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年文章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 Vol.43
    按期号、起始页码排序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四川盆地碳酸盐岩源岩气地质特征与勘探前景
    郭彤楼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 43 (1): 1-16.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20.10.20.03
    摘要327)   HTML32)    PDF(pc) (6013KB)(336)    收藏
    充分利用露头、岩芯、岩屑等原始样品,通过薄片观察、物性分析、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及同位素分析等实验方法,结合测井资料、地震剖面解释等进行研究,从碳酸盐岩源岩气地球化学评价参数和指标厘定入手,以南川区带高产稳产气藏为实例,深入解剖四川盆地茅口组一段碳酸盐岩源岩的岩矿、物性、电性、含气性及生烃潜力,探讨了表生沉积环境、早期成岩作用等因素对碳酸盐岩源岩气储层的影响,尤其是富镁黏土矿物黑滑石在碳酸盐岩中有机质富集、碳酸盐岩气成生和聚集的积极作用,进一步明确气藏高产稳产的主控因素,落实“甜点段”的特征和分布,指明了该领域勘探开发的前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渤中22-1构造碳酸盐岩储层岩溶识别及影响因素
    侯明才, 陈扬, 王粤川, 高坤顺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 43 (1): 17-29.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9.11.25.01
    摘要216)   HTML15)    PDF(pc) (23448KB)(118)    收藏
    以渤中22-1潜山构造为研究目标,通过岩芯、薄片、成像测井等资料,研究潜山碳酸盐岩储层基础特征、岩溶识别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岩性主要为白云岩类、灰岩类及过渡岩类,储集空间以溶蚀孔、洞、缝为主,平均孔隙度为4.1%,储层主要受沉积相、裂缝作用和岩溶作用的控制。沉积微相影响溶蚀程度,研究区发育局限台地相和开阔台地相,其中,台内滩微相和云质瀉湖微相基质孔隙发育,有利于溶蚀作用发生;构造作用形成的断裂、裂缝系统改善储集空间,是岩溶的先期通道;多期岩溶作用是储层形成的关键,通过岩芯和成像测井对科2井岩溶结构进行识别,表生岩溶影响深度达不整合面以下180 m。受岩溶旋回控制,发育有4个垂直渗流-水平潜流带,水平潜流带物性最好,为优质储层发育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黄河口凹陷明化镇组下段网状浅水三角洲沉积
    刘文超, 沈孝秀, 王少鹏, 来又春, 缪飞飞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 43 (1): 30-40.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9.05.06.03
    摘要165)   HTML4)    PDF(pc) (2624KB)(148)    收藏
    为了认识湖盆萎缩期网状浅水三角洲的沉积特征和沉积模式,利用测井、录井、取芯、粒度、地震等资料,对黄河口凹陷明化镇组下段低位域地层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黄河口凹陷明化镇组下段低位域网状浅水三角洲河道砂体主要是垂向加积作用的产物,河道平面上呈网状、交织状,具有宽深比小、稳定性强等特点,砂体发育程度中等;其形成于低坡降背景,三角洲平原和前缘相带均有网状河道发育,河道呈花状,沉积微相类型多样,天然堤、河漫滩、席状砂等溢岸沉积物大量发育,形成以溢岸沉积物为主的“河道花”模式。网状浅水三角洲河道两侧均发育天然堤,增加了其侧向稳定性,决口改道是形成新河道的主要机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玛南斜坡下乌尔禾组砾岩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
    钱海涛, 张翔, 卞保力, 刘海磊, 张孟刚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 43 (1): 41-50.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9.06.12.03
    摘要204)   HTML12)    PDF(pc) (120960KB)(94)    收藏
    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南斜坡二叠系下乌尔禾组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为明确该区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通过岩芯观察、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及储层物性等手段,对二叠系下乌尔禾组砾岩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下乌尔禾组储层岩石类型主要为岩屑砂岩,胶结类型以泥质、沸石胶结为主,结构及成分成熟度较低。储层储集空间类型多样,以剩余粒间孔、火山物质溶孔及沸石溶孔为主。储层物性主要受沉积作用、成岩作用及构造作用共同影响。其中,优质储层受沉积相带控制作用明显,以牵引流为主的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是最有利的沉积相带,其次为扇三角洲平原水上分流河道;成岩作用主要有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和溶蚀作用,其中,压实减孔损失量平均为24.0%,胶结减孔量为4.9%,溶蚀作用以浊沸石溶蚀为主,产生的次生溶蚀孔隙对储层物性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构造破裂作用对储层物性也具有重要的改造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龙马溪组岩相类型及其对孔隙特征的影响因素
    徐传正, 冯烁, 田继军, 蒋立伟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 43 (1): 51-60.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9.05.04.01
    摘要164)   HTML7)    PDF(pc) (8338KB)(78)    收藏
    以川南黔北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下段页岩储层为研究对象,以全岩矿物分析为手段,结合岩芯薄片观察,划分出4种页岩岩相,其中,黏土质页岩岩相和混合页岩岩相是本研究区发育的主要岩相。基于扫描电镜、有机碳含量和低温氮气吸附实验,系统地分析了两种主要岩相孔隙结构特征。结果表明,黏土质页岩岩相储层中较大孔隙以细颈瓶状、开放型孔隙和半封闭孔为主,混合页岩岩相较大孔隙形态以开放型孔隙和部分半封闭孔为主,两种岩相较小孔隙形态多是半封闭孔。TOC有利于微孔和中孔的发育,黏土矿物发育有利于大孔的发育。由于黏土质页岩岩相的黏土矿物含量比混合页岩岩相高,TOC含量却比混合页岩岩相低,加上成岩作用影响,从而导致黏土质页岩岩相的大孔孔隙体积比混合页岩岩相大,微孔和中孔孔隙体积比混合页岩岩相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风化校正作用在烃源岩有机地化研究中的应用
    米伟伟, 王腾, 李娜, 郭晓丹, 谢小飞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 43 (1): 61-71.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9.07.04.02
    摘要158)   HTML7)    PDF(pc) (18780KB)(58)    收藏
    通过对哈密拗陷下二叠统野外剖面观察和样品采集,运用岩石热解、有机碳测试、干酪根分析及饱和烃气相色谱等技术进行室内样品测试,在与前人分析数据相结合的基础上,利用风化校正作用对哈密拗陷下二叠统露头烃源岩有机质丰度、有机质类型进行评价,同时探讨了有机质成熟度、原始沉积环境和生源特征。结果表明,哈密拗陷下二叠统烃源岩属于好-很好的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以腐泥腐殖型(Ⅱ 2)为主,少部分腐殖型(Ⅲ);有机质热演化程度高,处于高成熟阶段低-中期;烃源岩正构烷烃分布变化较大,呈前低后高的双峰特征,与很低的轻重烃比值相映,反映出有机质受陆源生物影响较大。低Pr/Ph比值显示出强烈的植烷优势,沉积环境具有较强的还原性,盐度较高,应属于半封闭水体。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岩石导热各向异性对干热岩热量富集的影响
    胡明, 冷文祥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 43 (1): 72-80.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9.06.11.01
    摘要232)   HTML7)    PDF(pc) (1488KB)(256)    收藏
    干热岩的勘探开发近年来已成为学术界的研究热点,但相关研究大多是从开发角度进行研究,而对干热岩中热量富集传递的研究甚少。为了解干热岩岩体中热量富集与传导机理,通过对前人研究成果的整理与总结,结合构造地质学、传热学、地热学、矿物岩石学等理论方法,进行岩石三轴热导率的实验。结果表明,岩石的三轴热导率存在差异,使得地下热流在岩石中的传导存在各向异性。因此,提出了岩石导热各向异性指数,及干热岩岩体中的热量传导公式,进而研究分析了干热岩岩体中热量传导规律与聚集特征,并认为“热源-热通道-干热岩储层-盖层”的垂向构造组合有利于干热岩中热量的富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复杂断块油田内部低次级断层封闭性定量研究
    曹龙, 秦润森, 周立业, 崔龙涛, 吴穹螈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 43 (1): 81-90.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9.05.10.01
    摘要167)   HTML4)    PDF(pc) (21904KB)(80)    收藏
    断块油田内部低次级断层,由于规模小、区域地质特征、成藏条件存在差异性,应用Yielding的断层封闭性评价方法预测圈闭的油藏高度以及油水分布与实钻吻合度不高。为了提高预测精度,提出利用油田内部钻井、流体压力等资料,通过建立断块的深度压力模型,对断层泥岩比率 I SGR与过断层压力差(△ p)进行拟合确定符合区域成藏特征的定量评价关系式,并根据拟合图上封闭失效区域识别断层封闭的 I SGR参数下限,二者结合定量判断断层封闭能力的评价方法。运用该方法对K油田4井区的断块进行研究发现,4井区南块I油组与中块Ⅱ油组上、下段为同一油水系统,研究结果得到油藏动态认识的支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致密油藏提高采收率方法与理论研究进展
    魏兵, 刘江, 张翔, 蒲万芬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 43 (1): 91-102.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20.03.10.01
    摘要565)   HTML29)    PDF(pc) (865KB)(687)    收藏
    全面梳理了近十年来国内外有关致密油藏提高采收率方法的研究进展,提升总结了理论层面认识,从作用机理方面客观分析了各类方法的可行性,指出了目前室内研究和现场应用中存在的技术难点和问题,并展望了未来致密油藏提高采收率的研究重点和发展方向。历经多年的探索,已初步形成了注气、化学方法、智能水、溶剂法和纳米流体等提高致密油藏采收率的方法体系,其中,CO 2、天然气和表面活性剂的应用潜力最大。岩芯尺度模拟结果和油藏规模效果存在较大差异甚至相悖,导致无法准确预测。所以,未来提高采收率研究重点应该瞄准关键科学问题,如注入介质地层流体储层间的相互作用机制,油气水在复杂裂缝系统中的多尺度渗流行为,致密基质裂缝间的“质”换机制等,同时融合信息化技术,切实推进致密油藏提高采收率技术与理论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页岩-液体作用对套管变形的影响研究
    李皋, 李泽, 蒋祖军, 于浩, 何龙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 43 (1): 103-110.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9.12.23.01
    摘要221)   HTML9)    PDF(pc) (2108KB)(206)    收藏
    页岩气井压裂后套管变形问题严重,已成为制约页岩气资源高效开发的瓶颈,但目前引发套变现象的原因仍认识不清,且无有效防治措施。根据页岩结构特征及力学性质,结合数值模拟技术对页岩-液体作用对套管变形的影响及其防治措施开展研究。结果表明,由于液相侵入导致的裂缝层间膨胀会造成页岩在液体作用下产生微弱形变,由于页岩力学强度高,且水化后仍具备较高的弹性模量,造成液-岩反应后的膨胀变形会产生较强的作用力,在无应力释放的情况下该作用力施加在套管上导致套管应力增加,对套管变形产生重要影响。水泥环弹性模量的降低以及密集射孔能够对防治套管变形起到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页岩油压裂水平井变导流能力试井模型研究
    叶义平, 钱根葆, 徐有杰, 高阳, 覃建华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 43 (1): 111-119.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9.10.09.04
    摘要225)   HTML12)    PDF(pc) (1694KB)(192)    收藏
    致密油气、页岩油气等非常规油气资源由于其储层渗透率低,在开采过程中往往采用水平井多级压裂技术来提高单井产量,实现经济开采。基于渗流力学,建立了考虑应力敏感、变裂缝导流能力的裂缝性油气藏多段压裂水平井试井数学模型,通过Laplace和Fourier变换等方法求得模型在Laplace空间下的无因次井底压力解;用Stehfest数值反演计算了实空间无因次井底压力。研究表明,当所有无因次裂缝导流能力之和不变时,如果井筒两端裂缝导流能力高于中部裂缝导流能力,早期阶段生产压差小,压力曲线低;当无因次裂缝导流能力沿裂缝方向减小时,无因次裂缝导流能力变化梯度越大,生产压差越大,早期阶段无因次压力曲线越高;应力敏感系数越大,无因次压力及压力导数曲线上翘幅度越大;裂缝储容比越小,窜流段压力导数曲线“凹子”越深;窜流系数越大,窜流发生越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含水富有机质页岩重复升温热激增渗实验
    游利军, 李鑫磊, 康毅力, 陈明君, 郝志伟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 43 (1): 120-132.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9.09.17.03
    摘要191)   HTML6)    PDF(pc) (1537KB)(343)    收藏
    水力压裂可提高页岩气井产量,但改造尺度多集中于毫米级裂缝,难以沟通微纳孔隙和天然微裂缝,且压后大量压裂液滞留易形成水相圈闭损害,阻碍气体多尺度传输。选取四川盆地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富有机质页岩,模拟水力压裂后页岩储层热处理,开展了加热速率为5 ℃/min干燥页岩重复升温与加热速率为10 ℃/min含水页岩重复升温热激实验,监测了富有机质页岩加热过程中颜色、质量、渗流能力和纵横波速率。研究表明,加热过程中富有机质页岩表观颜色变浅;干燥页岩在600~700 ℃渗透率改善较为明显,渗透率增加了3~5倍;含水页岩渗透率在加热至200~300 ℃时显著提高,纵横波速率整体呈降低的趋势,降低幅度比干燥页岩更大。水岩相互作用、热蒸气压和加热速率引发的空间应力是降低含水页岩热致裂增渗阈值温度的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一种反演水淹层混合水电阻率的新方法
    张建升, 杨洪伟, 时新磊, 关叶钦, 安玉华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 43 (1): 133-141.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9.10.29.01
    摘要175)   HTML4)    PDF(pc) (972KB)(129)    收藏
    注水开发油田储层水淹后电性特征变化复杂,混合水(注入水和原生地层水的混合液)矿化度不仅受注入水和原生地层水矿化度的控制,还受水淹程度等因素影响,造成混合水电阻率和岩电参数的动态变化,为水淹层的识别和剩余油饱和度的评价带来较大困难。以渤海S油田为例,利用图论多分辨率聚类算法对测井相进行划分,建立了测井相约束下的束缚水饱和度评价模型;根据岩电实验数据讨论了岩电参数随地层水矿化度变化的规律,提出水淹层中胶结指数和饱和度指数与混合水矿化度的函数关系。在此基础上,通过迭代反演得到水淹层剩余油饱和度和混合水电阻率,实现了水淹层的定量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利用图论多分辨率聚类算法可以对测井相进行有效划分,基于测井相约束的束缚水饱和度模型精度高于未分相的结果;(2)水淹层储层胶结指数和饱和度指数随混合水矿化度增大而增大,二者具有明显的幂函数关系;(3)该方法划分水淹层结果与S油田产出剖面测井测量结果吻合率为92.3%,明显提高了水淹层的评价精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水平对接采卤井腔体溶蚀形态分析
    周冬林, 焦雨佳, 杜玉洁, 王立东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 43 (1): 142-148.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9.05.20.01
    摘要153)   HTML5)    PDF(pc) (2279KB)(145)    收藏
    水平对接采卤井腔体的形态无法被现有声呐检测设备直接探测,腔体形态不明是制约这类腔体改造利用的主要因素。针对这一问题,采用声呐检测技术和造腔工程技术,结合采卤井钻井工程资料、生产资料和盐层不溶物含量等资料,计算了腔体的底坑体积,构建了水平对接井腔体的整体形态。结果表明,水平对接井腔体的溶蚀主要发生在两口井的井眼附近,形成两个类似于单井溶蚀的腔体,自由体积仅存于两口井附近,两口井之间连通部位仅有一个狭长的通道连接,腔体大部分被不溶物掩埋,整体形态呈U形。研究结果可以指导水平对接井采卤腔体的稳定性评价和改造利用方案设计,有效推动这类腔体的储气库改造利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输气管道泄漏模型不确定性因素敏感性分析
    安建川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 43 (1): 149-156.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20.06.29.03
    摘要207)   HTML7)    PDF(pc) (1114KB)(156)    收藏
    输气管道泄漏模型中不确定性因素的分析是影响管道泄漏风险评价不确定的主要原因。为此,在确定起点压力、泄漏孔面积、气体温度和泄漏点距起点距离4项为影响输气管道泄漏速率计算的主要不确定性因素基础上,考虑多因素相互关联、共同影响模型计算精度的问题,采用多因素敏感度整体分析方法分别抽取数量为500,1 000,2 000和3 000的样本各3组,研究各不确定性因素对泄漏速率的影响程度,分析表明,不同样本量下计算得到的各因素Spearman秩相关系数排序基本一致,说明泄漏孔面积对泄漏速率的影响最大,其次是气体温度,起点压力和泄漏点距起点距离对泄漏速率的影响较小;样本数量为500时得到的不确定性因素Spearman秩相关系数排序与样本数量为1 000,2 000和3 000时得到的不确定性因素Spearman秩相关系数排序趋势相同,说明在现有因素取值区间内,抽样数量大于500时的模型计算结果已具备可靠性,能够满足后续风险分析的精度要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微球聚焦测井仪推靠系统多目标优化设计
    任涛, 冯斌, 孙文, 张春琳, 唐道临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 43 (1): 157-166.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8.08.01.01
    摘要146)   HTML5)    PDF(pc) (20780KB)(51)    收藏
    提出了基于极板速度、加速度以及推靠系统主传动机构传动角为优化设计目标的推靠系统优化设计方法。通过推靠系统的运动分析,根据实际工况,择优选取推靠系统中极板质心处的速度、加速度,作为推靠系统传动性能的评价参数。以此期望参数与推靠极板质心点处的运动速度差值均方根,加速度差值均方根,推靠系统主传动机构传动角差值均方根最小为目标,建立推靠系统的约束多目标优化模型。采用复合形-遗传算法中群体搜索策略和群体间个体之间的信息交换方法引入复合形算法中,来求解该约束多目标优化问题。获得了与期望值逼近程度较高、机构参数合理的测井推靠系统。最后,将优化结果与原设计的微球聚焦测井仪推靠系统进行动力性能分析比对,以验证其优化方法的正确性与有效性。结果表明,优化效果明显,对推靠系统的运动平稳性以及推靠极板的传力性能都有较大改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基于实验和数值仿真的钻具防顶卡瓦结构优化
    董学成, 熊柯睿, 王国荣, 王鹏程, 匡生平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 43 (1): 167-175.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9.10.15.01
    摘要161)   HTML6)    PDF(pc) (10670KB)(85)    收藏
    现有技术及装备中对预防钻具上顶的研究较少,目前没有一套成熟的装置能够解决钻具在溢流关井后高套压引起的上顶问题。设计的钻具防上顶装置能够有效解决这个问题,装置所用卡瓦在工作过程中承受较大夹持力,其齿尖易发生磨损,直接影响防上顶装置的锚定性能。运用有限元和室内实验相印证的方法对卡瓦工作过程进行分析,分析了牙前角、牙顶圆角和齿顶距等参数变化对钻具应力分布的影响,通过数值模拟得到钻具Mises应力、接触压力及钻具轴向滑移量的变化趋势,优化出牙前角60°、牙尖部截面形状为圆角,且半径0.3 mm时为最合理的防上顶卡瓦牙型,并通过室内实验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对钻具防上顶装置的卡瓦结构优化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一种延迟交联的抗高温加重胍胶压裂液的研究
    戴秀兰, 刘通义, 魏俊, 王锰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 43 (1): 176-182.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9.05.05.04
    摘要185)   HTML3)    PDF(pc) (1802KB)(158)    收藏
    深井储层埋藏深、岩性致密,破裂压力和裂缝延伸压力高,导致压裂施工压力高、难度大,常规压裂液密度低,无法保证施工安全和措施效果。为此,合成了一种有机硼交联剂YGB 1,通过交联时间的测定对交联比和调节剂用量进行优化;并对稠化剂、加重剂和其他添加剂进行了优选,形成了密度为1.35 g/cm 3、延迟交联时间在3~17 min内可调、适用于160 ℃储层的加重胍胶压裂液配方。通过耐温耐剪切实验、悬砂实验、降阻实验和破乳实验对压裂液的各项性能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该加重胍胶压裂液各项性能优异,在160 ℃、170 s -1下剪切2 h后黏度仍保持在150 mPa·s以上;当混砂比为25%时,使用20~40目的陶粒在90 ℃条件下测试悬砂实验,悬浮0.5 h后,陶粒无沉降;测试管路为6 mm,当排量为3.5 m 3/h时,加重压裂液的降阻率为61%;破胶液表面张力为24.8 mN/m,残渣含量为398.2 mg/L;破胶液防膨率为91%。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桑托斯盆地湖相碳酸盐岩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
    贾怀存, 康洪全, 梁建设, 程涛, 张世鑫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 43 (2): 1-9.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9.07.18.02
    摘要265)   HTML22)    PDF(pc) (2961KB)(207)    收藏
    巴西桑托斯盆地盐下湖相碳酸盐岩领域油气资源十分丰富,是世界油气勘探的热点地区。利用桑托斯盆地41口井的岩芯、薄片等资料,明确了盐下湖相碳酸盐岩包括以微生物作用为主的微生物礁叠层石灰岩和以机械成因为主的生屑滩贝壳灰岩两种类型。盐下湖相碳酸盐岩储层整体上属于孔隙型灰岩储层,孔隙度整体上属于中等-好,渗透率中等。储层孔隙类型以原生孔隙为主,并受后期溶蚀改造。根据碳氧同位素地球化学资料、介形虫古生物等资料分析,总结出桑托斯盆地湖相碳酸盐岩储层发育主要受湖水古盐度、古构造格局和沉积相带3种因素控制。其中,湖水古盐度控制储层成因类型,古构造格局控制储层宏观分布,沉积相带控制储层物性特征。预测了桑托斯盆地东部隆起带和中央拗陷带的低凸起是湖相碳酸盐岩储层发育有利区带,对该地区油气勘探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北羌塘拗陷巴贡组致密砂岩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
    程乐利, 白林坤, 韦少校, 熊亭, 印森林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 43 (2): 10-22.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9.08.28.02
    摘要155)   HTML6)    PDF(pc) (9565KB)(59)    收藏
    北羌塘拗陷的上三叠统巴贡组碎屑岩是羌塘盆地的储层重点层系,分析沉积、成岩作用对巴贡组碎屑岩储层物性的影响机制,可以为下步勘探工作提供地质依据。研究表明,巴贡组砂岩总体的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中等偏低,溶蚀孔隙是主要的孔隙类型,孔隙结构表现为分选差、喉道细和连通差。沉积因素是控制优质储层的主要因素,形成于分流河道微相的砂层在形成时的水动力强、搬运远,其厚度更大、原生孔隙更为发育,由于抗压实能力强、保留有更多粒间孔隙,因此,后期酸性溶蚀更为发育。绿泥石衬里抑制了粒间硅质胶结物的形成,裂缝发育改善了储层物性,煤系特有的酸性介质环境亦促进了次生孔隙的形成。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珠江口盆地礁灰岩储层特征精细表征
    谢日彬, 李海涛, 杨勇, 刘远志, 曲长伟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 43 (2): 23-35.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9.12.18.01
    摘要215)   HTML4)    PDF(pc) (2705KB)(198)    收藏
    珠江口盆地L油田礁灰岩储层中裂缝及溶孔发育,储层非均质性强,给储层评价及油田生产带来了极大困难。随钻电阻率成像测井能够提供高分辨率电阻率图像,能够准确把握储层沉积和构造特征。将随钻高分辨率电阻率成像测井引入对礁灰岩岩石类型判别、裂缝精细评价、次生溶蚀综合分析及产能主控因素研究中。结果表明,高分辨电阻率成像技术能够准确分辨礁灰岩储层的岩石类型,精确评价储层裂缝类型及裂缝特征,并对次生溶蚀进行了定性及定量精细分析。最后综合所有电阻率成像解释成果探讨了礁灰岩储层产能的主控因素,相关评价结果与油田的生产和控水技术的作业认识吻合。随钻高分辨率电阻率成像的综合分析应用,既能够达到储层精细表征的目的,又为L油田调整井控水设计提供了强有力的依据,并对同类油藏储层精细描述具有较大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涠西南凹陷南部斜坡次生油藏成藏模式及启示
    李安琪, 叶绮, 胡德胜, 盖永浩, 徐雪丰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 43 (2): 36-45.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9.08.14.03
    摘要167)   HTML1)    PDF(pc) (6146KB)(91)    收藏
    为揭示涠西南凹陷南部斜坡次生油藏的成藏规律及成藏模式,通过油气来源对比、油藏特征及构造演化过程研究,对南部斜坡次生油藏初次聚集及晚期改造调整过程进行分析。研究认为,南部斜坡晚中新世之前为西高东低形态,在西部披覆背斜圈闭中形成油气初次成藏,油水界面附近碎屑岩水化作用与有机质脱羧基作用共同形成的“底钙层”为确定古油藏含油范围的有效标志。晚中新世晚期东沙运动使南部斜坡西部古油藏受到破坏,溢出油气向东部上倾方向挤压反转背斜构造中再次聚集形成次生油藏,南部斜坡东部角尾组、下洋组低幅背斜圈闭为下一步油气勘探重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泌阳凹陷下二门地区浅层油气源分析及勘探启示
    金芸芸, 石正勇, 任霄宇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 43 (2): 46-53.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9.06.25.01
    摘要172)   HTML2)    PDF(pc) (1698KB)(84)    收藏
    为了弄清泌阳凹陷下二门地区浅层油气来源及天然气成因,运用多种有机地球化学评价方法,建立下二门地区烃源岩评价地化综合剖面,剖析油源关系,对天然气组分及稳定碳同位素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下二门地区核桃园组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类型以I-Ⅱ 1型为主,成熟门限为2 200 m左右,浅层烃源岩以低熟为主,H 3段处于成熟阶段;浅层低熟原油以H 3 1-4亚段烃源岩生成的烃类沿断层向上运移为主,并受到浅层低熟烃源岩的侵染而形成的混源油;天然气为生物-热催化过渡带气。厘清油气来源,有利于指导下二门地区下步勘探部署。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4. 川东华蓥黄龙组沥青有机地球化学及油源对比
    何磊, 杨平, 谢渊, 汪正江, 刘家洪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 43 (2): 54-64.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9.09.27.01
    摘要134)   HTML4)    PDF(pc) (7003KB)(46)    收藏
    华蓥溪口镇石炭系黄龙组白云岩孔洞中充填大量固体沥青,野外采集了沥青及不同烃源岩层系样品,进行了沥青有机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及来源分析。结果表明,黄龙组沥青白云岩有机碳含量较高, R o为1.45%~1.48%,碳同位素-28.90‰(PDB),饱和烃及芳烃含量较低,以非烃为主;正构烷烃主峰碳为C 20,Pr/Ph为0.78~0.79,三环萜烷中C 23 > C 24 > C 21,三环萜烷/五环萜烷为0.82~1.06,甾烷中C 27 > C 29 > C 28,其中,C 27规则甾烷占优势,表明黄龙组沥青生烃母质以低等水生生物为主,为还原环境。萜烷参数及Ts/(Tm+Ts)均表明沥青成熟度较高。DBT/P为1.48~1.88,表明母岩可能为海相泥灰岩沉积。经生物标志物及沥青同位素综合对比,认为黄龙组固体沥青来自于龙马溪组页岩,氯仿沥青“A”抽提物具有混源特点,可能为龙马溪组页岩和栖霞组泥灰岩共同贡献的结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一种动态匹配特征子波拾取地震同相轴的技术
    彭仁艳, 徐振旺, 刘文峰, 余锋, 董旭光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 43 (2): 65-74.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9.06.12.04
    摘要191)   HTML16)    PDF(pc) (8782KB)(61)    收藏
    在传统的地震资料解释或速度分析等过程中,通常都是依靠人工识别与拾取,不但工作量大,而且效率非常低。因此,工业界开始使用各种算法来进行地震同相轴的自动识别与拾取,但是这些算法存在较多的缺陷,精度不高。地震剖面可视为由地震子波与反射系数褶积构成,子波以及噪音的存在对剖面的自动拾取带来一定困难。通过对地震子波进行特征抽取,并将地震剖面进行稀疏化表达,降低子波以及噪音对自动拾取的影响,同时减少数据采样点数,提高计算效率。通过引入矢量距离,并结合动态波形匹配算法计算特征化矢量数据的最小距离,从而实现同相轴的自动追踪。理论资料测试证明方法的正确性和抗噪能力,东部某探区实际资料自动拾取证明了论文方法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 方位各向异性裂缝检测技术在牛东潜山的应用
    王攀, 张梦琳, 王鑫, 赵智鹏, 刘杏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 43 (2): 75-83.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9.03.18.01
    摘要180)   HTML4)    PDF(pc) (5812KB)(157)    收藏
    牛东潜山带碳酸盐岩储层具有非均质性强、横向变化快的特征,该区碳酸盐岩地层以缝洞储层为主。受裂缝的影响,振幅、频率、速度等地震属性的衰减现象明显,常规地震属性分析方法对裂缝的预测精度较低。准确识别裂缝储层是该区油气勘探的关键,为此在该区开展方位各向异性裂缝预测工作。成像测井结果表明,该区主要发育高陡裂缝,符合HTI介质的特征。基于Ruger的HTI介质纵波反射系数公式进行正演模拟,确定偏移距范围并划分4个方位角范围,得到方位角道集数据体。利用该数据体提取纵波的方位地震属性,求取裂缝方位和裂缝密度,并结合裂缝密度圈定了裂缝发育带,确定研究区裂缝的主方位为北东向。利用实际钻井的成像测井资料对预测结果进行验证,得到较好的匹配,证实AVAz技术对碳酸盐岩储层高陡裂缝的储层预测具有较好的实际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基于智能算法的油气田地应力三维预测
    袁多, 吴超, 卢运虎, 张东清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 43 (2): 84-92.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9.03.27.03
    摘要190)   HTML17)    PDF(pc) (5714KB)(221)    收藏
    为了解决复杂沉积构造环境导致未钻区域的地应力定量预测难度大的问题,根据层速度、地应力、叠后地震信息之间的定量关系,运用BP神经网络、模拟退火等智能算法提出了用于不同工况条件的两种油气田地应力三维预测方法。在完钻井数量较多、实测信息较丰富的工区使用BP神经网络算法,利用地震数据空间速度信息与岩石力学方法建立地应力三维数据体;在实测数据较少的工区,运用模拟退火算法直接搜寻合成与实际地震记录达最优匹配下的地应力解向量。该技术在东部某油田的主要工区进行了现场应用,得到了具有较高精度和分辨率的地应力预测结果,验证了基于智能算法的油气田地应力三维预测方法的可行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东坪基岩气藏气水相对渗透率的确定方法
    罗沛, 杨云, 柴小颖, 杨会洁, 王炯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 43 (2): 93-100.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20.03.07.01
    摘要171)   HTML1)    PDF(pc) (557KB)(109)    收藏
    东坪基岩气藏储层岩性差异大,非均质性强。孔缝发育区岩石松散,无法钻取完整的岩芯,而致密带几乎不渗透,无法通过驱替实验获取相对渗透率曲线,这成为困扰气藏动态分析和开发指标计算的难题。基于水驱气藏物质平衡原理,建立了不依赖水侵量的储层含水饱和度计算方法,避免了水侵量计算方法中的不确定因素,提高了含水饱和度计算的准确性。建立了基于储层孔隙结构分形维数和生产水气比历史拟合相结合的气水相对渗透率计算方法。根据该气藏毛管压力曲线的分类确定孔隙结构分形维数的界限,通过生产水气比拟合确定具有代表性的储层孔隙结构分形维数,进而计算气水相对渗透率曲线。该方法克服了因毛管压力曲线多样化而导致分形维数难以确定的难题,所获得的相渗曲线更能代表气藏的整体渗流特征。该方法为无法通过岩芯驱替获取相渗曲线的气藏提供了有效途径,对于其他基岩气藏及严重非均质气藏具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9. 缝洞型油藏单井注氮气提高采收率技术政策研究
    吕心瑞, 吕铁, 肖凤英, 张慧, 张允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 43 (2): 101-109.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20.04.13.01
    摘要212)   HTML4)    PDF(pc) (2225KB)(243)    收藏
    缝洞型油藏地质条件复杂,储层非均质性极强,虽然单井注氮气提高采收率矿场试验获得成功,但由于单井地质特征各不相同,使得注气效果差异大,注采参数需要进一步优化。为此,提出建立针对此类油藏的“一井一策”注气提高采收率技术政策,并以TA1井为例,在储层识别和预测基础上,构建储集体发育模式,采用“分类建模、分类数模”的方法再现油藏开发历程,表征剩余油分布特征,基于实体油藏模型优化转注时机、注气方式及注采参数。结果表明,TA1井洞顶存在5.28×10 4 t剩余油,注入氮气能够形成次生气顶动用洞顶阁楼油,进一步提高油藏采出程度,基于模型确定最优转注时机为含水率93%时,注气方式为气水混注,周期注气量为60×10 4 m 3,注气速度15×10 4 m 3/d,焖井时间10 d,采液强度40 m 3/d,预测增油2 496.0 t,该技术政策为注气方案编制和矿场实施提供了参考,实施后增油效果显著,推广到不同岩溶背景注气井均取得较好应用效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0. 深层稠油减氧空气吞吐注气量确定方法研究
    郭小哲, 曹玉峰, 田凯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 43 (2): 110-116.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20.01.15.01
    摘要174)   HTML5)    PDF(pc) (673KB)(99)    收藏
    鲁克沁油田减氧空气吞吐注气时一般采用笼统注气,没有相关优化注气量的明确方法,导致增油效果在不同类型单井之间有较大差异。为此,通过物模实验确定优势通道注气量,进行数值模拟并提出优势通道注气系数 α、优势通道进气系数 β的概念,结合优势通道体积优化注气量。通过模拟不同注气量吞吐时的换油率大小来验证优化结果是否正确,得到对实际现场应用的注气量有理论指导作用的优化计算公式。实验表明,最优注气量为0.20 PV,优势通道注气系数为0.8,表明有80%的气进入到优势通道中,优势通道进气系数为0.348,说明距生产井约1/3的井距范围为受效区域。经过注气量优化公式计算和数模验证,最优注气量为4.5×10 5 m 3是合适充分的。优化方法结合减氧空气吞吐的增油机理与现场实际需求,对减氧空气吞吐注气量的相关设计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场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1. 深海浊积砂岩油田高效注水策略及实践
    苑志旺, 杨莉, 杨宝泉, 张迎春, 陈筱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 43 (2): 117-127.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20.03.03.01
    摘要204)   HTML8)    PDF(pc) (3442KB)(159)    收藏
    以尼日尔三角洲盆地典型的深海浊积砂岩油田AKPO为研究目标,剖析了浊积水道和朵叶的储层特征,以注采井组间砂体连通方式为基础,结合生产动态特征评价了注采井组间的连通性,确定油田在无水采油期的注水策略。基于时移地震揭示了不同储层类型的水驱波及特征,形成了油田注水突破后的注水以及控堵水策略,建立了适宜油田不同开发阶段的高效注水策略。在无水采油期阶段,基于注采井组间砂体的连通方式应用以“控制压力”为重点的注水强度优化策略,实现不同井组的分级配产配注;在中低含水阶段,基于储层沉积类型应用以“提高波及”为重点的注水强度优化方法,即依靠水动力学方法来改善水驱波及系数,水道储层注采井组采用周期注水提高“纵向”波及系数;朵叶储层注采井组采用改变液流方向提高“平面”波及系数;在高含水阶段,应用适宜深海油田的“低成本”分段控堵水方法,实现深海油田经济有效的控堵水。上述深海浊积砂岩油田高效注水策略经AKPO油田实践,实现AKPO油田高峰采油速度达到5.5%,连续7 a实现稳产,预测油田采收率达到53%。系统形成深海浊积砂岩油田在不同开发阶段的高效注水策略,该策略简单易行、经济有效,可以指导同类深海油田的注水优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2. 层理地层基质与弱面坍塌失稳规律分析
    刘海龙, 谢涛, 张磊, 曹文科, 高佳佳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 43 (2): 128-137.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9.12.05.02
    摘要212)   HTML6)    PDF(pc) (1171KB)(117)    收藏
    渤海深部地层中存在大量的硬脆性泥页岩,易发生井壁失稳问题。将硬脆性泥页岩当作一种横观各向同性介质,建立了横观各向同性地层井周基质及层理弱面应力计算模型,在此基础上,获取了弹性参数各向异性、井眼轨迹及层理产状对井壁坍塌破坏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各向异性对层理弱面应力分布影响显著,与各向同性模型相比,误差最大约为31%;随弹性模量各向异性程度增大,井壁坍塌风险增高;直井钻进时,井壁坍塌破坏方位不仅受水平地应力方位影响,还与层理弱面的倾斜角和倾向角、井眼轨迹等参数相关。随层理面倾斜角和倾向角增大,井壁坍塌形状依次为岩石只发生沿水平最小地应力方位的基质坍塌、层理面单对角坍塌及层理面双对角坍塌,基质坍塌方位对应最小地应力方位,层理面坍塌方位与弱面的倾向方位保持一致,最优钻井方位应结合层理弱面的倾向;当定向井钻进时,井眼沿井斜30°~75°,最大地应力方位附近,坍塌最为严重。对渤中一口深井进行井壁失稳实例分析,分析结果与实际情况吻合良好,研究成果对层理地层钻井作业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3. 气液两相管流相界面检测及数值模拟研究进展
    姜俊泽, 雍歧卫, 钱海兵, 蒋新生, 黄妍琪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 43 (2): 138-148.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20.03.05.02
    摘要322)   HTML10)    PDF(pc) (637KB)(524)    收藏
    准确识别相界面结构形态是相界面力学分析的基础,也是研究气液两相流动规律的一种重要技术手段。针对动力、能源、化工、医药及航空等领域气液两相管流的相界面拓扑性强、变化速度快、实现准确测量难度大等特点,开展了气液两相管流相界面检测技术和数值模拟方法的综述研究。相界面检测技术主要有电容法、电导法、光导法、射线法、热学法、声学法、核磁共振法以及近年来发展起来的金属丝网传感器检测技术、过程层析成像技术和高速粒子成像技术;数值模拟方法有PIC法、MAC法、ALE法、VOF法和Level-Set法等。通过对比分析各种方法的优势和局限性,提出了气液相界面的追踪检测技术的研究策略和发展趋势,可为气液两相流的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4. 通用性星树状油气管网布局优化模型研究
    周军, 周柳玲, 梁光川, 陈川, 周轩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 43 (2): 149-157.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20.03.04.02
    摘要221)   HTML9)    PDF(pc) (2613KB)(141)    收藏
    集输管网结构复杂、投资大,是油气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优化集输管网布局方案是油气田降低开发成本的关键之一。由于星树状管网在集输系统中被广泛使用,针对星树状管网最优布局问题,开展了星树状管网布局优化模型的研究,重点关注了集输站处理容量和集输半径的约束限制,建立了 Q模型、 R模型、 QR模型等含有大量离散变量的混合整数线性规划的通用模型。以实际的油气田为例,运用分支定界法求解上述模型,得到各方案下的拓扑结构、集输站设施位置、中央处理设施位置等系统最优解,证明了模型与算法的正确性和可靠性。通过分级优化策略和整体优化结果的对比分析,整体求解星树状管网模型的总投资更低。提出的通用性星树状油气管网布局优化模型,可根据工程实际情况确定不同约束条件下的最优管网布局,有效指导油气田地面工程设计与建设。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5. 连续管全寿命安全评定与管理策略研究
    钟虹, 何沙, 刘少胡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 43 (2): 158-166.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20.06.03.02
    摘要187)   HTML6)    PDF(pc) (1300KB)(119)    收藏
    连续管是“万能作业机”的“神经线”,连续管的安全运行关乎整个施工过程,连续管服役寿命是安全运行的重要指标之一。目前对连续管作业时全寿命安全评定研究较少,探索性地利用生存分析方法研究了连续管6个影响因素,20组分变量,采用Kaplan-Meier分析方法对连续管疲劳寿命的单因素生存时间进行描述,并结合连续管服役有效时间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疲劳累积结果与Cox比例风险模型计算结果对比认为,该模型是可行的。研究结果表明,共线性检验和PH假定检验结果显示399个样本用于连续管生存分析是可行的;分类变量中直径、壁厚、腐蚀、焊接对连续管服役风险影响显著;大直径管(直径>50.80 mm)的风险率是小直径管(直径<50.80 mm)风险率的1.484倍;H 2S环境的腐蚀风险率是无腐蚀风险率的2.509倍;直焊缝的风险率是无焊缝风险率的5.595倍;研究结论与现场连续管失效统计结果相吻合。根据累积生存率和现场失效统计结果提出的四级评价准则对连续管在钻井、完井、气举等安全作业具有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6. 钻井机器人偏心流道冲蚀实验及数值模拟研究
    肖晓华, 代继樑, 朱海燕, 赵建国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 43 (2): 167-177.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20.11.02.01
    摘要221)   HTML8)    PDF(pc) (5815KB)(161)    收藏
    为解决大位移水平井连续油管钻井管柱屈曲的难题,提出了钻井液驱动的“钻井机器人+动力钻具”的连续油管钻井新方法。依据机器人外形尺寸、水力压耗、内部结构、加工制造等优化设计出了三段式偏心圆流道结构。提出了三段式偏心圆流道冲蚀分析方法,首先,建立了钻井机器人三段式偏心圆流道流固耦合冲蚀数值模型,分析了粒径参数、速度参数等对冲蚀速率的影响规律;其次,开展了钻井机器人偏心流道冲蚀实验,校准了钻井机器人三段式偏心圆流道流固耦合冲蚀数值模型;基于此进一步开展了钻井机器人三段式偏心圆流道数值仿真研究。研究表明,钻井机器人三段式偏心圆流道最佳倾角为5°,当流道壁厚5 mm时,偏心流道寿命超过300 h,满足一般井下工具的工作寿命要求;流道主要冲蚀点位置和冲蚀形态数值仿真与实验基本符合。研究为钻井机器人结构设计及工程化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对促进连续油管钻井技术在大位移水平井的推广及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7. 纳米级微球调剖剂的性能评价及自聚集封堵特性
    杨志国, 岳湘安, 邵明鲁, 岳添漆, 贺杰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 43 (2): 178-186.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20.04.05.01
    摘要310)   HTML16)    PDF(pc) (2208KB)(235)    收藏
    低渗透油藏孔喉细小、结构复杂,常规体膨性微球调剖剂存在注入与封堵性矛盾,难以实现深部调剖。为解决这一矛盾,以苯乙烯、丙烯酰胺为单体,采用乳液聚合法制备了表面富含酰胺基团的聚合物微球调剖剂(CSA),向油藏中注入粒径小于孔喉直径的CSA微球分散溶液,运移到油藏深部后,在物理化学效应作用下微球自聚集成大尺寸的微粒簇,从而实现对流体通道的封堵。CSA微球具有低膨胀倍数,在向深部运移过程中能够有效避免剪切破碎;通过透射电镜可以观察到CSA微球在100 ℃老化35 d后,依然保持规则均匀的球形,热稳定性良好,并且微球具有核壳非均质结构。瓶试实验表明,随着阳离子浓度增加,CSA微球聚集时间逐渐缩短,并且二价阳离子的影响大于一价离子。岩芯驱替实验表明,CSA微球具有良好的注入性,聚集后的CSA微球团簇能够产生有效封堵并能运移至油藏深部起到调剖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8. 旺苍地区灯影组层状硅质岩类孔洞充填特征
    刘小洪, 石章俊, 冯明友, 王良军, 王兴志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 43 (3): 1-11.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9.09.03.01
    摘要200)   HTML19)    PDF(pc) (102776KB)(248)    收藏
    为揭示旺苍地区灯影组层状硅质岩类溶蚀孔洞中矿物充填序列及流体作用过程,综合应用岩石学及地球化学分析测试方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硅质岩类溶蚀孔洞中具白云石、方解石、微晶石英—纤维状玉髓、细—中晶石英及粗—巨晶石英5个世代典型矿物充填并历经6期流体作用影响。在早期硅质岩形成基础上,第I期深盆富镁热液溶蚀—充填叠加改造形成鞍状白云石;第II期含硅热液交代白云石形成亮晶方解石;在第III期沥青形成后,第IV期为封闭体系下高浓度低温硅质热液快速沉淀出微晶石英—纤维状玉髓;第V期为石炭—二叠纪硅质流体作用下沉淀出细晶—中晶石英;第VI期为三叠纪弱饱和二氧化硅水溶液近平衡条件下沿缝洞缓慢结晶沉淀出粗晶—巨晶石英。经深盆富镁热液叠加硅质热液对层状硅质岩类复合改造,部分微孔及裂缝发育的硅质岩类可成为潜在储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9. 川西拗陷中侏罗统沙溪庙组储层特征及综合评价
    张玲, 陈恭洋, 叶素娟, 杨映涛, 程乐利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 43 (3): 12-24.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9.08.28.03
    摘要172)   HTML15)    PDF(pc) (7098KB)(66)    收藏
    川西拗陷中段中侏罗统沙溪庙组为多物源背景下发育的三角洲—滨浅湖沉积体系,不同物源背景对储层影响较大且勘探效果差异明显。以岩屑、岩芯等实物资料为基础,结合薄片观察及储层测试分析资料,对研究区沙溪庙组龙门山中段(近物源)及龙门山北段和米仓山(远物源)两大物源沉积体系的储层特征进行了对比性研究。结果表明,近源体系储层砂岩整体成分成熟度低、粒度较粗,有利储层为成分成熟度高、碳酸盐胶结物含量低、裂缝发育的细粒砂岩,保孔效应的强弱决定了优质储层的发育;远源体系优质储层的特征主要为成分成熟度相对较低、碳酸盐胶结物含量低、长石富集的中粒砂岩,溶蚀作用的增孔效应强度决定了优质储层的发育。以此为基础,分别建立了两大物源体系的储层综合分类评价标准,评价结果显示,远源体系的储层发育更优,其有利储层分布面积远大于近源体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0. 曲流河复合点坝砂体构型表征及流体运移机理
    王大成, 刘义坤, 白军辉, 付青春, 陈奋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 43 (3): 25-36.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20.05.18.02
    摘要199)   HTML2)    PDF(pc) (3648KB)(125)    收藏
    基于高密度井网条件下数据资源和井距优势,对大庆长垣北部某沉积单元曲流河点坝砂体构型表征、剩余油分析和流体运移机理开展研究。针对点坝构型要素量化识别多解性问题,根据曲流河单砂体内部形态差异性对计算结果进行参数校正,实现构型要素确定性量化表征。同时,提出用构造进行砂体形态表征的建模思想,通过定向网格编辑技术,实现点坝砂体内部构型的三维表征。最后,利用数值模拟技术进行剩余油预测,明确构型影响下顺逆侧积注入的流体运移机理,提出下步挖潜方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