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帕密帕》是拉祜族广为传颂的创世史诗,具有浓厚的原始宗教色彩。史诗中的厄莎崇拜、葫芦崇拜、万物有灵的自 然崇拜观念,直接启迪了拉祜族信仰崇拜体系的形成。《牡帕密帕》是研究拉祜族宗教信仰的重要依据。
奇鸟行状录》中大量使用隐喻手法,其中,“井”作为一个较小的意象,扮演着从现实世界通往作为较大意象的意识世 界的媒介。在这里,意识世界是指与现实世界相平行又相抗衡的“虚拟”的世界,它或多或少地反映了日本社会中现存的黑暗 现象,可以说是社会的缩影。作品通过对此意识世界的细致描写,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日本当代社会中存在的封闭国家暴力 组织的虚伪面具,为当代的日本人敲响了一个警钟。
佛教发展过程中存在前后矛盾的性别观念,从女性主义哲学的角度分析,其实质是佛教构建了理想、现实和实践三个 层面的性别观念,没有背离平等原则。佛教对女性有着特殊关怀,本质上是一种亦男亦女的宗教。
在西方思想史上,“神”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重要范畴,围绕对这一范畴的不同阐释路径,产生了多种理论体系。在众多的神 学-哲学体系中,斯宾诺莎泛神论的独特之处,在于它通过对神这一范畴的形而上学解读,最终取消了其中内含的神秘性因素,并 将神与自然的概念等同起来。首先,斯宾诺莎将自然划分为能动的自然与被动的自然,并在前一种意义上得出了“神即自然”的 结论。其次,斯宾诺莎将神解释为世间万物的内在因,而非超越因,通过这种内化的过程,构建起了通向无神论的桥梁。
道德批判是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在经典文本的叙述中,对传统道德规范的批判与对资本主义制度的 道德批判相互交织。如何在“反道德”的论述与道德批判之间取得平衡,是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所必须要面对的一个问题。在反 思这个问题时,不能简单地将马克思的道德批判与其所追求的道德价值相区分,而应该从马克思哲学“内在超越”的理论特质 出发,从更为整体宏观视角来理解马克思道德批判的意义。
无论在藏区还是在西方,藏传佛教都拥有广泛的信众。这种宗教资源被境外分裂势力转化成了可资利用的政治资源, 不仅影响藏区的稳定,也严重扭曲了我国的国际形象。扭转这种被动局面的一个可行思路是,以更加自信的心态对待宗教,建 立广泛的宗教统一战线,在宗教领域里构筑起一条捍卫国家利益的隐性防线。
政务诚信是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在政务活动中恪守诚信准则、履约践诺、言行一致的一种行为模式。政务诚信建设有着 极为重要的意义。当前,加强政务诚信建设,可以从社会契约路径、行政伦理路径以及政府治理路径着手,不断提升政府信用 水准,为整个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添砖加瓦。
《驿路歌》是一本用诗歌形式写就的由滇至京纪程吟咏之作,为现存孤本。《中国丛书综录》《中国丛书广录》《中国古籍 善本书目》及《中国古籍总目》均无记载。经考证应为清初云南著名诗人张汉所作。该书用诗歌文体写驿路,不仅形式新颖,还 形象、简洁地描述了当时京滇之间驿路的情况,具有地理学和文学上的研究价值,同时可补中国古籍联合目录之遗漏。
一直以来,人们习惯于把艺术的功能局限在教化、认识和审美三大类之中,而忽略了其最本质的功能——医学功能。 从人类学和艺术史的角度梳理艺术作为心理治疗方法的种种理论根据,指出一部艺术史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部精神治疗史的 可能,并以文人画作为例证进行正面的阐述,以此来构建艺术作为疗效的新的艺术功能论说。
积极心理学与朋辈互助都是基于人本主义的价值和助人自助的基本理念。以朋辈互助的适应性团体活动为例,采用 实验班与对照班的对比研究设计方法,在实验班中开展了6次团体辅导,来提高实验班的适应能力,对照班不做任何干预。在 实验干预前和对实验班干预后,均对两班进行适应性测试。结果发现,在实验干预后,实验班在适应性的总分和各维度上均非 常显著的提升(P<0.001);实验班较对照班在总分和五个因子上显著提升(P<0.05)。基于积极心理学理念的大学生朋辈互 助团体活动对提升新生适应性有显著效果。
高校贫困生是社会上不容忽视的一个特殊群体,如何让贫困生共享改革的成果,提升贫困生的获得感是人们需要关注 的问题。阐述获得感的内涵和意义,探讨影响高校贫困生获得感的主客观因素,提出通过完善落实国家资助政策、锻造积极向 上人格特质、提升人际关系水平、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等策略,从而提升贫困生的获得感。
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全面主体性,即青年教师在教学和个人全面发展中自由彰显的多元主体性。独立学院因其 办学思维带有较明显的市场性、盈利性,对新形势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战略性意义认识不足。独立学院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青 年教师容易被边缘化,归属感不强,主体性扭曲,缺乏全面主体性。独立学院亟需充分挖掘自身特殊办学和民办管理机制优 势,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确立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平等主体地位,积极培育其全面主体性,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 性,从而实现独立学院内涵式发展。
高职院校面临招生数量下滑的新困境,自身存在招生无序竞争,市场意识不强,品牌战略意识薄弱,特色不足,高职生 上升渠道不畅,就业力较低的问题。高职院校要以操作技能特长或测试作为入学标准,充分发挥院校市场主体的能动作用,加 强内涵建设,提升质量,跨院系构建特色专业,走品牌发展道路,打通高职生的上升渠道,产教融合,提高就业竞争力,多元化、 全方位、立体式的办学,订单式培养,从而使高职院校更好地持续发展,提高招生和就业率。
博士教师在学校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中起着引领作用,他们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状况对大学生和其他 教师有着重要的影响。梳理大理大学博士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提高大理大学博士教师职业 道德修养的对策,旨在提升大理大学博士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从而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从制度伦理建设的视角,高校科研管理制度的发展呈现出了这样的伦理特性:在科研管理制度与学术伦理互动发展方 面,刚性的制度控制力量渐趋强大,学术伦理的制度定型也随着科研事业的推进逐步发展;在科研效率与科研公平统筹兼顾方 面,科研效率越来越得到制度的支持,而科研公平的保障不足;在科研组织与科研个体共同促进方面,组织控制的力量超越了 个体自治的力量,制度安排将组织利益置于个体发展之上。
全新的媒介资源为高校辅导员群体的工作、实践和发展注入了无限可能性,面对各种媒介形态不断融合和交流,辅导 员的媒介素养成为适应工作需要和引领大学生网络思潮的重要素养之一。高校辅导员要对新兴“媒介”的融合有全面深刻的 理解,其媒介素养要求的本质是利用媒介信息要素完善自我职业能力的素养、利用新兴媒介将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大学生的 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辅导员媒介素养提升路径是内在思想意识上的主动学习、外在媒介资源、团队的充分利用,整合校内 外资源形成辅导员媒介素养的长效提升机制等。
大学生就业往往陷入理想和现实两难的困局中,要想破解困局,需要从学生个体、高校和政府三个层面突围。学生个 体要做好充分就业准备,端正择业心态,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高校办学要面向市场,以就业为导向,通过教育教学改革,调整 专业设置,提高办学水平,保持大学生就业竞争优势;政府要加强对就业市场的建设和管理力度,加大政策帮扶力度,消除政策 壁垒,营造自由、公平、开放的就业环境推动大学生充分就业,大力鼓励和扶持大学生的创业活动。