及矿物浮选等方面应用广泛,但因其自身结构的复杂性及不稳定性,准确描述其
    流变性需要考虑液膜排液、气体扩散、泡沫质量、泡沫结构、可压缩性、壁面滑移、测量系统相对于气泡的尺寸、环境温
    度及压力等多方面因素,以致于目前尚无有关泡沫流变性的公认理论。实验研究过程中控制壁面滑移的较普遍做法是
    增加流道壁面(转子表面或管壁)的粗糙度,基于适当假设所提出的一些理论修正方法具有较好的适应性。体积平衡
    法假设泡沫管流摩擦系数为常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泡沫可压缩性给管流压降计算所带来的困难。目前普遍认为
    泡沫流变性可用幂律模式或赫谢尔–巴尔克莱模式很好地描述,是否存在“屈服应力”则因测试条件差异而存在争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塔里木盆地东部震旦—寒武白云岩类型及成因
    刘永福 桑洪 孙雄伟 党青宁 朱长见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30 (5): 27-31.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8.05.006
    摘要1700)      PDF(pc) (1014KB)(802)    收藏

    通过详细的岩芯描述及镜下薄片观察,对塔东地区近年钻遇的震旦系至寒武系白云岩进行了初步研究,总结出该区白云岩主要由结晶白云岩(粗晶、中晶、细晶、粉晶白云岩和粉-泥晶或泥

    -粉晶白云岩)、残余藻纹层白云岩、残余鲕粒白云岩组成。通过碳、氧同位素、均一包裹体测温、白云石有序度分析及微观岩石薄片研究将该地区的白云岩总结为渗透回流白云石化、混合水白云

    石化、高温热液(水)白云石化3种成因。其中,高温热液(水)白云石化作用最有利于本地区储集空间的发育。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利用Eaton 法计算地层孔隙压力的不确定性分析
    臧艳彬;王瑞和;王子振;张锐;何英明;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 34 (4): 55-61.  
    摘要466)      PDF(pc) (670KB)(778)    收藏
    鉴于地层孔隙压力不确定性给钻井工程设计与施工带来的诸多困难,提出孔隙压力不确定度的概念,并对其不
    确定性进行定量表征。以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Eaton 法为例,推导了孔隙压力不确定度的理论计算模型,模型考虑了数
    据测量误差、压实趋势线方程、Eaton 指数、上覆岩层压力以及静水压力等因素,并利用中国石化PG 地区综合矿场数据
    进行了算例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给出了孔隙压力不确定度的范围、影响主因素以及相关因素对不确定度的影响规
    律,且计算结果与录井钻井液密度、试气实测结果相符,证明提出的孔隙压力不确定性评价方法可行,计算结果真实、可
    靠。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阻燃剂的应用及发展
    邓兰 诸林 周文勇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6, 18 (2): 105-110.   DOI: 10.3863/j.issn.1000-2634.1996.02.17
    摘要701)      PDF(pc) (320KB)(1212)    收藏
    本文简述了阻燃剂的种类及作用机理,阻燃剂在国内外的应用及发展方向。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用于压裂液的胶囊破胶剂性能评价
    吴敏 叶艳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 24 (6): 68-70.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2.06.020
    摘要937)      PDF(pc) (234KB)(978)    收藏
    胶囊破胶剂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破胶技术。它是以一种或多种常用的破胶剂为囊心,表面裹上一层防水的囊衣材料而形成的微小胶囊,具有延缓释放破胶剂的特点,在压裂作业中可高浓度使用而不影响其它流变性能。简述了胶囊破胶剂技术的现状、类别、特点,并选用国内外的部分胶囊破胶剂样品进行了室内性能评价实验。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渐开线标准直齿圆柱齿轮的几何设计
    杨义明 张洪荣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6, 18 (3): 102-105.   DOI: 10.3863/j.issn.1000-2634.1996.03.016
    摘要864)      PDF(pc) (325KB)(1061)    收藏
    文中根据渐开线标准直齿圆柱齿轮的啮合原理,阐述了其基本参数及齿廓,同时论及了技术参数及几何尺寸的确定。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纳米驱油材料提高采收率研究进展、挑战及前景
    张辰君, 金旭, 袁彬, 张蕾, 郑少婧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 45 (1): 55-70.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22.04.27.03
    摘要423)   HTML22)    PDF(pc) (1589KB)(383)    收藏
    系统总结了国内外已开展的纳米驱油材料研究进展,分类阐述了纳米二氧化硅、纳米金属氧化物、聚合物纳米微球以及碳纳米材料等在提高采收率中的应用效果;重点解析了现有纳米驱油材料的理化性能,及其在储层多孔介质中的驱油机理,包括纳米尺寸效应、润湿反转、结构分离压力和流度比改善等作用机制;展望了优势显著的纳米驱油材料在中国高含水、低渗透、致密油及页岩油等油藏类型中的应用潜力;指出纳米驱油材料在石油开发过程中所面临有关测试方法、数模准确性、材料多功能性、经济性及规模化生产等方面的科研难点及攻关方向,为未来纳米驱油材料提高采收率在更多领域的规模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光纤传感技术在油田开发中的应用进展
    庄须叶;黄涛;邓勇刚;王浚璞;姚军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 34 (2): 161-172.  
    摘要549)      PDF(pc) (1306KB)(1276)    收藏
    相对于传统电学传感器,光纤传感器具有体积小、灵敏度高、耐酸碱腐蚀、抗电磁干扰能力强、不产生电火花
    以及可实现分布式、实时在线、永久性监测等特点,得到了众多科研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并在油田开发中获得了广泛应
    用。对应用于油田开发中的光纤传感技术的原理和发展现状进行了介绍,主要包括用于温度、压力、流场、声波、应力
    等方面检测的光纤传感技术。阐述了各种光纤传感技术在油田开发中的具体应用,通过对各传感技术的优缺点进行
    分析,并与现有的传统传感技术比较,指出了光纤传感技术在油田开发应用中的巨大优势和广阔前景,并对光纤传感
    技术在油田勘探和开发中的进一步的应用和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多孔介质内流体相态特征超声波探测研究进展
    陈浩;杨胜来;于东海;李芳芳;章星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 35 (1): 67-73.  
    摘要375)      PDF(pc) (385KB)(976)    收藏
    目前有关烃类流体相态的研究已较为成熟,能为油气田的高效开发提供相应的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但研究
    成果大多忽略多孔介质对流体相态的影响。为此,在充分考虑流体与多孔介质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开展多孔介质内流
    体相态特征的研究十分必要。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超声波探测技术不受压力温度限制、不改变流体成分、检测成本
    低、对人体无害等优点逐渐得到重视,并在多孔介质内相态研究领域逐渐得到了应用。在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的
    基础上,简述了超声波的探测机理,重点综述了超声波探测在多孔介质内天然气水合物、凝析油气相态特征研究的应
    用进展,并指出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研究重点。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气体钻与泥浆钻全井段钻柱动力学对比研究
    林铁军 练章华 张俊良 魏臣兴 陈世春;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33 (1): 139-143.   DOI: 10.3863/j.issn.1674-5086.2011.01.025
    摘要837)      PDF(pc) (538KB)(856)    收藏
    全井段钻柱在井内运动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非线性动力学问题,不可能得到比较完美的解析解,如果采用室内试验或者现场试验研究,其成本又会很高且很难实现。因此,在弹塑性力学、岩石力学和钻柱力学的基础上,以四川某井基本钻井参数和钻具组合为依据,采用有限元法建立了塔式钻具钻至1486m井深时的全井段三维钻柱模型和相应的井筒模型,并且建立了钻头与岩石以及钻柱与井筒之间的随时间变化且有摩擦系数的接触关系和相对应的泥浆钻井模型,对比分析了钻柱在动态钻进过程中的井口参数、钻头上压力和转动速度以及全井段钻柱的弯矩扭矩变化等结果,得出气体钻井与泥浆钻井全井段钻柱的运动规律以及钻铤失效机理的差异。为认识气体钻井全井段钻柱的运动规律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对气体钻井中钻柱力学、井斜控制和设备等方面的研究都有较好的现实意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盆1井西凹陷三工河组储层特征与形成机理
    马聪, 周军军, 胡亮, 齐婧, 吴海光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 45 (5): 1-13.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21.04.21.01
    摘要150)   HTML17)    PDF(pc) (21193KB)(204)    收藏
    针对盆1井西凹陷三工河组二段(J 1 s 2)深层特殊的坡折带高颗粒含量密度流砂体的沉积特征和优质储层形成机理,系统开展岩芯、普通薄片和铸体薄片观察,扫描电镜、电子探针分析以及碳氧同位素测试。结果表明,盆1井西凹陷三工河组二段深层高颗粒含量密度流沉积砂体包含块状含泥砾细砾岩、块状含砾粗砂岩、块状粗砂岩、块状中-细砂岩、层状细砂岩和泥岩或粉砂岩等6种不同的岩性。其中,块状含砾粗砂岩、块状粗砂岩和块状中-细砂岩物性最好,发育大量的剩余粒间孔和溶蚀孔隙。由单一绿泥石组成的“黏土矿物膜”和由绿泥石和菱铁矿共同组成的“复合矿物膜”普遍发育于优质储层中,有效地抑制了石英的次生加大,使得砂体在深埋藏下原生孔隙得以保存。后期有机酸等流体的溶蚀作用对储层质量的改善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4. 中美页岩气开采压裂返排液处置政策分析及启示
    陈学忠, 鲁友常, 吴易一, 马丽丽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 43 (5): 212-219.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21.02.25.02
    摘要192)   HTML5)    PDF(pc) (1453KB)(299)    收藏
    页岩气压裂返排液因含化学添加剂、受地层水和岩屑影响而具有成分复杂、处理难的特点。通过比较中、美两国页岩气开发水环境保护和压裂返排液管理的相关政策及法律法规,认为中国在页岩气开发环境监管方面存在以下不足:页岩气开发环境监管统一协调机构尚未形成;页岩气开发相关环保法规和标准规范尚不完善;与页岩气开发水环境保护相关的基础科学研究薄弱。鉴于此,建议中国健全页岩气开采相关法规和标准体系,开展全过程的环境监管;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完善技术和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凝析气井产能和储量计算新方法
    廖发明;苗继军;陈文龙;邓军;王怒涛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 34 (4): 100-104.  
    摘要491)      PDF(pc) (492KB)(686)    收藏
    凝析气藏存在复杂的相变与相态分布,当地层压力下降到露点压力以下时,凝析油会在地层和井筒中分别析
    出,导致井口产气量、产油量与井底产气量、产油量之间存在质量转换,但仍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因此利用质量守恒建
    立考虑油、气两相的渗流微分方程,通过引入两相拟压力函数,推导凝析气井不稳定产能方程。在此基础上,结合物质
    平衡方程,利用生产动态数据拟合整个历史生产过程,不但可以获得气井目前的产能,还可以获得地层压力及各种地
    层参数。实例分析表明,计算结果准确可靠,有利于在凝析气井中推广使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 水平井流入控制阀控底水原理及影响因素分析
    方全堂;张锋利;段永刚;帅春岗;魏明强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 34 (6): 107-112.  
    摘要323)      PDF(pc) (2231KB)(800)    收藏
    随着钻完井技术的发展,采用流入控制阀(ICD)完井技术开发底水油藏成为提高产量、降低成本的有效途径。弄清水平井ICD 控底水原理及影响因素成为利用其实现延缓底水锥进、提高油藏最终采收率的关键。在分析ICD 控水限流原理基础上,通过模拟计算,具体分析了流动剖面、环空流动、含水率等3 个影响控水效果的主要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对于不具有高含水段的油藏,可以利用ICD 增大高渗段阻力,从而在牺牲总产液量的基础上降低产水,实现控水;ICD 所产生附加压降有效地减少了环空流动,增强了控水的稳定性,为实现长期稳油控水提供了保障;对储层物
    性参数分布认识出现偏差将会较大地影响ICD 的控水效果;对于存在高含水段的水平井,需要增大高含水段的附加压降,降低高含水段的产液量,才能有效实现控水。对水平井ICD 控底水原理及影响因素的分析结果为优化水平井ICD完井设计,控制底水锥进提供了技术思路。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套管柱强度设计计算
    何世明 刘崇建 张玉隆 徐壁华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7, 19 (1): 53-59.   DOI: 10.3863/j.issn.1000-2634.1997.01.011
    摘要976)      PDF(pc) (303KB)(1028)    收藏
    本文对套管三轴应力设计原理进行了讨论,推导了三轴应力强度公式,对套管柱的受力情况进行了全面分析;同时提出了以等安全系数法为基础的改进等安全系数法,该方法在外载考虑上比等安全系数法更全面合理,设计步骤有所改进。以提出的方法为基础,结合现场实际,在微机上开发了相应的商品化软件,在现场获得了广泛使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发展注气提高采收率技术
    李士伦 郭平 戴磊 孙雷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 22 (3): 41-45.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0.03.011
    摘要1604)      PDF(pc) (176KB)(1148)    收藏
    提高采收率(EOR或IOR)研究是油气田开发永恒的主题之一。当今世界,蒸汽驱仍占主导地位。近几年由于油价低,化学驱下降,而注气驱则连续增加。中国东部油田的储层属陆相沉积,非均质严重,原油粘度又比较高,含水上升很快,水驱采收率比较低,约33%。近期发现的石油储量又多属低渗透及高粘度等难采储量,发展提高采收率技术已成为陆上石油工业继续发展的一项迫切战略任务。1998年,全国开展了三次采油潜力的二次评价工作,据初步统计,适合于注气(CO2)混相驱的地质储量在10.57×108t以上。综合研究国外经验,结合我国三采潜力分析和评价,认为目前我国东部油区有条件的油田要侧重发展注非烃气驱,而西部则侧重发展注烃气驱技术。发展非烃气驱的关键在气源,要重视寻找天然CO2气源。探索发展制N2、注N2、脱N2和制CO2等技术。注意发展国产的压缩机装备。抓好注气驱先导试验和富含凝析油的凝析气藏回注干气的试验。加强注气提高采收率的理论和实验研究,作好技术储备,培养好人才。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9. 电解法处理高含氯离子油田污水
    李长俊;王 兵;李 进;等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30 (2): 155-157.  
    摘要1101)      PDF(pc) (238KB)(845)    收藏
    应用自己研制的电解反应设施,对川中油气勘探开发公司生产分离后的现场污水进行了电解试验,对电流密度、电解时间等工艺条件进行了分析,并用密封法测定COD(化学需氧量)值。实验结果表明:从降低Cl-浓度、降低COD值以及吸光度方面综合考虑,电流密度为1~2A,电解时间为30~90min为处理高含氯离子污水的最佳条件。采用混凝絮凝-电解法联用技术处理高含氯离子污水,具有工艺流程简单、污染小、投资少、效果好的优点,可以达到使污水的COD值减小、氯离子浓度降低的效果。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0. 惠州凹陷典型油气聚集带成藏模式
    吴娟;叶加仁;施和生;舒誉;康建云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 34 (6): 17-26.  
    摘要318)      PDF(pc) (1873KB)(793)    收藏
    基于地质、地震、地化等资料,采用流体包裹体分析测试技术,研究惠州凹陷典型油气聚集带的油气富集规律,建立相应的成藏模式。结果表明,文昌组烃源岩是研究区油气的主要贡献者,恩平组烃源岩之油源供给仅限于凹陷内局部区域,油气沿断层短距离垂向运移或沿复合输导体系垂向—侧向长距离运移,经历了两次大规模成藏,据此将惠西—流花油气聚集带的油气成藏模式划分为4 种类型:单源—近距离—垂向运移—多期成藏模式、混源—近距离—垂向运移—多期成藏模式、混源—近距离—垂向—侧向运移—多期成藏模式、单源—远距离—垂向—侧向运移—一期成藏模式;惠陆油气聚集带油气成藏模式为单源—近距离—垂向运移—多期幕式快速成藏模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1. 致密油藏提高采收率方法与理论研究进展
    魏兵, 刘江, 张翔, 蒲万芬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 43 (1): 91-102.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20.03.10.01
    摘要556)   HTML29)    PDF(pc) (865KB)(685)    收藏
    全面梳理了近十年来国内外有关致密油藏提高采收率方法的研究进展,提升总结了理论层面认识,从作用机理方面客观分析了各类方法的可行性,指出了目前室内研究和现场应用中存在的技术难点和问题,并展望了未来致密油藏提高采收率的研究重点和发展方向。历经多年的探索,已初步形成了注气、化学方法、智能水、溶剂法和纳米流体等提高致密油藏采收率的方法体系,其中,CO 2、天然气和表面活性剂的应用潜力最大。岩芯尺度模拟结果和油藏规模效果存在较大差异甚至相悖,导致无法准确预测。所以,未来提高采收率研究重点应该瞄准关键科学问题,如注入介质地层流体储层间的相互作用机制,油气水在复杂裂缝系统中的多尺度渗流行为,致密基质裂缝间的“质”换机制等,同时融合信息化技术,切实推进致密油藏提高采收率技术与理论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2. 油页岩原位转化热解反应特征研究综述
    徐金泽, 陈掌星, 周德胜, 聂万才, 李苒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 43 (5): 220-226.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21.02.28.03
    摘要406)   HTML17)    PDF(pc) (1601KB)(427)    收藏
    近年来,世界能源消耗日渐增加,作为非常规能源之一的油页岩是重要的接替资源。中国油页岩资源量丰富,居世界第四位。原位转化技术作为油页岩开采的主流技术,利用热解反应建立渗流通道,开采页岩油气。基于热解反应阶段、干酪根热解、矿物成分影响与热解协同孔隙结构演化等4个方面对原位转化过程中的热解反应特征进行研究综述:(1)热解反应各个阶段下的热物理演化与热化学反应;(2)干酪根热解的反应机理及其影响因素;(3)无机矿物分解对热解反应的促进与抑制作用;(4)热解反应协同孔隙结构演化的机理及其对微裂缝扩展的促进作用。立足于热解反应这一原位转化中的核心技术问题,力图为热解反应在油页岩与中低成熟度页岩油原位转化中的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3.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奥陶纪末端变陡缓坡沉积模式
    董兆雄 赵敬松 方少仙 侯方浩 郑聪斌 章贵松 吴诒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 24 (1): 50-52.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2.01.016
    摘要1926)      PDF(pc) (324KB)(937)    收藏
    鄂尔多斯盆地中央隆起带以南地区,奥陶纪时南有秦岭深水海槽,北为中央隆起南延段,其间地势平缓平距可达100 km,为一末端变陡的碳酸盐缓坡。当处于高海平面时期,由于气候温暖潮湿,大气降水丰沛而且与广海连通性好,海水循环亦好。这时的整个缓坡环境多发育泥晶灰岩、生屑灰岩、砂屑灰岩、粉屑灰岩、球粒-团粒灰岩,间有生物礁、风暴岩等沉积。当处于低海平面和极低海平面时期,气候越来越炎热干旱,雨量减少,蒸发量大于降水量,海平面降低,缓坡与广海的连通受阻、海水循环受限,这时区内总体上以发育泥晶白云岩、粉晶白云岩为主,少量颗粒泥粉晶白云岩、泥粉晶颗粒白云岩、风暴岩等沉积,潮缘及浅缓坡的局部洼凼内因CaSO4甚至NaCl过饱和,也可发育含膏质白云岩以至盐岩。缓坡以南的斜坡区则发育重力流成因的砾屑灰岩和巨角砾灰岩以及浊积岩等沉积。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4. 原油的快速评价
    陆婉珍 禇小立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 34 (1): 1-5.  
    摘要573)      PDF(pc) (723KB)(798)    收藏
    近些年原油的快速评价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本文介绍了原油快速评价的重要性和需求,以及近红外光
    谱和中红外光谱方法用于原油快评的优势和特点,及其与标准方法之间的准确性比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5. 基于模糊专家系统的钻井溢流智能预警技术
    张禾1 *,李祁颖1,张露之2,米玲1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 38 (2): 169-175.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3.12.04.05
    摘要265)   HTML    PDF(pc) (520KB)(880)    收藏

    针对钻井过程中由于地质信息复杂或缺乏邻井资料的原因,而使得无法建立基于样本信息的溢流预警模型的
    问题,通过对溢流发生机理及其表征规律进行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分层思想的模糊专家系统所构建的溢流智能预警
    模型,该模型利用钻井专家的知识经验结合溢流表征规律能实现钻井溢流智能预警。该溢流智能预警模型通过对溢
    流表征参数进行模糊化处理,再结合模糊规则库进行推理计算,并将所得结果进行反模糊化处理,从而实现快速、准确
    的溢流智能预警。通过现场数据对钻井溢流智能预警系统的验证表明,该溢流智能预警技术能够满足现场应用需求,
    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6. 深井水平井水平段水力延伸能力评价与分析
    徐坤吉;熊继有;陈军;秦大伟;许红林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 34 (6): 101-106.  
    摘要310)      PDF(pc) (1522KB)(789)    收藏
    对影响水平井水平段延伸能力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然后根据钻井液流体力学理论,建立了水平井循环压耗计算模型,分别对水平井总循环压耗和水平段环空压耗进行计算,进而求出了水平井水平段极限延伸长度值;对钻井液密度、钻井泵额定压力、岩屑床高度和钻井液排量对水平段水力延伸能力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水平段水力延伸能力受钻井液密度、钻井泵额定压力、岩屑床高度和钻井液排量等多个因素共同影响。为了提高深井水平井的延伸能力,应使用较低密度的钻井液;尽量保持较低的岩屑床高度;钻井液排量应尽量小。同时还认识到,深井水平井水力延伸能力主要受到钻井泵额定压力的制约。研发高额定压力的钻井泵,是提高深井水平井水力延伸能力的主要措施。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7. 确定采油指数和地层压力的方法研究
    李传亮 孔祥言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 22 (2): 40-42.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0.02.13
    摘要836)      PDF(pc) (303KB)(904)    收藏

    为了正确使用系统试井资料,对用指示曲线确定油井采油指数和油藏地层压力的理论方法进行了研究,得出如下结论:对于注水保持压力开采的油藏,油井泄油范围的外边界压力为一常数、泄油范围内的平均地层压力为一变量,应用指示曲线只能确定油井泄油范围的外边界压力Pe和以Pe定义的油井采油指数Jo(Pe);而对于衰竭开采的油藏,油井泄油范围内的平均地层压力为一常数、泄油范围的外边界压力为一变量,应用指示曲线则只能确定油井泄油范围内的平均地层压力P和以P定义的油井采油指数Jo(P)。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8. 海上稠油热采井井筒温度场模型研究及应用
    李伟超;齐 桃;管虹翔;于继飞;隋先富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 34 (3): 105-110.  
    摘要556)      PDF(pc) (1383KB)(834)    收藏

    要:海上稠油油田的开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多元热流体吞吐是一项集热采、烟道气驱等采油机理于一体的
    新型、高效稠油开采技术,该技术在渤海油田进行了现场试验并取得了成功。以渤海 M 油田多元热流体吞吐实验井
    为例,介绍了海上稠油油田多元热流体吞吐工艺的特点;研究了热流体吞吐井各传热环节及井筒温度场分布模型,建
    立了井筒综合传热系数的计算方法,并以海上实际热流体吞吐井为例进行了计算。在此基础上,模拟了隔热油管导热
    系数、下入深度、多元热流体组成等工艺参数对热采效果的影响,并得到了一些有益的结论,为海上稠油油田规模化热
    力采油工艺方案优化设计起到指导性作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9. 硬脂酸对石蜡熔点及力学性能的影响
    汪 灵;王一鸣;郑 夏;等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30 (2): 112-115.  
    摘要1751)      PDF(pc) (260KB)(995)    收藏
    为了给石蜡性能改进和应用提供科学依据,采用数字熔点仪﹑材料万能试验机等,在硬脂酸质量分数为0~100% 范围内,研究了石蜡-硬脂酸混熔体系的熔点和抗压强度特征,并采用红外吸收光谱对其机理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硬脂酸对石蜡熔点有一定影响,当其质量分数在0~40%范围内,其熔点呈缓慢降低趋势,其后逐渐升高;硬脂酸对石蜡强度有明显的增强作用,尤其是质量分数在0~10%范围内,石蜡强度迅速升高,强度增长率达32.56%,其原因主要与硬脂酸能够去除石蜡中的气泡、提高石蜡均匀性有关;根据红外吸收光谱测试结果,石蜡与硬脂酸在组成上存在诸多相似之处,所以二者可按任意比例实现物理相熔;在工业应用中,若要提高石蜡的强度,而又不明显降低其熔点,硬脂酸质量分数应小于20%。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0. 页岩气井液岩相互作用机理与焖井制度研究进展
    杨兆中, 杜慧龙, 易良平, 李小刚, 苟良杰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 45 (6): 80-94.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22.05.04.02
    摘要99)   HTML11)    PDF(pc) (2081KB)(179)    收藏
    页岩气生产实践表明,压裂作业结束后焖井能显著提高气井初期产量,但面对特定情况如何制定科学的焖井制度,缺乏对现有文献的全面回顾和总结。基于国内外学者在页岩气井焖井期间液岩相互作用对储层的改造和损害机理、模型和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总结了液岩相互作用机理和现有焖井制度,结果表明,储层条件下液岩相互作用是焖井增产的本质,液岩相互作用程度是制定焖井制度的关键。焖井期间液岩相互作用对储层兼具改造和损害作用,对储层的改造包括微裂缝的萌生扩展和气液渗吸置换;对储层的损害包括固相堵塞和压裂液侵入引起的水相圈闭,建立液岩相互作用与储层有效孔隙结构参数之间的未知桥梁是研究焖井制度的关键。针对目前制约液岩相互作用研究的跨尺度和高度非线性问题,提出了基于分子动力学的有效裂缝刻画模型和工业级人工智能页岩气井焖井优化模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