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陈志刚. 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就业前景分析[J]. 智库时代, 2018(47):114-115. [2] 潘桂芳. 社会工作专业大学生就业意向调查与思考——以贵州省某高校为例[J]. 安顺学院学报, 2017, 19(6):72-76. [3] 刘青,赵秀丽,刘霞. 社会工作专业认同状况的实证研究——基于山东省青岛市高校本科生的问卷调查[J]. 社会福利(理论版), 2016(6):35-38. [4] 刘斌志. 论社会工作价值教育的本土策略[J]. 教育评论, 2011(3):7-9. [5] 谢立中. 主体性、实践意识、结构化:吉登斯"结构化" 理论再审视[J]. 学海, 2019(4):40-48. [6] 易松国. 社会工作认同:一个专业教育需要正视的问题[J]. 学海, 2019(1):116-123. [7] 胡莹. 社会工作学生专业认同发展历程与影响因素研究[J].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2019(6):76-78. [8] 林诚彦. 社会工作教师社会认同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兼对教师"领办机构"的反思[J].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32(5):54-62. [9] 刘斌志,郑先令. 个案社会工作服务中的写作疗法:理论框架与程序指引[J].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34(2):1-19. [10] 刘海健. 后结构主义视域下社会工作价值取向的反思与重构——来自福柯的启示[J]. 社会工作, 2018(1):63-70, 110. [11] 丁慧敏. 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本土化模式与对策研究[J]. 学习论坛, 2018(12):93-96. [12] 闵兢,梁祖彬,陈丽云,徐永祥. 我国社会工作教育的历史轨迹与范式转向[J]. 社会建设,2019,6(5):32-39. [13] 刘斌志,王李源. 动物辅助疗法:基于人与动物关系的社会工作机制[J].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21(2):33-42. [14] 郭未,沈晖. 从传统走向非传统: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新取向[J].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2018, 55(5):119-1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