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4年 第9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24-06-15
    上一期   
    论苍山洱海科学考察历史
    胡小康, 王 弢, 杨力权,
    2024, 9(6):  1. 
    摘要 ( 33 )   PDF (1634KB) ( 13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摘要] 目的:梳理苍山洱海科学考察的历史工作,刻画苍山洱海科学考察的历史脉络,总结苍山洱海科学考察的历史成就,提  
    出未来科学考察的工作建议。方法: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以生物科学考察历程为主线,根据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特征  
    将苍山洱海科学考察历史划分为不同阶段,论述各阶段的考察工作和主要成就。结果:苍山洱海地区现代意义的科学考察于1882 年由以德拉韦为代表的西方人所开启。1919 年钟观光进入苍山采集标本,开中国人考察苍山洱海之先河。迄今,该地区的科学考察经历了4 个主要发展阶段:新中国成立以前的早期阶段(1949 年以前) 、新中国初期(1949—1977 年) 、改革开放前20 年(1978—2000 年) 、近20 年(2001 年至今) 。经过140 余年科学考察的成果积累,对苍山洱海的植物、大型真菌及部分动物  
    类群( 兽类、鸟类、鱼、部分昆虫) 的物种资源及其分布特征已有较为系统的了解,对该区域的自然地理、地质、生态环境资源等  
    亦有较为全面的认知。以福里斯特为代表的植物猎人从该地区带走大量植物种质资源到欧美,极大地促进了西方国家园艺和  
    园林学科及其产业的发展。结论:苍山洱海科学考察的历史绵长、内容丰富,为中国所罕见,对近现代生物学,特别是植物学的  
    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今后须针对人类强烈活动和全球变化背景下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人类社会可持续发  
    展等重大问题,进一步强化生物学、生态学、环境科学等方面的研究,促进科学进步;统筹结合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的工作要  
    求和资源开发利用的社会需求开展技术应用实践,助力苍山洱海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苍山洱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然地理
    陈有君,
    2024, 9(6):  19. 
    摘要 ( 19 )   PDF (1739KB) ( 2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苍山洱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于2020年依托大理大学,对云南苍山洱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保护区”)开展为期2年半(2020年7月— 2022年12月)的综合科学考察。其中,自然地理状况是科学考察的先导和基础。项目组采用文献资料收集整理、实地调查和“3S”技术等方法,梳理、分析了保护区的自然地理状况。项目成果为全面了解保护区的自然地理状况,合理保护和有效管理保护区的自然资源提供参考依据。
    苍山洱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格局
    胡昌平, 姜健发, 王有兵, 李亚楠, 王 生
    2024, 9(6):  24. 
    摘要 ( 18 )   PDF (1487KB) ( 1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了解云南苍山洱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保护区”)土地利用结构及特征,掌握土地利用的景观格局,为保护区整合优化及后期管理提供指导。方法:以相关调查数据为基础,基于GIS技术,对保护区土地利用现状、景观格局及矛盾冲突进行分析。结果:苍山片区以林地和草地为主(面积占比96.43%),洱海片区以水体为主(面积占比98.02%);研究区域林地、水域和草地景观形状较为规整,景观破碎度较低,受人为干扰较少;保护区的景观多样性较丰富,但分布不均;保护区各类矛盾冲突图斑面积占保护区总面积的2.44%,矛盾冲突地块主要分布于缓冲区和实验区,以耕地和集体人工商品林为主,采矿用地、城镇建成区和村庄对保护区的影响程度最大。结论:保护区土地结构较为合理,苍山片区管理上要以森林防火、生物多样性保护、地质遗迹保护为主;洱海片区要以湿地保护,特别是水体质量维护和提升,以及水生动植物保护为主。
    苍山洱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动态
    李亚楠, 王 生, 王有兵, 姜健发, 胡昌平
    2024, 9(6):  31. 
    摘要 ( 17 )   PDF (1485KB) ( 1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了解云南苍山洱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保护区”)森林资源近20年的动态变化特征,为保护区编制经营管理方案提供指导。方法:以2005、2015年森林资源调查矢量数据、2021年森林、草原、湿地监测数据、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为基础数据,基于GIS技术,分析保护区森林资源动态。结果:保护区土地利用类型中,有林地面积最大,并逐年增加;林地中,3个调查年度均以有林地和灌木林地为主,面积占保护区总面积的60.82%以上;保护区森林覆盖率2005—2015年间逐年增加,2015—2021年间增加值逐步趋于稳定;蓄积量以有林地蓄积为主,并逐年增加;乔木林地面积和蓄积量以栎类、云南松、华山松和苍山冷杉为主,且逐年增加;乔木林地中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和成熟林比重相对均衡,过熟林面积较少;各年度郁闭度等级均以中为主,且郁闭度等级为中和密的乔木林地面积和蓄积量均逐年增加。结论:保护区森林质量和生态防护功能逐年提高,后期森林资源管理以增加栎类等阔叶林为主。
    苍山植被类型分布及其覆被变化和群落演替
    陈丽玲, 倪春晨, 李志芳, 陈有君, 胡小康, 蒋显锋, 刘天猛,
    2024, 9(6):  38. 
    摘要 ( 29 )   PDF (1771KB) ( 3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结合植被生态遥感和野外调查对苍山植被覆被类型及其变化开展调查研究。植被遥感解析发现,苍山植被垂直带谱分布格局明显,亚高山带植被群落类型及其转移变化较复杂,核心保护对象苍山冷杉林主要分布于东坡高山带。随着保护区的建立,苍山植被覆盖度得到了显著提升,各功能分区已基本完全恢复为高覆盖度植被。野外群落调查发现,苍山冷杉林和多变石栎林群落结构稳定,一些海拔区段华山松林、云南松林和旱冬瓜林群落存在衰退风险。相较于以往单一方式的科学调查,本次遥感影像有效地促进了苍山植被覆被类型及其分流变化的解析,能够与野外调查结果相互支持,而对多种植被群落亚型、群系和群丛的野外调查验证依然非常必要。
    苍山维管植物多样性
    蒋显锋, 刘天猛, 陆 佳, 周也富, 胡小康,
    2024, 9(6):  47. 
    摘要 ( 11 )   PDF (2020KB) ( 1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系统调查整理苍山维管植物状况与珍稀濒危植物生存现状。方法:通过查阅历史文献和标本记录并结合样线法调查整理苍山维管植物名录,整理分析苍山珍稀濒危植物物种数量与种群规模,对被子植物进行区系分析。结果:大理苍山共记载野生维管植物208科996属3 246种(含49亚种、227变种、2变型)。蕨类植物36科89属360种(含9变种),裸子植物8科14属20种(含4变种),被子植物164科893属2 866种(含49亚种、214变种、2变型)。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62种,云南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6种,极小种群保护对象2种。结论:苍山具有较高的维管植物多样性,模式植物与保护植物十分丰富,但特有植物相对较少。
    苍山大型真菌多样性
    苏锡钧, 何 俊, 牛开阳, 韩 林, 张正权, 罗宗龙, 杨力权,
    2024, 9(6):  59. 
    摘要 ( 14 )   PDF (2257KB) ( 2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调查苍山大型真菌物种资源,初步讨论苍山不同海拔、不同植被类型与大型真菌多样性之间的关系,提出合理保护与利用的建议。方法:采用随机踏查、样线调查的方法,以经典分类学为基础,结合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对采集到的标本进行鉴定,分析区域内物种组成和分布特征。结果:本次科学考察共采集苍山大型真菌标本2 490份,鉴定出大型真菌400种,隶属于6纲18目59科147属,包括1个新物种——苏氏地星Geastrum suae;物种数≥10的优势科有9个,占已知科的15.25%,牛肝菌科Boletaceae 54种、红菇科Russulaceae 51种、鹅膏菌科Amanitaceae 33种、伞菌科Agaricaceae 29种、丝盖伞科 Inocybaceae 15种、丝膜菌科Cortinariaceae 14种、马勃科Lycoperdaceae 13种、膨瑚菌科Physalacriaceae 13种及蜡伞科 Hygrophoraceae 11种,共计233种,占总物种数的58.25%;物种数≥10的优势属有6个,占已知属数的 4.08%,红菇属Russula 30种、鹅膏菌属Amanita 30种 、乳菇属Lactarius 19种、牛肝菌属Boletus 16种、蘑菇属Agaricus 12种及丝盖伞属Inocybe 11种,共计118种,占总物种数的29.50%;苍山共有食用菌 187 种、药用菌56种,毒菌83 种,食毒不明的124种,可栽培大型真菌28种;苍山大型真菌物种分布在海拔上符合典型的单峰分布格局,随着海拔的上升,物种数量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分布格局;苍山大型真菌物种在阔叶林中更为丰富,针阔叶混交林次之,针叶林中大型真菌种类最少。结论:苍山大型真菌资源较为丰富,具有较好的开发利用价值和科研价值,需有效保护,科学合理地利用苍山大型真菌资源。
    苍山大中型兽类多样性
    杨云飞, 赵灿军, 马 驰,
    2024, 9(6):  67. 
    摘要 ( 14 )   PDF (1595KB) ( 2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调查苍山地区大中型兽类多样性现状,揭示物种多样性空间分布模式,为苍山兽类资源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20年7月—2022年12月采用样线法、红外自动相机陷阱法、访问法对苍山地区兽类多样性现状开展调查。研究期间共调查47条样线,样线总长度为52 km;共布设60台红外自动相机,累计监测9 975台天。结果:目前苍山至少分布有19种大中型兽类,包括林麝、中华小熊猫等9种国家一级或二级保护野生动物;食肉目和鲸偶蹄目物种丰富度最高,物种多样性随海拔的上升而下降,并与植被类型密切相关。结论:大型食肉目动物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具有脆弱性,低海拔针阔叶混交林和阔叶林栖息地对于大中型兽类来说有较高的保护价值。
    苍山洱海地区两栖爬行动物多样性
    李丽梅, 李国围, 王吉申,
    2024, 9(6):  74. 
    摘要 ( 18 )   PDF (1382KB) ( 6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文献整理、民间访谈、野外考察和标本检视等方法,于2020年8月—2023年11月,对苍山洱海地区的两栖爬行动物开展调查。主要结果有:(1)编制了该区域内两栖爬行动物名录,包括2纲3目20科44属62种,其中国家二级保护动物7种,“三有动物”35种,易危动物6种,濒危动物4种;(2)讨论了该区域内两栖爬行动物的分布和区系特点,并将其与周边区域进行比较;(3)根据调查结果,对苍山洱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两栖爬行动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提出了建议。
    苍山鸟类多样性
    代开兴, 郑俊辉, 陈丽申, 李 郭, 韩联宪, 李德品, 袁玉川
    2024, 9(6):  83. 
    摘要 ( 21 )   PDF (1619KB) ( 2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掌握苍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苍山保护区”)鸟类本底资源,2020年9月—2022年6月采用样线法、样点法和红外相机自动拍摄相结合的方式,对苍山保护区鸟类进行了系统的调查。本次调查共记录到鸟类230种,隶属13目50科135属。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黑鹳Ciconia nigra 和黑颈长尾雉Syrmaticus humiae 2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鸟类31种,包括白腹锦鸡Chrysolophus amherstiae、红隼Falco tinnunculus、林雕Ictinaetus malayensis、白鹇Lophura nycthemera 等。此外,苍山保护区记录到中国特有种鸟类4种,分别为橙翅噪鹛Garrulax elliotii、宝兴歌鸫Turdus mupinensis、宝兴鹛雀Moupinia poecilotis 和滇䴓Sitta yunnanensis。在区系组成上,苍山保护区鸟类以东洋种为主,广布种次之,未记录到古北种。本次调查丰富了苍山鸟类多样性基础信息,同时也为苍山保护区鸟类多样性的保护提供科学的依据。
    苍山洱海地区蚱总科昆虫(直翅目:蝗亚目)多样性
    宋 鸿, 尹志龙, 王 训, 余红磊, 杜壮壮, 毛本勇, 李 淼,
    2024, 9(6):  95. 
    摘要 ( 16 )   PDF (1420KB) ( 1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2020年9月—2023年9月对云南苍山洱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蚱总科昆虫进行调查,共获得蚱类昆虫3科12属24种。结合以往有关记录,目前已知云南苍山洱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蚱总科昆虫共计4科16属39种。
    采样方式对苍山采集昆虫群落的比较研究
    李晓龙, 自东东, 杨国辉,
    2024, 9(6):  98. 
    摘要 ( 16 )   PDF (1363KB) ( 2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明确不同采样方式对分析昆虫群落结构特征的影响,以苍山东坡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为研究地点,采用马氏网  (MS ) 、地陷阱法(XJ ) 、灯诱法(DY ) 以及扫网法(SW)4 种采样方式,进行为期1 年的昆虫群落调查,比较不同采样方式及组合采  集的昆虫群落结构特征,分析结果的差异性,明确不同采样方式的优劣及可替代性。结果显示:在采集的59 科13 340 头昆虫  中MS 捕获41 科6 896 头,XJ 捕获31 科6 201 头,DY 捕获24 科141 头,SW 捕获22 科102 头;比较不同采样方式采集到的各目  数、科数、物种数和个体数,MS 最佳,XJ 和DY 次之,SW 最差;不同采样方式的优势类群存在差异;4 种采样方式的群落相似性  相互间差异较大(Cs≤0.60); 除SW+XJ 、DY+XJ 及SW+XJ+DY 组合外,其余的组合采样效果相当,可以酌情替换。  

    洱海水鸟多样性及种群时空格局
    毛锦斌, 武思博, 奚满松, 李 航, 周 俊,
    2024, 9(6):  103. 
    摘要 ( 17 )   PDF (1589KB) ( 1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全面掌握洱海水鸟资源现状,2021年3月—2022年2月开展洱海水鸟调查。共记录到9目13科67种,其中古北种40种,广布种17种,东洋种10种;冬候鸟占比59.70%,留鸟占比13.43%,过境鸟占比13.43%,夏候鸟占比11.94%,迷鸟占比1.50%。2021年12月全湖最高记录到86 000多只水鸟,其中骨顶鸡约64 000只。洱海南部、西部和北部水鸟种类和数量居多,东部相对较少。全年记录到国家Ⅰ类保护水鸟3种,国家Ⅱ类保护水鸟7种,洱海水鸟多样性稳定向好转变。
    洱海鱼类多样性
    钟传艳, 李 钢, 褚维乐, 沈 剑, 封吉猛, 龙晓文,
    2024, 9(6):  108. 
    摘要 ( 19 )   PDF (2513KB) ( 1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查阅20世纪50年代以来洱海鱼类相关文献资料,结合2022年洱海鱼类实地采样和走访调查,对洱海鱼类历史区系变化及现状进行分析。截至2022年,洱海共记录鱼类54种,分属于7目14科31属,其中土著种20种,特有土著种9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1种:大理裂腹鱼Schizothorax taliensis。2022年洱海鱼类调查共发现鱼类23种,分属于4目9科,其中鲤科鱼类占鱼类物种总数的60.87%,其他鱼类占39.13%,包括鳅科、塘鳢科、鰕虎鱼科、鳢科、银鱼科、胡瓜鱼科、鲿科及鲇科,优势种为子陵吻鰕虎鱼Rhinogobius giurinus、䱗Hemiculter leucisculus、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 和西太公鱼Hypomesus nipponensis;调查发现草金鱼Carassius auratus red var为洱海新记录物种。洱海鱼类群落组成表现为土著种种群数量减少,外来种逐渐增多,经济型鱼类和小型鱼类为当前优势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