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2年 第34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12-10-01
    石油机械工程及其他
    CNG 加气站火灾爆炸风险后果的指数评价
    侯向秦;曹建;贾宁
    2012, 34(5):  0-176. 
    摘要 ( 314 )   PDF (390KB) ( 70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CNG 加气站风险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对其火灾爆炸失效后果进行评价。目前加气站燃烧爆炸事故的风险
    评估主要以预先危险性分析、故障树分析等定性风险分析方法为主。阐明了加气站事故损害的影响因素,包括一般工
    艺危险性和特殊工艺危险性分析。并对加气站火灾爆炸危险性作了全面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某CNG 常规站采用
    指数评价法开展加气站火灾爆炸风险后果的定量评价,为站场定量风险评价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
    清管器测径板与U 型管道中弯头撞击分析
    李大全;张鹏;艾慕阳;王玉彬
    2012, 34(5):  0-170. 
    摘要 ( 293 )   PDF (457KB) ( 65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测径清管器经过U 型管道时,若测径清管器设计不合理或者清管器运动速度过大,清管器测径板易与弯头相
    撞,导致测径板变形,从而误以为管道上存在变形。为解决该技术难题,结合一种具体测径清管器,通过分析该测径清
    管器经过U 型管道弯头时的运动特性和测径清管器及弯头的几何特性。得出结论:当测径清管器的运动速度超过一
    个极限速度时,清管器经过弯头时所受离心力大于清管器支撑板的屈服极限,引起前支撑板屈服,此时测径板可能与
    弯管内壁外弧侧相撞,同时还得到影响此极限速度值大小的多种因素。另外,发现测径板、支撑板、弯头曲率半径满足
    一定的几何特性关系时,清管器测径板将与弯管内壁内弧侧撞击。利用得到的这些分析结论,可指导并修正清管器设
    计,控制测径清管器的运行速度,从而避免测径清管器经过U 型管道的弯头时发生撞击。
    博导论评
    分析近井筒效应的新模型及方法
    郭大立;计勇;许江文;祝凯
    2012, 34(5):  0-182. 
    摘要 ( 299 )   PDF (468KB) ( 54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井筒效应是影响油气层压裂措施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而现有的近井筒效应分析技术的模型一定程度上存
    在计算复杂和适应性局限等问题。从近井筒效应的机理分析出发,研究了分析近井筒效应的新模型,结合最优化技
    术,提出了新的数学拟合方法,使模型计算更为简便和准确。通过大量现场实例应用,说明了该技术不仅适用于排量
    稳定下降方式的普通测试压裂,也适用于排量任意变化方式的普通压裂,同时,该技术还可替代降排量测试压裂,减少
    了施工环节和作业费用。
    地质勘探
    巴西被动大陆边缘盆地群大油气田形成条件
    温志新;童晓光;张光亚;王兆明;梁英波
    2012, 34(5):  1-9. 
    摘要 ( 313 )   PDF (1360KB) ( 70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板块构造演化与岩相古地理特征,确定了巴西东海岸被动大陆边缘盆地群经历了早白垩世巴雷姆期陆内
    裂谷、阿普特期陆间裂谷、阿尔比期以来的被动大陆边缘3 个原型阶段,分别充填了湖相及河流三角洲、过渡相碳酸盐
    岩与蒸发岩、海相碎屑岩为主的沉积体系。其中,陆内裂谷阶段湖相烃源岩为大油气田形成奠定了丰富的资源基础;陆间裂谷期碳酸盐岩及被动陆缘阶段海相浊积砂体形成两类优质储集层;陆间裂谷期蒸发岩及被动陆缘阶段海相页岩分别为碳酸盐岩及浊积砂体形成高效区域盖层。裂谷期湖相烃源岩始新世—中新世开始生排烃,油气首先沿裂谷
    期断层及砂砾岩体进入盐下储集层中,如果不发育盐窗,油气直接被盐岩高效封盖在下伏的以碳酸盐岩为主的地层
    中,形成盐下碳酸盐岩成藏组合;否则油气则会沿盐运动形成的断层运移至盐上被海相页岩“包裹”的浊积砂体之中富集,形成了“双保险”型大油气田成藏模式。搞清该盆地群大油气田的主控因素与成藏模式,不但深化了被动大陆边缘盆地油气富集规律,而且能为中国石油公司制定南美油气发展战略奠定地质基础。
    徐家围子断陷油气运移体系及成藏模式分析
    郭峰;朱映康;夏斌;胡杨;
    2012, 34(5):  10-16. 
    摘要 ( 335 )   PDF (924KB) ( 62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对含油气组合特征和成藏要素配置关系综合分析基础上,根据断陷盆地发育特征以及天然气藏形成的主控
    因素,重点分析了地震泵对油气纵向运移的影响,建立了该区油气藏成藏模式,本区发育的油气藏类型主要有构造气
    藏,岩性气藏和由构造、岩性二者共同控制作用的构造—岩性气藏、地层超覆油气藏以及基岩风化壳油气藏。徐家围
    子断陷两期构造运动进而形成了正反转构造,为油气提供了良好的构造圈闭及纵向疏导通道。沙河子组共经历了3 次
    生排烃高峰,第一次由于强烈的构造活动,没有聚集成藏,后两次在其他成藏要素的配合下,最终得以聚集成藏。
    含油气盆地重要勘探领域基岩油气藏
    陈文玲;周文
    2012, 34(5):  17-24. 
    摘要 ( 295 )   PDF (787KB) ( 70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对国内外基岩油气藏储层特征、成藏要素、分布特征的分析,认为基岩是盆地形成前的地层,任何时期的
    地台均有分布。简单盆地只有一个基岩,叠合盆地必需有长时间的沉积间断或有过大的构造运动才能有新、老基岩之
    分。基岩油气藏可以分为潜山顶部基岩油气藏和潜山内幕型基岩油气藏。储集岩以花岗岩和火成岩为主,具有特殊
    的有效储集空间,非均质性强。基岩油气藏储层具有新生古储、成藏期早、圈闭形成早且类型多、内幕结构复杂、疏导
    体系复杂、运移方式多等特征。世界大型基岩油气藏多分布在拗陷盆地,中国基岩油气藏重点分布在东部断陷盆地基
    底和北部褶皱盆地基底以及叠合盆地的老基底中。
    阿尔及利亚D 区块储层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马明福;贾赢;张春书
    2012, 34(5):  25-30. 
    摘要 ( 340 )   PDF (655KB) ( 66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下泥盆Siegenian 组砂岩储层是阿尔及利亚D 区块的主要勘探目的层。研究其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对勘探潜
    力的评价及后期开发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经过研究,块内砂岩类型主要为石英砂岩,岩屑石英砂岩,储层储集空间
    主要为各种类型的次生孔隙和少量的裂缝,原生粒间孔不发育,多为粒间溶孔、粒内溶孔及微裂隙。孔隙结构主要为
    中小孔微细喉,储层物性较差,为中低孔、特低渗储层类储层;储层性质主要受到沉积条件和成岩作用的控制,成岩作
    用中以压实作用和溶蚀作用对储层物性影响最大,其次是胶结作用和交代作用。
    柴西北区碱1 井下干柴沟组上段高频层序特征
    裴明利;王华;陈琰;曹正林;雷光
    2012, 34(5):  31-41. 
    摘要 ( 272 )   PDF (1065KB) ( 60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依据柴达木盆地古近系咸水湖盆湖泊沉积发育特征,建立了碱1 井下干柴沟组上段E23
    滨浅湖沉积模式,总结
    了滩坝砂沉积的7 种微相发育特征,归纳出对应于湖平面上升至高水位期和湖平面下降至低水位期两类滨浅湖沉积
    微相组合体系。应用陆相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构建了碱1 井E23
    的基本旋回模式,划分了69 个短期旋回、4 个中
    期旋回和2 个长周期旋回,总结了高频基准面旋回层序地层的成因和特征,并探讨湖相碳酸盐岩沉积在高分辨率层序
    地层研究中的意义,为揭示柴达木盆地西部古近系干旱环境下的层序地层基本特征奠定良好基础。
    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岩性地层油气藏研究
    孙靖
    2012, 34(5):  42-48. 
    摘要 ( 256 )   PDF (919KB) ( 69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东斜坡是新疆油田深化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和实现油气增储上产的重要战略领域
    之一,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综合运用钻井、测井、分析化验以及地震资料,对该地区二叠系梧桐沟组沉积、储层和成
    藏进行了综合研究。梧桐沟组沉积相类型为辫状河三角洲和湖泊相,其中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和平
    原的辫状河道砂体为最有利的储集砂体;通过储层综合评价,将储层分为4 类,梧桐沟组储层主要为III 类较好储层。
    梧桐沟组岩性地层圈闭具有油源近、物性好、盖层厚、较可靠的特征。深化本区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关键是做好层序
    地层学指导下的储集体预测技术的综合应用,从而对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超覆型砂体和平原辫状河道砂
    体进行更有效的预测和识别。
    四川盆地陆相碎屑岩层系油气成藏模式
    金文正;万桂梅;崔泽宏;王俊鹏;杨孝群
    2012, 34(5):  49-58. 
    摘要 ( 285 )   PDF (1034KB) ( 61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四川盆地构造变形样式复杂,并且经历了多期构造演化,陆相碎屑岩层系油气成藏条件复杂。通过对四川盆
    地基本构造样式分析、碎屑岩层系油气圈闭类型及典型油气成藏模式综合分析后认为,四川盆地整体上可以划分为
    3 个构造变形区,由西至东可以划分为川西—川西北前陆盆地区、川中隆起区、川东—川东南隔挡式褶皱变形区,不
    同构造变形区具有不同的油气成藏模式,分别为“近源下生上储裂缝型成藏模式”、“远源不整合输导型岩性成藏模
    式”、“近源断裂疏导型背斜成藏模式”,并认为基底古隆起、分带差异构造变形、分层差异构造变形是该种成藏模式的
    主要成因,对后期的油气勘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反向正断层在松辽盆地南部油气聚集中的作用
    张永波;高宇慧;马世忠;刘冬民;孙雨
    2012, 34(5):  59-64. 
    摘要 ( 255 )   PDF (1000KB) ( 59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油气勘探的实践成果表明,我国绝大多数含油气盆地中油气藏的形成和分布受断层分布的控制。通过对两井
    东—木头南区扶余油层石油地质特征、已提交探明储量区及有利区块预测结果表明,研究区通过以西南为主要物源方
    向的三角洲前缘砂体与北北西断层垂直或者高角度斜交的大型反向正断层的有效匹配,形成了邻凹侧具有有利富油
    的条件。分别通过对反向正断层形成的机制及背景、研究区发育分布特征、以及反向正断层聚油机理–模式进行研究
    表明,反向正断层对油气的聚集与分布有以下控制作用:控制油气聚集的类型、控制油气富集的程度、控制油气聚集的
    层位、控制油气聚集的部位,为今后油气勘探开发工作指明了方向。
    烃源岩排烃门限在生排油气作用中的应用
    范柏江;庞雄奇;师良
    2012, 34(5):  65-70. 
    摘要 ( 276 )   PDF (607KB) ( 87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于烃源岩的判别标准,目前仍广泛存在争议。主张以排烃门限的概念来确定有效排烃源岩、研究有效排
    烃源岩的生排烃量及其生排烃特征,以此来综合认识烃源岩的排烃历史和排烃过程。在研究过程中,首先根据烃源
    岩排烃品质评价图版判别排烃源岩,其次,根据排烃模型定量研究源岩的排烃特征。冀东探区高柳构造带古近系沙
    河街组三段(Es3)烃源岩的实例研究表明,其排烃门限深度对应的Ro 为0.78%。只有进入该排烃门限的烃源岩才能
    大量排烃,随热演化程度的增大,源岩排烃率和排烃效率逐渐增大。高柳构造带沙三段烃源岩的最大排烃强度超过
    450.00×104 t/km2,平均排烃强度为315.67×104 t/km2,排烃量总计9.47×108 t,排烃高峰时期是馆陶期,油气资源量可
    达到2.08×108 t。
    苏里格气田致密气层测井精细建模方法
    石玉江;时卓;张海涛;杨小明
    2012, 34(5):  71-77. 
    摘要 ( 322 )   PDF (738KB) ( 73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是低渗透致密砂岩气藏的典型代表,根据毛细管压力曲线形态,基于自组织神经网
    络技术,建立了孔隙结构测井自动判别和分类渗透率计算模型,有效提高渗透率计算精度;在储层导电机理研究基础
    上,建立了基于粘土束缚水、微孔隙水和自由水“三水”并联导电的含水饱和度计算模型,显著提高了储层含气性评价
    精度。实际测井资料处理解释结果与岩芯分析资料对比,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和准确性。
    基于保角变换法的地震裂缝波场研究
    陈伟;王尚旭
    2012, 34(5):  78-82. 
    摘要 ( 265 )   PDF (446KB) ( 60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实际地层中的裂缝形状,提出了两种裂缝模型,一种是广义四边形裂缝模型,另一种是角形裂缝模型。
    基于保角变换,对单个裂缝的波场进行了研究。首先,对物理域中的裂缝区域施加保角变换,将其变换为计算域中的
    上半平面,对物理域中的裂缝边界条件进行保角变换为计算域中的边界条件;其次,在计算域中求出裂缝边界及其附
    近的波场;最后,通过保角变换的反变换得到物理域中裂缝边界波场变化规律。提出的保角变换法对研究单个和多个
    任意形状的裂缝波场之间的定量关系以及勘探地球物理中的非均质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碳酸盐岩油藏携砂调剖工艺技术研究与应用
    李子甲;陈朝刚;潘阳秋
    2012, 34(5):  83-87. 
    摘要 ( 254 )   PDF (448KB) ( 68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油藏经多轮次周期注水后,井间形成优势水流通道,注入水突破现象日益突出,注
    水效率逐年降低。针对注水突破技术难题,高温(140 ℃)高矿化度(24×104 mg/L)作业环境,开展调剖体系室内实验研
    究,优选增稠药剂、分选地表砂,并建立调剖模型、耐冲刷定性分析模型,形成增稠液携砂调剖体系及“细目陶粒+ 塔
    河砂+ 覆膜砂”三段塞调剖工艺技术。增稠液携砂调剖工艺技术现场试验取得了较好的调剖效果,对今后塔河油田碳
    酸盐岩调剖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孤岛中二区低张力泡沫驱油体系性能研究
    王其伟
    2012, 34(5):  88-92. 
    摘要 ( 266 )   PDF (400KB) ( 61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孤岛中二区油藏为目标区块,研制了适合油藏条件的低张力泡沫驱油配方,通过泡沫性能评价、泡沫体系
    与地层油水界面性能测定及物理模拟试验,研究了低张力泡沫体系的泡沫性能、油水界面性能及泡沫体系在多孔介质
    中的封堵能力、提高采收率的能力、驱替过程中产出液含水变化及注采压差变化。试验证明,低张力泡沫体系集合了
    泡沫及活性剂驱油体系的特点,具有强调剖及强洗油的双重作用,泡沫的高视黏度及选择性封堵提高了驱油体系的波
    及面积,低张力泡沫体系的高界面活性提高了驱油效率,减少了油藏的残余油的存在,使泡沫体系更稳定,注入低张力
    泡沫体系后,综合采收率提高28%。
    驱油用抗温空气泡沫体系研究
    杨怀军;丁亚军;孙琳;旷曦域;王晓超
    2012, 34(5):  93-98. 
    摘要 ( 253 )   PDF (627KB) ( 73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空气泡沫驱技术全面的驱油机理与独特的气源优势令其发展应用前景广泛。为保证该技术在高温油藏的成
    功应用,开展了抗温空气泡沫体系的相关研究。通过在温度110 ℃、地层水矿化度6  104 mg/L 条件下,对10 种耐
    温表面活性剂起泡体积和析液半衰期的考察,筛选出高温泡沫性能良好的阴非离子表面活性剂LS。模拟油藏条件对
    LS 的泡沫性能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LS 在高压密闭条件下能形成比常压下更丰富的泡沫,且多孔介质的持续剪切、
    空气的持续供给有利于产生丰富的泡沫。向LS 中添加浓度0.1% 以上的稳泡剂WP,可明显提高其析液半衰期;将
    0.2%LS+0.1%WP 的泡沫体系在110 ℃、6  104 mg/L 下老化90 d,析液半衰期仅缩短20%,与大港官80 油田原油的
    界面张力保持在10􀀀2 mN/m。同时,空气泡沫体系原油乳化分散性能良好,且能实现油水的彻底分离。
    2 区复合油藏水平井试井模型与实例解释
    石国新;聂仁仕;路建国;姬承伟;范赛华
    2012, 34(5):  99-106. 
    摘要 ( 300 )   PDF (548KB) ( 68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前关于复合油藏水平井不稳定试井理论与应用研究很少见,针对这一问题,建立了水平井2 区复合油藏不
    稳定试井模型,研究了一种利用拉普拉斯变换、分离变量及特征函数与特征值法等现代数学分析方法对模型进行求解
    的新方法,获得了拉普拉斯空间中不稳定试井井底压力表达式。利用数值反演,编程绘制了标准的试井分析样版曲
    线,并分析了2 区复合油藏井底压力动态响应特征。不同的外边界条件具有不同的外边界特征响应,对顶定压或底定
    压边界,压力导数曲线在早期迅速下掉,不能反映出2 区复合油藏的复合特性。对顶、底均为封闭边界,样版曲线明显
    反映出油藏的2 区复合特性。实例分析结果表明,该模型可以用于2 区复合状油藏水平井的不稳定试井解释,为油田
    开发生产服务。
    中低渗油藏化学驱方案优化与矿场对比评述
    饶良玉;韩冬;吴向红;王强
    2012, 34(5):  107-113. 
    摘要 ( 407 )   PDF (477KB) ( 67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某中低渗砂岩油藏P 区块为例,为提高其高采出程度、特高含水阶段油藏采收率,在油藏工程、油藏精细描
    述及物理模拟研究的基础上,运用三次采油数值模拟技术开展化学驱方案优化设计研究,设计了24 个聚合物驱方案、
    30 个聚合物/表面活性剂驱方案和33 个三元复合驱方案,用全因素优化方法对注采参数和注入方式进行优化。研究结
    果表明,主段塞保持相对较高的化学剂浓度和PV 数有利于提高采收率,适量增加高浓度聚合物前置段塞和低浓度聚
    合物后置段塞有利于保证化学驱的增油效果,优化方案为采用“阶梯四段式”注入方式的聚合物/表面活性剂驱方案,
    试验区提高采收率11.62%。与已实施的主要化学驱试验相比,油藏条件、聚合物黏度、井网井距及注入量等的差异是
    产生化学驱开发效果差异的关键因素。
    高孔高渗砂岩聚驱后的岩电参数变化影响因素
    高建
    2012, 34(5):  114-118. 
    摘要 ( 317 )   PDF (701KB) ( 59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储层的岩电参数随着油藏开发逐渐发生变化。通过实验研究聚合物采油后储层的岩电参数变化,结果表明:
    岩电参数明显受到聚合物驱替浓度和配制方式的影响,驱替浓度大,储层泥质含量低,孔隙结构好,相应a 值变大,m
    和n 变小,b 值稳定;实验证实阿尔奇公式依然适用聚驱后储层,沉积微相直接控制产出聚合物浓度,可以分相带选取
    岩电参数进行饱和度解释。
    欠饱和煤层气藏的生产动态预测方法
    胡素明;李相方;胡小虎;任维娜;尹邦堂
    2012, 34(5):  119-124. 
    摘要 ( 287 )   PDF (402KB) ( 61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将煤层气藏的物质平衡方程和产能方程相结合可建立生产动态预测方法,但目前人们没有考虑原始煤层的吸
    附饱和度,所建立的动态储量评价和生产动态预测方法仅适用于饱和或超饱和的煤层气藏。在考虑吸附饱和度的基
    础上重新推导物质平衡方程,然后建立了生产动态预测方法,使得该法可用于欠饱和的煤层气藏。通过验证表明,当
    煤层气井处于排水降压期时,该法预测的日产水量平均相对误差为8%,当煤层气井进入产气期时,该法预测的日产气
    量平均误差为–13%,基本满足工程应用的精度要求。
    中原油田文25 东块聚合物微球调驱研究与应用
    娄兆彬;;李涤淑;范爱霞;杜振惠;宋先保
    2012, 34(5):  125-132. 
    摘要 ( 337 )   PDF (715KB) ( 63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中原油田高温高盐油藏开发后期的剩余油挖潜,提出了聚合物微球深部调驱的技术设想;以现有微球
    制备技术为基础,通过调整水相比、交联比和耐温抗盐单体共聚,研制出了适于文东试验区孔喉尺寸及油藏特征的
    系列调驱微球,并在高温高盐的油藏条件下,评价了微球的膨胀性能、抗剪切强度和持久稳定性;采用均质和非均质
    填砂模型,模拟了微球浓度、注入量和注入模式对调驱效果的影响,为矿场试验方案的合理制订提供了理论支撑;文
    25 东微球调驱矿场试验共实施2 个层系9 个井组,通过“PI 技术”的动态调整,共注各类调驱微球276.58 t,总体实
    现了注入压力升高、波及体积改善和明显增油的目的;通过微球调驱,区块自然递减显著下降,油田稳产基础进一步
    得到增强。
    不同完井方式下水平井不稳定产能研究
    赵海洋;邬蓝柯西;刘青山;孙同成
    2012, 34(5):  133-136. 
    摘要 ( 291 )   PDF (341KB) ( 75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钻完井技术的发展,采用水平井开发底水油藏成为提高产量、降低成本的有效途径,但是在生产过程中
    也暴露出日益严重的问题,主要为含水上升快、无水采收期短、完井方式不适应开发的需要和产能预测不准确等。在
    总结水平井产能预测模型的基础上,采用井筒与油藏耦合作用下的水平井不稳定产能预测数学模型,借鉴Cinco H等
    人求解有限导流垂直裂缝压裂井压力动态的计算方法,建立产能预测计算模型。该模型考虑底水驱油藏水平井情况,
    通过对不同完井方式下的表皮系数分解计算,开展了不同完井方式下的产能预测研究,这些研究结果对水平井完井方
    式优选和水平井油藏工程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涩北二号疏松砂岩气田出水规律研究
    奎明清;胡雪涛;李留
    2012, 34(5):  137-145. 
    摘要 ( 220 )   PDF (842KB) ( 62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涩北二号气田是柴达木盆地的大型生物气田,岩性疏松,气层多而薄,存在边水,气水关系复杂。气田开发过
    程中气井出水普遍,出水量差异较大,产量递减较快,因此,认清气田出水规律是确保气田控水稳产的基础。以生产动
    态数据为基础,研究了气田各层组产水特征及水气比上升规律;通过气井出水水源的多因素合理识别,将气田出水井
    归结为4 种类型;并通过边水水侵量及水侵速度的计算,明确了气田不同层组边水水侵类型,认识了不同层组不同方
    向上的水侵速度不同;最后,通过地层累计含水率分布的计算,有效地确定了不同层组水侵前缘位置,为下一步气田控
    水、气井产量合理调整及气藏稳产奠定了基础。
    气体钻井井下燃爆分析
    张林伟
    2012, 34(5):  146-152. 
    摘要 ( 279 )   PDF (485KB) ( 64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与常规钻井相比,气体钻井在提高机械钻速、发现和保护油气藏等方面优势明显,由于负压钻进时,地层流体
    极易进入井筒,地层产出的可燃气体和氧气混合后具有燃烧、爆炸的潜在危险,容易发生严重的灾害性事故,在气体钻
    井应用中往往需要充分预测和评估钻遇气层的危险程度并提前采取应对措施。结合气体钻井实际施工情况,简要介
    绍了气体钻井过程中井下燃爆方面的研究进展,分析了气体钻井过程中可燃气体发生燃爆的条件。并从混合可燃气
    体组成、温度、压力,以及惰性气体含量等几个方面,展开论述了爆炸极限的主要影响因素。依据经验公式计算了某井
    气体钻井过程中可燃气体爆炸极限的变化情况,得出可燃气体下限值随井深增加略有减小,可燃气体上限值随井深增
    加明显增大的结论。结合该井实际施工情况,验证了计算的可靠性,可以看出氮气钻井过程中的氧含量安全范围很
    窄(2.43%4.20%)。
    油气化学工程与化工
    MCM–41 介孔分子筛中负载酞菁配合物的研究
    崔子祥;薛永强;李萍
    2012, 34(5):  153-158. 
    摘要 ( 257 )   PDF (606KB) ( 59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合成了Zn–酞菁化合物,通过水热法将酞菁化合物负载在MCM–41 介孔分子筛中。利用FT–IR、UV–vis–Nir、
    XRD、FESEM、TEM 及N2 吸附–脱附仪对酞菁负载后的样品进行了表征。研究结果表明:较高浓度Zn–酞菁能够负
    载到介孔分子筛中,并且随着酞菁配合物浓度的增加,介孔分子筛孔道的有序性及结晶度都提高。
    腐植酸盐对吉林稠油乳化作用研究
    马涛;王海波
    2012, 34(5):  159-163. 
    摘要 ( 310 )   PDF (479KB) ( 61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乳状液稳定性为指标,在室内评价了腐植酸盐对吉林稠油的乳化作用。结果表明:腐植酸盐可以作为稠油
    乳化剂使用,具有一定的乳化降黏作用,但因原料、生产工艺不同,乳化性能存在差异。腐植酸盐与氢氧化钠复配使用
    可大大提高乳化性能。腐植酸盐可有效提高表面活性剂对稠油的乳化效果,其中对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效果最好,对
    阴、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作用相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